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龙开河的前世今生
吴圣林
龙开河为湓水之下游,发源于瑞昌清湓山,蜿蜒曲折约百余里,与庐山西北麓之溪水汇合,经湓口(位于九江客运码头附近)注入长江。湓口,又称湓浦口,是个古老的名称。据《寻阳记》载:汉初灌婴曾在此筑方城,史称盆口关,又叫盆口城。东晋时曾在此设置大粮仓。是六朝时期江南重要的军事经济重镇。
湓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早在南朝梁时,诗人何逊就有“湓城带湓水,湓水萦如带”的环境描述。唐乾元元年,文学家元结为避安史之乱,将家搬到瀼溪。上元二年,领荆南之兵镇于九江,方在军旅,与瀼溪邻里,写下了《与瀼溪邻里》诗。唐元和十年,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曾骑马乘舟游湓水,写下了《泛湓水》一诗,诗的开头四句就发出了“四月未全热,麦凉江气秋。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的赞誉,其脍炙人口的《琵琶行》更是把湓浦口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
湓水,是清湓山发源地到湓浦口的总称,其上、中、下游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游曾叫筒车港,现称横港河;中游曾称瀼溪,现称长河;下游称湓浦,后又改道称龙开河。
湓水酒。系唐代名酒,产于江州浔阳县。据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唐长庆以前的14种名酒,其中就有以江州湓水命名的湓水酒。遗憾的是,这一名酒不但没有能传承下来,就连湓水的名称也消失得一干二净。
湓水,又称湓江,能称为江的,其水流量一定不会小。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湓江,上游只不过是涓涓渠水,下游也就是两丈来宽的龙开河故道,这还是白居易笔下“可怜似萦带,中有随风舟。”的湓水吗?这还是舟楫辐辏,樯桅林立的龙开河大码头吗?为什么被九江人视为母亲河的湓水会萎缩得如此狭窄不堪呢!
最早影响湓水周边环境变化的是东汉时期望地壳运动所引发的海浸。它不仅导致了彭螽湖由江北迁到了江南,也导致了寻阳之九江的 “九九归一”,使得长江以南的底洼处逐步生成了赛湖、鹤问湖等几个大的湖泊,正是由于江湖水域的扩散,方使得湓水下游水量有了足够的水源。入江处便成为车舟辐辏的湓浦港,宋元之后为什么又叫它龙开河呢?这恐怕与城市发展有关。在这里,我要讲一件特别值得史学界关注的事情。1994年6月,九江市共茂集团公司在交通路营建共茂商厦﹙今百信鞋业﹚挖堀基础时,发现有用园木垒筑的码头及一条古代沉船的残骸。并出土有大量的唐宋陶瓷片、钱币及少量金银饰品。遗憾的是,这一重要遗址由于没有科学发掘,造成了遗迹破坏和资料的流失。更为命人痛心的是,遗址现场竟然没有一张照片记录。根据大家搜集的实物资料和现场描述,我们可以作出这里样的判断:共茂商厦的地下基础处,正是古湓浦口的商业码头。亦是唐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送客的
地方。
湓浦港的填埋,大约在元明之际,它表明了唐宋以后九江城市向西拓展的趋势,至清同治年间,湓浦港被推至到原址以西的一箭之地,成为一处仅有百余平方米的小池塘。九江开埠后,此地成了英国人的租界地,英人填港建屋,从此湓浦港就永远在九江的版图上消失了。
在填埋湓浦口之时,地方政府在距湓浦以西一华里处重新开挖了一条湓水的入江水道,因其形状蜿蜒曲折,像一条行走的长龙,故称其为龙开河,而湓水一这古老名称,则渐渐被九江人淡忘了。
明嘉靖十三年(1534),官府在龙开河两岸兴建石堤护岸码头工程。“度东西两岸深长,下植木椿数千对,砌石级共长六十余丈,宽二丈,上砌二平台,随舟往来抵泊”。这种护岸码头工程,既能防止河岸崩塌,又能具备舟楫停靠,方便照顾客货上下。是一项多功能的人工建筑码头。
有河就会有桥,它是人们来往通行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城郊的河流,更是不可缺失的交通设施。据载:龙开河最早的桥为宋代浮桥,明清时屡废屡建。1915年修建木质船墩桥,长70米,宽4米,桥身中部有3米宽开合式过船装置。随着滨兴洲的加速开发,木船墩桥已远远不适应城市交通的需求,为解决南浔铁路人流、货物过渡的困难以及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1926年初开始筹建龙开河铁桥。该桥由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张远东设计,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九江总商会会长王试蓉监造,是九江老火车站通往市区的重要孔道。桥长60米,面宽3.5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桥之两端下部基础为混凝土沉井,直径约3米左右,井深约左12米以下。井上筑有30平米厚混凝土承台,台上是空心桥墩,有30厘米厚混凝土帽盖。上部桥梁两头各有两个支座,西头为固定支座,东头是活动支座。桥梁为钢桁架结构,有下弦杆、横梁、斜杆、吊杆、上弦杆、联接杆组合联接而成。
桥面为进口松木铺就,造型颇为雄伟壮美,是当时九江地标性建筑。1931年竣工建后,龙开河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桥上人车川流不息,桥下百舸桅杆林立,成为九江最为繁荣物流中心,时人称之为“大码头”。
我是龙开河铁桥头的居民,从小就在大码头长大。对这儿的生活场景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到夏秋时节,这里便成了水上人家的聚集之所,大大小小的船只汇聚一起,或装卸货物,或驻港避风,有的时候甚至把铁桥以北的水面堵塞得严严实实,一只船挨着一只船,相连得是那样紧密,真不知道这些船是如何出进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龙开河铁桥已经承受不了交通运输的需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九江城建部门在距桥南不远处建起的一座筋混凝土公路桥,九江人称为“新桥”。后又在今老马渡上游处修建了向阳闸,这个闸不但能调节龙开河水位,还极大方便了茅山头垦殖场交通运输。龙开河上还有一座专供来往行人过河的木桥,叫学洲桥。学洲桥建于1915年,由九江营造商张谋知创建。张谋知,字学舟,取“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故人们称此桥为“学舟桥”。“学舟桥”与“学洲桥”,字意虽不同,但字音相同,现在的九江市民都称“学舟桥”为“学洲桥”。学洲桥为全木结构,宽2米多,长约30余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1997年,为了提升城市开发水平,政府批准了房地产开发商填埋龙开河的计划,从此龙开河的河道开变成了今日的龙开河路。
也许是对填埋龙开河这一龙脉的忏悔,2005年10月30日九江市投资2.7亿元启动了龙开河故道疏浚和联系水道工程。龙开河故道位于九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是上世纪60年代龙开河水系整治时废弃的一段弯曲河道,故道全长3.35公里,宽约10―30米,水深1.2米左右。联系水道起于龙开故道接西一路桥处,止于甘棠湖,全长1.18公里,分为明渠和暗道两个部分。工程设计主要体现原始、生态、自然,弘扬九江山水文化。故道疏浚主要是清淤、疏浚、护坡固岸,两侧主要以生态型护岸为主;明河渠是沿西一路中间设置水道,宽度为12―15米,并在合适位置设人行景观桥,在进入地下河道入口处,设置玻璃顶棚或景观构架,使游人有视觉缓冲;地下河道采用人工采光,顶部结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和装饰效果,与周边护壁的等在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主题空间,河道两侧各设置1米宽的路肩,以作紧急疏散和游人上岸之用;泵房及游船泊区在甘棠湖出口处设置游船升降装置,顶部与庐山路人行道标高相一致,形成观景平台。
从设计来看,理念是不错的,但实际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工程完工后,地下河从未向来市民开放过,就是那明河渠也成了一条不能流淌的死河,几年下来,龙开河水变黑发臭,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落实国务院《水污染行动方案》,九江市政府积极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启动了龙开河、琵琶湖两个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龙开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于今年3月开始全面施工,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河道治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龙开河流域水体水质发生显著变化。
据九江城发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龙开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包括龙开河及其3条支流黑臭水体治理,共计约9.9公里,根本上解决官牌夹片区污水向长江直接排放。建设内容包括:截污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活水补水生态修复工程、地下式污水处理站工程、环境景观提升工程、海绵化工程、智能检测系统工程等。能含有这么多治理内容,这当然是件好事情。
说实在的,自古以来湓水的精彩部分是与长江的对接,无论是古代的湓浦口,还是后来的龙开河口,它们不但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见证了九江港的发展历史。然而这一切都消失了,留给我们的只是无穷的思念和记忆。
<br></h3> <h3>龙开河口</h3> <h3>龙开河</h3> <h3>停靠在龙开河上的舟楫</h3> <h3>龙开河铁桥</h3> <h3>庆祝浔阳桥(新桥竣工典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