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老公的姑舅姊妹们约定要到祖籍地山西忻州奇村聚一聚,时间约定在2018年7月中旬。我和老公借此机会准备到山西太原的周边看一看,提前于7月9日从青岛出发第二天到达太原。老公姓王名茂祥,虽说祖籍是山西忻州人,但曾未来过王家大院,因此对王家大院情有独钟,所以第一站来看王家大院。由于时间有限,王家大院的景点只能是走马观花的游览。观赏中随意拍了一些景点照片。为了将这美好的瞬间留作纪念,闲来无事,做了美篇,再次领略和感受王家大院的风彩。</b></h3><h3><b> 这是高大气势、外观宏伟,像城门的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东门,老公在此留影。</b></h3> <h3><b>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景区。</b><br></h3> <h3><b> 威武的石狮。王家大院不是一个单个的院子,它是依山而建的封闭城堡式的建筑群。有着“民间故宫”之美誉。多年以来就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说法,且流传甚广,近乎约定俗成,可见王家大院的地位之重。</b><br></h3> <h3><b> 高家崖始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城堡模式的住宅群。王家大院建筑以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而闻名,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王家大院,气势恢宏、满载文化积淀,真不愧为“民间故宫”的雅号。</b><br></h3> <h3><b> 王家大院模型</b></h3> <h3><b> 高家崖,是王家第十七代后人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于嘉庆共同修建的住宅区,哥哥王汝聪的宅院名为“敦厚(乐善堂)”,他官居正五品;弟弟王汝成的宅院名为“凝瑞(敬业堂)”,他官居正四品,由于兄弟俩均为朝廷官员,房屋建筑十分讲究和精良。弟弟官职虽然比哥哥高,门楼也必须比哥哥的低一点,但是面阔却比哥哥的宽一些,暗含了弟弟的官阶高于哥哥。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高度,层次感极强。哥哥王汝聪的宅院名为“敦厚(乐善堂),是以传统风水“坎宅巽门”的布局修建。大门位于东南角,高大的鸡头门楼装饰,以木雕砖雕为主,琴棋书画为主题,并间以瓶、鼎、花草等。 </b></h3> <h3><b> 红门堡的建筑格局中隐含了一个“王”字,这便是那“王”字的一竖。这一“竖”由南向北由下而上一字贯穿,这也是堡内的主街,主街与三条横街组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这条主街将整个建筑群左右分开,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这是龙身。堡内的东西方向共有三条横巷,就是龙爪。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堡门为龙头,东西水井为龙眼,卵石坡道为龙身、龙鳞,东西小巷为龙爪,刻意复制皇权形态。</b></h3> <h3><b>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大院里每一处建筑都非常有讲究,每一处装饰都非常精致,站在大门下你才知道什么是大户人家,到了观月楼看着大院的全貌,你才知道什么叫气势。</b><br></h3> <h3><b> 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是由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总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其建筑特点是: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院内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容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高家崖上的王汝聪与王汝成兄弟两人的房子,完全是按照这个格局建的。老大王汝聪的院子在东,且门楼高,老二王汝成的院子在西,门楼低。这是很符合龙虎格局的,风水上有“宁可青龙高万丈,莫要白虎回头望”之说,意思就是青龙位应高大。</b></h3> <h3><b> 这是“敦厚宅”的大前门“照壁”。这块砖雕在王家大院比较有名气。砖雕雕刻了三只狮子,活泼可爱、栩栩如生。“照壁”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四合院”建造时必须有的一种建筑形式。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了“照壁”这种建筑形式。“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以位于大门外。前者叫内照壁,后者叫外照壁。 </b><br></h3> <h3><b> 同大门相映成趣的巨幅砖雕照壁,壁心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狮子滚绣球图案。在高家崖敦厚宅门前的照壁上,有一幅“狮子滚绣球”的砖雕,大小三头狮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家塾院,青石雕制而成的门框底部是“寿石盘根”,顶端是“喜上眉梢”,两旁篁竹秀劲挺拔节节高,其技法体现了清代纤细繁密的风格。 </b><br></h3> <h3><b> 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异常精美,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刻,将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又充分显示出主人高贵身份。</b><br></h3> <h3><b> 从东向西依次是哥哥王汝聪的“敦厚宅”乐善堂。位于“凝瑞居”后院的“养正书塾”,是高家崖堡的小少爷的启蒙书房。 </b></h3> <h3><b> 古人“以东为首,以西为次”,所以老大王汝聪的院子在东,且门楼高,老二王汝成的院子在西,门楼低。然而,因为老二官位比哥哥高,老大五品,老二四品,所以老二的宅门要比老大的阔(从下图可以看到,老二家门前挂着四个红灯笼,老大家门前只挂了两个)。这就是所谓的“兄让弟阔,弟让兄高,兄友弟悌”。</b><br></h3> <h3><b> 弟弟王汝成的宅院名为“凝瑞(敬业堂)”。敬业堂的后院和乐善堂一样,是前堂后寝,后院是弟弟王汝成的生活区,正窑长辈居住,东西配窑一层儿孙,二层小姐绣楼。就装饰风格来说,敬业堂的后院要比乐善堂的后院华丽精致一些。这里正窑窗户上的雕刻是彩色的,而乐善堂的则没有颜色;乐善堂后院通往二楼的楼梯扶手是木制的,敬业堂的则是石制的,而且扶柱上有精美的雕刻。</b><br></h3> <h3><b> 弟弟王汝成的“凝瑞居(敬业堂)”、桂馨书院、兰芳居花院</b><br></h3> <h3><b>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司马光是山西夏县人,宋哲宗时为宰相。“法司马训”就是效法司马光的著名家训。</b><br></h3> <h3><b> 司马院是二甲西巷的第一院。主人为王家十六世孙王寅德。其官职候选州同,称州司马。又因门额有“司马第”之匾,故称司马院。匾额为“燕翼”,楹联为“传家一篇司马训课子数卷邺侯书” 。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多处提到“司马训”,看的出王家大院的主人对司马光的著名家训相当崇拜,作为座右铭,以此教育子孙。王家大院的主人是司马光著名家训的遵循者、实践者、成功者。</b><br></h3> <h3><b> 山西民居的特点就是每个院里都会放一口或两口大缸,这是因为北方干旱缺水,放口大缸一为储水,二为防火,三为聚财。</b><br></h3> <h3><b> 底甲——芳心院</b><br></h3> <h3><b> 底甲——其他院落</b><br></h3> <h3><b> 王家竹雕。竹子这些文人的传统清高之物也有雕刻,竹雕于私塾门框之上,自是寓意步步高升。</b></h3> <h3><b> 恒贞堡中道上看“龙头”和“龙尾”。这是“敦厚宅”和“凝瑞居”之间的通道及门。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家崖堡”二院内这种门有65扇。</b><br></h3> <h3><b>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b><br></h3> <h3><b> 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王家大院内能够看到的各种木制、石制和砖制构件上,多有雕刻,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专门的装饰类雕刻作品。雕刻的技法上从浮雕、圆雕到阴刻阳刻,基本上中国古代的雕刻技法在王家大院里都能见到。而雕刻的内容,也是从日常生活到宗教内容再到装饰美化,无所不包。也难怪王家大院被称作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的宝库”。</b><br></h3> <h3><b> 高家崖是在王家鼎盛时期,由王家二兄弟王汝聪、王汝成修建的,红门堡主要是当年王家长辈世代居住的地方。这座深宅里每一块砖石都像是在诉讼着久远的故事,一草一木都曾见证了名门家族的兴衰。</b><br></h3> <h3><b> 王家完全就是一个封闭的城堡,地势南低北高,最高落差达28米,而且有自己的城墙。高家崖和红门堡两处建筑群各有特色:高家崖宜近看,红门堡宜远观;高家崖看细节,红门堡看气势;高家崖“三雕”精美,红门堡规划严谨。</b><br></h3> <h3><b> 这是一座“高家崖堡”的角楼,出了此角楼就看到“红门堡”了。桥的对面就是 “红门堡”,原名“恒贞堡”,意为永久保持正道。整座“红门堡”依山而建,南低北高,从低到高共分四甲,甲与甲之间的横向通道与中间的纵向干道形成了一个很规整的“王”字。十几米高的城墙高不可攀,易守难攻。气势不亚于紫禁城。</b><br></h3> <h3><b> 高家崖和红门堡东西相邻,一桥相连,走过这道桥,便走进了红门堡。这是通往”红门堡“的石桥。原本的石桥在1946年战争时期被炸毁,现在这座是1988年重建的。</b><br></h3> <h3><b>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b><br></h3> <h3><b> 远眺红门堡。</b><br></h3> <h3><b> 这是“红门堡”的建筑模型。</b><br></h3> <h3><b> 红门堡建筑群位于高家崖建筑群的西部,两者之间以桥连接,为两个即独立又相互连接的院落,红门堡建筑群较高家崖规模更大、年代更早,雕刻的纤巧繁复虽不及高家崖,但质朴内敛,规划统一。 </b><br></h3> <h3><b> 红门堡则完全是个城堡的模样,一座四方的城池,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可以想象当年该堡的防护是多么严密。</b><br></h3> <h3><b> 红门堡四周都有城墙,形成了“城中有墙,墙中有城”的建筑格局</b><br></h3> <h3><b> 王家大院三大看点: 一是建筑,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二是大院的三雕艺术(砖雕、石雕、木雕),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题材丰富,一幅幅、一尊尊,件件巧夺天工,且都生动活泼;三是王家大院珍藏的古人书画,这些书画大多出于明清期间著名书画家之手。 </b><br></h3> <h3><b> 同样的灰瓦灰墙,布局严整,呈现出了强烈的秩序感和气势不凡的视觉效果,王家大院也是一座很好的规划设计模型。</b><br></h3> <h3><b> 真不愧为民间故宫。</b></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Lucida Grande", Verdana, "Microsoft YaHei", hei; 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br></span></h3><p style="line-height: 23px; 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 overflow: hidden; background-image: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position: relative;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Lucida Grande", Verdana, "Microsoft YaHei", hei; 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h3><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3px; 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 overflow: hidden;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relative;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Lucida Grande", Verdana, "Microsoft YaHei", hei;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ligatures: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2;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2;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style: initial; text-decoration-color: initial;"></h3> <h3><b>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b><br></h3> <h3><b> 巧夺天工的民间宫殿</b><br></h3> <h3><b> 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让人感觉就像迷宫式一样。</b><br></h3> <h3><b> 院中有院、重重叠叠,看来“红门堡”的建筑风格和“高家崖堡”又有异同。</b><br></h3> <h3><b> 墙有波浪,屋有错落,美极了!</b><br></h3> <h3><b> 王家大院总体格局呈卧高坡立体造型,内在结构多为窑洞与瓦房的巧妙连缀,不仅具备“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且从地理选择到全部调式构思,磅礴大气,匠心独运。</b><br></h3> <h3><b> 王家大院一角</b><br></h3> <h3><b> 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是龙凤井。据说,两眼井一眼井水是苦的,一眼井水是甜的,寓意“先苦后甜”和“苦尽甘来”。</b><br></h3> <h3><b> 红门堡建筑群以馆中馆的形式对外开放,设置了许多美术馆、博物馆及展览会等。王家大院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三雕艺术”,也就是木雕、石雕和砖雕。其数量之大、手艺之精美、内涵之丰富,都是举世罕见的。
</b><br></h3> <h3><b> 王家大院号称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近些年来后来居上。大院建于康乾年间,经半个世纪(1762年至1811年)修建而成,共有院落54幢,房屋1083间,占地3万平米,是乔家大院的4倍。这是从南城墙上看到的最南边的院落及花园和通道。</b><br></h3> <h3><b> 高家崖始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城堡模式的住宅群。王家大院建筑以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而闻名。王家大院红门堡设有“中华王氏博物馆”,高家崖设有“中国民居艺术馆”。 </b><br></h3> <h3><b> 这座世界闻名的大院,气势宏大,虽为民居,实乃城堡,是一座城堡式的民居。近年来,受到国际友人的密切关注和国内外游客的青睐。</b><br></h3> <h3><b>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b><br></h3> <h3><b> 这是南大门对面的照壁,正对着大门的这一面(上面那幅)刻着“封侯挂印、松柏常青、鹿衔灵芝、盘根寿石”,背面(下面那幅)则是一只麒麟。</b><br></h3> <h3><b> 王家大院由贫苦的百姓出身到发财致富最终走向官商一家,但最后也没有逃脱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想起曹雪芹先生笔下的那本名著《红楼梦》,两者有着何等的相似之处啊,但是王家留下了这辉煌的民居建筑,也是对中国文化史和建筑史的一大贡献,且为后人研究晋商的文化起源提供了一大佐证和依据。</b><br></h3> <h3><b> 王氏家族在清朝道光以后开始逐渐走向了衰败,但是到了民国初年,王家的店铺仍然覆盖着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一带,在卢沟桥事变日本入侵以后,王氏家族为了逃避战乱开始举家南迁,自此以后便流落他乡。大院也就人去楼空,只留下了一些少数的佣人来管理。然而,岁月如梭,事与愿违,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负已随世事的变迁而成为历史。但所幸存下来的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抛洒着无言而有声的清辉,“润物”扣心,成为王家大院历史文化内涵的一大亮点。</b><br></h3> <h3><b> 恐怕中国没有哪一家有王家大院那么大了。院子总面积在25万平方米以上,对游人开放的仅是建于乾隆、嘉庆年间的红门堡、高家崖两组建筑群,虽只占整个王家大院约五分之一,竟已容纳了百余座院落、千余间房屋,真不愧“民间故宫”的雅号。游览完王家大院感慨万千,流连忘返!</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