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古创今,开劈新路

佛缘

<h3>,袭古创今,开劈新路。 焦墨画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徜佯,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对世界文化遗产艺术情有独钟。长期探索创新之路,争取将传统绘画、民间佛教与现代观念熔为一体,<br></h3> <h3>我的画并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注重意境的营造。我笔下的吴哥石窟、和中国龙门、云岗麦积山石窟,在形态上已超出了自然的本貌,完全折射在画家的心性和笔墨中,<br></h3> <h3>体现焦墨艺术的丰富性。灵动的墨线,笔刻的墨点,随着黑白墨韵展开一片迷离梦幻的景致,带给人们连绵不断的神思妙想。)<br></h3> <h3>遵循了古典绘画的审美原则,将气韵放在了第一位,使画面充满生命力,又氤氲了中国石窟特有的韵味。<br></h3> <h3>当我的遒劲的线条,一种浪漫的情致随之弥散开来。这种特定情境,既是画家对佛陀形象的生动表达,也是自由心境的体现。<br></h3> <h3>从技巧上而言,将写意、小写意,工笔、等多种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充分体现了画家旺盛的激情。<br></h3> <h3>因此在我的作品中,既可以欣赏到鲜活灵动的线与墨的交织,黑白相融,令人心悦诚服、过目不忘,进入到心驰神纵的自由境界。所以在画中的每一笔勾勒、点染都连贯的,<br></h3> <h3>突出了画作的写意性,可谓拙笔涵灵动,巧笔蕴奇思。在刻画佛像的时候,画家超越了形的束缚,追求神的妙趣。<br></h3> <h3>同时,承袭了传统笔墨的精髓,讲究宏大的场景,繁缛的层次,细腻的笔触。远近、高低、虚实等关系处理得十分得当。当然,景物和佛的相融,不仅是技法上的交汇,而且也是主观情思的一种体现。<br></h3> <h3>作品在构图、章法、意境等方面,都流露着强烈的探索意识,与古人拉开了距离。在创作过程中,敢于突破、不断创新,凭着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感受,不断提升着笔墨的艺术感染力,保持一棵童心、与佛对话。(马培童写扵工作室<br></h3> <h3>个人简介,马培童,(笔名守一)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90年代拜张仃老师学习焦墨山水,先后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在传承老师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进取研究,获得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焦墨焦彩”中国绘画技艺和传统技法上,有突出贡献。特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在徐州汉王和沛县歌风中学建有马培童焦墨艺术馆。在北京房山区建有马培童美术馆和工作室。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画院研究员,英国牛津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