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8月9―15日,商洛市柞水县初中骨干教师及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在苏州华侨酒店拉开了序幕。开班典礼上班主任崔蒙平致开幕词,柞水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周伟强调了几点意见,柞水县教研室主任郑大华做了纪律要求。领导讲话既有对老师们的期许,也有对老师们培训学习期间的关心,还有对老师们学习生活的要求,希望本次培训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获。</h3><div> </div> <h3> 上午的报告讲座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校长吴金瑜提出课改的一个问题引入讲座主题《基于新知识分类的课堂教学范式》。他用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了今天的课堂和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问题解决能力差,优秀的女生比男生多导致城市里出现剩女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和教育问题,一个人的思维发展有两种——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而男生发散性思维高与女生,女生聚合性思维高于男生,当前课堂教学多是聚合性思维,更利于女生的学习,因此就出现高中女生整体上优于男生(个案除外)。如何实现两者平衡?就要顺应学生需求,变当前讲授式聚合性思维的课堂为调查反馈结果是学生受欢迎的师生、生生、生本互动、学生有参与机会的课堂。</h3> <h3><br></h3><div>课堂学习谁是主角?过去是老师,现在是老师与学生,未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div><div>课堂是怎样的教学状态?过去老师给学生灌输,现在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未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div><div>课堂是怎样的学习状态?过去是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现在是学生“被参与”式学习,未来是生生、师生互动(对话)式学习。</div><div>听着上海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吴金瑜老师的报告,思考着“课堂”的“前世今生”,不由得感慨吴校长的探究精神。</div><div><br></div> <h3>吴校长不厌其烦地在一届一届的学生中调查:</h3><div>1、您喜欢的老师有几位?A.没有 B.一位 C.2到3位 D.4到6位 E.所有的老师。</div><div>2、你最喜欢哪类老师上课A.知识渊博B.有亲和力 C.幽默风趣D.讲演吸引人 E.品德高尚 F.放任你的老师 G.严格的老师 H.年轻的老师I.漂亮(帅气)的老师。</div><div>3、你最喜欢的课的类型是A.老师讲你听 B.师生对话式教学 C.老师引导你自己主动学习 D.老师放手让你学习。</div><div>4、有一个人你愿意听他话,因为A.他是成功人士 B.因为他曾对你有过帮助 C.因为他总是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 D因为他爱你 E.因为你爱他。</div><div>这样乐此不疲的调查,目的就是为了探寻当下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每一届学生,只能记住2-3位或幽默风趣、或有亲和力、或讲演吸引人的科任老师,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严格要求的老师他们置之脑后;每一届学生,最喜欢的课的类型或是师生对话式教学,或是老师引导自己主动学习,对老师讲解或放手 的课型大部分学生持“冷落冰霜”心态;每一届学生,他们愿意听一个人的话,或因为他总是让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或因为他曾对自己有过帮助,对“爱学生”的老师持“不敢恭维”态度。当下的学生,赞扬品德高尚,却对品德高尚的老师“敬而远之”;追求知识渊博,却对讲解知识的老师“不置褒贬”;期盼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对关爱他的人“不冷不热”,等等。当调查整理出结果时,吴校长惊呼:我们学生“前后矛盾”的认知和情感,无疑给课堂教学变革增加了难度。</div><div>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吴金瑜校长继续报告着他的研究:孩子们需要的课堂是平等民主的“对话式”,有愉悦与成功等积极情感的“体验式”,这是西方文化的教学基本形式呀。中国文化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师道尊严的“教授式”“填鸭式”,这种常态的教学方法源自一茬一茬、一代一代,我们自己老师的教学方法,它是潜移默化已经浸透到骨血里的元素。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 ,谈何容易!“对话式”和“教授式”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文化是属于“潜意识”范畴,当“意识与潜意识冲突时,人的行为是指向潜意识的,要把潜意识变成一种意识,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所以,改变潜意识“教授法”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对话法”,注定了我们的变革需要一个“别扭的适应期”,需要一个缓慢与漫长的改变期!这无疑又给课堂教学变革增加了难度。</div><div><br></div> <h3>困难面前止步不前吗?当然不能。教学方式一定要变革的。“生生、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是 “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要求。吴校长梳理了我国教育目标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是知识与技能的“双基目标”;本世纪初是让我们知道怎么教的“三维目标”;新时代的今天是让我们知道育什么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要义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目标的变化,预示着今天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发生变化。看着吴校长在过道边走边分析,我也在思考:国家课程改革落脚点是什么?当下学生需要的课堂我们怎样做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吴校长费尽心思的设计这些题目进行“问卷”调查,是立足于国家要求、学生需求、未来社会发展思考这场课程改革的,站位实在高远!启示我们教学设计时思考清楚“教什么”特别是“怎么教”的问题。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形成能力,在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这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未来教育可能发展的方向。</h3> <h3>未来课堂,我们可能怎样教学?他举例加以说明。例如:</h3><div>如何让学生学会1+1=2 ?</div><div>“教授法”(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学会计算1+1=2,老师习惯的做法就是,让学生看书,然后抄写10遍,死记硬背。新课程核心素养框架下,老师要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学习。比如让学生两两组合,拿着笔、书、橡皮、文具盒等实物,反复把同类物品“相加”等于2。这样,当教1+2=3时,学生会迁移1+1=2的学习方法,你拿1只笔,他拿2只笔,合起来就是3只笔。学生会在活动中记住要学的知识。</div><div>又例如:地球表面71%为海水所覆盖。怎么教学?</div><div>吴校长声情并茂地说:“教授法”(填鸭式)教学模式下, 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大部分老师都会采用“看书+背诵”组织教学;还有一部分老师会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照陆地和海水比例,在颜色对比中熟记“地球表面71%为海水所覆盖”。但是,采用“师生、生生互动”“对话式”,老师会拿来地球仪问学生:地球仪表面大家看到了什么?拿尺子丈量表面,并计算水和陆地面积,最后计算水的比例。“计算面积”,这看似和所识记内容关系不大,但是,学生在过程中获取了记住知识的学习方法,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缺少的。新课程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课堂教学,“动感四射”,老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在过程中强化。</div><div> 吴校长一直追问,“核心素养带来了什么?”他说,对教育而言,2016年正式提出的包括三大要素(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六个板块(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十八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评质疑、勇于探究;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的核心素养,预示中国的教育真正进入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育人阶段!他反复强调,核心素养,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带来课堂的翻转!说到最后,他深情无比地反问:“今天的课程与课堂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纲进行改革啦,我们准备好了吗? ”</div><div>是的,要以核心素养为纲进行改革了,未来课堂,需要怎样的老师?我们做怎样的老师?</div><div>未来课堂,是生生、师生自由平等“对话”式教学,教师也是参与学习的一份子。未来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合作交流者;既是学习的激发者,又是适时的创造者;既要为生命成长的艰难而呐喊,又要为生命之灿烂而欢呼……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员。所以,未来,我们需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合作交流者,学习的激发者、探索知识的创造者。</div><div>未来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教学。未来教学中,学生是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主人,他们并不是接受点滴知识并将它们储存在头脑中,而是从外部世界吸收信息,然后通过合作交流与自我省思建构自己的知识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交流者,要多创造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或范式演练等,在过程中构建知识。所以,未来,需要在课堂多多创造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或范式演练等,教师要做好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交流者。</div><div>未来课堂,是学生有愉悦与成功等积极情感体验的课堂。著名的墨家著作《墨辩》把人类的知识分为“闻、说、亲”(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具体来说:一是直接来自前辈的知识(闻);二是来自学伴之间的辩论与自己的推理反思(说);三是自己亲身经历经验获得的(亲)。未来课堂,在“教师传授+同伴辩说+亲身体验”的模式下,学生要获得愉悦或成功等积极情感体验。所以,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和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用一节一节的课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做人”的愉悦和成功;让学生积淀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踏实走在“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人生道路上。</div><div>以“核心素养为纲”进行课程改革啦,“课堂需要翻转”啦,相信大家一定明确未来如何做老师!</div> <h3>下午由苏州高新区实验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缪徐带来专题讲座:《草根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h3> <h3> 报告主题突出了两个关键词:专业化、有效性。他说草根化研究要着眼细处、着眼小事、着眼实践,他用七个行为动词(阅读、借鉴、培训、实践、反思、总结、坚持)引经据典触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h3> <h3>缪徐老师谈到培训学习的三种方式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我们往往缺的就是自我反思,其实把专家的语言与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形成总结性的文字就是收获,坚持长期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有很大促进!</h3> <h3>三维目标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三维目标到学科素养的提出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不缺知识的传递,不缺过程与方法的设计,缺的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换句话就是欠缺学科素养的问题。因此,学科素养注重把三维目标颠倒了个顺序,要给课堂注入灵魂和活力,课堂要起到点亮、唤醒、触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就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h3> <h3>“草根化研究”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善于思考的教师。因为会思考,才会发现问题;因为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会思考,才能通过实践,作进一步反思,并不断改进。因此,对于我们广大的教师而言,积极参与这种“平民性、实践性、独特性”的草根化研究,对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更是对我们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和油然而生的职业幸福感。专家们总是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朴实风趣的话语分析一个个典型案例,每一次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的远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精神和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