<h3>广州市协和中学是广州市荔湾区的一所全日制中学,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协和在1949年后校名多番变更,直至2001年才恢复“协和”二字。<br></h3> <h3>广州市协和中学源自创办于1911年的私立协和女子中学和创办于1921年的市立师范学校。办学近百年来,协和培养出了黄翠芬、李绍珍等院士和关山月、廖冰兄、欧阳山等著名艺术家、文学家以及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学校还是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br></h3> <h3>广州协和中学办学历史上有过两次整校搬迁,第一次是1937年因日军侵华,广州遭到日军轰炸,在广州沦陷前的1937年9月,协和中学迁校台山公益埠,随后于1938年1月搬到澳门继续办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西山现校址;第二次是1969年文革期间(当时为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9月,学校恢复招生办学,从全市高中毕业的优秀生中招收了18个排(班)的学生,同时,从从化、增城、花县、番禺等地招收4个排(班)的代课教师培训班。年底,因文革和战备的需要,广州市革委会决定广州第一师范学校整体搬迁到从化县吕田山区办学,原校址改办广州市101中学。学校迁往从化县吕田山区后接受培养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当时,高考已被取消,大学没有毕业生,为解决当时广州市急需大量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市教育局从高中优秀毕业生中挑选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后担任中、小学教师。1973年3月市决定一师校本部搬到当时为广州郊区沙河瘦狗岭原华侨补校的校址(现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办学,吕田一师原来的两个校区(镇安和三角山)改为一师分校,学生分期分批到一师吕田分校学习。1973年,学校易名为广州市师范学校。直到1978年,广州市师范学校都在瘦狗岭办学,生源是广州市的高中毕业生中的留校辅导员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制两年。1978年因复办华侨补校,广州市师范学校正式搬回西村老校址,101中撤销,吕田分校结束历史使命,移交吕田当地。从1969年至1978年,学校为广州市应急培养了中小学教师六千一百多名,解决了广州市教师紧缺的燃眉之急。改革开放后这批教师大多数通过参加高考或各种方式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学历层次,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多人当上了中小学校的领导,一批人被提拔到省、市机关作领导干部或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学校争得了荣誉。</h3><h3>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搬到从化吕田艰苦办学的历程 ,虽然相对于百年名校广州协和的办学历史不算长,但令人难以忘怀,成为曾经到过吕田一师学习工作的师生的历史情结。吕田一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广州教育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成为广州协和百年办学历史中的重要篇章。</h3> <h3>为了传承协和的办学传统文化和师范的历史情结,2018年7月25日广州协和校友摄影社在罗开源社长的带领下,一行十多位校友前往从化吕田开展原一师旧址的寻访采风活动。采风活动包括莲麻小镇、马鞍山、安山原一师旧址、吕田小学等。</h3> <h3>采风团在广州协和中学出发前的合影。</h3> <h3>前往吕田途中李良洲和蔡焯基顾问分享当年在吕田一师学习工作的情形和这次采风的意义。</h3> <h3>这次采风活动第一站首先来到了吕田最北面村,也是广州最北面的乡村--莲麻小镇。</h3> <h3>莲麻村坐落在广州版图的最北点,北接韶关市的新丰县,东临惠州市的龙门县,是广州的北大门。该村由客家人迁居而成,形成于清朝,因村内的莲麻树得名,历来以农耕为主。<br></h3> <h3>莲麻村,作为广州从化的五大美丽乡村群之一,作为区委区政府打造的特色小镇之一,这里有流溪河北源头、千年古官道、农家乐生活体验中心区、黄沙坑西片生态农业观光区,有葡萄沟、百花园、七彩花田、农事体验园…。过去的贫困村,现为广州有名的生态游的好去处,成为广州市著名的乡村休闲游景区。<br></h3> <h3>40多年前,一师搬到吕田办学,莲麻村是广州有名的贫困落后的山村,因此,成为一师学生访贫问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挂钩点。当时的莲麻小学是一师学生实习、支教的点。今天一师校友重返莲麻,已难觅当年的痕迹。</h3> <h3>协和校友摄影社参加这次采风活动的全体人员在莲麻小镇广场合影留念。</h3> <h3>莲麻小镇是革命老区,也是粤北会战的重要战场。而莲麻村黄沙坑是东江纵队从化大队的主要活动区域,同时又是从化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被任命的地方。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就位于莲麻村黄沙坑社老客家围屋内,它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h3> <h3>协和校友摄影社的成员来到莲麻村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参观,再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br></h3> <h3>吕田曾经是一大批一师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这里走上从教之路,当年的一代青年,满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带着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信念,走上教师岗位,在相当一段时期都是广州市中小学的新鲜血液和生力军,更是广州市各中学带领学生建设农村分校的中坚力量,后来有相当多的一师学生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和学校领导,兑现他们终生从事教育的诺言和理想,兑现他们从吕田走向从教之路的初心。</h3><h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仍然是这一代人的信念与追求。</h3> <h3>一师旧址吕田行的第二站是远望马鞍山。马鞍山对于曾在吕田一师读书工作的师生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因这座山形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山里有一个马鞍洞,位于105国道旁。当年一师学生不少人利用星期天休息日去爬马鞍山,钻马鞍洞,成为一师学生度假休闲的重要项目,更主要的是马鞍山对面就是三角山,是吕田一师分校的所在地,所以,马鞍山曾是吕田一师的标志,成为许多当年的一师学生挥之不去的记忆。当年学校还以马鞍山为题材谱写过校园歌曲广为传唱。今天协和校友摄影社采风团一行来到吕田镇105国边远望马鞍山,马鞍山由于多年前被开山采石烧石灰,破坏很大,虽然这几年已禁止开采并已复绿,但已没有当年马鞍的形象。远望马鞍山使曾经在吕田一师学习工作的校友有着美好的回忆。</h3> <h3>曾在吕田一师学习工作的校友以马鞍山为背景合影留念。</h3> <h3>采风的第三站是寻访吕田一师旧址。吕田一师校本部旧址位于吕田安山村。经过一番找寻,终于找到原来的校道,校道依旧,面目全非。</h3> <h3>采风团的校友,沿着昔日的校道寻找着往日的记忆。</h3> <h3>进入原一师吕田旧址,过去并无校门。</h3> <h3>1969年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从广州西村搬到吕田安山和三角山,当年的校址一遍荒无,一无校舍、二无水电,三无教学设备,办学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一师的师生自己动手建起了简易校舍;到几百米外的河里挑水,白天课余上山砍柴、种菜、养猪,晚上点着“马灯”夜读……,后来自己发电,千名师生在逆境中艰难地学习和生活。<br></h3> <h3>这栋两层楼的大楼是当年(大概是1972年)用石头垒建的理化实验楼,是当年全校唯一的楼房,由于基础和主体是用石头垒建的,所以能保存到现在,其他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大部分都已塌了。</h3> <h3>这栋楼房是当年全校最高(楼层和位置)的建筑物,现在被人用作养鸡场。</h3> <h3>这栋平房也是用石头垒建起来的,当年是校革委会和党支部办公室,是目前保持完好继续能使用的房子之一。</h3> <h3>这栋平房也是目前保持完好仍在使用房子,当年应该是教导处,总务处的办公用房。</h3> <h3>这是当年的课室,完全荒废了。</h3> <h3>当年吕田一师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一台手扶拖拉机,现在旧址上有一台小汽车,如果放在当时可就是宝贝。</h3> <h3>这是一张当年拍摄的吕田一师校园照,是目前我所我看到的唯数不多原吕田一师校园风光照,远处就是马鞍山。</h3> <h3>照片中左边的是当年一师礼堂,现在已不复存在,位于实验楼前面的这个操场,同时又是足球场,这个操场完全是一师师生人工平整出来的,没有使用任何机械,每天早上学生出操用双脚踏平这个操场。</h3> <h3>每当学生毕业或离开吕田一师到广州实习,师生都要在大楼前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毕业学员合影背后写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幢房子就是当年的礼堂,现在一师的旧址已没有留下痕迹了。</p> <h3>这次广州协和校友摄影社的部分成员来到吕田一师旧址,十分兴奋,用彩色卡纸现场制作横幅,每人写一个字,表达了对当年在这里艰苦建校坚持办学的一师师生的敬意和情怀。</h3> <h3>蔡焯基校友是当年吕田一师史地排的学生。</h3> <h3>谢光沛、罗开源、梁树庭校友是当年一师文艺排的学生。</h3> <h3>吕田广州一师,我们又回来了!</h3> <h3>李良洲校友曾是吕田一师化学排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做老师,重返吕田马鞍山,开启了从教生涯。</h3> <h3>李良洲、谢光沛校友是当年同时入吕田一师读书,安排在不同的专业,同届毕业的校友。</h3> <h3>这是现在在原一师旧址上居住的唯一一户人家。</h3> <h3>告别一师旧址,留下无限的感慨和回忆。</h3> <h3>对一师旧址的记忆只能保存在相机里,铭记在脑海中。</h3> <h3>一师旧址在这里,昔日的校道是无名路,现在叫安山安六街。</h3> <h3>采风活动的第四站是吕田中心小学。当年吕田镇的各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但普遍是规模小条件差,近年来根据省的要求,对农村小学进行升级改和调整布局,撤并村小,学生集中到吕田中心小学就读,校巴接送。</h3> <h3>校友们重返校园,再现学生时代的梦想,不忘从教初心。</h3> <h3>校友们在课室玩拼字游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