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萍水相逢,建设和平——</p><p>通常一个城市的气质是需要住下来慢慢感受,但有些城市却是能够在匆匆一督之间让你呼吸到它的特殊气息,离开之时,也是怀念它的开始.</p><p> 波兰的克拉科夫,华沙便是这样的城市.</p><p> 在很多游客眼里波兰似乎无名之辈,少有人会把欧洲之行的重心留给波兰,也许,相比欧洲很多城市,波兰略显小众游地,说得也是,我在波兰转了几天,几乎没見过"同胞",而我觉得,如果你在欧洲觉得太过雷同,不妨到波兰走走看看.</p><p> 波兰盛产"杯具",回顾往昔,苦涩对波兰人来说,早习已为常,波兰在历史上曾是欧洲强国,后哀退,1772,1793和1795年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1795年波兰直接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亡国达123年,一战后复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德军占领,战后建国,1999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殴盟,2007年成申根成员.</p></font></h3> <h3> 波兰第一站来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是波兰小镇,其实集中营建在镇3公里之外的村庄“布热津卡(Brzezinka)"德语称之为Birkenau(比克瑙),名称各不相同.大体上说的是一回事儿.1940年4月,德国军扩建一号奥斯维辛营区,利用囚徒劳力再建了二号比克瑙营和三号莫诺维茨营区.<br></h3><h5>▽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最大的第二号"比克瑙营区"</h5> <p> 第三帝国宣扬种族特征,自诩自己日耳曼雅利安人第一,拉丁人位居第二,斯拉夫人是三流恶劣族群(南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波斯尼亚,保加利亚,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人),犹太民族是渣滓,不配为人.看过德国电影"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又名友谊之桥),即便父母有一位是犹太血统,也骂之杂种而受歧视,于是为生存而父母离婚.</p><p> 二战初,犹太人还能当奴工换取存活,但1942.1纳粹在柏林万湖会议确定了"最终方案",灭绝犹太人,即一个活口不剩,绝密命令是口头下达</p><h5>▽铁路直抵达二号"比克瑙集中营区",每天从欧洲各地犹太囚徒源源不断运抵后进行甄别,强壮者送去苦役,大部分直接判入毒气室受死.100万犹太人在此丧命</h5> <h3> 比克瑙营区的毒气室管道,毒气室建造得如同浴室,新人抵达会温和劝告劳动之前先淋浴消毒,于是被毒气当场毒死后焚尸,营区四间毒气室,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纪录,人亡物犹在,这情景录下那段每天茫然无所适从的山呼般哀鸣声..…</h3> <h3> 奥斯维辛集中营有时一次运来了上万名囚徒,囚房紧张,在这三层的长条盒子.你是否能想象得出,每夜每层如何塞进去7~10人睡觉?</h3> <h3> 人的隐私和尊严呢,罢了罢了,在这里还不如马棚,世上独一无二的千人尿坑槽.</h3> <h3> 图片展示集中营的罪恶,图片出自1945在德国废弃的公寓里被发现的相册,主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党卫军指挥官助手卡尔.赫克尔拍摄,另一本相册是莉莉.雅各尔幸存者在德军溃退时发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二本相册作为线索和证据,让更多参与迫害犹太人的纳粹被逮捕并接受审判.</h3><h5>▽图片画面中显现,初抵的人表情安详,因为他们深信迁徏中欧后,那里有土地,农场,所以被押送至此的善良人们把贴身细软贵重物一并带进"坟场"</h5> <p> 为警示世界,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此波兰人不满,这不该是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因为是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2007年教科文把集中营命名"奥斯维辛-比克瑙德国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名长,意很明确,1号奥斯维辛营以关押为主,2号比克瑙营以屠杀为主</p><h5>▽1945年德军撤离时,为消灭罪证,炸毁毒气室和焚尸炉,300栋营房仅保留一部分</h5> <h3> 战争时期欧洲人对犹太人又是如何,满肚子掌故二战和欧洲史学的伊斯特万.迪克《审问欧洲》一书,扒扒历史还真实,随着解读,一幅欧洲各国和社会阶层对纳粹的合作,顺从,抵抗和报复多层面展现出来,有的与柏林合作,搜集犹太人信息汇编成册呈交到柏林.有的排犹,有的为虎作伥迫害犹太人,没有这些,纳粹分子不可能达到最终清洗程度</h3><h5>▽志愿讲解者(可惜无中文),听众神色凝重,句句敲打着听者的心,让在场每个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与沉重</h5> <h3> 二战中仍有不少秉持良心,自发保护犹太人的义士,例如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签证,(虽日本占领时入境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使他们免遭纳粹杀害,何凤山被以色列授予“国际正义人士”称号,2005年被联合国誉为"中国的辛德勒",法国FTV根据此事拍摄《逃亡上海》搬上荧幕.</h3><h3> 真相远比我们原认为复杂得多,更多看下面链接:<br></h3><h3><a class="link" href="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53480/" target="_bla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审问欧洲 》精彩读后感</span></a><br></h3> <h3>▽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赎罪</h3> <h3> 心情被灼伤般的我们当离开这历史的人间地狱,如果不说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罹难的人们,在一种非说不可的使命感驱动下,对着延绵无尽铁丝网下田野苍穹,默默念着我国唐代杜牧《阿房宫賦》最后一段告诫:"后人哀之而不谏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h3><h5>▽此去经年,留有野花揖晓风,即便噩梦已过,也许在伤口处才更警于后世</h5> <h3> 第二站到了克拉科夫市,波兰全盛时间的旧都,所幸二战中没有遭到华沙那样毁灭性的破坏,老城竟在战争中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当1978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人们才发现因迀都华沙之后被遗忘的她,竟如此纯粹和精致,于是流行起来"可以不去华沙,不可不去克拉科夫"说法.</h3> <h3> 克拉科夫,像一个贵族淑媛,自中世纪起便端坐在维斯瓦河畔,見证了波兰的"黄金时代",凝坐独幽情,宁静内敛,偶尔掸落些历史上的尘墟,给我们娓娓道来她前夜的残梦……</h3> <h3> 14至16世纪全盛年代,克拉科夫曾与布拉格,维也纳鼎足而立,称中欧文化中心.<br></h3><h5>▽当初克拉科夫作为首都时的王宫一一瓦维尔城堡,坐落在维斯瓦河畔石灰山岗上</h5> <h3>.</h3> <h3> 克拉科夫的瓦维尔主教堂,这里是波兰的国家圣殿,堪称波兰"先贤祠",波兰历代君主在这里举行加冕仪式,也是14世纪以后历代君主和历史名人归葬地,与帝王并肩长眠大人物有名声显赫的波兰藉教皇若望.保罗二世,闻名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h3><h3> 将爱国诗人与历代国王,民族英雄安葬在一起,我不得不承认,波兰尊重权力,更尊重才华,确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国家.</h3> <h3>.</h3> <h3> 从这里走出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波兰裔教皇若望.保罗二世,他从这里担任神父,大主教,直到登位罗马天主教廷任教皇,令波兰人民普遍感到骄傲.</h3> <h3>.</h3> <h3> 城堡重建,那墙垣上每一块砖石刻有捐赠者姓名,也记录下这城堡的律动和变迁.</h3> <h3> 2014年,坠机遇难的波兰前总统莱赫.卡欽斯基及夫人也安葬于此,源于当年因乘60年代生产并“缝缝补补”用了20年的图---154总统专机赴俄罗斯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活动坠毁,而"卡廷惨案"指2.2万名波兰军人,政界人士,知识分子在卡廷森林中遭前苏联集体杀害事件(电影《卡廷惨案》再现这事件),冥冥之中"卡廷"似乎成了波兰人的不祥之地,原本去悼念"卡廷慘案"死难者的人,现在却在卡廷附近成为被悼念者.</h3> <h3> 当年残缺的墙基在雨沫下躺着,诉说着前夜残忆,民族的郁忿,历史的感悟……</h3> <h3> 又下起濛濛细雨,穿过古老的街巷中,所有人步履匆匆,只有我们游客,踩在古老鹅卵石老街上,慢走慢看,用心品味……<br></h3> <h3>▽安德肋教堂的外墙立柱上有十二门徒雕塑.</h3> <h3> 拥有700百年历史的纺织会馆,如一道哥特式长廊,散发着浓郁的文艺复兴气息,横列在旧城广场中,她是曾经享誉欧洲的贸易中心,在十五世纪波兰全盛时期,来自东方的丝绸和瓷器,香料源源不断地运于此,进入欧洲皇室,贵族,富商土豪,而克拉科夫的纺织品,铅,矿盐又送往世界各地.</h3><h5>▽"全欧洲最大中世纪广场"美誉的中央广场</h5><h3></h3> <h3> 纺织会馆内早已不是当年丝绸和纺织品,而是玲琅满日琥珀,水晶,波兰娃工艺品.而拥有国宝的波兰国立博物馆,居然就隐身在这人潮涌动的市场上方</h3> <h3> 文学是波兰人的骄傲,克拉科夫人常说他们"生活和呼吸都在文学中"。在中央广场上,波兰国民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塑像座落在中间,基座有四位人物,分别代表祖国,学识,诗歌,勇气.</h3> <h3> 欧洲人以肉食为主,波兰畜牧业也如此,那羊足足憋了半天,眼睛里血丝都爆了出来,才蹦出一声"咩......"为极尽推销自己羊制品,能忍就忍着吧.</h3> <h3>.</h3> <p> 在波兰最稀缺的是公厕,最不缺的便是咖啡馆,在欧洲,咖啡馆变成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提供了家庭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种空间,她总是优雅地出现在某个街角,不抢眼不张扬,始终与繁华喧嚣保持着距离,她们还喜欢在幽深的小巷独处,静若处子,幽如娇兰,每每经过,总会让人生出“身在深闺人未识”的感慨, 然而咖啡只为知己而生,对不懂此道者,她根本不屑一顾.</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欧洲流行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又称短咖啡,用85~92度热水,用大气压把7g粉萃在很短时间萃取出25-35ml咖啡,口味浓烈.讲究一口闷,这么喝是有道理的,这玩意,如果慢慢放久了,越放越涩,香味流失,很难喝,好的浓咖啡,面有一层油脂,所谓crema,意大利语就是护着,但这也护不了多久,趁热一口闷完,热劲能消苦味,香味挺浓郁,这货跟中药汤可一拼,老外特喜欢</span></p> <h3> 耳边响起一阵号角声,寻声望去,是从对面的圣玛丽教堂钟楼上整点吹号报时,这源于当年外敌愉袭城堡,这位孤独的守夜哨兵吹号示警,不幸中箭阵亡,这些是不能轻易被忘却,教堂吹号报时以示纪念,哀伤的钟声在上空回荡,仿佛过去并没有走远.</h3><h5>▽一高一矮两座尖顶是哥特式圣玛丽教堂独特标志,塔尖上金冠代表当年波兰女王玛丽亚的王权</h5> <h3>艳丽马饰,皇家马车,美女车夫,辣了你的眼睛👀</h3> <h3> 离开克拉科夫往前华沙路程只有300公里,2/3路程没有一级高速公路,始料不及大巴竟开了8小时之多,我们只能无聊欣赏公路两旁茂草,走走停停,在车上闲着听长期在华沙工作的朋友说些题外话,波兰是农业国,GDP为2万美元,但底层大众生活一般,收入约600~700欧,加入欧盟后,想多赚钱外出打工常往富足阔绰西欧的德法英等国家,但波兰人绝大多数不愿意客居异乡,真正外出务工却只有200万人,因跨地域的民族认同,社会地位认同而产生待遇不同,冷漠无情,温暖寥寥.随之而来孤独感很难融合一体,大多数人愿意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劳作于斯,死于斯,家乡那平等,自尊的情结自然镌刻在生活中.</h3> <h3> 第三站到了华沙,走近华沙的那一刻,我就确信,华沙不再只是曾经电影《浴血华沙》中那战争下斑斑点点的残墙废墟印象,而是一座散发着生机勃勃,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都市.</h3><h5>▽萨克森公园,绿茵遍地,树木扶疏,漫步在一座英式公园</h5> <h3>.</h3> <h3> 华沙无名烈士墓位于毕苏茨基广场,二战期间遭毀坏,如今是在废墟上修建而成,一边露出一些红砖痕迹,也是为了纪念这建筑在二战中被毁的那段历史,残墙废墟表现出固执,昭示着沧桑,让人窥见到民族步履的蹒跚.</h3> <h3> 烈士墓大理石上镌刻着波兰军曾经战斗过的地点和日期,波兰人的勇气一同镌刻在碑文上,那些灵魂未曾沉睡,静静地守护着家乡.</h3><h3> 看了以华沙起义为背景的波兰电影《浴血华沙》,更了解那悲情惨绝那段历史.</h3><h3> 当年二战,随着德军在东线逐节败退, 听命于在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波兰地下军,为抢在苏军到达华沙之前能建立一个不受苏方控制的"独立的波兰共和国",于是便单打独斗在1944.8.1武装起义.</h3> <h3>头一周地下军基本控制了华沙居民区,受此鼓舞,数万名志愿者加入起义大军,20万民众提供援助,但同时,德增援部队也集结完毕,调用巨炮和坦克,最后对华沙老城区发动进攻,地下军一直抵抗拖延时间,指望德军在东线与苏军作战速败,不主动朝在眼前的受苏军指挥的波兰人民军第一集团军靠拢,反寄希望远在天边英美盟军派飞机送来援助,最后,孤立无援的地下军粮尽弹绝,除一部分从下水道突围,前后坚持63天,最终1.5万军人向德投降.</h3><h5>▽德军调集装备卡尔巨炮(600毫米口径)第628,428重炮兵连镇压华沙起义军(图片取自网上)</h5> <h3> 华沙起义终以悲壮结局告终,有20多万平民和1.8万军人丧生,德军1.7万人死亡,之后德军将华沙屠城夷为平地,8.7万华沙人服苦役.</h3><h5>▽广场上一花一景,当思来之不易</h5> <h3> 孩子们生活最理想了,不必被昨天牵挂,更无须为明天担忧,广场上小孩,咿咿呀呀,蹦蹦跳跳,一脸稚嫩,散发着朝气,孩子强,则国家强</h3> <p>▽2010总统专机因赴俄罗斯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活动"坠毁而立的纪念碑,上刻有坠机97位遇难姓名.</p><h5>*卡廷惨案回放.1939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同年希得勒闪攻波兰,波兰军队抵挡不住东撒,9月17日,苏联从东部攻入波兰,波兰军向苏投降,俘获1.5万军官战俘送往苏联,1940苏对战浮组织屠杀共2.2万人,苏方信誓旦旦称这是德军干的,并长期禁言,直至1990.戈尔巴乔夫向波兰递交受害名单,1995波兰迎军官遗骨举行国葬,2010年俄方全部公开卡廷事件历史文件</h5> <h3> 波兰96%信教,教堂抬头不见低头见,天主教影响最大,教堂级别要看是否受封"天主教宗圣殿",教堂规模,装饰是一回事,能不能受封又是一回事,受封后地位当然不一样,波兰拥有134个教宗教圣殿,仅仅排在意大利法国之后,宗教成了波兰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份</h3><h3>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教堂也是如此,一个传说,一位名人光顾,就会让这教堂成为人们朝圣的"圣地"</h3><h5>▽华沙圣安妮教堂毁过之后又按巴洛克风格重建,前墙具新古典主义风格,她还拥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三个教徒在这里祈祷时,圣母曾经睁开了双眼,从那时起,数以百计的朝圣者都往这儿聚集</h5> <h3> 在波兰,默坐在教堂内的神父和教徒们明显多于欧洲其他教堂,教堂寂静,我们自然脱帽轻手蹑脚,瞥见众多教徒们和神父在与上帝诉说</h3><h5>▽圣安娜教堂宏伟壮丽,是华沙新人举办婚礼首选之地</h5> <h3>▽新古典主义外观特征最强的加尔默罗会教堂</h3><h1></h1><h3></h3> <h3> 肃穆的教堂千篇一律,有故事的教堂万里挑一,建于1696圣十字教堂的历史与波兰命运患难与共,1944年波兰起义中军民以这座教堂为堡垒,与纳粹战斗持续14天后,勇士倒在十字架下,教堂1/3被毁,现在的教堂是战争硝烟散去后1946年重建的巴洛克式建筑.</h3><h5> ▽这建筑无法纯粹,望着那高耸的双塔,窃以为这无疑是波兰斗争和国殇的纪念碑.</h5> <h3> 肃穆宁静中,当我了解这座教堂与波兰民族命运如此息息相关,才会揣度出在祭坛下人们心中的默默的祈祷什么.<br></h3> <h3>当天凑巧恰逢周六下午,当我们赶到教堂,教堂正举办婚礼,可惜我们到达时,婚礼仪式已结束,正逢一对新郎新娘随着婚礼进行曲徐徐步出大厅,</h3> <h3>与中国传统男左女右习俗相反,欧洲婚礼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古时候,盎格鲁撤可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不被别人抢走,一旦有情况,就可立即拔出佩带在左手的剑,击退敌人</h3> <h3>"注意了,大家一起按中文说:茄子……"婚礼摄影师对着一大群嘉宾当然不会如此之说,这见他咕噜咕噜讲了一串波兰语,于是全体一起哈哈……笑了,我在旁边赶紧同步蹭了这一张,与其是一张庆婚嘉宾的集体照,不如更是浓缩的全体波兰国民照,那个个澄澈的眼神和扬在脸上的自信分明在告诉全世界:伤痛已成为过去,阳光属于我们的未来.</h3> <h3>.</h3> <p class="ql-block">在波兰走近钢琴诗人"肖邦",肖邦的气质,是波兰民族性结晶,是热情中之热情者,忧郁中之忧郁者,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他的一生是哀愁的连续.</p><h5>▽建于18世纪后巴洛克建筑风格维兹特克教堂,肖邦上学时,曾经在这座教堂里担任周日弥撒的管风琴演奏</h5> <h3> 1830年波兰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华沙暴动十个月后最终被沙俄扼杀,肖邦得知华沙再遭沦陷,顿起无限哀恸,为此写下有名的《革命练习曲》记录此时悲哀的内心感受,1837还作《葬礼进行曲》以祭奠为国捐躯的英灵,他抛弃当时俄国籍(俄统治下波兰均属俄国籍)甘愿自我流放,当一名波兰籍流亡者,一生用自己音乐才华为祖国的再生而呼号.</h3><h5></h5><h5>▽建于十八世纪的华沙拉齐维乌宫殿(现为总统府),当年1818,仅8岁的肖邦在此参加了他第一次音乐会演奏</h5> <p class="ql-block"> 肖邦一生钟情于5个女人,但爱情只开花不结果,尽管他本人终身未婚,青春激情第二钢琴协奏曲是献于暗恋的同岁19岁的华沙艺术学院同学康斯坦茨娅,激昂波兰舞曲献给苏格兰学生史塔琳狂💋,伤感B调奏鸣曲属于他和乔治.桑.</p><p class="ql-block">▽华沙大学是肖邦的母校</p> <h3> 在华沙大学的右侧立柱上,嵌入一幅肖邦大理石浮雕像,上面记载肖邦学习的时间和经历,从1817到1827,肖邦在此度过10年的青春时光.</h3> <p class="ql-block">1837年肖邦结识千般风流比他大6岁,已有两个孩子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与情人桑同居九年中,给予肖邦一个栖息的港湾,让肖邦创作再次获非凡的活力,谱写出许多珍贵的名曲.</p><p class="ql-block"> 1838年,俩人与小孩一起岛上度假,开始天气宜人,生活惬意,接着不停下雨,肖邦病了,岛民以病污染为由驱赶,只得迁居修道院,桑风雨之日也外出散步,病重肖邦独自闭居室中作曲《降D大调前奏曲》又昵称"雨滴前奏曲"你会听到不断重复节奏,中间夹着幽微阴暗的旋律,音乐与雨滴间模拟与谐仿,感受肖邦用雨声展示了一个优美却忧郁的内心世界,赠给桑的"爱的终曲"</p><h5>▽作家乔治.桑/〔法〕德拉克罗瓦/1838年</h5> <h3>最后肖邦与乔治.桑因感情,志趣原因而分手,结束之后肖邦疾病恶化,创作衰退,生命最后,肖邦对桑仍念念不忘"我真想见她一面……"遗憾的是桑没有出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h3><h5>▽华沙大街上肖邦音乐座椅,出现在15个与肖邦有关的历史遗迹旁,点击边上的按钮,肖邦🎶便流淌在空中,穿过两百年流光,我至今依然听到那深沉琴声,他的爱情只是过眼云烟,留下的乐曲才是最重要的</h5><h5></h5><h3></h3> <p class="ql-block">圣十字教堂因存钢琴家肖邦的心脏而闻名,肖邦在巴黎临终弥留之际,对姐姐喃喃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以39岁生命离世,</p><h5>▽肖邦心脏就在这廊柱中,其下刻圣经"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真不愧是浪漫诗人才子,身后仍有这么多"粉丝"不远千里只为了来看他一眼</h5> <p class="ql-block">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当我们漫游波兰大街小巷,处处感受肖邦即是波兰,波兰即是肖邦,他一生创作250首钢琴曲,波兰国歌就采用肖邦的"马祖尔卡"舞曲为主旋律,华沙国际机场以肖邦命名,上帝把肖邦赐予了波兰,波兰人表白也颇为直白:因为肖邦,世界上许多人知道了波兰.</p><p class="ql-block"> 自然让我想起一个有意思命题,:艺术所承载的已远远超过其本身,一个艺术家,就代表了一座城池乃至一个国家,例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高迪之于巴塞罗那,肖邦之于波兰……</p><h5>▽在波兰的克拉科夫市的街上,那钢琴中小锤敲击钢弦的抽象雕塑,不由睹物思情,感受肖邦无处不在</h5> <p class="ql-block">自从有了肖邦,之后的钢琴家们不弹肖邦曲的几乎少之又少,回家重看电影《钢琴家》肖邦音乐又一次强烈冲击,波兰籍导演有意选用肖邦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其中包括他的夜曲,叙事曲,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在片尾一片荒凉废嘘中,钢琴家飞珠般手指下飘扬着肖邦《大波罗涅兹》听起来令人心酸,却闪烁无尽的人性光芒</p><h5>▽深入了解肖邦大神之后,旅行回家,匆匆找出肖邦CD重新聆听,不经意间突然感悟,生命与琴声原来可以如此澄清和动听</h5> <p class="ql-block">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说:肖邦,忧郁而高贵的化身,如梦幻般魅力无穷,似少女敏感羞涩,他指尖的轻触就能让琴键插上天使的羽翼</p> <h3>.</h3> <h3>▽波兰科学院,2010年中国工程院士徐滨士教授(再制造工程),2017年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教授(食品,生物)当选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h3> <h3>手持地球仪,仰望天空,疑神静虑哥白尼雕像立在波兰科学院前,哥白尼其实是神父.撰写《天球运行论》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雏凤初啼,他提出日心说沉重打击一贯地心说,日心说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的天体,例如火星为什么有时从东向西运行,而有时从西向东逆行的现象.</h3> <h5></h5><h3>下图是波兰历史题材:哥白尼在教堂屋顶上天文观测,身边的纸张,书籍,圆规,比例规和一幅显示日心说的图板,他身前是一架类似六分仪的测量仪器.哥白尼大概不会想到,再过70年左右,他的伟大学说将由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实际观测得到证明和发扬光大.</h3>▽画家马泰伊科《天文学家哥白尼与上帝对话》(c.1872)现藏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博物馆 <h3> 我用手机好不容易抓拍到那酷帅男神滑板凌空一跃的定格,动感十足,瞧瞧,我也有这般摄影专家天赋范儿,亲们要点赞哦……</h3> <h3> 当场把抓拍到的照片给他看,尽管语言不通,我俩都会心地击掌互贺.了然于胸地笑出声来.</h3> <h3>.</h3> <h3> 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的华沙大学是波兰排名第一的国立大学,世界三百强名校,在欧洲列第61位,杰出毕业生有肖邦,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誉为波兰政治与文化摇篮.</h3><h5>▽华沙大学主校区校门</h5> <h3>目前,中波双方每年均互派35名留学人员,‘汉语热’在波兴起,华沙维斯瓦大学,密茨凯维奇大学,弗罗茨瓦夫大学均成立孔子学院,而波兰留学成本低和加入欧盟并申根国,最近成了新兴留学国家</h3> <h3>在克拉科夫大街上刚走出校园的这群女孩头戴花环,亢音高唱,溢着满足的愉悦,走位如此浪漫,哦,头戴花环在欧洲常常象征庆贺成功的文化习俗,现在正逢毕业季,或许是表示她们毕业成功了</h3> <h3>如今的波兰已渐渐融入到欧洲和西方大家庭中,文化視野稍稍向西偏移一点,西化的风情无处不在,</h3> <h3>.</h3> <h3>.</h3> <p> 听惯了肖邦纾缓忧伤音乐的台下华沙听众,并没有随着西方激烈摇滚乐旋律而扭动狂欢起来,木讷地仍安安靜静躺在座椅上毫无共鸣,可能是地域文化差异吧.可能小伙子忘了现场赠送助推剂——伏特加酒了.</p> <p> 波兰与俄国虽然同为斯拉夫民族,经历了500年的历史恩怨,对俄恨之入骨,波兰人一直有一句妇孺皆知警言:"如果德国入侵波兰,那么波兰丧失的是领土,如果俄国入侵,那么波兰則会丧失灵魂",独立不久的1999年.原来华约仆从波兰迫不及待加入北约,恐俄一直延续至今,竟然卑恭地斥巨资请求美军在波境内设立永久军事基地,并承诺新建一处以特朗普名字命名的军事基地,一个主权国家主动请求外国驻军,世所罕見.</p><h5>▽始建于1643年私人贵族宅邸的拉兹维夫宫,到十八世纪作为剧院,十九世纪则成了政府建筑,1955年《华沙条约》就是在这里签订,1995年起,这里成为波兰总统府,现在和波兰国旗一起飘扬的是欧盟和北约的旗帜.</h5><p><br></p> <p>历史上,波兰并非洁身自好,一战后,波想吞并乌克兰和立陶宛重建一个大波兰,1919年向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动战争,1921年从苏俄割占了西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33年与当总理的希特勒签署《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臭名昭著《慕尼黑协定》签署后,波兰反而站在德国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令波兰想不到,德国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波兰,1939年斯大林提议苏英波三国结盟,而被波兰拒绝,对波彻底失望的苏联转头与德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闪电战,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波兰又一次亡国.</p><h5>▽波兰人民十分爱戴的民族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他生活在波兰亡国的年代,曾被捕也流放过,一生没有看到祖国重新独立,"愤怒出诗人",在他诗中表达为祖国自由独立斗争的思想和情感.鲁迅先生评价他"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h5><p><br></p> <h3> 这次波兰行,却逢2018世界杯足球赛,多次看到足球迷在街边驻足观看</h3> <h3> 华沙起义中华沙古城成一片废墟,二战结束后,华沙人民根据华沙大学师生之前测绘而保存在山洞里图纸,按原貌建造复原了一个新的华沙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是拒绝接受重建的建筑,但作为特例也是奇迹,1980年载入"世界遗产名录"听听评委的评价"严格按原样重建,表明波兰保留传统文化环境的真切心情".</h3> <h3> 那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城墙,就象是描绘了波兰人民曾经面临并克服诸多障碍后所展示的韧性,一个新的,更加灿焕的波兰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br></h3> <h3> 在华沙古城广场远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心矗立着的齐格蒙特三世圆柱纪念碑,1644年为纪念把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迀至华沙而建,背景绿顶红墙是始建于13世纪的王宫城堡,建筑呈五角形,七十年代重建.</h3> <h3> 沿着华沙大街一路走来,从钢琴家,科学家,诗人,到拉小提琴女孩,一座在千百年间依然能保持旺盛的朝气和优雅传统的城市,不正是因为有这样才华而乐观的人民吗?</h3> <h3> 姑娘们无拘无束娴熟地弹奏着,唱着民歌,自娱自乐,享受过程.在华沙,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时刻,也许在喧哗广场边的转角处,也许在幽深的小巷独处,你都能不期而遇的感受那种来自生活发出抒情般的自信欢笑和歌声</h3> <h3>.</h3> <h3> 然而华沙留给我深深的印记,并非那重建如新的旧城,而是这里生活的人们,每每流露出盈盈怡悦,时时弥散着欢快气氛,追赶泡泡的孩子们,城角边陶醉拥吻的恋人,手牵红气球的靓女们,大街走位浪漫的学生们,还有玩轮滑的酷帅青年,让我确信,华沙真正重建的是民心和自信</h3> <h3> 顺着老城一条街走,众人不约而同往上一睹,如此冷静,沉稳(一股老干部作派)大叔怎么会准备跳楼呢,莫非为情而跃,被老婆逼到窗口了,这家Hotel广告确实是创意吸睛,颜值满满.</h3> <h3>华沙的文化生活是多彩的,在华沙最古老的圣约翰大教堂背景下,一幅Chopln concerts(肖邦音乐会)招贴画旁,即兴行为艺术创作的街头表演,三者不同文化和情感共同营造美仑美奂的艺术氛围.</h3><h5>▽行为艺术表演者摆出各种姿势在游客的注视下静静站立着,过一段时间他与公众互动,做新姿势来补充他的演绎,而他所需的只是每个人的目光,从让人停下脚步欣赏中得到满足</h5> <h3> 文艺复兴晚期风格的格雷斯圣殿教堂,其大门被人们称之为"天使之门".</h3> <h3> 老城集市广场,华沙起义后,被德军摧毁,二战后,又被小心翼翼地恢复为原来五彩欧式小楼的模样,这是流传华沙老城最热闹和繁华核心区,说不上特色,各有千秋罢了,走过路过见过了.</h3> <h3>▽战争中遭毁的老城集市广场(图片取自网上)</h3> <h3> 与丹麦那善良柔柔的美人鱼有别,维斯瓦河畔的华沙美人魚集俊美与力量一体,神韵就像波兰民族刚毅不屈,与强暴对抗的赋性.</h3><h3> 华沙美人鱼只为知己而生,对不懂波兰民族性格的人,她从不正眼相看.<br></h3><h5>▽立于广场中心则是华沙美人鱼,这座雕塑列为华沙城徽,是浴火重生华沙老城的点晴之笔</h5> <h3>.</h3> <h3>那装饰画,演唱,独奏林林总总,千姿百态,雅俗共赏,形式不拘一格,街头艺人赋予了老城区活力,成了生活愉悦的"添加剂",社会"心灵补给站"角色,而老城区也成了孕育草根文化的土壤</h3> <h3>离开老城广场,向北来到了半圆形的防御工事---巴比肯城墙,出了这里就进入了新城区。<br></h3> <h3> Freta大街上这栋三层公寓楼就是居里夫人的故居,她出生于波兰的法国籍科学家,她为人类揭开原子奥秘,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且是唯一分获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的人,当年从矿中分离出新元素镭和钋,她把新元素命名为‘Po’(钋),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以示对祖国的怀念.</h3> <p class="ql-block">在居里夫人及其大女儿伊莲娜.居里(又称小居里夫人)悉心指导下,居里实验室陆续培养出四位中国博士:物理博士施士元,回国任教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培养的学生中包括吴健雄和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大章师从居里夫人,郑1934年回国后任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副所长,开启了中国放射性化学科学的大幕:另两位则师承"小居里夫人"物理博士钱三强,化学博士杨承宗,扬在1951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室主任,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所用铀,由杨带领团队提取的.</p><h5>▽在我的印象中,居里夫人一生淡泊名利,唯一让人们记住的便是她那件做实验穿的黑色实验服.</h5> <h3> 居里夫人是我最受崇敬的科学家,早早阅读《居里夫人传》,她一生谈泊名利,在极其简陋艰苦条件下提炼放射性物质,在她的指导下,第一次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学,大学时代,本人(萍水相逢)学习有机化工,常以她为楷模激励学习.</h3> <h3> 回顾历史上,“波兰与中国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二战期间,波兰英雄维托尔.乌尔班诺维奇将军曾前往中国,同中国飞行员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见人民日报2014.8.7)<br></h3><h3> 历史不能非黑即白简单处理,波兰有时也定位不准,众所皆知北京奥运会,大家纷纷到中国道贺,波兰是公开抵制出席奥运会开幕式之一.</h3><h5>▽那两旁柱子上天平秤表明这里是波兰最高法院大门</h5> <h3> 波兰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是"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波兰作为东欧枢纽站,今天,中国和波兰之间己开通了多条铁路(由成都,重庆,苏州,郑州始发终点)货运线抵达或经过波兰,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第一贸易伙伴,2017年双边贸易共208亿$,中国自波兰进口23.3亿$,占波兰出口总额1%.</h3><h3> 中波文化交流频频,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在波兰演出,钢琴家朗朗,李云迪亮相波兰肖邦年音乐会,中国文化元素的京剧,木偶剧,杂技,青铜展,中国诗歌,国画,木板年画纷纷在波兰登场(信息取自中国驻波兰使馆官网),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了解和友谊.</h3><h5>▽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前同胞们纷纷在此合影,波兰之行更感受世界并不完美,我们为祖国骄傲</h5> <h3>在离开波兰前一天傍晚,夕阳西照,灯火阑珊,于是想起一句英文名句:"The 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是的,让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思考他国的命运流变,多了解世界文明</h3> <h3>"华沙屹立着,从所有方向开放,</h3><h3>一座城市,并不古老却相当有名."</h3><h3>这是1980年诺贝尔奖得主,波兰裔美籍切.米沃什的诗句,是的,连同波兰一起屹立着的,还有肖邦,哥白尼,密茨凯维奇,居里夫人,一个饱经苦难的,浪漫的,顽强而又深邃的,充满力量的民族,愿你们在肖邦《英雄》旋律中翩翩起舞,享受生活中灿烂.</h3><h3> 波兰,我为你打Call,再见...</h3> <h3>请看我的上一篇游记:</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ni8ko8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在美国我们所看到的………… (上)</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7dxbqr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俄罗斯之行三大享受—马林斯基芭蕾,地铁和美食(附攻略)</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tetcn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冬季,在广西,过起了旅游候鸟生活(附行程)</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xtjmso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西班牙,葡萄牙多視角文化之旅</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nzpvo6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在美国我们所看到的………… (下)</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