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喀什高台民居,是一座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域36国中唯一活着的老城。 在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上,旅游杂志如此描绘——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喀什古城,不算到喀什! <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 高台民居位于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 这里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被称之为“永远的西域,活着的老城”。 </h3> <h3><br></h3> <h3> 高台民居全景</h3> <h3> 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巷内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有的是二、三层简易楼房,楼梯多半没有护栏,甚至还有一些危房。小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仿佛一条幽深曲折的时光隧道。</h3> <h3> 高台民居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加一代人,就会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随着一代代流传下来,形成现在这样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的建筑特征。里面现有居民640多户, 4000多人,保留了多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h3> <h3> 这里的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晃晃荡荡、松松垮垮的。但这样房子却很牢固,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依旧孤傲挺立。</h3> <h3> 老城对面,就是颇具现代化特色的新城,高楼林立,巨大的摩天轮慢慢旋转,如同历史的时钟,见证这古城的衰落。</h3> <h3> 小巷的空地上摆放着对比鲜明的两台车。</h3> <h3> 用不舍的目光轻轻摩挲这里的一砖一木,触及灵魂最深处的柔软,让人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痛感。<br></h3> <h3> 在这里,你会想起徐迟先生说过的话“它是极静极静的书,也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h3> <h3> 高台民居的北侧,与噶尔古城隔桥相望,面对噶尔古城歌舞升平,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老城以沉默静对。</h3> <h3> 高台民居下面荒芜的空地已经改成停车场,现代与古老,喧嚣与沉寂,发展与遗弃,在这里有了刹那间的融合。</h3> <h3> 古城东侧是一条小河,一个橙衣少年在打水清洗地毯。</h3> <h3> 回眸凝视的那一瞬,目光里充满了沉重与说不出的痛。</h3> <h3> 高台民居的北侧是个小公园,警察同志坐在栏杆旁,守住高台的主路阶梯,阻止游人进入。</h3> <h3> 公园里几个青春美少女在自拍。这里的人们对于高台民居的凄婉绝美已经无动于衷,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h3> <h3> 凉亭碧水,有谁能够想到如此充满生机的美景对面,是满目苍痍,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h3> <h3> 街角一维族老汉在卖无花果,他耐心地把果子垒成好看的塔状。无花果,不以花色争艳,从不张扬,但硕果累累。 如同勤劳质朴的高台人,在沧桑苦难的岁月里,孕育着生命的希望。</h3> <h3> 在废墟与公园之间有一条小路,两个孩子悠然漫步,完全没有感受到他们正行走于一条历史与今夕的分水岭,路的两边,是截然不同的两重世界!</h3> <h3> 沈苇在《喀什噶尔》中写到,喀什老城的生活分成了两部分:屋顶上和屋顶下。屋顶上的繁华、光鲜、激荡,屋顶下幽深交错的小巷、隐秘以及深藏内心的生活的艰辛和苦难。</h3> <h3> 破旧不堪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行走在高台,会不时发现有怒放的娇艳花朵从支离破碎的窗户中探出头来。</h3> <h3> 残留的墙壁色彩斑斓,可见当年房子的主人在筑墙时的用心。</h3> <h3> 遗弃在这里的破车,斑斑锈迹在书写着历史留下的无言文字。</h3> <h3> 沙柳和不知名的草儿,最喜颓败荒凉的环境,见缝疯长,愈发丰盛茂密了。</h3> <h3> 行走在高台民居,那些暗藏在陈旧凋败中此起彼伏着的各种表情,或悲或喜,跃然而出。</h3> <h3> 角落里堆放着弃置的机器设备,它们和古城一样,曾经过辉煌,如今如同沉睡的灵魂,恍惚间让人惊觉时光的遥远。</h3> <h3> 令人心痛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已经慢慢被当地人遗忘。历经风霜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人口大量的迁出,高台民居已经慢慢衰落,日渐荒凉。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牌子上写着因升级改造,已经谢绝游人参观了。</h3> <h3> 高台民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喀什这座城市的灵魂。那些残桓断壁是一种天赐的时光记忆,我想它值得被保护,永远被铭记。(完)</h3> <h3> <br><br><br> 感谢董文武警官提供给我的以下三张高台民居内部手工土窑作坊照片!向董警官及阿步力克木等朋友对我们拍摄工作的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