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秦腔

知行合一

<h3>   图文/知行合一</h3><div> &nbsp;</div><div> 流动如风的旅行,每一天都不同,总是充满新奇和意外。</div><div> 2013年春,我和几个旅伴从西安出发,沿着秦岭太白山北面的310国道整整徒步行走了一个星期,途经户县、周至县、眉县和数不清的大小村镇到达宝鸡。那一路,田野的风掠过脸庞,吸收了泥土的芳香浸入心脾,大地里的猕猴桃和草莓正挂满枝头……</div><div> 那天,我们几个人为了歇脚随意进了一个普通的小村——周至县高庙村,没想到却意外看到一场原生民间大戏,美哉!壮哉!当我听到大秦之腔,长途行走的疲惫脚步也变得欢跃。大秦之腔——那穿透天宇的乐音,它仿佛至今还在我耳畔远远地回荡;那片亘古的不变黄土地,也是我珍贵的记忆底片——这是旅行的巨大馈赠,感谢那一天!</div> <h3>  那天上午,村里的空地上已经搭好了戏台,最上面挂了个红绒布黄彩穗横幅,上面写着“陕西省周至县剧团”。整个戏台象个拱形,戏棚最上方,中间黄色灯幡上写着“国泰民安”,左右三角彩旗飘扬;戏棚墨绿色帆布上方缀着黄色二龙戏珠图,两侧则写着“周至县高庙村流动戏台”字样还有电话;左右各一副红色对联: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幕布里外三层红黄蓝,戏台中央空空荡荡,台两侧有几个大音箱。几位大娘在台下围坐一圈,她们身着各色老式棉袄,头戴白布帽或黑绒帽,热热乎乎地聊天。</h3><div><br></div> <h3>  中午的阳光有些黯淡,墨绿色帆布撑起的戏台旁,一位大爷坐在板凳上,脚穿一双懒汉鞋,嘴里悠悠地抽他的烟袋。旁边,一个老吹风机,一个简易铁皮炉,炉子上一口大锅里盛了一锅热腾腾的开水,还有一口老缸。还没等弄清开水的用途,大爷就透露了一个喜讯:下午,县剧团要来村里演秦腔。这个消息,对于大爷、对于村里人是个喜讯,对我这样的游客更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喜讯!大爷头发有点斑白,腰有些弓,但是能让人感到亲切质朴、美好愉悦的空气在他周身流动。</h3><div> 原来,戏台下围坐的那几个大娘是坐着只等大戏上演呢!</div><div> 把旅行的脚步停下来吧!坐下来静静期待这场想象中的秦腔大戏!</div><div> 太阳慢慢出来了,戏台前,人们三三两两地开始围拢过来,原来空荡荡的场地也渐渐热闹起来。来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人们提着板凳溜达过来,找个位置坐下;有的老人被儿子用三轮车推来,找个地方把车停下后,人坐在三轮的车厢里舒舒服服地等戏开演,真是好享受!老哥俩叼着烟斗促膝相谈,老姐妹手拉着手,邻里乡党见面都热乎乎地打招呼,坐下后都互相热聊;还有小孩们,蹦蹦跳跳地在老人身后玩耍;后来也有骑自行车的人加入到外围,他们是稍年轻些的中年人,怀揣着泥土和一颗热情的心……</div> <h3>  赶场的人越聚越多,台下,各色帽子组成的阵列已具相当规模:大娘们的白布帽、黑绒帽,大爷的前进帽、军帽,白的、红的、黑的、蓝的、灰的……妇女们则戴着各色头饰,穿着艳丽的对襟彩衣,梳着发辩或者用发卡把头发别成一个发髻,象人群中盛开的花,整个场面壮观美妙。不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身着老式对襟衣,脚穿黑布鞋,人人兴致勃勃,阳光不吝光芒在每个人的脸上过度,热气流在人群中涌动。</h3><div><br></div> <h3>  大戏上演的时间已到,报幕的中年男人报完幕就又钻到幕后忙碌,台上仍在准备。等了一会,戏还没有开演,台下,人头更加激烈攒动。突然,一阵紧锣密鼓穿过人群喧声,震天响起来,这场大戏终于开演了! </h3><div> 大秦腔,一出场声震天,角们身着华丽丽的服装登场亮相了:声音时而有气吞山河之势,时而又悲悲切切如燕如莺,声声通天,句句腔圆,场面有悲愤感人之气,又有气贯如虹之效;各个角不同的漂亮头冠或须髯、围兜或腰带、各人不同的发型、多姿多彩的人物造型加上他们很深的唱功、武功,把古代忠孝故事演得活脱脱,如古人在世。</div><div> </div> <h3>  戏台上,布景算不得华丽繁复,反而简单朴素,只是一张桌,几张凳,一个着古代水墨山水画的折页屏风。角的道具配以手杖、宝剑或扁担,虽简单却英气十足。</h3><div><br></div> <h3>第三出:《三娘教子》</h3> <h3>  有个大娘姗姗来迟,她头戴蓝布帽,身着缎面印花黑袄,慢悠悠地踱步,脸上挂满慈祥与宁静,那神态,仿佛明知这场戏一定等着她来才演,戏里戏外,一切都是属于她的;一位大爷,棉袄兜里揣着刚捡来的饮料瓶,也赶来看戏。看得出,这戏对大爷大妈和所有来观戏的人们有多么重要!<br></h3> <h3>  在村民们中间,我象个异类,听不懂戏词,只能傻呵呵地看热闹。坐在他们中间,看到小时候爷爷姥姥们曾穿过的衣服和鞋、戴过的帽,一下让人又回到了过去。那黄土地上热火的太阳,把他们的笑脸也定格在了那个淳朴的年代。是什么机缘让我来到这里的呢?又是什么造化能让我可以回想过去的美好?我想,这当是心灵的召唤。</h3><div> 不论在秦川走多远,异乡人都无法象秦人一样懂秦腔,但是能看出秦腔是这片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的灵魂乐,是人们生活的大乐之源。植根于乡土、来源于生活的大秦腔,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时光如何流转,它总是伴着这片黄土地上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人们,总是不停地唱着从古至今秦人的喜乐与哀愁。这是秦人们用心创造的生活!也是我这样的异乡人对黄土地产生敬仰的理由。</div> <h3>  又要出发了,我们还得继续赶路,太阳已西斜,远远地,大秦腔的声音又在半空腾起,和着那锣声、鼓声、弦子声隐约入耳。戏台不远处,一个游乐场里却时而传来流行歌曲,一群新生代充满朝气的脸在那里荡漾。现实在那个戏台左右被隔离,历史却被那老戏和戏迷保鲜,那是属于天地的、质朴的自然天籁,那是人本的快乐与风尚,那才是人间、人味!偶尔,天地间新鲜的空气意外渗透进了裹满厚厚尘土、超载的躯体里面,才感到了通透和舒展,才发现那才是活着最简单原始的幸福。</h3><div> 静心思考,想来想去还是那句话:最珍贵的绝不是大量涌现的,而是正在消失的;社会要求人们与时俱进,而生活,却正强烈地呼唤淳朴的心灵回归。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