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停五眼”怎么就演化成“三庭五眼”?让人匪夷所思。

墨乐缘

<h3>美术书上的“三停五眼”怎么就演化成“三庭五眼”?让人匪夷所思。 未喝酒先告醉。我写这篇短文别无它意,只是在许多媒体上看到"三庭五眼",想以正视听,一吐为快。如有类似,权当学术交流,请勿对号入座。</h3><h3>美术教学的"三停五眼"是按比例来划分的。 三停:是指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分为三个等分,从前额发际线至眉骨,从眉骨至鼻底,从鼻底至下颏,各占脸长的1/3。 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分,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为五只眼形。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发际各为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1/5。 此外,人体比例是:"行7坐5盘3半“(以中国人的平均高度)。即,以头的长度为标准。人站着是7个头的长度;坐着是5个头的长度;席地盘脚是3个半的头长。</h3><h3>也有人把相学中常提起的“天庭饱满"来证实"三庭五眼"是正确的。天庭是中国古人对额头的代称。完整的话应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古人将人的面部分为上、中、下三庭,分别对应印堂至发际、印堂至准头(鼻头)、鼻头至下巴等三部分。这与绘画教科书上的"三停五眼"只是在位置上一致。然而,这里一定不要混淆,绘画上是便于学者掌握,在鼻梁划出中轴线(我是这样做的),在这三个位置上停顿,使其更进一步找准比例。"停”字的用意就在于此。 "庭“和"停“八杆子都凑不到一起,不能相提并论。尽管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也要引起注意,这是在教人知识,不是喝茶聊天。 </h3><h3><br></h3><h3>思 刘富华作</h3> <h3>作者孩提时学过的《艺用人体结构》</h3> <h3>”三停五眼“图示</h3> <h3>头部基本型与比例</h3> <h3>人体生长比例图</h3> <h3>人体基本术语解释</h3> <h3>三停五眼参照一一正面素描</h3> <h3>三停五眼参照一一侧面素描</h3> <h3>自画像</h3> <h3>作者青年时一一练习素描</h3> <h3>作者青年时一一写生</h3> <h3>青年时一一读书</h3> <h3>休闲画画</h3> <h3>青年时在文化馆创作</h3> <h3>青年时一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h3> <h3>5月古路村采风途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