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969年9月11日我从这里出发,经过60多个小时的行程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49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英姿勃发的青年已经两鬓斑白了,返回到第二故乡“北大荒”探访那曾经挥洒汗水和青春的地方,这是我多年来的夙愿,这次与我同行是我的爱人,她作为摄影爱好者负责全程跟踪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制作。 第一站到达哈尔滨和国忠琪、张淑芬夫妇,张存厚、王臣夫妇汇合一起向290农场出发,圆梦之旅从这里开始……。</h1> <h1>到达哈尔滨后国忠琪、张淑芬和张存厚在车站迎接。</h1> <h1>国忠琪、张淑芬给我们安排到繁华的秋林公司附近的《正明锦江宾馆》,宾馆宽敞明亮,温馨舒适 早餐中西口味齐全,非常享受。</h1> <h1>晚上国忠琪、张淑芬盛情款待,为我们接风洗尘。</h1> <h3>参加聚餐的有国忠琪、张淑芬,张存厚夫妇,王滨增夫妇及宋玉明老友。</h3> <h1>按照计划在哈尔滨游览一天,第一站索菲亚教堂,不巧正赶上维修只能隔着围挡看看教堂的轮廓,也算完成了对它的造访,张存厚,王滨增一路陪同。</h1> <h1>红博广场纪念苏军1945年解放东北牺牲的将士。</h1> <h1>防洪纪念塔</h1> <h1>漫步在中央大街 近距离的观赏哈尔滨的市井风情。</h1> <h1>吃一只久负盛名的马迭尔雪糕。</h1> <h1>中午张存厚请大家共进午餐,晚上在国忠琪、张淑芬家里共进温馨晚餐。</h1> <h1>当天夜里乘火车从哈尔滨出发,清晨到达佳木斯火车站</h1> <h1>老战友康庆和率儿子早已到车站迎候。</h1><h3></h3> <h1>周剑白夫妇和原35连老指导员夫妇也到车站迎接我们,大家一起到佳木斯著名的《碗碗香粥铺》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令人难忘。</h1> <h1>吃过早餐我们一行乘大巴士前往290农场</h1> <h1>下午3点左右到达了290农场客运站,老友鲁守兰和农场二代曾凡林,孙笑英等在车站迎候。</h1> <h1>见到农场二代孙笑英同学非常亲切,回忆过起他学生时的记忆。</h1><h3></h3> <h1>和老友邵元义亲切交谈</h1><h3></h3> <h1>晚上老友鲁守兰在290农场特色餐厅为大家接风聚餐。</h1> <h1>这里是290农场的场部所在地,这里变化太大了,新建的居民楼,宽敞的马路,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餐馆,商店,休闲一应俱全,入夜街上灯光璀璨,一派繁华,真是旧貌换新颜了。</h1> <h3>这是我曾经学习和实习的医院。</h3> <h3>290农场的后代正在享受快乐的童年。</h3> <h1>老友邵元义夫妇连续两天招待我们吃丰盛的早餐。</h1> <h1>和新型拖拉机合个影。</h1> <h1>曾凡林同志是农场老职工的第二代 ,现在已年过半百,(一直在某重要岗位担任领导干部)比我们小十来岁 ,当时我们在兵团是他还是十来岁的学生,但是他对我们的印象很深,一眼就能认出人来,并且能聊起当年的一些往事 抚今追昔,虽然他们的父辈已经过世,但是我们的感情还在延续 ,令我们非常感动,那天他一直陪着我们重返原35连,到江边大坝游览,参观3号边防站,和省边防巡逻路等,午餐请我们在江边餐厅吃具有特色风味的灶台鱼。</h1> <h1>这位年轻人是负责农业科研项目负责人刘杰,带我们去参观了实验田,是非常专业的技术干部。</h1> <h1>这位人称“曹老大”曹继海同志也是农场的第二代,一直没有离开这里,从二十几岁开始就当干部,现在是作业区主任 ,热情,豪爽,健谈 ,很有作为,是一位年轻的老干部。</h1><h3></h3> <h1>这位老哥是农场老职工 周子和,见到我们格外亲切。</h1> <h1>前面的这排房子就是我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非常庆幸房子还在,记忆犹存。</h1> <h1>凡林同志请大家分享柿子</h1> <h1>牵手带我去寻找记忆</h1> <h1>又遇到一位老熟人</h1> <h1>厕所还在这里</h1> <h1>老职工郑怀健的二儿子给我们摘自家种的西红柿</h1> <h1>老职工的家</h1> <h1>沿着熟悉的土路继续向前走。</h1> <h1>这里是曾经的知青宿舍</h1> <h1>这是原来的打麦场 ,现在已经不用了。</h1> <h1>朋友,还记得这里曾经热火朝天,机声隆隆的晒麦,上囤的场面吗?肩扛麻袋脚踩跳板把麦子倒进粮囤里,那时我们真是顶天立地啊!</h1> <h1>这里是原35连的作业区,过去农场只是种麦子、大豆、玉米,现在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全部种植优质水稻 ,产量高,口感好。特别是现在全部机械化耕种,两个人就能承担上百亩的种植和收获,令人赞叹!这是一片实验田,不久就可以上市啦!</h1> <h1>稻谷飘香,丰收在望。</h1> <h3>下集更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