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庭前竹林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乡插队 </b></h3><h3>1975年元月我高中毕业了,那时没有其他的就业门路,只有下乡一条路,不然就当社会青年。</h3><h3><br></h3><h3>之前我们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重新安排了教学计划,其它课程压缩,增设了测量和丈量土地的课程,加强了化学课中土壤酸碱度的调配及测试、湖南各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及养分的要求。期望我们毕业下乡后能成为一个有农业技术的知识青年。 </h3><h3><br></h3><h3>3月5日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红色地朝霞射过云层,一轮红日在朝霞中冉冉升起。不满十七岁的我随着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有作为去了。</h3><h3><br></h3><h3>解放牌大卡车送赴红花公社、黄市公社的知青到各个大队。上午汽车将我们送到红花公社红卫大队小学校,行李卸在公路边。 </h3><h3><br></h3><h3>小学校也是大队部所在地,有三栋土坯盖的平房,呈U字形分布。大队分了10名知青,有张艳芳、殷汉桥、冯莉莉、张杏兰、熊立宝等,都是高中时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大队民兵营长宣布了我们的去向,我分在第五生产队插队,汉桥分在第四生产队。</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上午队长到大队部领人。见来人近三十岁,拿着一根两头弯曲的木扁担,身穿四个兜的便服、中等个头、身材消瘦、古铜色的皮肤,和蔼可亲。来人问“谁是小高”,我答道“我是”。来人打量了我一下,用当地话自我介绍说叫周和满,是五队的队长,我分在他们队。他和我寒暄了几句,问了些情况,就挑起我的行李向队里走去。<br></h3><h3><br></h3><h3>我跟在他身后走着,左右瞭望着田里的景象。田地还未春耕,一块一块的田里油菜舒展着腰肢,麦苗吐着嫩芽,红花草茂密地生长着,盛开的小红花和片片绿色点缀着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地景象。 </h3><h3><br></h3><h3>路上队长说他是家中兄弟中排行老小,所以叫满,以后就叫他满队长。我们沿着田间小道七拐八弯走了一里多地,不一会儿队长停下脚步,右手扶着扁担,回头用左手指着前方一片村庄操着浓重地湖南话说“埚就是额们队,在东冲”。</h3><h3><br></h3><h3>我顺着队长的手指望去,村庄坐落在一片较高的地势上,村旁静卧着一池小水塘,村头有两颗高大的苦楝树,土灰色地土坯房屋高低错落,朝向不一。几户人家的炊烟在墨黑色的屋顶袅袅升起,炊烟在微风的吹拂下盘旋在村庄上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房东 </b></h3><h3>到了队里,队长径直带我进入房东家里。</h3><h3><br></h3><h3>这是一栋向阳新盖不久的土坯房,土坯露在外面,没有任何粉刷,是个典型的当地农家。一间堂屋、西侧两间住房、东侧一间餐厅、厨房在餐厅的后面。几个房屋的地面是黏土地,铮亮很干净。房屋很高,屋顶是原木人字形的屋架,柃条上直接铺着青墨色地瓦片。站在屋里抬头望天,透过瓦片的间隙,隐约看到两个丝丝的微弱亮光。 </h3><h3><br></h3><h3>队长和房东老伯交代了几句,说我这几个月在他家吃饭就回去了。</h3><h3><br></h3><h3>房东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中等身材略壮、半寸长花白的头发。他带我进到最里屋,指着古老大床旁边的小床说这是我的床,县里才拨下来的。我寻老伯的手指看去,这是一个单人床,有1.1米宽,木质结构,两边床头中间上方各有一T型的蚊帐架,夏季在架子上搭两根竹竿就可挂蚊帐。</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房东老伯姓周,丧偶,膝下5个儿子,分别叫大庚、二庚、三庚、四庚、五庚。大庚叫春耕已成家,孩子几个月大,已分家在村后单住,是村里的会计。二庚大我四岁,1米80的个头,身材魁梧,二百斤的化肥从5里路远的公社担回来健步如飞、一气不歇,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三庚是回乡知青。四庚小我一岁,在公社的茶场上班,不常回来。五庚13岁是家里的老满,在临近公社的中学读初中住校,星期天回来。<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我在家里就是排行老四了,队长说老伯有6个儿子。在家的二庚、三庚叫老伯为伯伯,我也就随着他们称呼了。伯伯安排三庚睡我的床,说我和三庚都是知青有共同语言。</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下午伯伯去公社供销社割了点猪肉,买了一些盐、火柴等日用品。晚饭做了几个家常菜。专门叫四庚回来,伯伯和在家的大庚、二庚、三庚、四庚及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伯伯的饭菜做的很好吃,席间伯伯问了我一些家里的情况,之后大家算是认识了,我也是融入了这个大家庭。</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往后和三庚交谈中,得知他比我大一岁,很腼腆寡言少语,在家里文化最高,高中刚毕业,刚回乡务农。他的求学很艰辛,高中在汨罗县一中上的,因家里清苦,为节省费用不住校,一年四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赶往学校,和我下乡走的是一条线路,中间要渡过汨罗江,下午放学就连忙往家赶,晚上写作业,家里的农活就干的少了,这样才完成了学业。伯伯说,家里供他上了高中也没啥用,还不是一样回来干农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平时伯伯料理家务、做饭、喂猪,收工后我和房东一家围坐在桌前一起吃饭。农村的米都是当年的新米,锅灶烧的是稻杆,干活累了吃饭很香。</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伯伯的水烟袋是铜制的,铜体把摸的铮亮。烟锅里填上烟丝,长长弯弯的细烟嘴含在嘴里,用点燃的芦杆对着烟丝,抽起来烟袋里的水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伯伯抽烟的神情很享受。</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我觉得好奇,有一次我拿起水烟袋抽了一口,烟袋中的水一下子吸到嗓子里了,使劲的咳漱,那种又辣又呛的味道熏的我眼泪直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冬修 </b></h3><h3>第二天队长安排大家去村子后面的小河边冬修。到那里已经有很多人在干活了,挖土的、担土的场面很热闹。这是大队的冬修计划,有好几个生产队的人呢,我和其他几位知青就加入了人流中。</h3><h3><br></h3><h3>看到人们欢快自如,有说有笑地挑着担子,我也摩拳擦掌想一展身手,拉过一个装满土的担子上肩就挑。哎,怎么纹丝不动,去掉些土再挑,勉强走两步,再去掉点,剩半框土了,于是双手撑着扁担羁羁绊绊、摇摇晃晃地挑着。</h3> <h3>周围的年轻女社员知道我们是新来的知青,看我们挑土的姿势很滑稽,用手指点着、说着笑着。我的脸在发热很尴尬。</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冬修当中,男社员埋头干活几乎不说话,年轻女社员很活跃话很多。听她们说“伢仔”、“妹仔”很好奇。后来才知道,这里称十来岁的男孩叫“妹仔”也叫“伢仔”,管三十几岁结过婚的女人叫“叔仔”。<br></h3><h3><br></h3><h3>一天的劳作结束了,晚上我揉揉压红的肩膀,弯弯酸硬的腰,到灶房打了一盆热水,泡泡胀痛的脚。</h3> <p class="ql-block">冬季县里组织各公社去漉湖修水库大坝。漉湖处在汨罗江下游尽头,流向湘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知青坐大队的大型拖拉机去的,拖箱里装满了农具、被褥等。拖拉机沿着汨罗江大堤南岸向屈子祠前方的六湖开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工地,只见滩涂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非常壮观、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滩涂上枯黄的芦苇被工地分成很多小块,在凛冽地北风下随风摇曳。各公社担土的人不断汇成几股长长的人流,向新修的大坝涌动。人们将土倒下,挑着畚檱又顺原路返回,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公社对每个大队都分有土方数量,完成数量就可以回去。为了赶在年前能够完工,大家起早贪黑的赶工。</p> <p class="ql-block">我起初也担上一担泥土顺着人流踩出的蜿蜒小路走向大堤,肩上的扁担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晒干的泥路被踩成了弹簧土,挑着担子走在上面一起一伏非常难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很长要换几次肩,担不几趟就觉得体力不支。按老社员传授的经验,在弹簧土上行走时不能快,就像在小船上一样要随着起伏迈步,我按照这个法子果然省力多了。每天就是挑土,不几天两边肩膀上的肉疙瘩磨破了皮,火辣的疼。组长换我装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装土也不是轻松活,二十几只畚檱铺开一片,两腿叉开弯腰,手中的锄头挖起泥土要就势提起装到畚檱里,装的满满的。这一片畚檱要装上好一阵,眼看要装完了,刚想歇一下返回的人群又回来了,放下空畚檱挑起装满的又走了,那就得不停的装土,片刻得不到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填筑大堤的土层铺满一层,老式的东方红推土机来回跑上几圈压实。</p> <p class="ql-block">中午不休息,午饭送到工地,六七个人蹲在地上围成一圈,中间地上放一大盆菜,每顿都是风卷残云一点不剩。大队林场茶场后勤供应充足,送到工地的伙食经常能吃到油豆腐烧猪肉、猪肉炖粉条。那时候喂的猪没有激素,养一年才宰杀,烧出来的肉扑鼻的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大队的社员住在自己用茅草搭成的工棚里,工棚的茅草很厚,大家睡通铺,睡在里面跟暖和。工地及周边没有洗澡的地方,干了一个多月没洗澡,后来牙刷没了也没地方买,一个月都没刷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8日北风冽冽,正挑土时,工地的广播里传来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 挑土的人群止住了脚步侧耳倾听着,不少人流出了泪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程完工,天上飘着雪花,我和队里的民兵队长挑着农具沿汨罗江南岸大堤向回走,天擦黑路遇一酒家,进去小酌两杯,颇有点林冲雪夜山神庙的意境。晚上拐道回家住了一晚,早上醒来见被头都污掉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队里的路上,我和民兵队长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伙 </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b>在房东家搭伙一个月,队里要安排我自己独立开伙了,为我在队部腾出一间房子。</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队部的房屋坐东朝西,后面就是村头的小水塘。队部有四间房屋,北屋是储藏谷物间,中间两个大房间,前间储物后间加工牛饲料,我住南屋。</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我的房间外间是灶房,灶台由砖和泥巴砌成泥巴粉面,摆一个水缸。里间是卧室,小书桌用几块木板靠窗户支两条腿,放一个米缸。灶房和卧室由一道隔墙分开,隔墙不连屋顶上面是连通的,开有一个小门用于进出。</h3> <h3>满队长带我去县城百货商店采购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回来时走在归义街的路上,满队长遇到一骑着自行车的熟人,他俩攀谈起来。</h3><h3><br></h3><h3>我接过自行车向前骑去,路边堆了一些塘泥,迎面开来一辆大型拖拉机,将道路占完了,我躲闪不急连人带车冲入水塘中,塘边水不深齐腰,但棉衣线裤全湿透了。</h3><h3><br></h3><h3>满队长和那人见状急忙跑来,将我和自行车拖上来。春寒料峭浑身冰凉,满队长带我去他归义街的亲戚家将衣服烤干,我们才回到队里。</h3> <h3>队里送来一些青菜和稻草,分给我一担粳稻谷,我担上稻谷去大队加工厂脱壳,回来用队里的木制手摇鼓风机将谷壳吹净,用砖头将铁锅表面反复的打磨洗净,将铁锅烧热用猪皮使劲擦亮几次,就算正式开伙了。</h3><h3><br></h3><h3>在灶房地下立着支两块砖,算是烧稻草的炉灶,钢精锅煮米饭,烧菜在灶台用铁锅。民兵队长周纵庚的堂客是队妇女主任,她教我淘米后加水时将手掌平放进锅里,水刚好没过手掌面为宜。火点着后,烧稻草的浓烟弥漫了两个房间,呛得我眼泪汪汪,总算做完了第一顿饭。</h3><h3><br></h3><h3>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感觉香啊。我的田园农耕生活就此开始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队里给我分的柴火没处放,堆在灶房的屋檐下,下雨天全淋湿了,做饭要火大才能引燃,弄的满屋烟尘,熏的眼睛睁不开,常常一顿饭下来泪眼婆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队里分给我一分自留地,民兵队长周纵庚帮我整好地栽上菜苗,我就想等菜长大了就有菜吃了。哪曾想过几天我去自留地一看,几只鸡正在叨菜,菜叶子都没了,就剩几根菜杆。我气得捡起土坷垃砸向鸡群,鸡群“轰”地四散逃窜。可怜的小菜苗还未长成就遭此劫难,我顿时心灰意冷,心想靠种菜吃是没有指望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以后我就到张艳芳等女知青那里借菜,女知青的菜种的很好,是她们队里帮忙种的。说是借,其实就是向她们要,反正她们的菜种的好吃不完。同是知青沦落人,每次去借菜她们都慷慨相送,茄子、豆角、青椒等满载而归。</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有时晚上逮青蛙。夜晚田野里“呱、呱”地青蛙鸣叫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在田埂上,手电光照到青蛙的眼,青蛙就懵了,一抓一个准。有的青蛙也很贼,背对着时,见人俯身去抓,呲一泡尿就跳跑了,有时不注意,尿都呲到脸上。抓到青蛙用线绳绑着青蛙🐸的一条腿,一个多小时抓一串不费劲。晚上的蛇也很多,见到就躲着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双抢” </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b> “双抢”即是每年的七八月份将当年成熟的中稻收割、打谷、晾晒、入仓为抢收;耕田、耙田、插秧播种晚稻为抢种。是一年中最为繁忙劳累的季节,全队的男女老少都得参与进来。</h3> <h3>抢收:七月份金灿灿成熟的中稻笑弯了腰,收割的季节到了。我拿起镰刀撸起裤腿和大家一起下到水田里,人们排成一排弯着腰,手中的镰刀在稻杆根部“刷、刷”地向前割去,割下的稻杆整齐地摆放在身后。</h3><h3><br></h3><h3>打谷机在后面由三人操作,两边的人握着少年递上来的一捆稻杆,一边单脚用力踩着踏板,一边握着稻杆在带铁钉子的滚筒上来回翻转,脱粒干净再换另一把。中间的人用力踩着踏板助力。打谷机箱子里的稻谷满了,就要及时装到箩筐里挑到晾晒场晾晒。挑着一担稻谷在平地还好,脚陷在齐腿脖子的水田里挑着百十斤的担子行走甚是艰难。</h3> <h3>晾晒稻谷是老农的事,在场地上铺一层粪汤晒干后,上面倒上稻谷均匀铺开,用木齿耙来回翻推。晒干的稻谷收拢,人站在上风处用木锨将稻谷一锨锨扬向高空,碎叶片和稻谷分离出来,晒好的稻谷及时归仓。老农说这比水泥地坪好,稻谷在水泥地上会晒伤,来年就不能做种子了。</h3> <h3>夏天娃儿脸,天气说变就变。有时正吃着午饭,一片乌云飘来,狂风裹挟着豆大地雨滴就砸了下来。雨滴就是命令,社员撂下饭碗拿起扫把、箩筐纷纷冲入雨中将稻谷收拢成一个个小包,盖上塑料薄膜,周边用砖块压好。雨来得急去的也快,像在故意捣乱,一会儿阳光☀又射出云层,地坪干的也快,人们又七手八脚将稻谷摊平晾晒。如果稻谷被水泡了不及时晾晒就会发芽,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h3> <h3>汉桥的队人少地多,双抢就更辛苦了。有次我出早工,走在灌溉水渠的机耕路上,见汉桥他们两个知青出晚工时疲劳至极,半夜在水田里迎面躺在割下的稻杆堆上呼呼大睡呢。想着他俩还没吃早饭,我大声喊他们,隔老远甩了两个土块才把他俩叫醒。<br></h3> <h3>抢种:老农将收割的田地放水犁田耙平就开始插秧。清晨天蒙蒙亮出早工薅秧苗,薅下一把把秧苗在水田里潡去根部的泥巴,用一两根稻草将秧苗扎成一把一把地。清晨凉爽,秧田的蚂蝗最活跃,年轻女社员用塑料布裹在小腿上。 </h3> <h3>日头一丈多高回来半小时吃早饭后,担着秧苗到田里,赤脚走在狭窄溜滑的田埂上,大拇脚指要用力抠到地里才不会滑倒,在打好格子的田里将秧苗均匀抛撒下去就开始插秧。当地人讲未插入田里的秧苗叫“秧”,插入田里的就叫“莪”了。除了吃中饭回来午休一会,一直干到天黑收工,晚饭后还要披星戴月收稻草。</h3> <h3>七八月份骄阳似火,一个多月日复一日面朝田地背朝天的顶着烈日弯腰站在水田里插秧,带着草帽头上的汗水止不住的顺着脸颊、鼻子、下巴滴在水田里,汗水浸透了衣服和裤子,烈日一会又将衣服烤干,一天下来衣服不知湿透烤干多少遍,衣服上呈现一层一层地盐渍。</h3> <h3>田里的水晒的滚热,蚂蝗也很精,潜伏在插秧前在田里打网格时踩的脚坑里,脚坑里水深凉爽。</h3><h3><br></h3><h3>插秧是在田里弯腰倒退着走,不留神就踩到脚坑里,自己的脚也感到一阵凉爽,插秧到跟前抬脚后退时如果留神看,那基本就是一条腿上扒着二三条甚至三四条蚂蝗,饥饿的蚂蝗拼命吸着血液。</h3><h3><br></h3><h3>用手对着蚂蝗一阵噼里叭啦拍打,蚂蝗打掉了,腿上也打红了。如果发现晚了,一会儿细长的蚂蝗在腿上就喝饱了,变得又大又圆,胀的鼓鼓的,自己就掉下来了。</h3> <h3>后来累的不想洗衣服了,就干脆不穿长衣服了。插秧时带着草帽,上身穿件背心下身穿条短裤,在田里将稀泥糊到胳膊上大腿上,来抵御烈日的暴晒和炙烤。</h3> <h3>一日晌午我正在田里干活,天色突然暗了下来,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硬币大的雨点瞬间倾泻下来,我急忙往房东家里跑,见房东家的屋顶被掀了几处大洞,瓦片在屋内掉落一地,地下一片狼藉。我很渴顺手拿起茶罐喝了几口,伯伯说“莫恰”,但已经晚了茶水下肚。伯伯说茶罐里落入了屋顶的脏水。</h3> <h3>当天下午我就开始闹肚子,肚子绞痛,上吐下泻,黄疸都吐出来了,不停地上厕所,蹲在茅坑里腹水像开闸的水龙头似的一阵阵下泻,整个人像掏空了,眼泡瞬间凹下去了。</h3> <h3>人病成这样无法进行双抢了,第二天汉桥陪我回到家,休息一周才恢复过来。<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插队的日子 </b></h3><h3>三月中旬春寒料峭,田里有些地方还结着薄冰,我赤着双脚在整育秧田,田里的水冰冷刺骨,冷的心都发痒。</h3><h3><br></h3><h3>我上岸走到水塘边,见一女青年蹲在水塘边的青石板上洗手,气质装扮明显和当地女青年不一样。见我在打量她,她说:“你是才来的知青吧”。“是的,你是哪的知青?来几年了”。“我是长沙知青,来8年了”。闻听我立马肃然起敬,但又为她惋惜。后来听说她原来也是插队,现在公社农技站工作。联想到自己不知在农村要磨砺多少年。</h3> <h3>四月初是插播中稻的时节,犁田前要在田里施农家肥,犁田后农家肥被翻到底下,禾苗生长才有充足的养分。入冬前在牛棚里垫上厚厚的稻草,牛粪经一个冬季和稻草充分混合腐烂,就是最好的农家肥。</h3><h3><br></h3><h3>牛栏挑到田里,要撒的均匀,最好最快的播撒器就是双手。看着牛栏又臭又脏,着实让人下不去手。在一旁的社员亲自示范,抓起牛栏就抛撒开来。看他们轻松自如的神情,视乎手上抓的不是牛栏,而是开春新的希望。受他们的感染,我也抓起牛栏抛撒起来。记得社员们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h3><h3><br></h3><h3>那时候是人民公社,地都是公家的,我和队里的社员一道按队长的分工干活,队长看我年纪小,就安排我干一些轻活。正劳力一天评10个工分,我一天评7个工分。</h3> <h3>插队月余,我和队里的社员渐渐熟悉了,劳作一天,应熟人之约晚上去他们家坐坐,好客地当地人拿出旱烟丝用纸卷成烟卷,诚心实意递上来请抽烟。</h3><h3><br></h3><h3>赴约前听谈得来的青年农民说主人递上来的烟和豆子茶一定要接过来抽了喝了,不然会叫主人觉得城里人嫌弃看不起他们,与他们格格不入。</h3><h3><br></h3><h3>豆子茶挺好喝,这种旱烟实在是辣嗓子,但也得忍着在嘴里绕一圈再吐出,慢慢抽完。我的抽烟史就是这样练起来的。</h3> <h3>初夏给树木修枝的季节到了,生产队到划拨的山上修理树枝。山上的树木大多是针叶松,将树上死的、多余的树枝砍下,使树木生长更旺盛粗壮。拉回的树枝队里重新分配给各家。</h3><h3><br></h3><h3>我砍了一上午,树枝装了满满一大车,我拉着板车顺大路一路跑下山。风吹在我满是汗水的脸上,很享受这份惬意的快感。</h3><h3><br></h3><h3>下午我便发起了高烧,感觉头重脚轻浑身无力,没有出工躺在屋里。伯伯见我门开着进来看看,见我满脸通红,伸手试我额头说很烫,发烧了。来回跑了三四公里路请来了赤脚医生,服了药丸当天晚上烧就退了。</h3> <h3>我们队相比联胜大队等距离江边要近一些,有时同学们回队里走累了,就到我队里歇歇脚。</h3><h3><br></h3><h3>记得戴中南、李春盛等中午在我这歇脚,好客的房东伯伯就请他们在这里吃了中饭再走。那时春盛很能吃,一顿要吃四五碗,只见他盛饭时在灶房和餐厅之间来回穿梭,好玩的很。伯伯说你这位朋友饭量很大。<br></h3><h3><br></h3><h3>挖红薯的季节,我和社员一道肩上担着畚箕、四齿耙,赤脚走在上山的路上。山路上有不少小卵石和露出地面的小树根,很难走,稍不注意就硌脚。 </h3><h3><br></h3><h3>农村都是水田,平时下田干活都是赤脚,穿拖鞋反而不方便,脚底板早就磨出了厚膙子,已没有了穿鞋的意识,上山挖红薯也就想不起穿鞋了。空身走路还好,回来时担着百十斤的红薯,走在硌脚的山路上,带膙子的脚底板也扎破几处皮,渗出丝丝的血印。</h3><h3><br></h3><h3>我们队里有个铁姑娘干活从不输小伙子,上山挖红薯,用耙把子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赤脚走五六公里的山路,脚步轻盈飞快。后来嫁到联胜大队吕全发他们队了。</h3><h3><br></h3><h3>劳作中穿鞋还会被一些人耻笑,说身上有娇气,不能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所以我们知青都希望尽快地融入农村,使自己尽可能快的变成当地农民,这样才算在广阔天地中炼一颗红心,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有招工的机会才会有眷顾的几率。</h3> <h3>秋季,县里组织农民篮球运动会,公社组织各大队进行篮球预选赛,运动员大部分来自知青 。</h3><h3><br></h3><h3>我们红花公社的劲旅------红旗大队 ,那可是兵强马壮,主力队员是宋建南、李明同学等。宋建南球风稳健投篮准打前锋,李明抢蓝勇猛打后卫。记忆最深的是李明的篮下勾手抢篮板,稳、准、狠,动作那叫一个潇洒,这个动作至今我还记忆犹新。</h3><h3><br></h3><h3>全县的农民篮球运动会结束了,大井公社代表队获得了冠军。县篮球联队和大井公社代表队进行了篮球友谊赛。</h3> <h3>有次晚秋时节去黄市公社修公路。清晨我挑着农具在田间小道上走了20多公里,到地方干了一天,收工时已是晚霞满天,我们顺着原路返回,半路上借着月光回到队里。</h3><h3><br></h3><h3>社员们都回自己家吃饭了,我很累懒得做饭,歪在床上休息。心想如果在家里这么晚收工回来,妈妈早就做好饭等我了,越想越伤心,控制不住“呜呜”哭了起来。</h3><h3><br></h3><h3>伯伯和周围的很多人循着哭声围了过来,屋里挤满了人,见我躺在床上,冷锅冷灶还未吃饭,也就明白了。妇女主任帮我做好饭,大家劝我几句就各自回去了。 </h3><h3><br></h3><h3>在队里,社员收工回家时,家里的老人已经做好饭等着了,而我收工回来本来就很饿很累,还要做饭,吃完饭就没时间休息了。所以感觉比当地社员还要辛苦。</h3><h3><br></h3><h3>我在农村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工回来再不用自己做饭,能有一顿现成饭吃!</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年底公社召开知青大会。清晨我走在公路上,呼吸着清凉的空气。突然路边的树枝上两只喜鹊叽喳地叫着,我预感到今天有好事。<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到了公社,各大队的知青已陆续来到。大家久未见面,会场里响着叽叽喳喳的聊天声。细看大家的着装也五花八门,更有个别滑稽搞笑的里面穿着崭新的衣服,外面裹着一件露着棉花的破棉袄,破棉袄连扣子都没了,用一根草绳系着。</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公社中午招待大家午餐,会议下午结束,每位知青领到了5块钱。</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红花公社还好些,处在汨罗江畔,江水将两岸的田地滋润的稍肥沃。第一年年底队里分红给我1000斤稻谷和25块钱。黄市公社地势多丘陵,土地贫瘠,听那边的知青说年底分红1000斤稻谷还超资了,要从家里拿钱给队里平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场茶场 </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b>大队在林场建了个窑厂,烧了很多红砖,用我们的安家费在大队林场盖了一栋房屋,茶场盖了两栋房屋。1976年年后,我们大队十名知青集中到了林场知青点。 </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知青点的房屋坐西朝东,墙体下部砖基础,墙体土坯,屋顶青墨色的瓦片。有七个房间,南面是灶房,顺次四个房间是我们知青住的,最北边是文化室,一面墙上辟了一块栏目,我们的写作贴在上面。 </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场长是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很开朗,和我们说得来,前两年曾经去过海南岛学习杂交水稻种植技术。</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林场有六七亩杂交水稻试验田,大片的林木,以针叶松为多。 </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在林场冬季我们开荒、伐木、捕鱼;其它三季在试验田培育杂交水稻,在山上种油菜、土豆、栽西瓜。</h3> <p style="text-align: left;">下放在联合大队的秦启彬、李建胡等来回都要经过我们知青点,有时就在知青点歇歇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红薯下来的季节,妈妈叫妹妹带一些吃的到林场来看我,中午吃饭时,场长对妹妹调侃说食堂做点好吃的。其实就是炊事员老伯给妹妹盛饭时,碗里红薯少了一点米多了一点而已。</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在林场种菜的季节,时常去大队的小学校挑粪。有次顺大路快到林场的路口处累了,扁担横在两个桶沿上,坐在扁担上休息。一会儿见下放在联胜大队的梅玉霞同学款款地走过来了。她回家休息正路过这儿,我当时有点尴尬。可梅玉霞一点儿都不顾及不嫌臭。我也站起来放松自如地和她攀谈起来。这就是同为知青而具有同样的感受吧。</h3> <h3>第二年夏天,我和殷汉桥等3名知青调到大队茶场。茶场离公社不远,场里有八九名职工,都是从各生产队抽来的,年龄不一。茶场有两排房屋,前排是宿舍,后排房屋养猪,两排房屋相距十多米。 </h3><h3><br></h3><h3>茶场管理着200多亩的旱地和一口鱼塘,茶林之间套种芝麻、花生、油菜、红薯、西瓜、萝卜大白菜等。 </h3><h3><br></h3><h3>套种前,我们每天就是不停的挖地、栽菜秧,两手磨出了血泡,几天后变成了厚厚的膙子。场里的老职工讲,地不但要挖的快,还要挖的好,评判地挖的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地边,远远的看地边要成一条直线。老话讲:男子看地边,女子看布边。</h3> <h3>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们在茶场晚上抓紧复习中学的课程。我将茶场老农用来切烟丝的三斗桌洗净搬到宿舍,虽然桌面一角长期被切的凹下去一块,但总比没有强。</h3><h3><br></h3><h3>回家休息时,我把以前学习的书带回茶场,宿舍里我们三人白天干活,夜晚就着煤油灯挑灯夜战,学习热情高涨,不知不觉就学到深夜。</h3><h3><br></h3><h3>场里一个月给我们发一小桶煤油,大半个月下来,煤油就熬完了。场管理员见我们向他领下个月的煤油,说一桶油才几天就用完了,你们喝煤油啊,还向场长汇报了。场长很支持我们,及时补发了煤油。</h3><h3><br></h3><h3>没有老师辅导,经过三个月的自我摸索复习,12月份终于迎来了高考,公社的考场设在我们红卫大队小学校。那天公社的各路知青云集考场,一人一桌,全科一天考完。经过两个多月的等待,终因基础差、底子薄名落孙山。</h3> <h3>采茶的季节,大队在各生产队抽调人手来场里采茶,炒茶要严格控制火候,炒好的茶叶趁热在制茶机上👆手工研磨并及时烘干。茶叶供大队自给自足。</h3><h3><br></h3><h3>西瓜的季节,场里很会用人,茶场当地的职工晚上收工就回家了,派我们知青晚上睡在瓜地里看西瓜。我们在瓜地里支上床挂上蚊帐,地里蚊虫很多,在床的周围点燃用锯末硫磺做成的粗粗地蚊香,抵御蚊虫的叮咬,天明又和场里的职工一道干活。 </h3><h3><br></h3><h3>西瓜丰收了,我们拉着装满西瓜的板车摆渡过江去县城卖西瓜。汛期江水上涨,水流湍急,一叶扁舟漂在江中时沉时浮,浪花打进船舱,船客就要用各种工具不停地向外舀水,生怕船沉了。</h3> <p>红薯季节下来,茶场职工每人每天限量4兩米,其余全部用红薯代替,煮熟的红薯吃几天还可以,时间长了吃的胃里难受烧心,吃伤了。以后十多年我都不吃红薯。</p><p><br></p><p>茶场冬天吃的菜每天就是茄子干、萝卜干,倒在锅里用水煮煮,上面倒点菜籽油。吃的够够的。</p><p><br></p><p>在队里和茶场,弟弟来看过我几次,我也没有好吃的招待弟弟。妈妈说:“弟弟每次从我这回来,吃饭时都低头不语”。弟弟这是懂事了。</p><p><br></p><p>1978年冬季,我正在茶场栽橘苗,公社的广播很远很远地飘来了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消息。</p><p><br></p><p>在农村四年多的经历有太多太多,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一一描述,捡拾几片五彩的花瓣珍藏在记忆深处。</p> <h3><b>后记</b></h3><h3><b></b>汨罗县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1987年撤县建市。因境内有汨水、罗水汇合,其下游名汨罗江,是中国“龙舟”名城;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文学家屈原晚年吟诗求索、怀沙自沉之地;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的故乡。还哺育了杨沫、白杨等文艺名家。</h3><h3><br></h3><h3>我上山下乡时那个难忘的峥嵘岁月已过去了四十三年,如今回想起来任然是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可以说汨罗江畔是养育我从儿童、少年到青年的一片热土;是我羽翼渐丰展翅飞翔社会的大巢穴;是我难忘的第二故乡。这里的每一个变化都会使我怦然心动和念念不忘。</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年前我回汨罗,专门带女儿去我当年下乡的地方转转。改革开放农村分山到户后,林场、茶场的知青点老房屋已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后悔当年没有拍些照片留作纪念。</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在林场知青点的原址上,原12队的村民顺公路建了四栋新楼房,我进入第一家询问知青点的踪迹。真是无巧不成书,户主姓李四十多岁,我说我是当年这个知青点的知青,他说张艳芳你认识不?我说我们就是一个点的知青,他和他母亲兴奋地说我们就是她的房东啊!当年我们离开时他只有7岁多。我通过汉桥和艳芳的视频连通后,千里之外的她们就像涛涛的黄河水聊也聊不完。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阔别三十九年,插队的村子扩大了许多,记忆犹新的老土坯房已经荡然无存,一栋栋崭新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在当年走过N遍的机耕路上,望着我当年劳作的田地,驻足良久、感概万千,这一目目仿佛就在昨天。插队时对帮助我、照顾我的满队长、房东伯伯、民兵队长周纵庚夫妻俩我更是铭记于心、无法忘怀。</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开通十年的武广高铁列车呼啸着从村庄前面驶过,这在四十三年前是绝对想不到的,看着第二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心中倍感欣喜和自豪。</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祝愿这里的父老乡亲生活美满,幸福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