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行

XR

<h1>  早前,孩子推荐了一首汪国真诗人的作品《我喜欢出发》。</h1><h1>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h1><h1> 都属于昨天。</h1><h1> 哪怕那山再青,</h1><h1> 那水再秀,</h1><h1> 那风再温柔。</h1><h1> 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h1><h1> 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h1><h1> 所以,一队人马立刻就出发,也许打破生活的羁绊会有另一番景致。</h1><h3></h3><h1> 到了黔之南,闻名遐迩的荔波小七孔景区是一定要去的,为了靠近她,夜宿在半山腰的瑶家古寨子里。</h1><h1> </h1> <h1>  有数千原住民的白裤族瑶寨,没有绝美的风光,也没有文人的诗赋叹咏,地理环境的被动隔绝和人们对传承的主动坚守,使得传统的习俗代代相传,穿白裤、包头巾、禾仓存粮(注1),本就是绝美的风光。</h1><h1> 近年,养在大山里的古寨逐渐被世人熟知,渐渐的热闹起来,原住民迁出了古寨,城里的游客得以在大山里踱步。没有酷暑和骄阳的夜晚,身边飘闪着多年不见的萤火虫,头顶的星星明亮得像伸手就能摘到。&nbsp;</h1><h1> 不远处,就是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密集楼房,他们和我们,现下正过着彼此向往的生活。</h1> <h1>  荔波小七孔景区,闻名遐迩的世界自然遗产,得名于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的一座七孔古石桥。古时,是连接荔波与广西之间重要的交通要道。</h1><h1> 如今,石桥爬满了藤蔓,桥下的碧涵潭深邃清澈,经年载重的桥和水,现在就随着季节换着颜色地美吧,过往的历史和辉煌交给来来往往的游人记录和传颂。</h1> <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刚刚靠近石桥,就听见“轰隆隆”的水声不绝于耳,仿佛马上会有巨幅瀑布出现在眼前。</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闻声而至,可见一条1.6公里长的跌水瀑布。68级河床层层叠叠,载着流水奔腾而去,很难用形容词来描述眼前的景象。说它秀丽,不见头尾的流水飞奔而来,倾泻而去,汹涌澎湃,分明十分壮观;说它壮观,它却藏在仅仅数十米宽的峡谷里,飘飘洒洒,蜿蜒曲折,分明又十分秀丽。</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分好奇,很想找到它的源头,顺着水道找寻,越往上,流水越来越响亮,气势越来越磅礴,不知疲倦。</span><br></h3> <h3>   &nbsp;</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乌江源百里画廊(注2),高山上的峡谷。因为找到它着实要花点功夫,所以人迹罕至。</span></h1><h1> 山巅之上,数百里崖壁陡然矗立,笔挺地露出岁月刻下的鬼斧神工。于它,是千年风雨的侵蚀;于游人,却是波澜壮阔,江山如画。</h1><h1> 山脚下,湖水荡着微波,载着老牛、草坡、乱石滩,一曲宁静的高山牧歌。</h1> <h1>  赤水瀑布(注3),在古朴静谧的密林之中。不用担心迷路,顺着弥漫的水雾,看看溪边中世纪的桫椤树,耐心地走,奔腾的瀑布就会来到眼前,咆哮着的水帘之中,挂着清秀的彩虹。</h1><h1> 黔之地界的风格就是这样,壮观又秀美,险峻又柔和。</h1> <h1>  遵义会议会址,因为特殊的历史作用,前来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中共中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统治,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之于倒在长征路上的革命先烈,这里是生命的最后一站;之于继续前行的革命战士,这里是豪迈壮行的新起点。</h1> <h3><br></h3><h1> 偌大的展厅里,挤满了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家庭,孩子们最喜欢驻足在播放着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屏幕前,满目的敬仰(注4)。</h1><h1> 孩子们是否明白,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热血与忠诚就有多少奉献和牺牲。</h1><h1> 英烈们是否相信,融进祖国江河的青春,江河会知道,祖国不会忘记……</h1><h3> </h3> <h1>  土城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小小的地界被群山环绕,有鸡鸣三省的气势。翻过几座山,再落回到谷底,就找到了山窝窝里这只美丽的金凤凰。当年三万红军在这里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义,导演了伟大的四渡赤水战役(注5)。今天,脚下的赤水河依旧汹涌赤红,但已满山苍翠,不见血雨腥风。</h1><h1> </h1> <h3> </h3><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游人在古镇里由着性子闲逛,任晚风吹拂,不再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span><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孩子们在河边的赛道撒欢骑行,将红军当年栓木船、搭门板,四渡赤水的故事放在心里,不用理解什么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街居民的房梁上还挂着刻上红军战士姓名的门牌(注6),闲时来一杯茶打发一天的时光,不再去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span><br></h3> <h1>  如今,英雄祭血之地,遍地鲜花盛开。</h1> <h1>  黔之南,黔之西,黔之北,我们踏过黔之境的山山水水。她风光旖旎,又气势恢宏;她古朴娴静,又独具风情(注7)。</h1><h1> 如果你问为什么会这样,那么请你来走走。</h1><h1> 她会用美来告诉你。</h1> <h1> 2018年8月 贵州</h1> <h1>注1:禾仓是瑶族群众存放粮食的地方。最古老、最原始的圆形锥状禾仓,顶上覆以茅草,扎成宝葫芦形状,下面是存粮的仓库。瑶族禾仓有四个特点。一是柱子上镶着坛子,可以防鼠;二是圆仓的底部用木柱支起,可以防潮;三是集中安放,与居民区有一定距离,可以防火;四是仓门不上锁,必须用硬物敲打才能打开,听到敲打声可以防盗。此“四防禾仓”是瑶族先民传承于世的经典之作,是历史长河中遗留给文明社会的宝贵遗产。</h1><h3><br></h3><h1>注2: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其间毕节地区威宁县流域湖水清澈、倒影成碧;两岸峰壁险峻、气势恢宏,是千里乌江最美的涯壁画廊,称为“乌江源百里画廊”,两岸的悬崖峭壁高达300多米,壁画雄浑逶迤、鬼斧神工。七八千万年前,中国大地上一场翻天覆地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造就了一千多里长的乌江河床和绝美的精彩裂谷,使得这里的喀斯特峡谷风光无与伦比,首屈一指。</h1><h3><br></h3><h1>注3:在明朝,虽前有太监谢安进河谷采木,却因道路险阻无法运输不敢回朝;230多年后,再有大旅行家徐霞客“雇短夫遵大道南行”行至黄果树瀑布,推荐为中华瀑布之最,却同样因交通梗阻未能发现精彩的赤水瀑布。如今,美景终于得以呈现。</h1><h3><br></h3><h3></h3><h1>注4:记得一位老党员曾经感慨:“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今天,信仰缺失成为普遍焦虑。在和平年代与新的安全教育观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被从小告知,要尊重生命、遇到危险先自救再救人,不要作无谓的牺牲。让这一代人去理解、效仿革命英烈的价值选择,难免有些一厢情愿,远不如探讨生活的价值和社会交往法则来得实在。而现实生活中过度泛滥的利己主义已经冲击了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底线,“利他”成了社会呼唤的既是现实的又是终极的价值准则。</h1><h1> 信仰与热血铸就的英烈情怀是不朽的民族精神坐标。回望历史,我们更尊崇英雄、追随英雄,不忘初心、谨随本心。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先烈与英雄应该成为时代的坚守、后代的景仰、隔代的传承、永不消逝!</h1><h3><br></h3><h1>注5:土城是一座千年古镇,据土城考古发掘证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有原始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h1><h1> 土城渡口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口。1935年1月28日,由于红军在土城青杠坡战斗没有实现作战目的,中央军委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命令红军主动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土城镇上老百姓用自家的木船、门板、绳索等协助红军在浑溪口以两磴巨石为固定物,连夜架好了浮桥,使得红军于29日上午顺利渡过了赤水河。</h1><h3><br></h3><h1>注6:在土城老街,住过一群特殊的红军战士,她们是美丽而坚强的杰出女性,故这条街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女红军街。这是一条宽不足四米,长不过40米的石板街,房屋多杆栏式,小青瓦屋面,丹霞石铺砌,一直延伸至赤水河边。1935年1月,随中央纵队进驻土城的30位女红军,除康克清外,其余29位都居住在这里,一是离水源近,取水方便,便于女红军梳洗,二是这里一头可以直通浑溪口渡口,另一头能通向前线指挥所,便于女红军们上山或渡河,迅速撤离。</h1><h3><br></h3><h1>注7:贵州的景之美世人皆知,贵州的人之淳一定要亲身体会。短短几日,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因为如此,到过的人才会赞不绝口、流连忘返。也许是因为红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浇灌出美丽善良之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