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维也纳

阿鸣

<h3>维也纳值得一去再去。</h3><h3>2000年秋第一次去维也纳。那时女儿还不到四岁,因考虑幼童除了老城主要街区,皇家公园以及那个奥地利画家百水老人画展外没去看任何博物馆。一直说要再去,总是被更心爱的意大利占去了有限的假期。一眨眼十八年过去了。年初下定决心怎么也要再去次维也纳补课,否则是白在欧洲一场。说这么严重是为了给自己打气,找理由,不再拖延。那个以维也纳为首府的哈布斯堡王朝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欧洲王朝中仅次于拜占庭王朝寿命最长的。它也是欧洲中世纪至近代罗马神圣帝国最重要的家族,从中产生出了二十多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个王朝的势力范围以维也纳为中心曾伸展到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北部和中南美洲…今天的匈牙利、捷克、波兰的一部分也都是它的。说它拥有过半个欧洲并不夸张。而如今它只是一个七百万人口的,不起眼的小国家了,没有出海口,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早已不唱主角。也许只有在许许多多的博物馆里还能让人感受到这个王朝曾经有过的的光荣与骄傲。</h3><h3>来去路上花了两天,在维也纳只呆了五天。没有去霍夫堡皇宫内府,皇家珍宝馆和茜茜公主展之类的地方。也没有去坐马车兜风。因为前者不过是迎合世俗的刻奇,后者亦是刻奇而且还贵。欧洲的皇室在生活起居上差不多,相互攀比,说不清是谁模仿谁,无非是巴洛克的金碧辉煌,重叠繁琐罢了。我更想看这个城市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东西。那是什么呢?应该是音乐和艺术。但太多了!古典音乐的圣地维也纳只好先放一放,待手头钱多时再专攻吧,这次先将重点放在建筑与绘画艺术上,因为看这些比较便宜。</h3><h3>第一天转了维也纳市中心,也是这个城市的起源地,从罗马时代的兵营,养马场,到后来哈布斯堡的建都发展繁华。第二天去看了Leopold 博物馆的席勒画展。这是向往已久的,太喜欢席勒了。第三天朝拜了维也纳新艺术运动的神殿并坐船游了一段多瑙河。第四天参观了著名的维也纳中心墓地和丧葬博物馆。领略了传说中的维也纳死亡文化。最后一天泡在那个这次去维也纳的主要目的地:历史艺术博物馆。因为只有星期四这天开放到晚上九点,比平时多三小时。呵,果然是一场美的盛宴,难忘,难忘。</h3><h3>五天时间对维也纳这样的城市来说太少了,但再呆长也吃不消了。太多的信息难以消化会产生审美疲劳。</h3><h3>维也纳可以一去再去,至少得去三次。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呢?不知道,但肯定不会又拖一个十八年吧。</h3> <h3>十八年前第一次访问维也纳时摄于圣史蒂芬大教堂钟楼上。身后是大教堂屋顶上琉璃砖砌出几何图形,非常漂亮独特。圣斯蒂芬教堂是维也纳最大的教堂和城市坐标。它建于十四世纪初,到十六世纪才建成完工。</h3> <h3>十八年前的维也纳老城中心与今天一样踢踏着哈布斯堡时代的马车。当年好像是六、七百先令(约四十多欧元)兜一个小时,现在是八十欧元。</h3> <h3>秋天的美泉宫花园</h3> <h3>百水先生的画色彩斑斓,对四岁孩子也有吸引力。</h3> <h3>百水先生设计的社会福利屋也是维也纳一个景点,前去瞻仰的人络绎不绝。这位画家是积极的环保运动参与者,他在这幢楼房里设计了立体种植的250棵树和灌木。据说刚造好住人时对外开放,人们可随意进楼参观,后去的人太多,使居民深厌其烦就关闭了大门。游人现在只能站在马路上看看楼房外观。</h3> <h3>这是今年五月下旬,圣史蒂芬大教堂附近。十八年的岁月对个人来说非常漫长,可改变人的容颜和心态。但十八年对维也纳是微不足道的,它没有丝毫变化。那个哥特式圣史蒂芬大教堂已矗立在那里七百年了,但在欧洲它算不上是一个古老的教堂。</h3> <h3>维也纳老城步行街。前方街中央竖立着十七世纪末建造的鼠疫纪念碑, 纪念1679年维也纳遭受的最后一次鼠疫灾难。两千年前这儿是一条罗马人修建的防卫壕沟。现在的步行街完全依循着古代壕沟的走向。今天维也纳人依然沿用壕沟(Graben)一词作为街名,哪怕听上去有点粗糙,与这条马路华丽精致的风格不配。</h3><h3>维也纳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它曾作为西罗马帝国东部的驻军点和养马场。五世纪时在东部过来的游牧民族扫荡冲击下消失。之后有两百年兵荒马乱,此地荒无人烟。在卡尔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的九世纪,维也纳位于帝国东部边界。因为靠着多瑙河的便利,那里逐渐发展成一个商业交易中心。它真正扩大繁荣形成规模是十三世纪末哈布斯堡家族在此扎营后开始的。</h3> <h3>维也纳老城的大部分有观赏价值的建筑都建于十八和十九世纪,展示了浓郁的巴洛克风格。就连步行街一家H&amp;M的门面也很巴洛克。</h3> <h3>维也纳除了非常的巴洛克外它还是十九世纪末德语区新艺术运动的重要据点,产生了以克利姆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建筑设计师。这个位于老城霍赫广场上的新艺术派铜钟制作于1911年,每到整点以维也纳历史人物作的指针就向前走一步。十二个人物十二个小时一圈走完。</h3> <h3>富有浓重新艺术派特征的维也纳艺术论坛</h3> <h3>街头一景</h3> <h3>这是维也纳的犹太教堂Stadttempel, 建于1826年。它镶嵌在一排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楼房墙面之内,只有入口处的希伯来文标示着这儿是一个犹太教堂。在1938年11月德语地区迫害犹太人浪潮中它是维也纳130多座犹太教堂中唯一未被烧毁的,因为两边紧靠着其他的"雅利安"人建筑,无法单独将它剔除。</h3> <h3>这照片中的建筑在维也纳市中心很多,但这幢曾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医生,心理分析学说的创立者弗洛伊德的住所和诊所。他在那里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1938年因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逼使他离开维也纳流亡伦敦,一年后去世。现在那幢房子被改建为弗洛伊德博物馆,可惜时间不够没有来得及参观。作为下次再去维也纳的理由吧。</h3> <h3>维也纳大学数学系的大门。如此漂亮的门应该属于艺术系或文学系才对。</h3> <h3>维也纳第二大教堂还愿教堂,<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教堂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号称世界</span>最著名的新哥特式风格教堂。该教堂的修建缘起一刺杀国王未遂事件。为感谢上帝的庇护,在整个哈布斯堡王朝地区募捐,在全欧洲招标设计方案。最后一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年轻设计师中标。教堂建造历时二十多年。</h3> <h3>一个十七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教堂前有椭圆形池塘,水中倒影使教堂原本的凝重中添加了一抹灵秀。</h3> <h3>马车驶过维也纳最著名的中央咖啡馆,一个意大利威尼斯风格的建筑。十九世纪这儿是维也纳社会名流的聚集之地。如今是世界各地游客光顾之景点。</h3> <h3>维也纳最古老的教堂,建于公元八世纪中。</h3> <h3>图中白色正方形建筑物是Leopodmuseum。</h3><h3>Leopold是维也纳的一名医生,收藏家。奥地利著名表现主义画家席勒的作品大都收藏在这儿。除此之外博物馆中还有一个高质量的私人名画收藏展。</h3> <h3>Leopold博物馆前广场。后方左侧的黑色方块形建筑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不远处还有艺术历史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h3> <h3>席勒馆。席勒是奥地利最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新艺术派创始人克利姆的学生,以离经叛道的性感画而出名。其画风突兀标新,充满力量和激情。极富天才的他英年夭折,死于西班牙流感,年仅二十八岁。</h3> <h3>席勒自画像</h3> <h3>自画裸体。原有一组八幅,这是仅存的一幅。画评家称这幅画里积蓄的紧张像火山爆发前的一霎那。</h3> <h3>博物馆中还藏有其他艺术家作品。如这幅克利姆的作品。死神与生命的对峙。这个死神蛮可爱的,在一边觊觎着生命,有点羡慕,有点嫉妒。死神打扮得很酷。</h3> <h3>毕加索的作品</h3> <h3>马蒂斯的作品</h3> <h3>培根的作品</h3> <h3>夏加尔的作品</h3> <h3>奥地利著名建筑师奥托·瓦格纳设计的,具有浓郁新艺术风格的老火车站。面对面两个对称的完全一模一样。现在一个作为小型展览会,介绍瓦格纳的生平和作品,另一个内设一家咖啡馆。</h3> <h3>维也纳分离派会址。上世纪初这里是新艺术派的活动中心。会馆内有克利姆特以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为主题的著名壁画长卷。</h3> <h3>同上,大门入口,鲜明浓郁的新艺术派装饰风格。</h3> <h3>该馆内的贝多芬长卷。图为长卷第一部分。壁画原本是为1902年新艺术展览会的墙壁装饰所画。展览会结束后被一收藏家买去,后又转卖给了一位犹太工业家。纳粹时期犹太工业家逃亡美国,其收藏被纳粹没收。二战结束后犹太工业家要求退还此壁画,奥地利政府以文化遗产不得运出国外的法律规定为由拒绝,但承认作品的所属权是那位犹太人。经过二十多年谈判商榷,最后物主同意以1600万奥地利先林(约一百万欧元)的价格将壁画所属权转让给奥地利。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不知这幅作品会标价多少,无疑是个天文数字。</h3><h3>奥地利政府利用这条文物不离境之法廉价获得了许多珍贵艺术品的所有权。</h3> <h3>贝多芬长卷壁画中部。此处是象征邪恶势力的巨魔提斯和蛇发女妖,还有代表着肉欲,背叛和放纵的象征艺术形体。</h3> <h3>长卷壁画最后部分:欢乐颂和世界之吻。</h3> <h3>曾看过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故事情节完全忘了,但那优美的音乐和湛蓝的波涛仍在记忆中。为此故特地花了二十多欧元去坐了次多瑙河游船。坐下来感觉不值。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两岸景色平平,几乎没有入眼的建筑,也没有什么维也纳森林,而且河水一点不蓝。</h3> <h3>霍夫堡皇宫一角。这儿是六百年哈布斯堡王朝之心脏。从十三世纪起皇宫不断扩建,逐步成为庞大复杂,看不清理还乱的建筑群。如今这儿也是奥地利的政治中心。总统府,总理府等重要政府部门都设在这里。</h3><h3>没去看任何一个供参观的展览或房间,不特别喜欢千篇一律的巴洛克皇宫建筑,对皇室日常起居之繁复华丽亦不怎么感兴趣。</h3> <h3>同上</h3> <h3>奥格斯汀教堂。原是哈布斯堡皇室专用教堂。</h3> <h3>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原哈布斯堡皇家图书馆,建立与十八世纪初,现在是世界上藏书和文物收集最丰富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它同时又从属于奥地利博物馆联盟,下有纸莎草博物馆,古地球仪博物馆,文学馆,世界语馆。</h3> <h3>纸莎草文献博物馆。这是世界上收藏纸莎草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共有藏品十八万件,包括了从古埃及,古希腊到拜占庭,阿拉伯不同历史阶段和语言文字之记录。其中七万五千件阿拉伯文献属于世界上此类收藏中规模最大的。现展出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献。这个纸莎草收藏在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 <h3>国家图书馆所属的地球仪博物馆。该馆收藏了六百多只具有历史价值,制作精美的地球仪及天象仪。其中最古老的是十六世纪初荷兰医生,天文学家费力希思制作的地球仪。</h3> <h3>地球仪博物馆据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馆中还详细介绍了地球仪制作的历史,图文并茂,非常有意思。</h3> <h3>花了大半天时间去参观了著名的维也纳中央公墓。图为中央公墓的主干道,正前方的建筑物是公墓教堂。维也纳中央公墓是欧洲第二大公墓,建于1870年,占地250万平方米,大树参天,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约三百万人长眠于此,其中有许多世界名人。</h3> <h3>贝多芬墓地。贝多芬二十二岁离开波恩一直到逝世在维也纳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他视维也纳为第二故乡。无法想象没有维也纳会有贝多芬。该墓碑是作曲家舒伯特的哥哥所设计。墓碑呈埃及方尖碑型,正面中间有象征着诗与艺术的古希腊七弦琴镀金浮雕,顶端是源起古埃及的,象征着永恒的蛇头咬尾圈,圈内的蜜蜂在古代卡尔特文化中是联络此岸与彼岸阴阳两界的使者,而在基督教文化里则意味着勤奋,秩序,圣洁,智慧和永生。</h3> <h3>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墓地</h3> <h3>著名作曲家小斯特劳斯墓地</h3> <h3>莫扎特墓地。其实这里只是一个纪念碑,因为莫扎特棺柩与遗骸一直没有真正找到过,至今依然是个不解的谜。奥斯卡电影《莫扎特》里的情节与史实并不符合。莫扎特不是因贫困被马车运出城外扔进“万人坑”的。史料记载<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莫扎特经济虽不富裕,但在他这个阶层中算富裕的。只是他平时大手大脚,故时常入不敷出。他突然病逝后的第二天在圣斯蒂芬大教堂举行了正常的哀悼仪式。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仪式完毕后没有一个人跟随灵柩去墓地,下葬全过程由公墓掘墓人办理,且墓地没有立墓碑。这听上去太不可思议了!但若了解一下当时历史又变得</span>可信了。当时正值哈布斯堡<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皇帝约瑟夫二世推行社会全面改革。他对维也纳人传统奢华铺张的丧葬习俗很不满,决心用皇权强行改变,如规定死者只有葬礼上可躺入棺材,下葬时则只用白布包裹入土,如一个墓穴中要和葬满五人,十五年后墓穴可清理再葬他人。这一惊世骇俗的规定遭到社会强烈抵触反对,故没多久又被取消了。</span>莫扎特逝世的那年或许还在这一规定的实施期间?但墓地怎么会不立墓碑呢?是墓地管理人员的失误?但更匪夷所思的是,在莫扎特下葬之后竟没有一个去过墓地祭奠!否则马上就会发现这个过失去而查询,也就不会有后世人的瞠目结舌。据记载,直到莫扎特死后十七年,他夫人才第一次想起来去扫墓,却不知道他葬在哪里。整个维也纳没有一个人知道莫扎特的墓地在哪里!而当年掘墓人已去世故无从查起。</h3><h3>不过话说回来,莫扎特还需要墓地吗?他不朽的音乐不就是最好的纪念碑吗?</h3> <h3>著名作曲家大斯特劳斯(小斯特劳斯之父)的墓地</h3> <h3>著名作曲家勃朗姆斯的墓地</h3> <h3>一处很富诗意的墓地。一本翻开的书作为墓碑,陪伴的是一位古希腊女神雕塑,雅典娜?这儿可能长眠着一位文人墨客。</h3> <h3>又一处诗情画意之墓地。墓碑前的雕塑是一身着传统农妇服装的年轻女子,她斜靠在墓碑上,好像是悲痛使她无力。她右手支撑着额头,双目低垂,表情哀伤,左臂伸开扶住墓碑,腕上挂着念珠,指间夹着一支玫瑰。整个雕塑呈不对称性动态状,深浅分明,刚柔相济,极为生动。设计得太好了!细看墓碑,死者是一位五十岁的男人。那个雕塑是表达娇妻对亡夫的不舍,还是女儿对慈父的哀思?</h3> <h3>远距离注视,大树挺拔,鲜花妩媚,安详宁静。时间停止了,死亡已不再恐怖,悲哀已淡化为哲理…… 这是我在维也纳中央公墓里看到的最优美墓地之一。</h3> <h3>穿过市区的多瑙河支流,河水依然毫无蓝意。柔和的浅松石绿,缓缓流淌着似亦有一份温情。傍晚时分,河边的咖啡馆已熙熙攘攘,有情侣在河边休闲。</h3> <h3>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艺术史博物馆。其藏品极为丰富,质量之高可与伦敦大英,巴黎卢浮,纽约大都会以及意大利的梵蒂冈,乌菲兹并驾齐驱。从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的收藏可看到哈布斯堡王朝曾经的扩张和强势。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博物馆述说的大都是征服世界,抢劫珍宝财富的故事。</h3><h3>这儿挑选一些宝贝,仅是沧海一粟也,</h3> <h3>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大厅,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h3> <h3>埃及馆。这里收藏的古埃及文物质量不亚于大英和卢浮。</h3> <h3>一套古埃及法老佩戴的头饰、颈饰和手链</h3> <h3>三千五百年前的草编凉鞋,图案漂亮,编织精致,保存得如此完好让人惊叹。</h3> <h3>埃及浮雕</h3> <h3>古埃及的各种日常器皿用品</h3> <h3>古希腊古罗马的藏品极为丰富。图中为古罗马的马赛克地砖装饰</h3> <h3>罗马时代的玉石雕刻,十五公分见方上雕刻了近二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工艺非常精湛。</h3><h3><br></h3><h3><br></h3> <h3>古罗马时期的玻璃酒杯,连着玻璃网络装饰,非常精美。制作于公元四到五世纪。</h3> <h3>博物馆的藏画也是一流的。</h3><h3>这是拉斐尔最著名的一幅圣母像</h3><h3><br></h3> <h3>据称是德国画家丢勒画得最好的一幅圣母像。</h3> <h3>克利姆特的代表作,新艺术运动的宣言书</h3><h3>《Nuda Veritas》(<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赤裸的真相)该</span>作品被第一次陈列在古希腊馆是希望给参观者提供全新的审美体验。</h3> <h3>博物馆建造期间,以克利姆特为主的三位画家为装饰主楼大厅画了各时期艺术风格史壁画。它们绕墙一周,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图为古埃及艺术风格壁画。</h3> <h3>这些壁画是画在主楼楼梯口大厅柱子之间。平时参观者必须抬头瞻仰,因距离较远画细部看不清楚。今年是克利姆特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博物馆搭了十多米高的观画楼台,于是人们可就近欣赏这些梦幻般美丽的佳作。</h3> <h3>壁画之一:哥特式艺术风格</h3> <h3>从克利姆特观画台上看下面</h3> <h3>比利时画家鲁本斯的历史题材作品</h3> <h3>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着大量高质量的荷兰画家作品。比卢浮宫多得多。想到荷兰与比利时都曾经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有这么多佳作流到奥地利也就很能理解了。众多名作中最耀眼的无疑是维米尔的《绘画艺术》。原想它也许在一个独立的小空间里,或者至少占着一个显要的位子。哪想到快走完荷兰画家展厅时才看到它,在并不起眼的一个墙面,很普通,很低调地与其他画在一起。</h3> <h3>维米尔一生只留下了三十七幅画,分散珍藏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这幅《绘画艺术》是他所有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也是他自己最看重的,既不是为谁画的,也不卖给任何人,走到哪都带在身边。艺术史家将这幅画归作为寓意画,称其是维米尔艺术造诣上达到顶峰的作品。</h3><h3>此画真的非常耐看。画中的画室很可能是维米尔自己的画室,那个背对着观众的画家就是他自己。模特儿的头饰和道具都有着象征色彩,画布上展现的又是桂冠,这一切在寓言着绘画艺术的神圣性。维米尔式的光影效果和细腻的笔触,使画室空间延伸扩展,让人感到有空气在流动,各种织物的质感像是可以抚摸似的。在一间当时普通的荷兰市民住宅里,正表演着舞台上的景象。而这出戏既世俗又神秘,既形象又抽象,既让你看到实物的真切具体,又传传递给你看不见的,无穷无尽的意味。维米尔确实是一位高手啊!</h3> <h3>艺术史博物馆外的广场中央矗立着哈布斯堡皇后玛丽亚.特蕊莎(Maria Theresia)纪念碑。总高度有二十米,宝座上的皇后就有六米高,下面一周围绕着各方精英,分为智囊团,军事家,政界要人,科学家和艺术家四组。在最后那个组雕群里有海顿和莫扎特。对角四个骑马雕像是著名元帅和将军。纪念碑在2008年经过全面修葺保护后更加焕发了光彩。它象征着奥地利历史上辉煌的一页。</h3><h3>我对这个纪念碑行注目礼。尊敬的哈布斯堡王朝,虽然你早已流水落花春去也,但你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的维也纳,艺术的维也纳,音乐的维也纳。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欧洲名城维也纳。</h3><h3>谢谢你,哈布斯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