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第一蛮桥”牛剑桥

龙唐人

<h3>  牛剑桥俗称“牛脚桥”,亦称仙人桥,位于桃江县石牛江镇牛剑桥村黄泥田马桥溪上。咋一看是座普普通通的石桥,实则该桥有“早、蛮、巧”独特之处。<br></h3> <h5>牛剑桥地理位置图</h5> <h5>牛剑桥(牛脚桥)</h5><h5>(摄影:王云)</h5> <h3>  一早:该桥始建于公元815年,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平板桥。2010年找到古桥碑记,其记载与县志十分吻合。碑记称:“十里之有牛剑桥,盖自唐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历荆州节度裴公名休者始也。”证实了牛剑桥为唐代名相裴休倡建,至清代历经3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组织者为“胡君荣太”,其“沐而风雨惟勤,披戴而星月弗避,微四公之力不及此耳,于其成矣……裴公有灵亦且欢颜也……”<br></h3> <h5>  桥旁立有道光十一年(1831)所立“叶栾流芳”青石功德碑一块。碑为青石板,通体精美,字体俊逸、刻工精湛,为阴刻正楷繁体,约500多字。碑高1.4米,宽70厘米,厚8厘米。所刻碑文正文部分为“四修牛剑桥序”。</h5><h5>(摄影:王云)</h5> <h3>  清乾隆《益阳县志》记载:“牛剑桥建自唐代。初桥势高阔,石梁甚巨,难上,有老人背剑骑牛,指示辄成。今桥上有牛蹄亦存,故以为名。”据当地胡姓族谱记载,桥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比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的芦沟桥早建近380年。历史上芦沟桥均经过多次修缮,而牛剑桥自建桥之日至今仍保存着最初的古风。 <br></h3> <h3>  二蛮:牛剑桥四墩五孔,桥长20米,宽3.87米,孔径1.7-2.5米。石梁每条厚达55厘米,宽78厘米,长7.2米,重7吨。台墩也是巨石,结构异常坚固,展示了唐代高超的建桥技术。一千多年前,建桥人是如何将如此巨大的“蛮石”从岩山搬运吊装的呢?这只能理解为一种“蛮力”而为。古时北方人称楚南人为“南蛮子”,也体现了一个“蛮”字,因此蛮人建蛮桥,称牛剑桥为“湖南第一蛮桥”,是名副其实的。<br></h3> <h5>楚南第一蛮桥:牛剑桥 (摄影:王云)</h5> <h3> 三巧:牛剑桥设计巧妙,桥墩桥梁皆用“蛮石”砌成。全桥无一块细石,无榫卯和砂灰粘结,风格古朴粗犷,谓之“巧”。 该桥桥中四墩均用呈双边船形的花岗石方块,且外表无雕凿,三层垒砌,桥面用九块七米长的巨型条状花岗石梁铺就。全桥无细石,无榫卯,无粘结质,浑然古朴,粗犷坚固,别具一格。古匠人称该桥结构为:“四墩两驳岸,八块桥梁一尖板。” 桥历经近1200年历史沧桑,风浸雨蚀,所用桥墩桥板石皆无破损,虽经历了四次维修,每次维修只需扶正,无需换料。 </h3><h3><br></h3> <h5>设计巧妙的牛剑桥 (摄影:王云)</h5> <h3>  1976年,桃江县人民政府已将牛剑桥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以前,当地人为沟通马桥溪,将牛剑桥连接当地简易公路,可通拖拉机。1994年,在牛剑桥上首旁又架了一座6米宽的水泥桥,可以通汽车。 </h3><h3><br></h3> <h5>牛剑桥上首的公路桥 (摄影:王云)</h5> <h3>  1993年,马桥溪暴发山洪,牛剑桥有两墩被冲垮,被冲垮的墩梁巨石散落在桥的下方,未冲毁的古桥两墩及部分桥板仍存在。 2010年,省、市交通运输部门与省、市文物部门和县人民政府为保护牛剑桥这一古老民桥,拨出专资依照修旧如旧原则,由县交通运输局组织完成了“第五次重修”,从而再现了“楚南第一蛮桥”之历史风貌。 </h3><h3><br></h3> <h5>第五次维修碑记 (摄影:王云)</h5> <h5>牛剑桥(摄影:王云)</h5> <h3> 今天,现代化的桥梁日新月异,目不睱接,但是对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很好地保护,以展現中国灿烂的亘古建桥文明。</h3><h3><br></h3><h3><br></h3><h3> 桃花江的故事(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