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郑午昌(1894-1952),本名昶,字午昌,号弱龛,别号双柳外史、丝鬓散人、墨鸳鸯楼主,斋名鹿胎仙馆。浙江省嵊县人。擅绘画、书法、诗词,人称“三绝”,历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专、新华艺专教授等职。郑午昌以国画著称,最擅长山水,作品曾在美、英、法、俄、比、日等国展出,并曾获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金奖。曾参加筹备上海美协和上海国画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国画家全史》、《中国美术史》、《石涛画语录释义》、《画余百绝》等书。<br></h3> <h3> 郑午昌的山水最精,难度最大,成就最高。记得陆俨少曾经与唐云交流绘画技法时曾讲过,画花鸟只需用兵500,画山水需用兵1000,唐云笑而不答,尽管这话不一定准确,但在陆俨少看来画好山水比花鸟难度大得多,更何况要画出与古人和今人不一样,又要雅俗共赏,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郑的山水创作与张大千一样走的是宋元一路,受黄公望、王蒙、石涛、石溪影响,不泥绳法,自辟蹊径。其山水画以浅降为主,创作无论是构图还是笔墨,甚至用色都有独到和过人之处,归纳起来有三大特色:一是构图造境,层层叠进,山峦重重,奇崛险峻,千变万化,特别是选择场景十分别致,画中景物安排别具匠心,让观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有评论家甚至认为郑的构图造境最为出彩,无人企及;二是笔墨皴法老辣浑厚,山石肌理往往以淡墨皴出,其间又施赭色,色墨交融,层次丰富;三是用色大胆,创作时不但喜用青绿墨赭等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色,而且常采用一些不常用的颜色,如朱紫绛这些不常用的颜色在他的笔下,墨色杂以漫点渲染山林树石,使整幅画面色彩丰富,明朗滋润。如果真的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明丽软美(张大千语)、工而不板、别开生面、雅俗共赏恐怕是郑最大特色。<br></h3> <h3>郑午昌的山水画以浅绛为主,善用墨青、墨赭,时而松秀,时而苍郁,平生受子久,石涛、石溪影响最大,复取法于宋、元诸家,笔墨精到,神韵悠扬。对青绿山水强调逋色明朗滋润,用笔工而不刻。他的泼墨画也是笔酣墨畅。他说:“师古法而立我法,才不为古人所囿”,又自制印章“画不让人应有我”。
郑午昌的绘画风格,是与他对传统绘画的坚定信紧密相连的,他主张改进中国画学必须在传统内部进行,他平生对黄公望、吴历特别崇拜,虚心向古人汲取营养,但在学习的同时提倡“师古法而立我法”,从而在学习古代各大家的风格技法后,“以已意轩轾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领域里,郑午昌可以说是设色的高手,他不但喜用青绿墨赭等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色,且大胆地采用了一些不常用的颜色。郑午昌在一幅画绘就后,会以色代墨,将画作一番收拾。这种以色代墨来收拾的方法,在明代吴门画派诸家经常使用,而郑午昌不仅用色来提画中不足处,更用色来作苔点,让画面充满苍茫之色。<br></h3> <h3>
题识:
(一)柳三变词云:杨柳岸,晓风残月。明清以来画其景者甚伙。余曾有卅六杨柳图,其一即取柳词意为之。乙酉冬,郑午昌。
(二)新安南行,每逢新霁,常遇此景。云中山色,常绕梦寐,写此不觉神往。乙酉冬,郑午昌。
(三)余游赣东,曾于饶州见一山峰顶,红树成林,景极秋艳,本地人指谓是鸡冠峰也。乙酉冬,郑午昌写。
(四)此霁雪时景也。要以明净为上,作者须神会出之。乙酉冬,郑午昌时客海上墨鸳鸯楼。<br></h3> <h3>苏轼认为,画之最高境界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施元之则云,画之真正绝唱是“诗人以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可见,画之高境界重在“以无声胜有声”。一如郑午昌山水画。
山山水水,清秀可人,人置于山水之中可静心,看山水可品心,画山水则可明心。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多爱画山水画,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明志之心。郑午昌便是其中一位。其所作的郑午昌山水画,一直颇得艺术界泰斗级人们赞赏。
</h3><h3><br></h3> <h3>
郑午昌山水画是一幅经典的“无声诗”。清新秀丽的山峰,层层迭起,山与山之间间隔明晰,层次感强。远处看去,重重山峦似有意无意地被一些青翠欲滴的树木点缀了。山之黄与树之绿相互结合,更彰显出一种明净的心态。虽然在画中,所有的树木都被一种似灰似绿的色彩装点,但却不显突兀,让人一看就能想象出那本有的黄山绿树之貌。而在山脚下,潺潺不停流动的河流正欢喜地向远处奔腾,它们似乎很渴望与大海融为一体,奔腾的脚步丝毫不因为碰到山石之阻碍而停下。且那水,透明清澈可见底,让人一看便忍不住想掬一把水痛饮一番。
</h3><h3><br></h3> <h3>
如此清澈透明,不同流俗,坚持自己的执念一心向前,在无声之中又默默地表达了作画人郑午昌的清白心境。虽然仅仅是一幅山水画,但郑午昌却用这层层迭起的山,清澈见底的水,向人们表白了自己的淡泊之情操。他是一位真正懂得用画写诗的画家。因而,一直到现在,许多艺术家都非常推崇郑午昌山水画,希望能够获得一幅郑午昌山水画真品,永恒保藏。<br></h3> <h3>(图文摘自網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