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重视长幼尊卑、忠信孝悌,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因此在家族的延续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独有的气质,这就是家风。谈到家风家训,很多人会想到一些书籍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我认为家风不一定就是成文的典籍,在寻常百姓的家庭中,也有自己的家风。<br></h3> <h3>家风与家风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别,但所有家风的共同点是:蕴含着最朴素的价值观,能引人向善,催人奋进,在家庭的传承与践行中,能体现出家风蕴含的价值观的社会适应性。我家祖上几乎没有声名显赫的先人,但是在家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家风,如果非要用简短的话语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就是:与人为善,勤俭持家。<br></h3> <h3>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从我记事起,每逢家里来客都会看到爷爷奶奶满脸笑容,落落大方接待客人。其间总少不了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气氛欢乐融洽,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于我严守家规,热情待客,博得了客人的赞赏:“你家的孩子真懂事。”我爸爸要求我们客人来齐了才可以动筷。吃饭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声音,一个手扶碗,一个手拿筷。好的用餐习惯让我长大受益良多。爸爸在外面做工程,回家总会带一些乡下孩子没有的新奇玩意。比如泡泡糖、折纸扇。我偶尔也会淘气,妈妈总会拿起苕帚追着我打,爸爸总是及时帮护。但父亲与母亲的慈爱,又溢于言表。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孩子,父母都是那么和善真诚。爷爷奶奶也是和睦相处,我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吵过架,红过脸。<br></h3> <h3>谈到节俭,不得不说到我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都是苦出生。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我喜欢听奶奶说那个时候的事情。爷爷小时候生母就去世了,太爷爷又取了一个妻子,生了两个娃。加上死掉的太奶奶留下的两个孩子,家里有六口人。爷爷小时候什么累活苦活都干过。他是家里的老大,早早就开始赚钱养家了。爷爷干过泥瓦工、干过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做过豆腐。尤记得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睡,总是半夜三更他们俩就爬起来做豆腐了。<br></h3> <h3>后来生活好了,爷爷奶奶依然那么勤俭。他不但自己毕生节俭,而且教育我们小辈从小要勤俭。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总是让我们先吃,他自己最后吃。有时见我们碗里有剩饭,他便以一种吓唬人的语气说:“从小剩饭,雷公会生气的。”然后又循循善诱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的小麦要经过播种、灌溉、施肥、打药、收割、晾晒等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咱们可不能浪费。”爷爷奶奶勤劳节俭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这也算是家风的一种传承吧!<br></h3> <h3>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爷爷奶奶的一举一动总能影响我们。我爱我家,我也要把滋养我成长的这种“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