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葡之七:科尔多瓦一一繁华散尽鲜花绽

刘薇

<h1>离开龙达。</h1><h1>继续向南走到底是直布罗陀海峡,与北非摩洛哥隔海峡相望。英国与西班牙争议了300年的这处咽喉之地,至今主权依然在英国人手中,儿子说需办英国签证才能踩上去,只好放弃。这是西班牙心中的痛,也是此行我们的遗憾。</h1> <h1>折向北前往科尔多瓦。160公里的路程,从山区出来,经过丘陵到平原。</h1> <h1>高速路上的行道居然是鲜花簇簇。这些鲜花不是小气的稀稀落落数朵朵,而是大气的一路绽放。在数十公里的鲜花夾道中,来到古城科尔多瓦。</h1> <h1>科尔多瓦曾经是古罗马帝国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省府。摩尔人占领后,又成为了穆斯林占领下西班牙的首都,最后西班牙人重新收复。</h1><h3><br></h3> <h1>这些复杂的历史更迭,给这座古城留下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遗址,它们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h1><h3><br></h3> <h1>游览古城可以从这里开始:</h1> <h1>穿过这道门,前面是罗马帝国时代的遗产一一古罗马桥。这座承载了2000多年人来车往的石桥,几经修缮至今仍在使用。</h1> <h1>以巨石建造的桥,桥长238米,有十六个桥洞。圆形的石墩桥基,可缓冲水流又不会堵塞,罗马人造桥引水堪称科学。</h1> <h1>桥下,瓜达尔基维尔河缓缓流过。这条安达卢西亚的第一长河,串起了辖内三座古城,从科尔多瓦,经塞维利亚,流向加的斯,注入大西洋。</h1> <h1>小凯旋门,立在罗马桥与大清真寺之间。</h1> <h1>穿过门,经过这栋极具阿拉伯风格的房子,现在是卖旅游品的店铺。</h1> <h1>阿拉伯的装饰,色彩养眼明快。</h1> <h1>经过这座塑像,到达大清真寺。</h1> <h1>大清真寺是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最为辉煌的时代留下的杰作。那个时代的科尔多瓦作为阿拉伯帝国在西班牙的首都,市内清真寺多达300多座,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仅次于麦加,风光无限,盛极一时。</h1><h1><br></h1> <h1>有人称它为清真寺教堂。两种不同文化的混搭,是建筑奇迹。源于它承载了千年的历史变迀:始建于罗马神庙和西哥特式修道院。摩尔人又改建成了清真寺。西班牙人再改建成了天主教堂。最后成为了这座天主教与伊斯兰教并存的宗教建筑。</h1> <h1>清真寺的围墙和外形带有浓郁的阿拉伯风。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化,有些斑驳脱落,但阿拉伯风格图案的细节仍可见。</h1> <h1>阿拉伯风格的门</h1> <h1>也有这种欧式风格的门</h1> <h1>阿拉伯风格的围墙之中,一座欧版的塔楼高高竖立。登顶可览古城全景的塔楼高达93米,傲视着脚下这座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曾经的伊斯兰教朝圣中心,彰显着基督教完胜伊斯兰教的骄傲。</h1> <h1>但这种完胜也仅是一个国家终止的符号,而那些消亡了的时代不会了无痕迹,它们植入在文化及建筑风格上。在安达卢西亚地区,这种植入比比皆是。</h1> <h1>这座西班牙的宗教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科尔多瓦必到此一游。</h1> <h1>围墙之外无宗教,随便。</h1> <h1>西班牙的骑警在巡视</h1> <h1>参观从此进入,此门极带宗教色彩,称为一一赎罪之门。</h1> <h1>称为橘园的中庭是伊斯兰风格的庭院,三面迴廊。中间的橘树是阿拉伯种植文化的输入。</h1> <h1>种植橘树的地面具有很好的排水和利用水的功能。从沙漠里来的阿拉伯人,注重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把对水的珍惜带入了这里。</h1> <h1>伊斯兰的拱门基督教的塔楼排成排,一高一矮,正好。</h1> <h1>踏入正殿,就像进入了石柱森林的迷宫,宽敞得让你找不到方向。850根石柱,支撑起阿拉伯风格的双层马蹄形拱廓,布满了正殿的空间。白色的云石和红色的砖石相间的圆拱,色彩柔和,极具立体感。虽然玉柱林立,拱廓纵横,但地上空空显得十分宽阔。</h1> <h1>正殿可同时容纳2万多信徒,无法想象万人伏地朝圣的壮观景象。</h1> <h1>这里的四壁几无装饰,只有壁龛指向麦加的方向。它是伊斯兰教精神的信仰,在古兰经的诵读声中,教徒们会匍匐在地向着这个神圣的方向诵经祷告。</h1> <h1>清真寺里的这种空空荡荡,体现了伊斯兰的教义:真主阿拉是无形无色的,无所不知的,无所不至的…………不需要任何供奉,只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对真主的推崇。</h1> <h1>这座清真寺里的天主教堂就显得繁复华丽了</h1> <h1>与伊斯兰教拒绝供奉任何具体的崇拜偶像不同,天主教堂布满了崇拜的雕像和壁画。</h1> <h1>有圣经里的各种故事</h1> <h1>受难的耶稣是必须的</h1> <h1>有天主教主祭坛和唱诗班席</h1> <h1>还有唱诗班的管风琴</h1> <h1>建在清真寺里的这座教堂,富丽堂皇,完整无缺。</h1> <h1>参观过程中,儿子对两种不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建筑风格科普了一遍。</h1><h1><br></h1> <h1>天主教风格的屋顶,繁复精致。</h1> <h1>伊斯兰风格的屋顶,以几何图案取胜。</h1> <h1>这些两种建筑风格的混搭,形成的图案也不显生硬。</h1> <h1>同个屋檐下,上帝遇到了真主,有人向上帝祈祷,也有人诵读古兰经。</h1> <h1>这是称为宽恕门的出口。从赎罪门进,宽恕门出,凡人在这栋多重宗教文化的建筑里走一遭,洗涤了灵魂,感悟了兼容保并,和谐共生。</h1> <h1>逛完一圈,开了眼界,科普了两种不同宗教的文化。用儿子对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描述作为观后感:</h1><h1>"不曾想到在一千多年前穆斯林与基督教居然有过完美结合,惊叹于科尔多瓦清真寺里穆斯林工匠的精湛技艺,那代表了穆斯林最好的时代。那些年代的回声没有消退,现在仍然存在于书籍文献和想象中,一千年前旅游者依然可以告诉我们在科尔多瓦寻找的东西。科尔多瓦,目睹了一个我们永远无法再获得的过去,一个宗教与文化完美结合的过去。“</h1> <h1>从清真寺出来。短暂的洗脑,回到了凡间。一头钻进对面的街道,直奔网红打卡地百花巷。</h1> <h1>百花巷的巷口</h1> <h1>传说中的百花巷,结果是一条好短好短的小巷。窄窄的巷道尽头,框进了对面大清真寺的塔楼,就是这条小巷独一无二的风景。</h1> <h1>老城的小巷陈旧狭窄</h1> <h1>因为有花,五颜六色。</h1> <h1>长腿的女郎</h1> <h1>店铺的布置也是搭配得別致好看</h1> <h1>每年的五月,这里将举行庭院节。这种以鲜花为主题的节日己经延续了上百年。每户人家都会用鲜花精心装饰自己的庭院,敞开院门,笑迎来客。我们去时,鲜花节刚过,依然感受到花香满城的美好。</h1> <h1>独有匠心的造型</h1> <h1>鲜花朵朵的餐馆</h1> <h1>这种美好还是阿拉伯人留下的习俗。从那个时代他们就将庭院打扮得如花似锦。科尔多瓦这座历史的古城,伊斯兰时代虽然繁华散尽,但留下的鲜花依然在绽放。</h1> <h1>鲜花之城科尔多瓦也有些不美好的故事:</h1> <h1>在这家餐馆吃饭,看见满屋的旧照片,好奇的向店主询问。</h1> <h1>店主讲了这个远去的真实的故事:</h1> <h1>照片上的这位年青人,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斗牛士。</h1> <h1>受到当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h1> <h1>在一次斗牛比赛中遭到了公牛猛烈的攻击,这是公牛将他挑起的瞬间拍到的照片。</h1> <h1>最后斗牛士血洒斗牛场</h1> <h1>这位年仅30岁的斗牛士,留下了最后的瞬间。店主将他一生的照片收集在此,作为永恒的怀念。</h1> <h1>西班牙,不但有风情万种的弗兰明戈舞台,还有风险万分的斗牛场。真的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h1> <h1>科尔多瓦、塞维利亚、格纳拉达,称为安达卢西亚的三颗珍珠。这三座古城,都有各自辉煌与失落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安达卢西亚作为摩尔王朝疆域的历史,也是西班牙历史的缩影。一路走来,领略了塞维利亚的风情,科尔多瓦的鲜花,还有格纳拉达的悲情……</h1><h1><br></h1> <h1>内华达山脉的格纳拉达是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王国。</h1> <h1>王国的王宫阿尔罕布拉宫,是摩尔人留在西班所有古迹中的精华,称为伊斯兰艺术的瑰宝。</h1> <h1>建在海拔750米山丘上的王宫是一座建筑群组成的城堡。这座城堡的建成是个奇迹。</h1> <h1>当年,西班牙人坚持多年的收复战爭让摩尔人全面溃败,只剩下格纳拉达的这个王国还在坚守。</h1> <h1>阿拉伯人的坚守漫长到了200年,格纳拉达成了世界之最的围城。</h1> <h1>围城里的人虽无法预测明天的生与死,却不打折扣的活在了当下,用心打造他们的精神堡垒。200年的守城,在四面楚歌声中,终成了这座阿拉伯建筑艺术的瑰宝,阿尔罕布拉宫被称为了"向死而生”的奇迹。</h1> <h1>大文豪余秋雨在参观了这座宫殿后万分感慨,写下了《阿尔罕布拉宫一一死前细妆》。"一个自知死期的女人,在最后的时刻对着镜子妆容,不问时间,不问结果,无悲无喜,只是全身心的完成技术性的工序,何等的从容淡定"。</h1> <h1>阿拉伯的工匠用这份从容和淡定,完成了这些精致繁复的美。</h1> <h1>走进阿尔罕布拉宫,你会为这些精雕细琢的工艺深深震撼。</h1> <h1>这些走廊柱子上的图案,材料是用珍珠和大理石磨成的粉未,混入泥土后用人工慢雕细琢而成。</h1> <h1>阿拉伯人用丰富的想像力绘出的几何图案,完美细腻。</h1> <h1>阳光透过,很有立体感。</h1> <h1>宫殿里最美的倒影</h1> <h1>从这里窥见阿尔拜辛区</h1> <h1>阿尔拜辛区在中世纪时候,是由阿拉伯人、犹太人、吉普赛人聚居的小世界,喻为"摩尔人的格纳拉达"。它与阿尔罕布拉宫同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h1> <h1>这个曾经的完完全全的阿拉伯世界,房屋密集,层层叠叠的街道曲折狭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在这里生活得真实而精彩。</h1> <h1>现在老城区还保留着窄窄的蜿蜒的中世纪摩尔人的街道。铺满鹅卵石的街上,走着来自全世界的游人。</h1> <h1>他们欣赏着依然还有的异国风情,想想那个远去的真切的阿拉伯世界,或许是许多游人来此的共同感受和体验。</h1> <h1>在格纳拉达,阿拉伯人用了200年的时间创造了奇迹但没能挽救阿拉伯人的命运。在漫长的围城中,最后一位年轻的国王决定放弃坚守,让宫殿免于战火毁灭,人民也不再遭受围城之苦。</h1> <h1>最后的国王博阿布迪尔弃城而逃,完整的留下了美仑美奂的阿尔罕布拉宫。这座阿拉伯人精心打造的宫殿,拱手送给了西班牙人,西班牙捡了一份世界遗产。</h1> <h1>格纳拉达的陷落,对于阿拉伯人是有民族无国家的悲哀,结束了他们在伊比利亚半岛800年的历史。虽然他们已根植于这块不是家乡的土地,但也只能无奈的退回北非或者皈依天主教。</h1> <h1>而对西班牙意义非凡。统一后的西班牙要找新出路,伊沙贝拉女王接见了意大利人哥伦布,资助他航海找到了美州。从此开始了西班牙对美州的殖民时代,走向了航海帝国之路。</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