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七天,三千公里,转了半个土耳其,终于要回到伊斯坦布尔—本次希土之旅的终点了。压轴大戏总是最精彩、最令人期待的。</h3><h3>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四百多万,世界上唯一地跨欧亚两洲的国际大都市。</h3><h3> 伊斯坦布尔曾经有过另外两个名字: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公元前685年,希腊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的西岸建立了城市拜占庭,公元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决定迁都,将首都从罗马迁至拜占庭,330年新首都建成,人们称它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是西方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在他之前的罗马皇帝都是信奉多神教而反对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除宗教外,在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成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北方蛮族的进攻下覆灭,欧洲历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时代。而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却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一千多年,相比之下我国有史记载的最长朝代周朝才只有八百年。1453年5月29日对土耳其人和欧洲来说都是个重大的日子,被包围两年的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从此这座欧洲最繁华的城市落入了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东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人虽然对此耿耿于怀,并多次企图重新占领这处战略要地却未能成功,土耳其人牢牢地占据了这座城市,并将其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城市名称也改为伊斯坦布尔,一直沿用至今。</h3><h3><br></h3><h3> 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城市分为两半,一边是亚洲,一边是欧洲。有人将土耳其称为“蓝色土耳其”,这只有到伊斯坦布尔才能真正体会到。</h3> <h3> 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城市分为两半,一边是亚洲,一边是欧洲。</h3><h3> 远处的欧亚大桥在蓝色的海峡上空飞架,近处岸边的古城墙默默诉说着古城的辉煌历史。</h3> <h3> 欧亚大桥是1973年建成的海峡上第一座大桥。七天前我们在伊斯坦布尔降落后直接驶过大桥去了土耳其的亚洲部分旅游。</h3><h3><br></h3> <h3> 伊斯坦布尔分成三部分,海峡对面的亚洲部分是于斯屈达尔区。仔细看海中有座灯塔,那是有名的少女塔,现在开了家餐馆。</h3> <h3> 西岸的欧洲部分被卡厄特哈内河及金角湾分成南北两部分,河北面是贝伊奥卢商业区,南面就是老城区,我们要去的景点全部在老城区,也就是古时候君士坦丁堡所在地。</h3><h3> 连接南北两岸的桥是加拉太桥,上层走车,下面桥肚子里是一长排的餐馆,餐馆两边是人行通道。桥中央是船行通道。</h3> <h3> 再往西有一座哈利克地铁桥,桥中间有个地铁站。地铁站建在桥上是因为桥两边居民都要求将地铁站建在自己这一边,僵持不下,最后来个折衷,大家没话说。</h3> <h3> 河对岸建在高坡上的加拉太塔,高67米,始建于六世纪,现在的塔建于1348年,并经多次修复。</h3><h3> 1453年,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用滚木将战船拉过对面的小山包,用战船在河里搭起了浮桥,渡河攻破了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城防。而原先住在对岸的热那亚人早就放弃了协防君士坦丁堡,逃之夭夭。</h3> <h3> 地铁桥西面是阿塔图克大桥。“阿塔图克”是国父凯末尔的姓,土耳其人原本只有名,没有姓,从国会赐予凯末尔这个姓开始,土耳其人才有了姓。“阿塔”是父亲的意思,“图克”就是土耳其,“阿塔图克”就是“土耳其之父”的意思。</h3> <h3> 古代君士坦丁堡的城防是相当坚固的,现在古城墙得到了妥善的保护。</h3> <h3> 当初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皇帝准备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土耳其方面很多人就是因为忌惮其城防的坚固而反对出兵的,事实上穆罕默德二世也是围城两年,出了奇兵才攻破的。</h3> <h3> 瓦伦斯水道桥,城市供水系统的高架水渠,这是拜占庭帝国皇帝瓦伦斯在公元四世纪完成的。</h3> <h3>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伊斯坦布尔最激动人心的建筑之一——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是一座在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拜占庭建筑。从前的古罗马建筑师只能在圆形的建筑上盖圆形的大穹顶,如罗马的万神殿,而拜占庭的建筑师们解决了在方形的建筑上盖圆形的穹顶的难题。</h3> <h3> 攻入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土耳其人肆意烧杀掠抢,唯独对索菲亚大教堂手下留情,穆罕默德二世皇帝亲自来到教堂前下跪,用地上的沙土洒在自己头上,表示他对这座神圣建筑的敬意。后来他只是在教堂外加造了宣礼塔,在教堂内部也只做了小的改动作为清真寺使用。</h3><h3> 现在的圣索菲亚教堂是个博物馆。</h3> <h3> 可惜我们的行程里没有安排入内参观,留下了遗憾。</h3> <h3> 不过广场对面的蓝色清真寺同样是伊斯坦布尔的建筑瑰宝。蓝色清真寺的正式名称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建成于1617年,是当时的苏丹艾哈迈德皇帝敕令所建,建筑师是著名的伊斯兰建筑师锡南的弟子阿加。苏丹艾哈迈德建造这座清真寺是为了造一座能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媲美的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拜占庭及伊斯兰两种建筑风格的结合。另外,蓝色清真寺有六座宣礼塔(图中有一座在重修)也是世界上清真寺中最多的。</h3> <h3> 进入清真寺的女士必须包头裹身,寺旁可以免费出借头巾及长袍。</h3> <h3> 进入内庭,以拱门连接的石柱顶着三十个小圆顶。</h3> <h3> 内廷中央是清真寺必备的洗礼池。</h3> <h3> 正面看礼拜堂,大圆顶、小圆顶看得人眼花缭乱。</h3> <h3> 进入礼拜堂,高大恢宏的室内空间,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h3> <h3> 祭坛背向圣城麦加的方向,信徒朝拜时正好朝向麦加。</h3> <h3> 蓝色清真寺的得名就在于寺内贴满了蓝色的釉彩瓷砖,共计两万多块。</h3> <h3> 260扇窗户保证了室内的採光。</h3> <h3> 各种眼花缭乱的弧形的结合体现了建筑师的高超设计水平。</h3> <h3> 半圆弧跟圆弧就是这样结合的。</h3> <h3> 瓷砖铺成的花纹大多是花草植物图案,伊斯兰教的戒律不容许人和动物的形象出现在画上。</h3> <h3> 苏莱曼清真寺是另一座伊斯兰建筑瑰宝,它的价值绝不在蓝色清真寺之下,因为它的设计者是阿加的老师锡南,建造于1550-1557年。被称为伊斯坦布尔最美的清真寺。大厅的中央由4座柱墩支撑着中央穹顶,其侧推力通过周围一系列较小的穹顶和半穹顶及拱来平衡,延续了拜占庭时代的结构体系,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鼎盛时期的见证物。</h3> <h3> 内廷中央是长方形的洗礼池。</h3> <h3> 进入大厅,巨型的吊灯令人印象深刻。</h3> <h3> 主拱顶。</h3> <h3> 两边各有侧窗。</h3> <h3> 四个角四根石柱托起了圆形的拱顶,让我们看清了圆形的穹顶是怎样盖在了方形的建筑上的。</h3> <h3> 同样也有圆形跟半圆弧的结合,赞叹那时对曲面的数学计算能力。</h3> <h3> 孤独的祈祷。</h3> <h3> 托普卡帕宫,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皇宫,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伊斯坦布尔后开建,以后陆续加建,成为今天的样子。提起托普卡帕宫,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北京故宫,两者都是十五世纪开始建造的,但是托普卡帕宫远比不上北京故宫的恢宏大气、精美华丽。可能土耳其人因为源于游牧民族,盖房子东一搭西一搭,看上去跟没有规划似的。但是皇宫的建筑同样体现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h3><h3> 托普卡帕宫就在圣索菲亚教堂边上,皇宫有四个庭院、三个大门,这是第一道门——帝王之门。</h3><h3> </h3> <h3> 进门后看到的第一个建筑竟然是座教堂——伊莲娜教堂。原来奥斯曼帝国军队攻进君士坦丁堡后,将它当作仓库存放军械什么的,这才让它逃过一劫。</h3> <h3> 经过第一庭院后来到了第二道门——崇敬门。</h3> <h3> 来到第二庭院,这是帝国议会厅和秘书处等。</h3> <h3> 议会厅后面的高塔叫正义之塔,曾用作审判犯人和开小型会议。</h3> <h3> 御膳房,供四千人用膳,房顶上有大烟囱。</h3><h3><br></h3> <h3> 现在御膳房各房间展出各种瓷器、铜器等,包括来自中国的珍贵瓷器。</h3> <h3> 据说托普卡帕宫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世界第三多的,共有一万多件。</h3> <h3> 这是第三道门——吉兆之门,它也是觐见室的门。</h3> <h3> 门楣上漂亮的伊斯兰文书法。</h3> <h3> 觐见室外的门廊。</h3> <h3> 第三庭院里的侍从寝室。</h3> <h3> 从一个狭窄的小斜坡下去,就到了第四庭院了。这里有个很现代的大宫殿迈吉狄宫,建于1840年,是皇宫中最后的建筑。</h3><h3> 大宫殿正面朝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是皇宫中最好的观景平台,我在篇首发的海峡照片有一些就是在这里照的。</h3> <h3> 大宫殿旁的长袍间,也有精美的雕塑。</h3> <h3> 漂亮的岗亭。</h3> <h3> 近处的穆斯塔法帕夏亭和远处的巴格达亭。</h3> <h3> 精美的洗手池。</h3><h3> </h3> <h3> 托普卡帕皇宫还有个另外收费的后宫,看网上其他朋友拍的照片也是非常精彩的,可惜我们没有去参观。</h3><h3> 伊斯坦布尔除了皇宫和几个清真寺,还有不少古迹,这是1900年德国皇帝送的十角喷泉亭。<br></h3><h3> </h3> <h3> 位于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埃及方尖碑,公元前1600年建造,公元300年运到君士坦丁堡,到现在已经有3618年历史了。</h3><h3> 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位于圣索菲亚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之间,原先是赛马竞技场。</h3> <h3> 埃及方尖碑后面的罗马方尖碑,是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格尼图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贝斯雷奥斯于公元10世纪建造的,原有青铜包裹,公元13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侵入君士坦丁堡的时候,青铜浮雕全部被毁。</h3> <h3> 两座方尖碑之间是蛇柱,来自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祭坛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为了庆祝希腊人战胜了波斯人而建的。蛇柱用青铜制成,三条蛇盘成一团,其顶端是由三个蛇头支持的金碗。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这里。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金碗被破坏或被盗。蛇头是17世纪末被破坏的。</h3> <h3> 君士坦丁纪念柱,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亲兵街。原先顶上有君士坦丁大帝的塑像。</h3> <h3> 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发现的,这里原是6世纪拜占庭时期因战争原因而建的贮水池。据史料记载,地下水宫是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在教堂废墟上建成的,一方面为的是保证宫廷用水供给,一方面是防止敌人围困而备用的。水宫储水量达10万吨之多,如果蓄满了水,据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h3> <h3> 整座水宫长140米、宽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而这些石柱据说均是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神殿中搬运过来的。</h3> <h3> 地下水宫现在只开放了一部分供参观。</h3> <h3> 水宫现在不储水,但还是放了一点水保留水宫的样貌。</h3> <h3> 编号19的柱子有泪滴状花纹,上面有个泪滴中有个窟窿,据说将手指伸进去旋转能带来好运。</h3> <h3> 这是著名的倒置美杜莎头像,早就听说过,而且没人说得清倒置的原因。我想也许这根柱子从别处运来时顺手就倒过来放的吧。</h3> <p class="ql-block"> 另一根柱子的头像是横着放的。</p> <h3> 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也是很有名的。大巴扎就是有顶棚的大集市。伊斯坦布尔的卡帕勒大巴扎建于1461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不久。</h3> <h3> 大巴扎室内大约有65条街道,4400多家商店,每天接待的客人大约在25万人次以上。</h3> <h3> 走进大巴扎有一种来到我国小商品市场的熟悉感觉,确实这里很多小商品直接是从我国的小商品市场进的货。</h3> <h3> 在这里可以砍价,同时也要当心假货。我看这里买东西的中国人不多,大概都学精了。不过如果即将离开土耳其回国,身上剩余的土耳其里拉(土耳其钱币)不妨在这里花掉,毕竟里拉带回去没什么用处。</h3> <h3> 有些商品还是蛮招人喜爱的。</h3> <h3> 至此十五天的希腊土耳其游已经全部介绍完毕,谢谢支持我的朋友们的一路陪伴,也感谢《美篇》的老师们将我前几篇游记加了精。我会继续整理发表在其他国家旅游的见闻和观感与朋友们交流,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