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眼巴巴望着眼前收藏的空空如也的装枣儿红酒的袋子,脑海里似乎也空荡荡的。故乡马塘的枣儿红酒失传了,若干年后,人们是否还会记起它呢?它就这么躺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沉睡去……
<br></h3><h3>眼睁睁看着眼前枣儿红的包装袋,回味在舌头留下的记忆里——甜甜美美,粘粘糯糯,入口厚实,枣酒香飘数十里。
<br></h3><h3>马塘的枣儿红内涵文化底蕴。抗战时期,史白看到国民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连自家酿造的枣儿红酒都要纳税,创作了话报剧《两瓶枣儿红》。演出后,引发了古镇群众的共鸣,当天中午,马塘所有商店都打了烊,爆发了马塘历史上第一次抗税罢市。
<br></h3><h3>故乡马塘枣儿红问世多少有些无意插柳柳成荫。清同治年间,马塘商人李忘高由镇江购进一批天津小红枣,准备店售。路途遥远,一路颠簸,天阴多雨,货到马塘已发酵升温。怎么才能挽回损失呢?睡梦中,李忘高还在揪心着泡湿的枣儿。他梦见铁拐李留下一首打油诗:“枣儿树下出甘泉,红枣儿蒸糯米浆。黑鱼缸中深深藏,来年酒香出马塘。”
</h3><h3>天一亮,李忘高赶紧带着家人来到园子后面的一棵枣树下打井。井水缓缓渗出,突然,嗡嗡嗡,一群蜜蜂遮天蔽日飞舞而来,盘旋在井口上方半晌。蜜蜂散去,井水漫上来了。吊桶打上来一尝,嗬!清澈,甘甜。老人说这是蜂仙将蜜精赐给李家,放在井里面了。用它酿造的枣儿红真的醇香味甜,人们就叫它枣儿红井。瓜甜离不开藤,枣儿红酒的香美离不开枣儿红井。不知为什么,用别的井水酿出的枣儿红酒味道就是不如其醇甜可口。至此,如东马塘“元盛昌”酿造的枣儿红酒青睐于江海大地,成为酒中名品。
<br></h3><h3>秋天是枣儿红酿制的最佳季节。红枣要求皮薄肉厚、核细纹密。糯米必须是洁白粒整、气味良好的粳糯;白酒为6个月以上高度小曲米烧。红枣浸泡数天,减少皮中的苦味。糯米浸泡数天,减少发酵过程中致酸菌的侵入和滋生。红枣、糯米间层上甑,常压蒸煮,直至枣米熟透。蒸好的枣饭,倒入缸内,乘烫将枣饭拌糊,然后摊凉,待温度适宜,再加曲,淋饭酒母,放在“黑鱼头”缸中保温发酵。前后以酒代水,四次添加高度米烧。出缸的酒沉淀后封存一年才装瓶出售。
<br></h3><h3>此时的枣儿红酒,褐红有光泽如害羞的朝霞照耀下的少女,醇厚浓郁,枣香沁脾,绵甜纯净,风味独特。枣儿红是过滤酒,保留了发酵中全部有益成份,营养价值极高,适量常饮,补血养颜,舒筋活血,壮阳御寒,老少皆宜,延年益寿。
<br></h3><h3>枣儿红出产千年古镇,如同古镇的人一样朴素无华。1906年,马塘枣儿红酒送意大利参展。枣儿红的包装简陋,展厅门口被工作人员挡住不让进。送展人急中生智,见一个评委路过,将酒罐摔碎在地,顿时,空气中满是枣儿红的醇甜的浓郁酒香。蓝眼睛的评委蹲下身子,用手指沾了碎片上的酒一尝:“OK,好酒好酒,赶快进去。”送展人喜出望外,赶忙将备带酒送进展厅,荣获了“展览奖”。此后,枣儿红酒饮誉日本、东南亚,被评为“江苏名酒”。
<br></h3><h3>故乡马塘的枣儿红酒的谢世多少有些有心栽花花不发。二十世纪的后一半,酿酿停停,举步维艰,难还其原汁原味。有人说李家留下的酒药子配方里缺少了一味;有的说是后来酿造的工艺流程简单了,急于求成;有人说是崛起的化工废水污染了枣红井水……究竟什么原因使她消失得如此之快而无踪无影,种种传闻,难说其中原委……
<br></h3><h3>故乡马塘不缺气味难闻的企业,不缺残垣断壁的青砖瓦房,独独缺少了土生土长原味原汁给人健康的枣儿红酒。
<br></h3><h3>如今,我久立在枣儿红井前,只能从风中追寻那醇香。晚秋残月,我时常端着一杯红酒茫然四顾,期待与留恋的枣儿红酒谁能送杯我手。你悄然而去无影踪,徒留温情于心中。</h3><h3><br></h3><h3>枣儿红酒啊,一段无法忘怀的情结,醉在他乡酒中醒来眼有泪痕,醉在故乡马塘的枣儿红酒里醒来笑容灿烂。家乡的枣儿红酒,你不能再沉睡下去了。雄鸡高唱天已晓,便是枣儿红酒出头日……</h3><h3><br></h3><h3> (马塘小学 赵尊山)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