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1><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谨以此:</span></b></h1><h1><b><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献给父亲的百岁诞辰及我挚爱的父母双亲。</span></b></h1><h3><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我的父亲母亲</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我是多么的幸运 </b><b>降生在你的怀里</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我的血脉流淌着 </b><b>你的神奇和美丽</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那仁慈的情义 </b><b>那温暖的回忆</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你对我的恩泽 </b><b>感动天和地</b></h1><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天耀中华》歌词</b></h1><h3><b><br></b></h3> <h1> 2018年11月7日(农历戊戌年九月三十),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而2018年,父亲去世已经九周年,母亲去世也已六周年,三年时间,痛失两位最疼爱我的人,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父亲的去世令我悲痛万分,而母亲的匆忙离去,更让我悲痛欲绝。在没有父亲母亲的日子里,来纪念父亲的百岁诞辰和我挚爱的父母双亲,心情格外的沉重和痛楚,也让我更加想念天堂里的两位老人家。</h1><p class="ql-block"><br></p> <h1>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的身影不但没有从我和姐姐妹妹们的记忆中淡忘,反而更激起我们对二位老人家绵绵无尽的思念。当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盛开的时候,当夜晚满天星斗月全月缺的时候,父母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思双亲、念双亲,思念永远无穷尽。</h1><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167efb">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母、舅舅(右一)与大姐。</font></h3> <h1> 虽然人的生老病死,是常见的自然规律,长辈的离去,是每个人必然的经历,但父母的先后离世,却长时间地令我痛彻心扉,悲痛不已。我时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电脑,久久地凝望着父母那慈祥熟悉的面容,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不知不觉,泪水早已潸然而下。几多哀思,几多牵挂,几多泪水,几多断肠,远在天堂的父母双亲,你们一切可好?我们虽阴阳两隔,但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想念,却随时随地,永永远远。</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的父亲</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b></h1> <h1><b><br></b></h1><h1><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b><br></h1><h3><b></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艾青</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 <h1> 1918年农历九月三十,父亲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一个小康之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不满20岁的父亲,胸怀<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b>的坚定决心,毅然决然的告别家庭安逸的生活,于1938年8月,投身国民革命军55军74师,从此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军旅生涯。</h1><h1><br></h1><h1> 1940年,父亲参加了枣(阳)宜(昌)会战。枣宜会战是日军对中国第五战区守卫宜昌的部队发动的一场战役,在器不如人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坚守宜昌城48天,最终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宜昌失守。这场战役,中国军队阵亡3.7万、受伤5.1万、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宜昌城内城外横尸遍地,血流成河。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血土一忠魂,中国军人以鲜血和生命,用落后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寇血战到了最后一刻。日军也为此付出了伤亡1.1万人的代价,虽然日军占领了宜昌,但并未解除中国主力部队对日本占领下的武汉的威胁,反而被中国军队拖入了持久战的深渊。</h1><h1><br></h1><h1> 这一战虽然战败了,但以张自忠将军为代表的中国爱国军人伟大的抗战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当时身陷苦战的各军,也给日军以强烈震撼。宜昌虽然陷落,但因为在这一战中损耗太大,日军也没有办法继续向西挺近。</h1><h1><br></h1><h1> 哪有什么天佑中华?那都是前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的太平和辉煌。</h1><h1><br></h1><h1> 枣宜会战结束后,部队送父亲进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第17期学员。学习期间,父亲密切关注着前线的局势,归心似箭,刚一毕业,立即重返原部队,再次奔赴对日作战的第一线,参加过多次对日战斗,冲锋在前,英勇杀寇,先后被委任为副官、连长,抗战胜利时,父亲已升任国军少校。1949年元月,父亲深明大义率部起义,起义后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由部队选送到河南大学中文系文史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尊重父亲选择的基础上,父母双双由河南省委分配到河南省新安县教育系统工作。</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167efb"> 1990年12月26日,父亲参加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第一次代表大会。二排左八(加白框者)为父亲(图片说明)。</font></h3><h3><u><i></i></u></h3> <h1> 在1958年的政治运动中,父亲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某些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强加于父亲头上。“历史反革命”,现在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的罪名,在那个年代却是光明堂皇。从此,父亲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到新安县园艺场、林场、苗圃等地劳动改造。蒙冤期间,父亲一次又一次的向上级提出申诉后,终于引起组织重视,在经过严格的甄别、审查后,1972年,组织上认定这是一起冤假错案,随之彻底推翻了以前强加于父亲头上的不实之词,十四年的冤狱终于得到彻底平反。平反后,经济上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政治上获得了新的生命,他连续四届当选为新安县政协常委,直到七十四岁高龄,组织上才批准他光荣离休。正应了那句话 : <b>正义只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b></h1><p><br></p> <h1> 在受迫害的日子里,父亲经常以诗抒怀,表达自己的感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亲的手稿</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急风急雨令人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雪击春花风撼楼。</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谢客杜门翻史籍,</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忠臣自古惹奸仇。</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风高浪急任舟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破晓曙光在岸头。</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驱雾穿云总有路,</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越过瀚海是绿洲。</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亲的手稿<br></b><b>冥思苦想度门台,<br></b><b>窗外梅花独自开。<br></b><b>岁月如流人已老,<br></b><b>年华似锦雪中埋。<br></b><b>沉沉夜雾终将去,<br></b><b>淡淡朝阳始出来。<br></b><b>大师诤言九鼎重,<br></b><b>消除久虑在胸怀。</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亲的诗<br></b><b>生不逢辰敢怨天,<br></b><b>几经沧海变桑田。<br></b><b>方庆直奉战乱息,<br></b><b>又惊阎蒋烽火传。<br></b><b>御倭抗日八载苦,<br></b><b>起义反遭诬陷冤。<br></b><b>应谢邓公回天力,<br></b><b>春风送暖满人间。</b></h1> <h1> 看着父亲那熟悉的笔迹,读着父亲在那个年代写下的诗句,想着父亲在那个艰难岁月下郁郁寡欢的心情和对正义不屈不挠的企盼,泪水再次涌出我的双眼。父亲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委屈,但是父亲终于挺过来了,他终于看到了“破晓”的“曙光”,终于迎来了政治生命的“绿洲”。</h1><p><br></p><h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曾错误的认为,父亲的人生走错了两步棋:一不该四九年留在大陆,二不该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如果没有这两次错误的选择,就不会有这14年的政治迫害。</h1><p><br></p><h1> 直到父亲去世,当我从头至尾把父亲的遗作通读一遍后,不仅对我的论断来了个全面的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对父亲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父亲的崇拜和敬重,陡然又提高了几分,由此也理解了爱国诗人陆游<b>徇国忘家,惟天知我</b>的深刻内涵。</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沙场方显男儿志,<br></b><b>被冤更见赤子心。<br></b><b>精忠报国终无悔,<br></b><b>甘愿马革裹全身。</b></h1> <h1> 对入侵之敌,他横马立刀以身许国;对脚下热土,他充满深情不离不弃。在我心中,父亲就是这样一位驰骋战场的抗战老兵,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他虽历尽磨难,仍不改爱国之志。</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的父亲</span></p> <h1> 父亲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他抓紧时间工作,恨不得把耽误的时间全部补回来.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联络在台湾的亲属和同仁,积极向他们宣传邓公“一国两制”的思想,传递大陆同胞渴望统一的手足之情。现在可以告慰父亲的是:四九年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共已经有了两次握手(2005年的胡连会和2015年的习马会),两岸剑拔弩张的局势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有了较大改变。目前的台湾,虽然台独势力再次上台,虽然新任的国民党主席在“统”“独”问题上态度暧昧,虽然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一次又一次挑战中国底线,虽然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祖国统一的大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统之者必昌,独之者必亡 ,任何妄想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最终将被历史的车轮压的粉身碎骨。最近,中国防长魏凤和上将在北京香山峰会的开幕式上称,<b>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一再挑战中国的底线是极其危险的。如果有人想把台湾分离出去,中国军队将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必要的行动。</b>中国防长的最新强硬表态,完全有理由让包括父亲在内的所有的中国人放心:中国政府决不会丢掉任何一寸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h1> <h3><font color="#167efb"> 1986年9月,出生在台湾、成长在美国的表妹(红裙者),代表她已故的母亲回国探亲,父亲母亲和舅舅分别从河南和辽宁亲自到北京迎接并陪同游览。这是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合影(图片说明)。</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86年9月,我们一家三口和表妹夫妇合影。</font></h3> <h1> 父亲无比热爱这片他曾经用生命保卫过的土地,即使在他蒙受天大冤屈的时候,即使在生活把他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爱国信念从未动摇过。平反后,对于历史旧账,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不幸,父亲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并接受,他多次说过,他的不幸微不足道,国家受了那么大的创伤,危巢之下,安有完卵?父亲海一样的胸怀和仁厚的爱心,再次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h1> <h3><font color="#167efb"> 2002年5月,父亲与从台湾来探望他的谷伯伯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谷伯伯是父亲的部下,也是父亲的同乡,1949年随蒋撤离到台湾,一直在军界任职,退休时是台军装甲兵司令,中将军衔。2002年,民进党已上台执政两年,岛内台独势力甚嚣尘上,谷伯伯对台湾的现状痛心疾首,他借用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抒发自己悲愤的心情<b style="">: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父亲和谷伯伯,一个生活在大陆,一个生活在台湾;一个受政治迫害十四年命运多舛,一个春风得意官至中将,两位耄耋老人,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命运更不相同,但在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统一的民族大义前,政治态度始终高度一致。他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有何遭遇,爱国则是他们永远不变的信念,他们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爱国(图片说明)。</font></h3> <h1> 从2004年10月父亲突患重病,直到2009年1月28日去世,全家人为父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尤其是母亲,不顾自己病残的身体,每天寸步不离的服侍着父亲。渴望父亲能够康复,是我们全家人的期盼。然而,无论亲人如何精心护理,无论医护人员如何尽力救治,父亲还是走了。父亲的去世,对每个深爱他的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尤其是母亲,对她打击尤为惨重,我和姐姐妹妹,在忍受丧父之痛的同时,更为母亲痛不欲生的现状所担忧。</h1>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青年时期的母亲</font></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b></h1><h3><b><br></b></h3> <p><b style="font-size: 20px;"> 梦里遇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季羡林</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1> 母亲的坚强,在父亲去世后体现的更明显。她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出了悲痛的深渊,拖着病残的身体又做出了一件对我们全家来说是十分重大而有意义的决定:那就是把父亲的遗作整理成册,付梓印刷,留给后人。</h1><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 由母亲亲自搜集、整理、编辑的长达600页的父亲遗作《雪域梅影》。</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 <h1> 父亲记了50多年的笔记和20多年的日记,一直到发病的当天------2004年10月2日8时30分,父亲突发严重脑梗塞,那年,父亲88岁。从此,父亲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的日记也至此划上了句号。整整38本,满满一大箱。</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对父亲的了解,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的口述,她整理的父亲的遗作,使我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亲1930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出生于山东省定陶县(现菏泽市定陶区)田楼村,一家人靠当裁缝的外公的收入为生。母亲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于定陶师范学校,那时的女孩能读书到这个程度,是十分少见的。父亲1949年5月率部起义后,母亲7月即加入了革命队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开封部队军工被服厂工作,后随父亲一起到河南省新安县教育系统工作,直到1985年,从新安县第一高中光荣离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中年时期的母亲</font></h3> <h1> 新中国成立前,母亲跟随父亲的部队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受父亲的牵连担惊受怕。母亲在父亲蒙冤那年才28岁。艰难岁月,母亲带着我和姐姐妹妹们苦苦度日 。此间正是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政治运动频繁、而我们也正处在长身体的特殊时期, 此时的母亲在政治的高压下,既要拼命工作,还要抚养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如此艰难贫困的生活中,母亲沉默,母亲忍受,但是母亲没有退缩,没有畏惧,因为母亲坚信父亲是无辜的,坚信历史会还父亲以清白。那时,一家六口人的生活依仗着母亲每月36元工资收入艰难度日,母亲说“只要我死不了,一个孩子也不能丢”。母亲用她瘦弱单薄的身躯,顽强的支撑着这个灾难深重的家庭。她象一个安全的港湾,在狂风雨肆的时候给我们以庇护,在心灵疲惫的时候给我们以安慰,无论我们在外受了多大的委屈,回到家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呵护和温暖,正是<b>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b></h1><h3></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86年9月,父母游览八达岭长城。</font></h3> <h1> 因为我们从小在母亲的护佑下长大,可以说,母亲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早已融入到我们姐弟四人的血液中,在我们的人生岁月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无论遇到多少的曲解和不公,我们都会象母亲那样,坦然面对,勇敢面对,不向厄运低头。</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97年,父母在庆祝父亲八十大寿暨父母金婚的庆典仪式上。</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97年,庆祝父亲八十大寿暨父母金婚的庆典仪式后,父母与来宾合影。</font></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寒雪梅中尽,<br></b><b>木秀影不斜。<br></b><b>善道得物理,<br></b><b>师表存高洁。</b></h1><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傅西路先生,在父亲八十大寿暨父母金婚纪念日时,写给父母的祝寿词。他不仅把父母的名字巧妙的嵌入词中,更对父母的人格和人品做了高度的评价。</h1> <h3><font color="#167efb"> 《黄河报》登载的纪念文章</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2001年,父母在春节家宴上。</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3>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05年11月1号(农历九月三十),父亲89岁诞辰与母亲合影。此时父亲已生病一年。</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h1><h1><b><br></b></h1><h1><b>在爱里 在情里</b></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b>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 在梦里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b></span><div><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br></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共和国之恋》歌词</b></span></h3><h3><br></h3></div> <h1> 仰望夜空,繁星点点,仿佛是父母那慈祥的目光在天国注视着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百年之后,我们全家还会在天堂重逢,到那时,我们又可享受到久违的父母的关爱,又可聆听您二老的谆谆教诲了,那一定是个非常温馨的时刻。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想您,我们爱您,您感受到了吗?您能感受到我们在用心灵呼唤您吗?</h1><h3><br></h3><h1> <b>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b>夏意阑珊,思念无限;夏意阑珊,思念无眠 。</h1> <h1> </h1><h1><br></h1><h1> ——起草于戊戌年仲夏夜</h1><h1> 定稿于同年11月1日</h1><p><br></p><p><br></p><p><br></p><p><br></p> <h1><b> 附图 :</b></h1><p><br></p> <h3><font color="#167efb"> 2017年3月20日,我第一次踏上淮阳这片土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我是怀着膜拜的心情来到淮阳的。因为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不仅是她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祖籍,我的根在这里。虽然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但却倍感亲切,因为我和这里血脉相连。</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惟有柳湖万株柳,晴阴与子共朝昏……朝看浓翠傲严赫,夜爱疏影摇清园,风翻雪陈春絮乱,春响吸木秋声坚;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这些诗 句不仅倾注了苏轼对万亩龙湖的爱慕之情,而且从阴晴、朝夕、风雪、四季等下角度,描绘、勾勒了淮阳龙湖的自然美景。</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淮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2018年10月31日,在高德导航的引领下,从郑州驱车三个小时,一路向东,很顺利的就找到了山东省定陶县田楼村。之所以一路顺利,冥冥之中我感觉是母亲在天堂一直注视着我、护佑着我,在给我指引回家的路。</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 没有大街小巷, 没有七彩霓裳, 没有车来车往, 没有喧闹时光。 有小径在村里蜿蜒, 有麻雀在枝头欢唱, 有小鸟在田野飞翔, 有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这里就是我母亲的家乡——山东省定陶县田楼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也许是正午的原因,村子里很少看到行人,给人一种静谧、悠闲的舒适感。</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行前想从网上了解更多一点有关田楼村的介绍,但是没有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围着村子转了一圈又一圈,贪婪的看着这个虽然陌生、但却打小就在我脑海里扎根的小村庄,用手机拍了一张又一张带有“田楼村”字样的照片,我要把田楼村——母亲的故乡牢牢记在心里。</span></p> <h3><font color="#167efb"> 自父母去世后,到父母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一直是隐藏在我心底的两个愿望,今天这两个愿望终于得以全部实现,也借此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