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河水永奔流,五十三年再聚首———阿城一中1965届36班同学会纪实

阿红

<h3> 阿什河流域是阿城的发祥地。阿什河水奔流不息,它滋养了阿城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我们每一个阿城人都为自己的故乡感到自豪,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h3> <h3>  岁月的流失可以淡化人们对某些具体事情的记忆,但是,年轻时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所产生的纯真的美好情谊却永不磨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变迁,大家就会越发觉得这种同学情弥足珍贵,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去享受它。</h3><h3> 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阿城一中1965届36班的同学们,于2018年8月8日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阿城,开始了同学会的旅程</h3> <h3> 8月8日下午,我们阿城一中1965届36班的16名同学汇聚到阿城万顺宾馆,向同学会组委会报到,他们是:王文林、王海芳、孙焕文、朱双玉、关凤岐、李阳复、陈稣恩、张广志、张振德、张红、武亚朋、郭启文、赵永珍、姜春光、康宝林、葛林(按姓氏笔画排序)。陈稣恩同学的爱人杨国玉先生和姜春光同学的小孙女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总共18人。李阳复同学8月7日就从北京来到万顺宾馆报到,虽说记忆有点混乱,但其心至诚可见一斑。</h3> <h3>  </h3> <h3>张振德秘书长代表组委会致欢迎辞。</h3> <h3>康宝林同学代表原校、班干部发表讲话,深刻地阐述了同学会的意义。</h3> <h3>郭启文同学因故只参加8日的活动,他在晚宴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h3> <h3>朱双玉同学深情地朗诵同学情的诗篇。</h3> <h3>  8月9日上午9时,我们一行来到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参观。阿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址和文物 ,1115年金太祖完颜旻在此开国建都——上京会宁府。从1115年到1153年,这里一直是金代早期的都城。参观博物馆使我们再次感受到阿城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厚重。</h3> <h3>  康宝林同学八十年代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期间,曾经利用去佳木斯出差的机会,分别去桦川县和汤原县寻找失去联系的朱双玉同学和李阳复同学。二位同学一谈起此事,至今仍感慨万千。</h3> <h3>  渐进中午,我们一行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母校——阿城一中。晴朗的天空,和煦的阳光,一切都呈现出欢迎游子归来的温馨氛围。魏连成校长亲自在校门口欢迎我们,梁忠宾副校长陪同我们参观校园的各种设施。全新的校舍已经看不到当年的任何建筑痕迹,但沿着整齐的道路,寻着以往的方位,同学们仍然能够指点出当年的运动场、教室、宿舍所在,述说着那时的点点滴滴。</h3><h3> 阿城一中现为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省先进集体。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有35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考的本科录取率接近100%。我们衷心地祝愿母校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h3><h3><br></h3> <h3>梁忠宾副校长设宴款待同学会一行。</h3> <h3>  9日下午三时 ,同学会一行乘车来到金龙山镇的响龙山庄,准备在这里下榻,深入交流,同时享受一下山区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美食。举目远望,山峦叠嶂,环顾周围,花草芳香,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一望无际的农田伸向远方。</h3> <h3>:</h3> <h3>  姜春光同学能歌善舞,年逾古稀,风采依旧。此次聚会,因条件所限,未能尽兴,甚为遗憾!</h3> <h3>  陈稣恩夫妇虽年逾古稀,仍激情四射,如此恩爱,令人羡慕!</h3> <h3>  葛林同学在响龙山庄的晚宴上一再表示,这次因为下雨工期延误,没有按原计划安排大家去亚沟粘豆包厂参观访问,深表歉意!今后随时欢迎各位同学光临,期待早日在亚沟相见。</h3> <h3>  8月10日从响龙山庄返阿途中,我们在阿什河金都大桥作短暂停留。同学们在河畔公园依依话别,互祝健康平安,期待来日再见!</h3><h3> </h3> <h3>  陈淑兰同学是此次同学会的最重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没有她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没有这次同学会。遗憾的是因马永庆同学去北京治病,他们夫妇错过了这次同学会。但他们始终在关注着我们的活动,8月12日晚淑兰和永庆从北京刚刚回来,第二天就和大家联系,一定要宴请尚在阿城的部分同学,这就成就了同学会的第二阶段。</h3><h3> 在此我们不能不说的是,淑兰同学缺席同学会,给振德秘书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不负众望,周密组织,细心安排,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振德,辛苦啦,谢谢你!</h3> <h3>  8月14日陈淑兰、马永庆夫妇设宴款待在阿的部分同学,为此次同学会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出席宴请的同学有:张振德、葛林、王文林、伊松馨、赵士凡夫妇、朱双玉夫妇、武亚朋、张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