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一行八人,从昆明飞到成都,开始7日的川西之旅,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h3><h3>从成都出发的第一站:映秀</h3><h3>2008年的纹川地震,堪称"国殇",不仅是地震灾区的一场巨大浩劫,更是国家和民族之痛,这场大地震,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知道了映秀,位于震中的一座古老藏羌小镇。十年前的震后,曾到过映秀两次,那满目疮伤、撕心裂肺的景况,不堪回首的悲怆。</h3><h3>如今的映秀,己在一片废墟上建成一座温情小镇。是纹川重点推广的生态、旅游小镇。居民安居乐业。己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h3>波浪滔滔的岷江水依然在咆哮,远处的山体滑坡己被绿色覆盖,难寻痕迹。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沿途山体滑坡,道路塌方,通往映秀的道路中断,使咉秀变成孤岛,地震发生后的33个小时,在第二天晩上的零晨,才有第一支部队才抵达映秀。一晃十年,仿佛仍若咋日。难以忘怀。</h3> <h3>来到漩口中学遗址大门前,仍心绪难平、隐隐作痛,因修建紫坪铺水库拆迁,2006年才搬至映秀,地震发生时,仅使用两年的全新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唯一幸存的砖混结构学生宿舍,仅按唐山大地震的教训采取构造加强措施,使很多年轻的生命得以幸免。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纪念。</h3> <h3>走进漩口中学遗址,一座巨大的钟表雕塑,时间定格在"2008.5.12"的14点28分,当时映秀镇常住人口约10000人、近6000人的生命在那场灾难中瞬间失去,漩口中学遇难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员工,是整个映秀死亡人数最小的学校,而映秀小学,200多名小学生,仅18名幸存。地震发生时,正是下午的上课时间,学生是死亡最多的群体之一,学校建筑,本该是孩子们地震中最安全的保护屏障!</h3> <h3>离开映秀,沿川藏北线317国道,途经理县、转209省道,于夜晚近九点到达红原。</h3><h3>317国道车多路窄,特别是大货车极易导致拥堵。无暇欣赏沿途美景。</h3><h3>红原县城滨河路左侧小广场,标志性佛塔"瑞相塔",在宁静的夜色中,绚丽壮美。</h3> <h3>清晨的红原县城,没有大城市的喧嚣,真切感到小城镇的清幽、宁静,街上人少,身着藏服的老奶奶慈祥、和善、淳朴。</h3> <h3>从红原县城到第一个景点,若尔盖草原的美丽明珠一花湖。</h3><h3>位于213国道旁左侧的是花湖,右侧是巍峨秀美的雪山,山峰连绵不断、参差磋峨、矗立天际,尽显深邃、壮阔。</h3> <h3>走入花湖浮桥,远观雪山,广阔的草甸与雪山已连为一体,如果能够穿越,曾经的过往,雪山脚下就是清波荡渺的湖面,那是一种怎样的山水一色啊!</h3><h3>国家实行了多年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为何不能退地还湖?!</h3> <h3>漫步浮桥,花湖就是末受打扰的一片净土,呼吸着湖上的清新空气,在光影的幻化之中,优美宁静。</h3><h3>如诗如画的湖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渗入骨髄的静谧享受。</h3> <h3>浮桥延伸到湖里,水美、草美、花美、鸟美⋯让人沉醉,看碧波荡漾、听声声鸟鸣,独自体味洁淼与无垠,如此美好!纯净、纯净、还是纯净!</h3> <h3>花湖是侯鸟的天堂,是众多野生鸟禽的主要栖息地,湖面随处可见游弋着的赤麻鸭、灰㕍、天鹅等珍稀动物,还有许多我们从末见过、叫不出名的各种野生鸟类,在花湖自由生长和生活。停下脚步,静静的欣赏、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心中不禁充满柔软的温暖!</h3> <h3>走在浮桥上,每一个角度都能收获不一样的美景,陶醉中,也不免隐略担忧,花湖是地质构造活动中,断陷下沉而形成低凹湖泊,周边群山环绕,为主要给水源,随着交通便利,游客巨增,在雪山与湖泊之间,己有大量商业、餐饮、畜禽养殖等污染源,花湖一旦污染,自我尽化能力几乎沒有,治理将极其艰难。</h3> <h3>游完花湖,我们前往唐克草原及九曲黄河第一湾。行驶途中,随处可见帐篷酒店散落坐落在沿途的花海湖畔中,均为独栋设计,以藏羌文化为主题,颇具藏羌特色,可领略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安享静谧悠然时光。</h3> <h3>帐篷酒店与周边湖泊、花海相互映衬、融合,让游客在舒适、独特的享受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带来置身野外露营的奇妙感受。</h3> <h3>帐篷酒店内部设施完善,独立卫生间、空调、电视、热水供应等一应俱全。在荒野高原,令人感动。</h3> <h3>在尕里台观景台,俯瞰尕里台草原起伏不断的丘陵带,在若尔盖大草原中,是少有的连绵起伏变化的草原,形态丰富,穿越在丘陵带上的山路,充满动感。观景台海拨3840米,是213国道阿垻段的最高点。</h3> <h3>没有那里比若尔盖大草原更象人间天堂,牧场、草原、荒野、湖泊、雪山、森林···,行驶在蜿蜒的道路上,沿途的景色交错,不停的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想不陶醉都难。</h3> <h3>经过唐克镇,进入唐克大草原,呈现在眼前的草原如此温柔宁静,那么悠闲,犹如一曲委婉的田园牧歌。</h3> <h3>静静流淌的河水清澈、安静,太阳已不是那么炽热,一抺阳光撒下,草原、白花与河流的光影变化下,更加婀娜多姿,风情万种!</h3> <h3>白河,藏名叫嘎曲,意为从高山上弯弯曲曲而来的圣洁之水,由南向北穿越若尔盖大草原,河流流经地地势平坦,河道曲折,水流迂回平缓,牛轭湖星罗棋布,形成大面积沼泽。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h3> <h3>整个若尔盖草原湿地,因红军长征时期的悲壮而广受注目,草原湿地是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盆地,形成众多河流小溪的汇集地,以沼泽地居多,土壤长期浸泡,形成大量泥炭土层,容重甚至小于1,低于水容重。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也成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h3> <h3>红军在四川滞留的时间最长,所走过的区域最广、环境最艰难,面临的困难最多,付出的牺牲最大,特别是走进这片沼泽地,几乎濒临绝境。约有一万多名红军将士,永远长眠于此。</h3><h3>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的中国最美六大草原湿地,若尔盖草原湿地排名第一。</h3> <h3>在日落前,我们赶到黄河第一湾。若大的草原上,黄河一路迂回曲线,河水蜿蜒流淌。发源于查真梁子及嘎瓦尔达格则山的白河,从南向北,经过400多公里的奔腾流淌,与自北而下的黄河汇合,向北方流去,然后折返向西,在大草原上形成优美折湾,仿佛对大草原的依依不舍,缠绵来回,形成优美壮阔的黄河第一湾。没有雄浑、没有奔腾,如此温柔</h3> <h3>乘索道到索格藏寺后山的观景台,天色渐渐己晚,随着太阳接近远处山峦,天水之间渐渐起了变化,云层也更鲜艳,草地也越来越绿,景色如梦般的温暖,让准备离开的我们,恋恋不舍!</h3> <h3>在红原的第二晚,我们入住"安多部落虎头山民族村",位于红原县瓦切五村,紧临白河。与全国最大的经幡林瓦切塔林相距不远,环境优美,游牧晚会充满民族风情,能感受红原虎头山的浓浓民俗风情。</h3> <h3>在安多部落民族村,我们全面了解独特的安多藏区历史与文化,安多藏区是从黄河河湾至汉地白塔寺的辽阔区域,有独特的佛教史,其范围泛指甘肃藏区、西藏那曲青海藏区和四川阿坝藏区。由于地缘关系,一直处于中心藏区的边缘地带。历史上多民族聚居。曾居住过吐蕃、匈奴、蒙古、回族等先民,在历史发展变迁中相互融合,形成至今独特的"安多文化"。同为藏族文明,能感到与西藏中心藏文化的诸多差异。</h3><h3>安多藏区有广阔无垠的大草原,黄河上游的若尔盖大草原、环青海湖大草原等,都是优良的天然牧场,整个藏区最丰美的牧场均在安多。辽阔的草原为藏牧民提供了巨大空间,形成高原独特的游牧文化特征。</h3> <h3>安多部落的客房、餐饮、栈桥、连廊等建筑,均架空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对草原的破坏,提高酒店品质及使用标准。客房设施齐全、卫生条件非常好,价格便宜,物超所值。</h3><h3>其藏族风味的餐饮美食,无论是就餐环境、服务及传统美食酥油茶,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h3> <h3>整个红原大草原,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塘星罗棋布,草长莺飞,生存着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及天鹅、鸳鸯、秃鹫、老鹰、旱赖、狐狸等生长在高寒湿地中的野生动物。</h3><h3>这片大草原,被誉为"中国黑颈鹤之乡",黑颈鹤在这里形成全国最大的种群。</h3><h3>离开安多部落不久,我们幸运的拍到了黑颈鹤优雅的画面。<br></h3> <h3>黑颈鹤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藏区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h3><h3>主要息于海拔2500米~5000米的高原沼泽地,是大型涉禽,体长110~120,体羽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呈黑色,尾羽褐黑色,头顶前方裸区呈暗红色。是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图片为随行小朋友像机拍摄)</h3> <h3>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前往色达,途经鹧鸪山垭口,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我们从西边水草丰盛、牛羊成群的若尔盖大草原,翻过垭口,将进入群山连绵、峰峦叠翠的东边藏区</h3> <h3>色达县城,历史悠久,古为羌地,是格萨尔王的故乡,海拨3890米,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自然条件最恶劣、以藏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区。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h3><h3>夜色中的色达县城,远离尘嚣、清静悠然,仿佛空气中都充满祥和的气氛。</h3> <h3>色达博物馆又称格萨尔博物馆,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建筑规模宏大,极具藏族特色与风情,博物馆内收藏有珍稀历史文献和藏族文化经典巜甘珠尔》、《丹珠尔》、《格萨尓》等手抄本,并展示了色达县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极大的促进了藏文化及其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h3> <h3>夜晚宠罩中的佛塔,在灯光映衬下,给县城增添了一份佛光的温暖。</h3> <h3>我们一早从色达县城来到色达喇荣佛学院,天气阴沉,一直下着小雨,在山下转乘小中巴直达山顶,来到坛城,一幢金碧物业辉煌的建筑,上层为转经场斦、下层是转经筒。那种虔诚般的信仰,直击心灵。</h3> <h3>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由晋美措法王1980年创办,1987年十世班禅大师给予大力支持,1997年经四川省宗教局批准正式成立,学制分为长期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性学位13年。学院可授堪布(法师)学位。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学院。</h3><h3>站在坛城,达望壮观的僧舍,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木屋。整个空气中都充满生机和祥合的气氛。</h3> <h3>放慢脚步、静心感受,以色达的方式享受色达,来来往往的僧人,脸上都洋溢着纯净、与世无争。纯净的人,干净的小社会。</h3><h3>(出于禁忌、极少人物照,仅有的少部分,均征得同意)</h3> <h3>在坛城内,转経筒环绕,藏族老人们袖子里的左手念着佛珠,満是皱纹的右手轻轻拂过金色的转经筒,脚步声戚戚促促,念经声此起彼伏。藏族老人那异常坚定的眼神,让人不得不为这种深入骨髄的信仰所震撼。</h3><h3> (两张照片为随行小朋友拍摄)</h3> <h3>依山而建的小木屋,釆用的是土木结构,木屋的平顶上铺满泥土,抵衘严寒。这种木结构,难以做到密不透风。</h3> <h3>满山的红色僧舍令人震撼,在如此荒凉人稀的严寒高地,聚集如此多的人修进佛法,如此艰辛,确充满祥合,无数人来寻找灵魂深处的慰籍。反思当下这个人情日趋冷漠,关系愈加复杂的社会里,"恶"仿佛得到一种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肆无忌惮的生长。北岛名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污浊的世界里,保持灵魂的清洁,实在不易,色达、也许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寄托。</h3> <h3>这些小木屋是来此修行的僧生居住,或租住、或出钱购买,低矮而简陋,室内空间小,仅能打座与睡觉,屋与屋之间比肩而立,只有极狭窄的小道相连,在这荒凉、人稀的严寒高原,如此艰苦。</h3><h3>这些小木屋记载着他们的酸甜苦辣,炼狱着他们的信会和追求。承载着日复一日的悠悠岁月,记录着他们的凄苦和美好。</h3> <h3>常住学员的僧舍,建筑都很简朴。舍内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间、更沒空调(常年平均气温1度以下),设施极其简陋,</h3><h3>凡来佛学院学法的人,无论藏汉、僧俗,必须遵守三条原创:团结互助、严守戒律、精进於闻思修。</h3><h3>佛学院以戒律严格、艰苦修行、树立宁玛讲修法幢而著称,是享誉中外的大圆满讲修学院。在人数、师资、教学上都堪称一流,为全球佛学界广为赞誉。</h3> <h3>离开色达不久,到达色尔哇礼琼藏寨,我们短暂停留、在此午餐,色尔哇是格萨尔王的重要首领。色尔埧都是其领地,蕴含丰富的格萨尔文化,是藏区一道亮丽风景,色尔哇礼琼藏寨民居,集建筑与民族文化于一体,代表藏民精湛的建筑艺术,是崇尚英雄的象征。色尔哇礼琼仅是色尔垻藏寨的缩影。</h3><h3>色尔坝藏寨沿色曲河两岸依山而建,在藏区、明显异于其他区域的藏楼。</h3> <h3>色曲河两岸风光旖旎、蜿蜒流淌,绿树成荫,绵延起伏的山脉向两侧延伸,构成一幅动人的风景,藏楼与自然环境融合,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一片详合宁静。</h3> <h3>依山而建的藏房,与炉霍、道浮、丹巴民居建筑风格差异较大,独成一体,其主要风格就是"拟人化",依山而建、傍山而立,色彩艳丽而又古朴典雅。外形高大雄伟,酷似大将军的英雄形象。</h3> <h3>八美,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通往西藏的门户,素有"莲花宝地"的美誉。小镇很小,215省道穿镇而过,往往容易被忽视,众多游客都匆匆而过,当你驻足凝视,一定会迷上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康巴风情、自然美景。</h3><h3>进行八美,仿佛是末被惊扰的故土,一片宁静,夜晚黄昏中,祥和、安静、温暖,纯净美好。让人陶醉。</h3> <h3>小镇背山森林茂密、空气洁净,充满风情与古老,尽显自然质朴与美丽。</h3> <h3>寂静的街头,见到玩耍的小女孩,好奇的目光,也许与外界接触少,显生涩,但充满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纯真、可爱、快乐的小天使。</h3> <h3>高考刚完不久,学校大门挂满学生敬献的哈达,藏族学生用最传统的方式感恩母校、感恩老师!久违的淳朴情感,感动!!</h3> <h3>优美的校园,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等,非常欣慰,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民族地区更有意义。</h3> <h3>八美中藏医院,为二甲医院,在一个偏远乡镇,有如此规模,令人惊喜,精深神秘、历史悠久的藏医药得以传承、保护、发展,甚幸!</h3><h3><br></h3><h3>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看大城市有多少高楼大厦,更不是看少数人的财富,而在于偏远的乡村、贫穷的地方,有完善的教育、医疗、安全的饮用水···,普通老百姓生活有保障,能有尊严的基本生活,这些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h3><h3>在八美,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令人赞叹!</h3> <h3>离开八美小镇,前往朝拜莲花古刹:惠远寺。</h3><h3>恵远寺,七世达款格桑嘉措行宫,因蒙古准歇尔部入侵,迁就往理塘、后迁惠远寺,清政府出钱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寺庙,并一直提供银元至民国。是中国仅有的两座皇家寺庙之一。</h3><h3>惠远寺外,大们两侧分列两行白塔,为千菩提塔,草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慰为壮观。</h3> <h3>千年堤塔,又称善愿塔,每个塔代表信众的一个善良愿望它有一个显著特征,所有塔身都建在一个塔基上上,一个整体塔基,驮着群塔,康藏地区仅此一塔。</h3> <h3>惠远寺,因朝廷提供银元修建,融合内地与康藏寺庙特点,具有显著提高汉藏风格,在藏区众多寺庙中,独树一帜。</h3><h3>惠运寺是唯一由国家拨款建造、维护、供奉香火的藏族黄教寺庙。</h3><h3>十一世达赖克珠嘉措降生于此村,使这块莲花宝地充满祥瑞之气,惠远寺在藏区更名声远扬。</h3> <h3>寺院有藏汉传统的庭院、长廊、壁画、土墙⋯慢慢走、细细看,几百年来的皇室气息,寂静、大气、浑厚。</h3> <h3>在寺内,浅浅的梵音、红袍僧人的虔诚,祥和的老奶奶,有些场景、画面,无需任何言语,却能慢慢滋润内心。</h3> <h3>度母殿:藏传佛教中,度母是一尊最为尊崇的菩萨之一,藏区寺庙通常都有度母殿,藏民家中一般也会供帮度母像或唐卡,度母被视为观音普渡众生的化现。度母在藏区得到特别的尊重。</h3> <h3>八美土石林,距川藏公路约500~660来,掩于起伏的山峦、迷人的草甸中,经千百年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土石林,其岩性主要以糜棱岩为主,亦称"糜梭岩石林"。</h3> <h3>土石林为变质岩,表面多呈土状、风化严重,山谷间流淌的小溪均为墨黑色,水土流失严重,因人为景观塑造,大量自然植被被破坏,游完后留下的只有沉重,一声叹息!</h3> <h3>雅拉雪山,主峰海拔5820米,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记载的四大神山,是藏区的保护神,在藏民心中有崇高地位。</h3><h3>在观景台远眺雪山主峰,峰顶常年云雾缭绕,难得一见真容。</h3> <h3>从观景台下到山脚,到达台站沟自然保护区,八美的著名景区,穿越保护区,可直达雅拉雪山山脚。遗留大门为早期木材检查站,祡伐后己废弃。</h3> <h3>进入保护区,就是干尔隆巴河谷,河谷宽阔,两岸原始森林保护完好,雪山、森林、河谷、奔腾的江水,高原生态环境十分完美。雅拉雪山位于该流域,有众多美丽的高原湖泊,秋季的河谷,美不胜收。</h3> <h3>我们在一段宽阔的草地午餐(自带干粮),向路过藏民了解,仅有小段通车,需徒步进入,我们无奈放弃前行,留有遗憾。</h3> <h3>从保护区返回后,沿着东谷河谷(又称耗牛谷),前往耗牛村,是四川藏区"熊猫大道"的一段,从海拨4000多米,一直下坡至2000以下,沿途在河谷中穿行,两岸山峰异石不断、森林密布、风光旖旎。遗憾的是,坡陡路窄、弯道多,较难停车拍照。</h3><h3>"熊猫大道"是四川在藏区打造的世界级自然人文景观大道,以350国道为主,连接众多自然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惯穿始终,值得期待。</h3> <h3>到达耗牛寨,沒有寨门、也沒标志,整个耗牛寨依山而建,坡陡路窄,仅够一辆车通行,道路另一侧就是悬崖,令人惊悚。</h3> <h3>沿着巷道上行,两侧的爬藤、充满历史沧桑的石墙、幽径狭窄的小道,仿佛走进耗牛寨的历史与过去。</h3> <h3>走近寨内,跃入眼帘的是一幢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藏楼。</h3> <h3>村子布局紧凑、清晰有序,道路曲径通幽,较好保留了藏族村寨传统风貌,充满古朴的原始气息、浑然天成,无任何雕饰,却有着古老的藏族风情。</h3> <h3>整个耗牛寨的藏舍既有羌族雕楼特点、又具藏式民居特色。在藏区,随历史发展、文化交融,两种建筑形式逐步融合,形成藏羌特色的山地民居,风格鲜明精美。</h3><h3>毎幢屋顶上,都有玛尼堆,藏族同胞视为"神堆",用非常漂亮的石块垒成祭坛。这些石块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吉祥图案、赋有灵气,能给全家带来幸福吉祥。</h3> <h3>漫步在宁静安祥的小寨,不经意的转角、小道,都能给你带来惊喜,遇到的藏民都热情、友善、淳朴、温和、面带愉悦笑容。</h3> <h3>进入藏族兄弟家,女主人带着我们参观,进入经堂、客厅,有富丽堂皇之感,融宗教、传统、民族文化为一体。</h3><h3>设有佛堂、塑像、彩色唐卡、经文、酥油灯等,女主人介绍,毎天清晨都要礼佛、上酥油、点酥油灯、点藏香,无论多忙,清晨都必须先完成。</h3><h3>客厅沿墙三面摆设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周边布置,中间一张很大藏桌,供饮茶、用餐。"卡垫"铺上彩色织带,色彩鲜艳、极具藏族风情,藏族民居,就是沿三边"卡垫"睡觉。我们如若再来,这就是我们的居室,有期待。</h3> <h3>藏族兄弟为我们现做了酥油茶,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女人、淳厚的酥油茶,我们此行最美好的享受,难以忘怀,2个多小时,我们共八人,仅收了50元。</h3> <h3>热情好客的女主人,一直目送我们至巷口,依依不舍,大家内心不祡生起柔软的温暖,征得她的同意,留下了这张充满温情的照片。</h3> <h3>从耗牛寨远眺河谷,青山、緑水、藏楼,蓝天白云、雪山,一幅美丽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h3><h3>藏族兄弟与我们相约,明年领我们从此山谷陡步进山,走进雅拉神山,进去两天,返回一天。充满期待的徒步之旅!</h3> <h3>雅拉雪山面积158平方公里,东南面与木格措相接,东北面与玉科大草原毗邻,东面与丹巴、北部与道浮相接,返回途中,在塔公草原远观雅拉雪山:从草原拨地而起,巍峨壮观,群云缭绕,与广袤的大地、金碧辉煌的塔公寺,共同构成壮阔、秀丽的高原美景。</h3> <h3>离开塔公草原,住新都桥,第二天仍是阴雨绵绵,略有遗憾。我们在充满灵气的玛尼石河边停留,河滩满是写满经文的玛尼石,两岸及桥上布满飘扬的经幡,颇为壮观。</h3> <h3>在国道318线的折多山,云雾弥漫、到处银装素裹,放眼望去,大雪和雨雾笼罩整个折多山,令所有过往行人都兴奋不己。</h3> <h3>到达折多山垭口,积雪厚度超过20厘米,雨雪纷飞不断,上演了六月(6月13日)飞雪的罕见奇观,在兴奋之余,不禁联想到关汉郷的巜窦娥冤》,"六月飞雪、必有冤情"。</h3><h3>翻过折多山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艳阳天,人生何不如此。</h3><h3><br></h3> <h3>怀着朝拜的心情,踏上泸定桥,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成长于70年代的少年时代,虽处动乱,确是一个英雄主义盛行的时代,邱少云、黄继光、草原英雄小姐妹、刘胡兰⋯等等,耕植于我们年少的内心,飞夺泸定桥曾无数次出现在课本、小画书、文学作品、电影中。成为我们相伴一生的记忆。</h3> <h3>泸定桥是全国第一批历史保护建筑,桥岸两侧的古堡,为木结构古建筑,充分融合了军事防御、藏汉建筑风格、桥梁功能、奔腾江水环境等元素,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塞,始建于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桥长103米。飞夺泸定桥的历史,奠定了泸定桥成为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h3> <h3>此次川西行的最后一站,上里古镇,距离雅安不到四十公里,保留着浓郁而古朴的川西风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入雅州的必经之路。是四川省历史文化文镇,居于白马河与黄茅溪两河相交夹角范围内,有水墨上里的雅称。<br></h3><h3>古镇小河环绕,桥成一大特色,相似的古桥,不一样的雅韵,沿河上溯,有石拱桥、石墩桥、石拱桥,有单孔、多孔、乃至十一孔的。造型别致。</h3> <h3>沿河岸而行,清代错落有致的民居,古风宛然,倒影在清潵的小河里,淡雅幽静,犹如一幅风情万种的水墨画。</h3><h3><br></h3> <h3>沿岸都有学生写生,或座或站,古镇的优雅及风情,便定格在他们的水墨画里。</h3> <h3>漫步在清悠的石板路上、小巷中、小河边、小桥上,古树、小桥、流水、人家⋯不似江南,胜似江南。</h3> <h3>古镇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主要街道具有川西木结构青瓦民居特色,保存完好,多为老式店铺、商业味略重。</h3><h3>小镇"井"字布局中心有戏垻子广小广场,二重檐歇山顶戏楼,设计精巧,极具特色,在川中、川西己不多见。</h3> <h3>短短7天的川西行,穿越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漫步风光旖旎的花海、湖泊,翻越雄奇壮美的雪山,感受直击心灵震撼的色达,停歇古朴优美的古村落···,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只有走进这片神奇土地去感受。</h3><h3> (照片均为手机随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