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顾维钧档案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项目在北京展出,这是顾维钧文件第一次重返故国。
为什么顾维钧的资料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收藏?这涉及这所美国著名大学的校史。如果您想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史册中找寻最杰出的人物,出乎意料地您会听到,这个名字不是胡适、不是徐志摩、不是冯友兰、马寅初、潘光旦、金岳霖,而是……顾维钧。</h3><h3> 哥大建校260多年来,毕业的名校友成千上万,其中各行各业的名人、获诺贝尔奖者无计其数,甚至当美国总统的也不乏其人。美国人向来骄傲,哥大也是一个很牛气的所在,就连在中国如雷贯耳的学坛领袖胡适它也未曾给予特别照顾或青眼相看;那么,它为什么对顾维钧这么偏爱呢?或许,这一切要从顾维钧在哥大上学时说起。<br></h3> <h3> 顾维钧,西方的工具书这样介绍他:“顾维钧,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和联合国的缔造者之一。曾任中国驻法、英、美等国大使,并任海牙国际法庭大法官和副院长;世界著名的外交家和国际法学家。顾维钧出生于上海市,其父曾是上海兵备道财政主管、大清银行总裁。顾维钧曾就学圣约翰大学,上学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后留学美国……”<br></h3> <h3> 看到国家政府在列强的欺侮下连连丧权辱国,幼年顾维钧立志要做一个外交家,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他决定投奔当时在政治、法律和哲学方面最享盛誉的哥伦比亚大学。<br></h3> <h3> 1905年顾维钧考入哥大,他很快就成了学生中最活跃的一员。参加了学生辩论队,成了哥大多个社团和协会的成员。出任了哥大著名的校刊《观察者》(创刊于1877年,至今仍每天发行)的编辑和《哥伦比亚人年鉴》的经理。这是第一次由外国学生承担此责。
就读哥大本科期间,他还赢得了哥大的哲学文学奖及哥大和康奈尔大学辩论获胜奖牌。他被推举为美东地区中国学生会主席。1909年他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12年又获博士学位。
据顾维钧回忆,对他一生和事业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业师穆尔教授。穆尔教授非常器重自己的这个中国学生,而且一直关心中国问题。穆尔教授本人是一位知名的国际法和外交学专家。他撰著过深为同行瞩目和钦佩的《国际仲裁》与《国际法汇编》。他本人也曾因其清誉卓著和知识渊博担任过美国助理国务卿和代理国务卿,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师。哥大,他结识了很多著名哲学家和法学家,奠定了他以后学习国际法并成为杰出外交家的雄厚基础。</h3> <h3> 由于顾维钧学业优异,他继续就读哥大研究院。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的学业所向披靡,深受学校和社会器重。包括清政府在内。早在1908年,清廷代表唐绍仪访美以及其他清廷特使访美,顾维钧就受到了特別的注意。屡被特邀,他还曾被选为学生代表发表致词、参加宴会。当时的清廷重臣、后来的政府总理唐绍仪甚至把自己的名号“少川”赠送给他(不仅送之名号,后来还把掌上明珠嫁他),这在当时讲究名讳制度的官场是一件奇闻。
1912年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要聘他做总统府秘书。少年气盛的顾维钧以论文没写完断然拒绝。
但他的决定没得到穆尔先生一如既往的赞许。
穆尔先生说:“我们读书是为了求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知识为国为民服务。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可以使年轻人进入国家机关的好机会。而且,贵国中华民国政府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有人为它服务。把政府建设好,对贵国是何等的重要!这关系到它能不能在世界各国中占有一个合法的、适当的地位问题。如此重要的问题,你在作出决定之前,为什么不跟我商量一下?”
哥大尚未毕业,顾维钧就被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邀请去做总统秘书。他于1912年四月返国,任国务院和总统府秘书。四个月后兼任外交部秘书,不久升任外交部顾问。
<br></h3> <h3> 1915年,27岁的顾维钧被派任中国驻墨西哥大使,甫至墨国,中途改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兼驻古巴大使。那时,后来成了大名的胡适、冯友兰、徐志摩辈还仅都只是哥大的惨绿少年、莘莘学子。而顾维钧在美如鱼得水,成就斐然,备受中美政界激赏。<br></h3><h3> 本图是驻美大使。</h3> <h3> 1919年,顾维钧爱妻病逝美国,他心情悲哀,回国述职,正赶上著名的巴黎和会召开。作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几个通晓国际法的外交家,顾维钧被派遣为中国谈判代表。在这著名的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和他的同事们基于中国的尊严大义、人们正义呼喊的压力和爱国之情,拒绝在载有承认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对德和约》上签字,为以后中国废除这个条约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当时,甚至政府都秘密命令代表们签字求和,而顾维钧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抗命、敢于负责,以天下为先,表现出觉醒了的中国人伟大的尊严——虽然其时灾难中的祖国政府尚不能给自己雪耻,但我们四万万人可以发出不屈的吼声:我们一时还没有废除这些强盗横加在我们头上丧权辱国条例的实力,但我们有不承认、有拒签的尊严。<br></h3> <h3> 这一下,震动了巴黎、震动了西方、也震动了整个世界!这是中国近代自有外交史以来的一个最重大的事件。世界对中国开始刮目相看。它记住了中国,记住了顾维钧。这一年,顾维钧仅三十一岁。这场事件成了后来震惊世界的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也就在这个大会上,顾维钧参与了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的筹建工作,同时还参与了一系列国际组织的筹建和创立工作。他参加国际劳工大会,被选为替“弱小”国家发声的五代表之一。不久,他又被选为国际联盟的第十四届主席。1921年,顾维钧赴美参加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又解决了中国外交史上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是顾维钧在其外交家生涯上的又一次胜利。<br></h3> <h3> 但是,顾维钧真正的政治舞台是在北京。这年六月,顾维钧回国后即被委任为外交部长。1922年,三十四岁的顾维钧已臻人生巅峰。他此时已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国务总理,并一度摄行大总统职权。1926年顾维钧又曾出任财政部长,后又几度出任外交部长。无奈当时战祸滔滔,兵燹无日,军阀混战,国已不国。那时中国是常年混乱不堪,群龙无首。
在恶势力最猖狂和危险的日子里,顾维钧多次受到威胁和通缉。最后,心力交瘁,于1929年回到巴黎暂休。<br></h3> <h3> 此时的顾维钧已成巨富,人间所能追求的极致他已都经历、拥有;世人所企盼艳羡的荣誉对他都淡如过眼烟云。正如一位属僚在庆祝其四十岁生日时写的寿联所概括的:“人间胜事今全得,海内声华尽在身。”他还求什么呢?拥有巴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房屋产业的他,完全可以当一个享尽荣华的富翁或寓公,但他不能忘情于自己的民族、人民。<br></h3> <h3> 1932年顾维钧(前排右一)随国联调查团在东北。
顾维钧于1929年归国,奉劝张学良勿轻易举兵击俄;少帅不听,终酿成了败绩。不久日寇侵华“九一八”事件发生,同年十二月,顾维钧临危受命出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但旋因政府不抵抗和民怨汹汹而忍辱请辞。壮志难酬,顾维钧呼天不应,只能把一腔民族的悲愤写满苍穹。
日寇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当时的国际权威组织国联行政院在1931年决定组织一个调查团去中国东北勘察日本暴行并寻求解决的办法。中国政府任命顾维钧担任这个调查团的代表。这项任命让日本恨之入骨、惧之锥心。他们竭力破坏,以调查团有顾维钧为借口阻挠其入东北并扣留了全团人员,此恶行暴露后,又连出邪招狠招,多次跟踪暗杀顾维钧未遂。
在东北,顾维钧看到了日寇惨无人道的暴行和东北人民不屈不挠抵死抗日的决心,更激励了他收复失地的信心。
不久,顾维钧被任命为解决中日争端的国联中国代表兼中国驻法公使;他参与了控诉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受煎熬、最悲愤的日子。
当时中国是一个弱国,日本是强国,西方列强都想参与瓜分中国。对此,西方列强一方面出面调停,一方面两面三刀,为虎作伥,无视中国人的利益并随时准备出卖之。那时候,军国主义的日本非常嚣张,它在外交上也比中国先行一步,先声夺人造就声势,顾维钧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形下开始认真工作。他首先深入细致地整理资料文件,以事实为依据层层揭批日人暴行,以理服人。其次,顾维钧广交朋友,广设人脉,交结名人贵人、各国首脑,以提升中国人的地位。再次,顾维钧在哥伦比亚大学受过最完整、经典的西方教育,中西学养俱佳,翩然君子,一表人才;特別是其知识渊博、英语娴熟。每每发言都引经据典,富于雄辩且磅礴而华丽,有着沛然莫御的恢宏气势。顾维钧很快就成了日内瓦和巴黎的名人,世人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中国人,并对遥远的中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
在日内瓦的日子里,顾维钧更发挥了他在巴黎和会时期的潇洒和风发扬厉。而早在顾维钧上大学期间,他就结识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威尔逊和罗斯福,并跟他们建立了终生的友谊。在任驻美大使期间,他又和美国上层广泛接触,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几乎历届国务卿;这在他的外交生涯中,特別是在解决和处理关于中国事务的国际场合中起到了很多潜在的作用。
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结识了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外相贝尔福、意大利总理奥朗多和外长等外交巨人,赢得了尊重和友谊。这次在日内瓦,顾维钧充分利用了这些优势,步步紧逼,历尽千险,舌战群寇,把日本人及其支持者驳斥得体无完肤。
<br></h3> <h3> 即使是他的敌手也认为他是最伟大的爱国者,
顾维钧用整个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号呼转徙,为了国事忘我工作。他一生做过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也做过许多高贵的小事。比如在抗日战争中,他动员长子加入空军飞虎队,女儿伦敦大学毕业后学习X光技术,飞回祖国参加战地救护。<br></h3> <h3> 顾维钧很早就知道自己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中国甚至世界。本着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和国际社会负责的精神,他从早年开始就对自己的工作和经历有着严格而详细的记录。仅他的日记和回忆录就有四十余箱,而且他还有各个历史时期详尽的文献、笔记和草稿资料等等二百余箱,都无比珍贵。顾维钧文献不仅是中国外交史和近现代史无价的资料,也是研究这一时期世界史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宝贵资料。
顾维钧的一生,正像哥大出版社出版的《民国中华人物传记大辞典》所声称的:“即使是他的敌人,也承认他是一个不可动搖忠于祖国和民族的伟大的爱国者”。早在巴黎和会期间,他痛斥日本侵略者发言时就曾经博得了他的敌手、日本公使西园寺的崇敬。在他发言完毕,这位中国人的死敌竟然被初出茅庐的中国代表顾维钧的渊博、雄辩、风采和正义的力量给折服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顾维钧发言完毕后,这位日本方面的最高代表几乎是违反了国际惯例,从对面迎过来和他握手,向他尊贵的敌人表示了敬意!这纯粹是超乎国家利益之上的、以人类尊严为准则对同行敬业的激赏!<br></h3> <h3> 顾维钧与蒋经国在一起,</h3> <h3> 此后,顾维钧又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国的代表,参与了联合国的策划、筹建和组织的工作。他亲自参与撰写并修改了联合国宪章等重要文献,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他代表中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确立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br></h3> <h3> 顾维钧与宋子文在一起。</h3> <h3> 顾维钧1970年代在哥大做口述历史录音。
</h3><h3><br></h3> <h3> 顾维钧先生生前口述的600万字《顾维钧回忆录》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外交的重要资料,时至今日仍被中国外交官和历史研究者反复研读。
此文献珍藏在哥伦比亚大学珍本手稿图书馆,内容包括顾维钧及其同时代人的来往书信、日记、备忘录、手稿、笔记、印刷资料、照片等。这笔档案多达近300箱档案盒,涵盖了其全部职业生涯。</h3><h3> 2014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顾维钧家属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合作,决定全部完整复制哥伦比亚大学藏顾维钧档案。经三方共同努力,顾氏生前捐赠给哥大的第一批档案250余箱,已全部由哥大图书馆完成高清扫描,中国近代史所科研人员完成档案的编目工作,第一次即将由上述机构开放给中国的学者研究。<br></h3> <h3> 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在感情经历上可称丰富,他的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四个女人串联起他传奇的一生……
他十二岁被订下第一次婚姻,六十八岁第四次结婚。四次婚姻迥然不同,分别为“主命、主贵、主富、主爱”。<br></h3> <h3> 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男人一样,顾维钧的第一次婚姻也没逃脱包办的命运。
顾维钧的父亲顾晴川虽然是晚清第一任交通银行总裁,但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在顾维钧少小时,顾晴川还只是上海袁观澜幕府的一个小吏。当时同在幕府的,还有一人,叫张衡山。张衡山膝下有一女儿叫润娥,与顾维钧年龄相当,张衡山很看好顾维钧,认定他将来大有可为,就托人去做媒。从当时两家的景况看,对顾家来说这门亲事算是高攀了,顾晴川一口答应。顾维钧当时才十二岁,自然没什么意见,就由双方家长订了婚。
顾维钧在育才学堂毕业后没有经济能力再继续求学,顾晴川打算让儿子经商。张衡山知道后大加反对,拍着胸脯说由他资助顾维钧此后求学的费用。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一所贵族学校,学费昂贵,顾维钧几年求学下来,耗费了张衡山不菲的钱财。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顾维钧又想去国外留学,但是此想法搁心里很久都不敢提。</h3><h3> 这一次又是张衡山出面,他不仅表示这是极好的事,还承诺费用依然由他出。他卖掉一部分祖产,很快凑齐了顾维钧赴美留学的费用。顾维钧也争气,他不仅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而且在校成绩名列前茅。
对这个准岳父,顾维钧充满了感激,一回国探亲即去拜见他,把自己在美国的学业详细禀告。末了,他提出能否见见润娥——婚约虽定下多年, 他却从未见过未婚妻。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润娥躲在房内怎么都不肯出来。
顾维钧大为失望,他觉得这个未婚妻太不大方了,将来不要说在交际场中助他一臂之力了, 能不能带出门去都难说啊。<br></h3><h3> 1908 年,顾晴川令顾维钧回国与张润娥成婚。这时顾维钧在美国已留学四年,他内心实在不满这桩婚事,却又无法改变已成的事实。他被人簇拥着如木偶般完成了婚礼后,在洞房花烛时默默地离开了新房。此后二人便不曾同房。
不久,顾维钧遵父母安排,带着润娥一起回美国。有了新婚几日的分居,顾维钧打定主意怎么都不会和张润娥同居的。据说从上船开始,他们一直分床而居,到了美国又分房。两人一直以兄妹相待。
后来张润娥在美国呆不惯,自己不懂英语不能外出,顾维钧即便回来,两人也无话。这样的日子确实度日如年!
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说,因为张润娥实在不适应美国的生活,她同国内的父兄商量后,和顾维钧签了离婚协议,独自一人回了中国。回国后不久,她就出家做了尼姑,从此与青灯相伴。<br></h3> <h3> 顾维钧在美国期间就曾被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接见过。当时唐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访问美国,在大使馆里接见了四十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大概顾维钧在这次接见中的表现可圈可点,给唐绍仪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h3><h3> 1912 年,顾维钧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在唐绍仪手下任外交部三等秘书。他也因此结识了唐绍仪的女儿唐宝玥(又名唐梅)。<br></h3><h3><br></h3> <h3> 不久唐绍仪突然收到张衡山的一封信,信中指出他纵容他的女儿唐宝玥横刀夺爱。
只是,对于女儿和顾维钧的交往,唐绍仪当时是真不知情,只知道唐宝玥跟顾维钧相识于一次舞会,后隔三差五地在他面前提及顾维钧的好, 但并不知二人已经恋爱。
顾维钧相貌出众,仪表堂堂,有人曾把他与汪精卫、梅兰芳并称中国三大美男子。唐宝玥对他一见倾心,狂热地爱上了他。顾维钧的心态恐怕稍复杂些。唐宝玥虽未留过洋,但是受过教育, 是新式女子,举手投足落落大方,是张润娥没法比的。更重要的,唐绍仪当时已官至国务总理, 这对仕途中人是极大的诱惑。<br></h3> <h3> 对于父亲的询问和责备,唐宝玥并无意退让, 还哭闹着要父亲答应她帮顾维钧解决掉与张家的婚事。
这个唐宝玥,在她的幼儿时期,曾被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胡佛救过命。胡佛1899 年初次来到天津,任开平煤矿工程师,住在唐绍仪的宅邸对面。1900 年庚子事变时,炮火摧毁了唐绍仪家的房屋,唐绍仪的妻子和一个婴儿当场被炸死。胡佛闻讯后及时赶到,与唐绍仪每人抱起一个孩子冲过街道来到胡佛家里。胡佛救下的孩子就是唐绍仪女儿唐宝玥。
唐绍仪因此对这个差点失掉的女儿特别珍视, 她想要的他都想办法满足。但是,顾维钧这事却要另当别论。夺人之爱,毕竟不义。他对女儿一番呵斥,又下令顾维钧立刻回到上海。<br></h3> <h3> 唐宝玥平时被父亲娇宠惯了,任性得不得了, 她跺着脚对父亲发恨说:“你若让顾维钧走了, 我这就削发为尼。”她果真跑到城郊寺庙里呆着, 又差人回来通知唐绍仪已经定下日期即将落发为尼。唐绍仪并未理会她。
见这一招未起作用,唐宝玥又跑到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使人通知她父亲,说她马上就挂牌接待客人了,牌子上就写“国务总理小姐玫瑰”。
唐绍仪傻了,觉得太过丢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同意了唐宝玥的无理要求,让顾维钧继续留在北京,并迫使张家与顾维钧退了婚。
这件事顾维钧自己也觉着做得不厚道。二十年后,当他再度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时,获知在上海的张润娥生活清苦,特地写了一封忏悔信, 附送一笔五万元的款子,张润娥把款子和信原封退还给了他。此是后话了。<br></h3><h3> 1915 年,二十七岁的顾维钧出任美国公使, 他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
已经与他成婚的唐宝玥一同前往,同年他们的长子顾德昌在美国降生。1918 年,他们的女儿降生,几个月后一场流感病疫席卷全球,唐宝玥不幸染病,客死他乡。
妻子骤然离世对顾维钧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命运没有给他多少疗伤的时间,仅仅一个多月后,他奉命前往法国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巴黎和会。<br></h3><h3> 长子顾德昌:1915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二战期间曾出任中国驻美使馆的空军武官,在使馆的工作很出色。退役后回到台北进入商界,其后移居美国。
女儿顾菊珍:顾维钧唯一的女儿,联合国资深公务员,活跃在联合国,却不曾倚仗过父亲一点点成就,这一切都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干所获得的。<br></h3> <h3> 唐绍仪,字少川,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是晚清民国时期外交家、政治家。人生紧要处,常常就几步。唐绍仪少年得志,赢在起跑线上,首先是赢在出身。1862年他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湾,那是一个近代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唐家在当地是望族,唐绍仪父亲虽是一个做外贸生意的普通茶商,但他家族里的人都很厉害。族叔唐廷枢是怡和洋行买办,是李鸿章搞洋务的得力干将,主持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1874年,因唐廷枢举荐,12岁的唐绍仪成为同乡容闳招募的第三批留美幼童之一。同行的还有他的同宗叔伯兄弟、后来的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从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七年回国后,唐绍仪以九品县丞补用职衔到天津税务衙门任职翻译。1883年,唐绍仪被派担任德国人穆麟德的秘书、翻译,去朝鲜办理海关税务事宜。
与袁世凯成生死之交。
唐绍仪人生关键的第二步是在朝鲜遇上袁世凯。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22岁的唐绍仪与26岁的袁世凯相识。当时,朝鲜亲华高官被亲日派打伤,避居海关公署,袁世凯前去探望,正好看到一米八的唐绍仪亲自扛枪,守卫在门口,勃勃英姿给袁世凯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两人结为至交。更具传奇色彩的是,10年后,1894年中日开战前,日本人密谋刺杀袁世凯,唐绍仪亲自带着双枪、双刀、双马,连夜护送袁世凯登上英国军舰,距日本人决定动手的时间只差十几分钟,两人成为生死之交,用袁世凯的话说,两人的关系“如身使臂,如臂使身”,唐从此进入袁世凯北洋集团。在甲午战争后,唐绍仪成为中国首任驻朝鲜总领事,时年33岁;随后又随改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回到家乡广东任职;当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时,他协助袁处理最为棘手和微妙的外交事务,为袁平安度过1900年春夏之交的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之祸立下汗马功劳。
1901年,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后,唐绍仪任天津海关道,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清政府派唐绍仪率团前往印度,主持对英谈,维护了中国主权,唐的外交才干受到朝野关注,得到迅速提拔,历任外务部侍郎、邮传部尚书、铁道总公司督办、奉天巡抚、赴美专使等职,执掌重权,是早期交通系的枢纽人物。
</h3> <h3>
与袁世凯、孙中山分手,死于蒋介石斧下。
武昌起义爆发,南北和谈成为唐绍仪一生的转折点,袁世凯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首席智囊”唐绍仪,作为北方全权代表。耐人寻味的是,1911年12月8日,唐绍仪一行乘专列从北京南下,开始和谈之旅的当天晚上,唐绍仪在铁路卧车四号房中剪了辫子。谈判开始后,他本应秉承袁意力主君主立宪,12月20日,双方第二次谈判,他即对南方代表、广东同乡、素有私谊的伍廷芳说,“共和立宪,我等从北京来者,无反对之意向”,“且我共和思想,尚早于君。因我在美国留学,素受共和思想故也。今所议者,非反对共和宗旨,但求和平达成之方法而已。“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国抵达上海,唐绍仪立刻与之会面。同是中山县人,一居翠亨村,一居唐家湾,两地相隔不到20公里。两个同乡一见面,便“以乡音倾盖”。
 虽然袁世凯对唐绍仪谈判中的表现多有不满,但因谈判结果最终接受袁为大总统,唐绍仪于是成为双方均认可的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不二人选。1912年3月26日上任之日,孙中山、黄兴等一干人在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宴请唐绍仪,庆祝唐绍仪当选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当场加入了同盟会。后唐绍仪因与袁世凯政见不合,仅做了三个月的总理就辞职了。
1912年6月15日,50岁的唐绍仪换上便服,没有通知任何人,只带两三个随从,搭乘当天头班火车,直奔天津。在天津小住一段时间后,移居上海,创办”金星人寿保险公司“等,但始终未脱离政坛。他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参加孙中山的护法运动,曾被推为财政总长,但因与孙中山政见分歧,1920年后退居家乡。1931年5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1932年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山县县长。
1938年9月28日上午,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在唐绍仪女婿岑德广(朝鲜郑氏所生小女儿唐宝玫的第二任丈夫)带领下,亲赴唐宅长谈,拉拢已投身金融界多年但仍有很高政治声望的唐绍仪出山。此事被潜伏于上海的国民党军统特务侦知,蒋介石指示戴笠派人把唐绍仪除掉。两天后,唐绍仪在仔细端详古董花瓶时,死于伪装成古董铺伙计的赵理君的利斧之下。终年78岁。
</h3><h3><br></h3> <h3> 唐绍仪一生娶过四任妻室,共生育十三个子女。第一任妻子是唐绍仪在留美期间父母在香山老家包办的。庚子之年,唐的第一任妻子张氏和襁褓中的第一个孩子,在天津马场道寓所被八国联军的炮弹所伤,不治身亡。当时,住在街对面的开滦煤矿工程师、后来的美国总统赫尔伯特·克拉克·胡佛冲入唐绍仪家,将唐11岁的女儿唐宝玥抱起救出。
 与袁世凯一样,唐在朝鲜期间,娶了第三房太太郑氏,1912年,郑氏夫人意外去世。
1913年6月,经伍廷芳做媒,唐绍仪与香港太古洋行买办之女吴维翘结婚,他们的婚礼比唐的女儿唐宝玥与顾维钧的婚礼早一天。吴维翘毕业于东吴大学,是一位绘画音乐样样在行的新潮女性,其油画作品《冬景》曾获南洋劝业协会超等奖。吴维翘生有三子五女,唐绍仪被杀身亡后移居香港,1990年代在香港去世。
本图为唐绍仪与张氏夫人的合影。
<br></h3> <h3> 唐绍仪与内阁成员合影。</h3> <h3> 唐绍仪与孙中山在总统府前留影。</h3> <h3> 在1919 年举行的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决策。
他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因为“中国决不能放弃山东”。</h3><h3> 此事在中国外交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也使顾维钧在外交界声名远扬。而且这次巴黎之行,顾维钧生命中第三个女人登场了。她叫黄蕙兰。
据黄蕙兰多年后的回忆录记载,顾维钧在巴黎最后几天,和中国代表团中的几个人,一起被黄蕙兰在巴黎的姐姐邀请到其家中做客,期间顾看到钢琴上有一张她的小照,遂动了心。<br></h3> <h3> 也有人说,黄蕙兰五官平淡,身材瘦小纤细, 外貌根本谈不上惊艳。顾维钧之所以对她另眼相待,完全是因她有一个富豪父亲。
黄蕙兰的父亲是爪哇华侨首富“糖王”黄仲涵, 这使得黄蕙兰一直过着富室豪门、挥金如土的生活。她们家到底有多富有?就举一个小例子吧, 张爱玲《色·戒》里6 克拉的“鸽子蛋”大吧, 使得王佳芝立马放弃了信仰和身家性命。对黄蕙兰来说,6 克拉算什么,她三岁时的生日礼物是一条80 克拉的钻石项链,她母亲常被人开玩笑, 买钻石是论公斤而非克拉计算。
黄蕙兰的母亲在顾维钧和黄蕙兰的婚事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一直认为黄家的确有钱, 但是没地位,而且她与当时已同拥有十八个姨太太的丈夫分居,自己带着两个女儿居住欧洲,强烈需要一个坚强的依仗。顾维钧一表人才,前途无量,符合了她梦想女婿的各种条件。<br></h3> <h3> 她把黄蕙兰从英国召回巴黎,当天晚上就请顾维钧来家里做客,他的座位紧挨着黄蕙兰。
起初黄蕙兰对顾维钧非常淡漠。这个留着老式平头,衣着普通的男人,既不会跳舞,又不懂骑马,甚至不会开汽车,与他之间有什么可交谈的?
但是顾维钧很快用他的魅力征服了黄蕙兰——对一个出色的外交家来说,如何跟一个年轻女性交谈并快速赢得对方的赞许,实在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晚会第二天,顾维钧乘坐法国政府供给的汽车来接黄蕙兰去丹枫白露郊游。这
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黄蕙兰虽然有车,但是都是自己花钱买的,顾维钧的车却是外国政府专门为他提供的。他带她看歌剧,他们坐的是由政府保留的包厢,这是她爸爸无论花多少钱都无法买到的位置。<br></h3> <h3> 黄家显然对这次联姻相当满意。新婚物品极尽奢华,单是一盒盒的亚麻枕头套,每一副都钉上了一套玫瑰花型的金扣子,每朵花的花心都镶有一颗钻石。黄家在摄政街订做了一套三十六件的餐桌,其器皿、汤盘和菜盘全银镶金边,甜食碟和调味碟以及刀叉餐具,甚至座位名片夹都是纯金的。这一套物品花了一万英镑,在当时合五万美元。
1920 年10 月,黄蕙兰和顾维钧在伦敦结婚。<br></h3><h3> 这是一场可谓精打细算的联姻。顾维钧的身份曾给黄蕙兰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我嫁给顾维钧,在他当驻法、驻英、驻美大使期间,我过着令人兴奋的日子。”她的财富也给顾维钧很大的帮助,顾维钧的许多外交应酬都是黄蕙兰掏的钱。波特兰广场的破旧使馆,让黄蕙兰觉得很丢中国人的面子,自掏腰包将其翻修一新。顾维钧回国内工作时,黄蕙兰曾花十万美金购下北京狮子胡同陈圆圆的故居做公馆,又花了十五万做内部装修。
黄蕙兰懂六国语言,她后来认真学习了权势圈子的规矩和礼仪,并变得如此擅长,以致顾维钧不再依靠使馆的礼仪专家反倒依仗黄蕙兰的指点。在外交活动中黄蕙兰的确成为顾维钧的得力助手,但两人的关系除此再无和谐之处。<br></h3> <h3> 他总是在书房工作到半夜,然后直接回他的卧室睡觉。即便他们一起参加外交界的宴会,他也会常常不适应,吃完饭就回家,黄蕙兰则和一小群人继续欢聚。他看不惯黄蕙兰奢华的生活习惯,经常指出她不应该佩戴昂贵的珠宝首饰,因为那表示“你戴的为众人所欣羡的珠宝一望而知不是来自我的”,“我希望你取消你母亲为我们订购的汽车,我买不起一辆罗尔斯(劳斯莱斯) 汽车”。
他对她从未有过温柔与亲切,甚至对他们二人所生的孩子都少有热情。
顾维钧对黄蕙兰为什么如此冷淡呢?除了黄蕙兰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让顾维钧很不认可,他们之间实在是有着太多的分歧。1922 年他们一起回国,先到上海顾家落脚。但是黄蕙兰以顾家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间,她又睡不惯硬板床为由, 一天都不肯住在顾家,也根本不体谅会不会使顾维钧丢脸,执意带着孩子、保姆、贴身女佣、女管家和她从英国带回来的狗,一起入住老华懋饭店。<br></h3><h3> 本图为顾维钧夫妇与宋美龄。</h3> <h3> 黄惠兰热衷穿夺目、华美的服饰,戴贵重的首饰,爱好赌钱、骑马、收藏玉器和名瓷,她曾经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出一百万,从溥仪手里买下一块翡翠青椒。她养鱼、养狗——她最多的时候养过近五十只名贵哈巴狗,这些狗另有住所和专门的洗澡间,有三名仆人照料它们。
她最快活的事情是在一群官太太中间炫耀她的衣着和珠宝,这其中包括当时上海市的市长夫人,还有赵四小姐(赵一荻)。她和赵四的关系似乎不错,经常在一起研究衣装打扮,由此曾被当时的女性视为火星上下凡的另类。<br></h3><h3> 本图为黄惠兰与其父亲在一起。</h3> <h3> 黄惠兰引领时尚潮流,连宋美龄等都受其影响。</h3> <h3> 与玛丽王后太一起。</h3> <h3> 顾维钧夫妇与伊丽莎白女王祖母玛丽王后。</h3> <h3> 蕙兰和顾维钧有两个儿子,晚年的黄蕙兰隐居在纽约曼哈顿,靠父亲留给她的50万美金的利息养老,1993年12月辞世。
次子顾裕昌:1922年出生在华盛顿。出世时,顾维钧给他取名“开元”,取这个名字,据说是为了纪念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复山东主权一事。早年曾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离开联合国后在菲律宾商界争得了一席之地,还与一位菲律宾议员的女儿结了婚。1975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三子顾福昌: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离校后,因无意于外交生涯径直踏入商界。<br></h3><h3><br></h3> <h3> 经历了三次婚姻的洗礼,72岁的顾维钧与小他20岁的严幼韵女士结合了。这段情感没有任何功利色彩。</h3><h3> 严幼韵不仅样貌和气质出色,出身也好。她出身于上海富商家庭,早年为复旦大学的“校花”,也是上海交际场中的名媛。她的第一任丈夫杨光泩曾是顾维钧的下属,后出任驻菲律宾总领事。1942 年日军占领了马尼拉, 杨光泩以身殉职,留下严幼韵与三个女儿。
在《顾维钧回忆录》及很多官方资料中,都显示顾维钧是在杨光泩殉职后才与严幼韵走到一起的,但是黄蕙兰的回忆录中却言辞确凿地认为他们早就“暗度陈仓”。</h3> <h3> 不管真相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严幼韵是顾维钧此生最爱的一个女人。他自己曾说,只有这最后一桩婚姻是因为爱情才走到一起的。
当杨光泩在马尼拉殉职后,身在美国的顾维钧立刻帮助严幼韵母女四人到了美国,以便他能照顾到她们。严幼韵初到美国时,有一次顾维钧正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获悉严幼韵的二女儿患急性阑尾炎需动手术,他马上中断会议赶到严幼韵的身边让她安心。
顾维钧虽然之前有过三次婚姻,但是没有一个女人真正给过他一个“家”的感觉,严幼韵恰恰很好地给予了他这种需要。<br></h3> <h3> 套用时下的话说,严幼韵是一个满足了男人对女人所有想象的女人,各方面都堪称完美,而且她能迅速进入命运安排给她的任何一种角色。她到美国后曾出任联合国礼宾官,虽然这是她生命中第一份工作,但是她做得非常出色,一直到1959 年她与顾维钧走到一起时才退休卸任。
这里之所以说“他们走到一起”,而非如《顾维钧回忆录》和官方资料显示的“结婚”,是因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顾维钧虽和黄蕙兰开始分居,但并没有离婚程序,而且黄蕙兰至死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顾太太”。<br></h3> <h3> 严幼韵前夫外交官杨光泩。</h3> <h3> 严幼韵。<br></h3> <h3> 严幼韵与外交官杨光泩结婚照。<br></h3> <h3> 严幼韵与前夫杨光泩及三个子女。<br></h3> <h3> 1945年,严幼韵携3个女儿前往美国,不久进入联合国工作。<br></h3> <h3> 宋子文与张乐怡。</h3> <h3> 严幼韵前夫外交官杨光泩一家。<br></h3> <h3> 和顾维钧共同生活后,严幼韵成为了一个善于理家、精于治家和好客的女主人,对顾维钧的生活照顾得非常细致、妥帖,百分百地充当了“好管家、好护士、好秘书”的角色。
单就拿一个例子来说,顾维钧习惯晚上11 点睡觉,第二天早上10 点起床。严幼韵唯恐他从晚餐后到第二天早餐之间的十多个小时内不吃东西,对健康不利,因此规定他每天清晨5 点醒来后, 吃一点东西再继续睡觉。为此她每天凌晨3 点必先起床,把热好的牛奶放在保温瓶里,然后连同一张“不要忘了喝牛奶”的字条一起搁在顾维钧的床头。等翌日起床,再去房间看他是否把牛奶喝了。严幼韵通常会给顾维钧准备一些点心,让他配着牛奶吃。这样的照顾几十年如一日。<br></h3> <h3> 为他备大量的中英文报纸;同他聊天,让他身心愉悦; 陪他散步让他恬静怡然;为他安排牌局供他消遣取乐。
顾维钧以前不论家里家外都是严肃的,很少与孩子们交流,更不会嬉戏。但是与严幼韵在一起后,他被她和她的女儿们“改造”成了一个热爱生活、非常好玩的老人。他会像孩子一样喜欢过生日派对,每年他过生日的时候,严幼韵和孩子们都要动脑筋怎么庆祝。他的生日后来成了他们家除了圣诞节、春节以外,每年最重要的一个日子。有一年他们全家去滑雪,本来因为他和严幼韵年纪大了,就计划在附近散步。有一天他却带着新买的滑雪服也来到滑雪场,原来他忍不住“童心大发”,要跟孩子们一起滑雪去,后来《时代》周刊还登了一篇文章,说七十二岁的顾维钧开始学滑雪。<br></h3> <h3> 这是严幼韵的社交圆。左一为严幼韵,中间者为宋美龄,右立者为著名的孔二小姐孔令仪。</h3> <h3> 严幼韵作为联和国的礼宾官员,正在接待来访的缅甸官员。</h3> <h3> 这也是严幼韵的社交圈。图为欢迊宋子文夫人张乐怡的晚会。张右边是麦克阿瑟,左边是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张乐怡是严幼韵的闺蜜。</h3> <h3> 法华塔院内顾维钧陈列馆。</h3> <h3> 1958年顾维钧与严幼韵在墨西哥城的结婚仪式。</h3><h3><br></h3> <h3> 顾维钧为严幼韵戴结婚戒指。</h3> <h3> 顾维钧的晚年过着“不忮不求,不怨不尤, 和颜悦色,心满意足”的生活。谈到长寿秘诀时, 他总结了三条:“散步,少吃零食,太太的照顾。” 连他与唐宝玥生的大儿子顾德昌都说:“如果不是她(指严幼韵),父亲的寿命恐怕要缩短二十年。”
1985 年11 月14 日晚上22 点左右,顾维钧还问严幼韵:“这周有什么活动?”之后去洗澡时, 以九十八岁的高龄无疾而终。<br></h3> <h3> 1981年顾维钧夫妇与家人合影留念。<br></h3> <h3> 本图为庆祝严幼韵109岁生日。</h3><h3> 2017年5月24日晚,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112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