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邓帆,女,1929年1月4日出生于重庆万盛。1949年12月参军,在12军文工团工作;1950年4月至9月在12军军大五大队学习;1950年9月至1952年10月在12军军大军务科任参谋,1951年3月首次入朝;1952年10月调入12军作战处任作战参谋,再赴朝鲜战场,1954年5月回国,9月考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58年10月在新疆自治区商业厅、鄯善县商业局、新疆自治区计划委员会财商处工作,1983年9月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工作,1990年退休。</h3><h3></h3><h3> 在冲破封锁线的路途上,在血与火的朝鲜战场上,在前沿坑道和战壕中,她和男子汉们一起并肩作战,一起流血牺牲,一起经受战火的考验,她是"王芳"式的小战士,她是"高山"式的小女兵,她就是我的妈妈、我的姥姥,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惟一的女作战参谋,受到军首长肖永银、李德生多次称赞的铿锵玫瑰──邓帆。</h3><h3><br></h3> <h3> <font color="#ed2308">冲过封锁线</font></h3><h3> 1951年春天,在12军军政大学参谋处当参谋的邓帆准备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当时,位于丹东的鸭绿江大桥已被敌人炸断,为了确保大部队安全通过鸭绿江,部队决定从长甸、永甸处的鸭绿江上的一座浮桥奔赴朝鲜。当时,部队需要进行路线侦察,军政大学赵尚祥教育长派出了邓帆侦察,要求邓帆务必快速准确摸清浮桥的负荷及汽车、马车能否通过,几千名部队人员通过需要多长时间、敌机轰炸的规律等情况。于是,邓帆带了一个警卫员、一个翻译匆匆出发,过江找到在木浮桥前方的边防哨,向朝鲜人民军虚心请教,他们欣喜地发现,敌人尚未轰炸过这座桥,桥可承受载重卡车、马车通过,只是在正午时刻为了避免敌人的空袭,我方需短暂禁行等等情况。为了确保情报的准确,邓帆一行到附近的老乡家深入了解情况,并对桥进行观察和简单测量。邓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此名扬军中。此后,在千里行军和冲破封锁线的征程中,她总是打前站,摸地形,及时绘制出部队赶赴前线战场的准确路线图。</h3><h3> 在通过鸭绿江前,全体同志在赵成文政委的带领下,背靠鸭绿江,面向祖国,双手高高举起装满鸭绿江江水的水壶,向祖国庄严宣誓:"不打败美帝国主义,决不回国!""我们誓死保家卫国!"鸭绿江边誓言震天,壮志凌云,这是英雄儿女们向祖国母亲立下的铿锵誓言。当时的情景令邓帆和战友们终身难忘。</h3><h3> 通过千里封锁线的路途是十分艰苦的,为了避开敌机轰炸,部队选择白天睡觉夜晚行军,绕开大路走山路。行军途中,每一位同志肩背40多斤的东西,有枪、水壶、半个月的菜袋(咸箩卜干、咸豆豉、咸豆干)、7天的米袋、小铁锨和大头鞋、胶鞋、棉被、雨衣、2套单衣、大衣等,很多同志为了轻装行军,把棉被中的棉花都抽掉了。入朝后,他们发现满目荒凉的朝鲜大地上辅着厚厚的雪,到处是残墙断壁,那年特别的冷。即使是春天,依然寒气逼人,气温零下十多度,冷得大家无法入睡,如果能找到一处朝鲜老乡家的牛棚,大家凑合着挤在一起避开刺骨寒风打个盹,就算是天大的享受了。大多时候只能找一处靠山的地方,挖一个小洞,半蜷着身体打个盹,而往往战士们会被阵阵寒风冻醒。行军时脚上打泡就是家常便饭,为了保证行军速度,只能在临睡前用烧过的针穿着头发丝穿过泡,把发丝留在泡中,泡中的水会顺着发丝流出来,这样第二天脚上的泡没了,又可以行军走路了,这种治泡法被大家乐观地称为"传家宝"。</h3><h3> 为了早日赶到前线,谁有伤病是绝不会说的,否则就会被留守在祖国,不能上前线了。一位叫叶英的战友患了夜盲症,夜晚行军时看不见前面,她硬是抓着走在前面的郭建战友的背包带穿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一位叫吴岫光的战友,肩上长了疮,为了上前线,她不敢声张,更不敢治疗,一直忍住伤痛,等到了前线才发现她的棉衣被疮脓粘连,无法脱下,不得不用剪刀把衣服剪开进行治疗。在行军途中,邓帆和体力好的男同志也经常"抢"体力稍差的女同志的背包和米袋背,不让一位战友掉队。</h3><h3> 为了千里运输和部队行进的需要,中朝军队共同建起了"千里防空长城",就是每隔一公里一处哨,当敌机空袭时,一个哨接着一个哨地鸣枪报警,让人们躲开敌人的空袭。邓帆和战友们在"千里防空长城"的掩护下跑步前进,冲过了清川江、大同江封锁线。清川江江面开阔,有几里宽,过江时,大的江面还有桥可过,而无数弯弯曲曲的小支流只有趟水过去,这样的小支流一晚上要过十多个,有的同志挽起裤子、脱下鞋子过江,江水冰泠刺骨,脚钻心地疼痛,但邓帆发现脱鞋过江当时难受,上岸后擦干脚穿上鞋行军脚是热的,而更多的女同志因体力不支不脱鞋就趟过去,结果上岸后鞋又冻了冰硬邦邦的走起路来咔嚓咔嚓地响,等走化了,又要趟新的支流,鞋再结冰,再被走化,许多女同志就这样咬紧牙关坚持走过去,很多人落下妇科病,就这样,邓帆和战友们怀着对祖国人民的赤胆忠心和大无畏的英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穿越了封锁线,到达了前线战场。</h3><h3><br></h3> <h3> <font color="#ed2308">出色的女参谋</font></h3><h3> 1952年10月,肖永银军长下令调邓帆到12军军部作战处工作,21岁的她成为军中惟一的女作战参谋,在这里,铿锵玫瑰更显出美丽、勇敢、坚毅的本色。</h3><h3> 在隐洞,她从上甘岭战役总结中深深地感受到坑道战的条件实在太艰苦了,战士们不忍心战友的遗体暴露在外,只好拖进来脱下一件衣服盖上;敌人最多时每天投到上甘岭的炸弹有30多万发,坑道被敌人炸得越来越短,空间越来越小,水源断绝,战士们不得不舔吮坑道壁上渗出的一点水珠,甚至以尿解渴;坑道的空气也十分浑浊,为了让坑道深处的战友吸到氧气,窝座在前面的战士经常要统一听口令低头,让空气从头顶间隙流进,让后面的战友吸上一点新鲜空气……由于条件太艰苦,一些战友在坑道中得了终身疾病,有的甚至死亡。当总结到这些情况时,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邓帆不禁泪流满面,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改进坑道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战士的伤亡。</h3><h3> 不久,12军赴东海岸元山港接防,开始了东海岸反登陆的战前准备。这期间,作战室就成了军首长曾绍山、李震、肖永银、李德生的家,他们在这里召开会议,部署兵力,研究战略。至今,邓帆还记得代军长肖永银给团以上干部部署任务时讲的一段话:"现在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反敌登陆作战前准备,战前准备的关键是筑城,筑城的核心是要抢时间推进坑道进度,提高筑城的质量,这样,就能有力地保证反登陆的胜利"。</h3><h3> 根据作战处周运西处长的安排,作战处的同志们分别深入到前沿坑道阵地,邓帆和张军同志到101团检查坑道进展情况,前沿的战士们说,我们早就听说了邓帆,见了本人才知是位女同志,真没想到呀,真是了不起呀。邓帆不失时机地采访了四川籍的"穿山英雄"肖国强,他是第一个把猫耳洞打通连成坑道的人。在前沿坑道,战士们发明了"马蹄形"、"一字形"、"三叉形"坑道,为了节省弹药,还发明了"圆形"、"梅花形"、"三角形"爆破法,有的战士还发明了"悬垂打眼法",就是把炮弹壳套在木棍上悬在空中撞击钢钎,利用杠杆原理打炮眼,这样既节约人力又使坑道进度大大提高。但也有的战士在打坑道的过程中由于配框不及时,打过的坑道会跨塌下来把别的战士堵在深处。为了改进坑道,邓帆还尽量找一些资料来研究,她发现每个人每天需500L水,结合上甘岭经验,她和战友总结出,把坑道修在离山顶15米左右的地方,既可以抵御敌人每天可能丢下来的几十万发炮弹,又便于发挥火力,把坑道筑成高1.8米,宽1.2米便于两个全副武装的战士进出运动,并应当在主干道旁合理筑建蓄水池、弹药库、包扎室。随后,他们及时将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向部队推广,大大提高坑道推进速度和质量。停战后,她写的"东海岸反敌登陆筑城总结"受到了军首长的表扬。</h3><h3> 一次,邓帆随首长宗书阁到松峰德山97团检查前沿坑道的进展情况,在去的路上,他们看到一所简易的用茅草和木板搭成的,有简易课桌和凳子的朝鲜小学校,他们在学校旁稍作休息后继续赶路,当吉普车离开学校不远的地方时,这所小学校遭到了敌机的猛烈轰炸,学校荡然无存,但是,当两天后他们赶回军部的路上却惊喜地发现,又一座简易的小学校屹立在那儿,小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传入车中,传入他们的耳中,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向人们昭示着朝鲜人民打不跨、炸不毁的英勇无畏的精神。</h3><h3> 在备战最紧张的1953年春天,邓帆和王克修同志去97团一连阵地执行任务,根据地图标注,他们找到了前沿阵地的大概方位,但两人在山上转了大半夜,也无法找到团指挥部。为了避免敌人发现,他们脱下棉衣遮住打火机的光,仔细地研究方位,还是无法找到指挥部。王克修为了安全,把疲惫不堪的邓帆安排到一个附近的"阿妈妮"(老大娘)家,自己接着去寻找,由于绘制的地图的误差,第二天清晨才找到97团指挥部。在97团前沿坑道中,白天,邓帆和战友们共同研究着推进筑城的工作,晚上,邓帆只好和男战友们在隐蔽部同炕而眠。一天,正在坑道工作的邓帆来了"例假",她只能像往常一样从自己的棉衣中再撕出一块棉花来处理。由于条件艰苦,在前线的女同志没有一个人穿着一件完整大衣,她们总是先撕下棉衣的下半截的棉花,然后再撕棉衣袖子中的棉花,结果不少女同志的棉衣成了"棉背心"。</h3><h3><br></h3> <h3></h3><h3> <font color="#ed2308"> 深厚的友谊</font></h3><h3> 在朝鲜的日子里,邓帆和朝鲜"阿妈妮"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阿妈妮"总抢着给她洗被子,总会给她端一点她最喜欢吃的"朝鲜酸"(朝鲜泡菜),她也总是把自己心爱的雪花膏、珍藏的罐头给阿妈妮和她的女儿。每天早上,她总要跟阿妈妮说:"阿妈妮,皮加诺皮来祝西亚"(大娘,借你的扫床刷用一下),以后每天天一亮,阿妈妮的女儿就会主动从窗子上递出刷子,"若多木,皮加诺"(女同志,刷子)。由于战事的需要,紧张的1953年春天,阿妈妮一家搬到另一个地方住。一天,祖国医疗队来部队慰问,邓帆翻山越岭来到军后勤部找祖国医疗队看牙,返回的路上,她隐约听到山顶上有一个人在叫着什么,抬头一看,原来是老房东阿妈妮,她们像久别的母女一样相拥在一起。随后,阿妈妮热情地把邓帆拉到自己简易的新家,拿出朝鲜糕、朝鲜酸和一碗水,连比带划地要邓帆吃,而邓帆因刚拔了牙无法吃,但又不忍拒绝阿妈妮的心意,只好忍着痛用没拔牙的另一侧一点一点地慢慢吃着,她真切地感受到中朝人民的无价的友谊。</h3><h3><br></h3> <h3> 战友情更是令人难忘的。为了安全,邓帆多次与男战友同炕而眠。一次,邓帆按王剑清科长的安排,画好了行军路线图,和几位男战友一起提前出发查看营地和水源等情况,可晚上却遇到了尴尬,临睡前,王科长说:"最好给邓帆另找一间房子。"他的话音未落,就立即遭到了刘泽木、何荷、张培德等全体男参谋的反对,大家说:"为了安全,邓帆必须和我们睡在一个冷炕上,在我们保护下她最安全啦。"就这样,无论是在前沿坑道,还是在行军途中,邓帆都在男战友的"保护"下安然无恙地渡过了许多危险危险和困难,战友情是多么令人难忘。</h3> <h3> <font color="#ed2308">从零开始</font></h3><h3> 停战前一天,乔岩山一仗,志愿军一天推进了一百多里,7月27日,停战谈判正式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了朝鲜战场的最终胜利。听到消息,邓帆和作战处的战友周运西、崔明礼、甄申、王克修、周洛、张兆薰、张军、郭叔东一起高兴地扯下了作战室窗上的防空布,又唱又跳,他们围坐在一起,9个人喝了10瓶酒庆祝胜利。那天晚上,大家笑着唱着说着,憧憬未来。有的同志说:我想穿上新军装在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有的同志说:回国后我只想有一张大床好好地伸展地睡上几天。还有的同志说:我真想好好看几场祖国文工团的演出。</h3><h3><br></h3> <h3> 1954年邓帆回国,随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学习,在学习中她同样拿出了朝鲜战场上不屈不挠的劲头,刻苦学习,每门成绩优秀,当时有口述问答式的考试,她都能及时思考组织并准确回答,成绩门门5分(满分)。朝鲜战场的艰苦锻炼不但磨炼了她的意志,更锻炼了她强健的体魄,她用超人的毅力边学习边刻苦地进行运动训练,1955年她获得北京市好跳远和100米短跑第一名的好成绩,1956年她和几位女队友以优秀成绩破4*100米全国纪录,她是有名的“中国人民大学七号运动员”,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校长多次给她颁奖。以后无论是在边疆工作的日子里,还是在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上,她都从零开始,勇破纪录,争做贡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h3><h3> 弹指一挥间,邓帆的战友们遍布在全国各地,他们有的已离开了人世,有的儿孙同堂安享晚年,有的向儿孙们讲好朝鲜战场的故事。十年前,在邓帆年近80岁时专程到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把她珍藏半个世纪的金牌献给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她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痛,邓帆今年已满89岁了,虽然记忆力明显减退,但她时常念叨着那些和她的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念叨着朝鲜战场那些永生难忘的故事。</h3><h3> 英雄是什么,在战时她们是具有大无畏的坚定爱国情怀的“精忠报国”的战士们,在平时他们是热爱工作、战友情深、热爱母校、顽强与疾病斗争的勇士们,英雄在那里,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将续写好我们家的英雄故事。</h3><h3><br></h3><h3> 苏小桦(西南交通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研究员)</h3><h3> 苏星(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2016级3班 )</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