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声叹,痛殇国人心

雅馨

<h3><i><font color="#167efb">文字:雅馨原创,少量知识性资料参考了网络</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图片:部分取自网络</font></i></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敦煌印象</font></b></h1><h3><br></h3><h3>敦煌,从小到大看到的图书、影像都是佛像、飞天、祥云,知道是个特殊神圣的地方,但还是在心头一掠而过。</h3><h3><br></h3><h3></h3><h3>二十二年前与爱人结婚后,他倒是时不时就去敦煌,仿佛那是他梦里的地方。二十多年来,他热爱敦煌、研究敦煌,创作了好几部这方面的鸿篇巨著。刚开始时,我还细心阅读。后来嫌太长,都失去了耐心,他也不怪,还总是给我说起敦煌,有时令我神往,有时竟听得麻木。</h3><h3><br></h3><h3></h3><h3>他总是说去就去了敦煌,我还要在家忙工作、照顾孩子,他回来眉飞色舞再讲敦煌,我还是听得心不在焉。我喜欢老家一望无际的平原,他喜欢西北辽阔苍凉的旷野。我们就像在两个频道上各自正常地运转着。</h3> <h3>2015年暑假,孩子接到大学通知书后,我们全家第一次一起去了河西走廊,去了敦煌。今年暑假,跟随丝路文化考察团,深入探究丝绸之路的时空,第二次来到敦煌。</h3><h3><br></h3><h3></h3><h3>敦煌古称“沙州”,是一座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现在,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城市不大,也不现代化,夏季的敦煌奇热无比。</h3><h3><br></h3><h3></h3><h3>到了敦煌,才真正感受到了“沙漠绿洲”这个描述的准确。敦煌市辖范围大多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沙漠,车行在茫茫沙地中间笔直的大道上,前后再见不到车辆、人影。觉得自己仿佛是在梦幻之中。</h3><h3><br></h3><h3>但凡有一点绿意,那里就是一个村镇。这里的村镇相距十分遥远,不知远古的时候人们怎么联姻,这回趟娘家,得走多少天啊?</h3><h3><br></h3><h3>敦煌市区、莫高窟也不过是一片稍微大一点的绿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雅丹</b></font></h1><h3><br></h3><h3>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创造出了许多奇观异景。敦煌“魔鬼城”堪称敦煌的一大奇观,这是一座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布局有序、造型奇特、是一座罕见的天然雕塑博物馆。</h3><h3><br></h3><h3></h3><h3>“雅丹”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乡土货。维吾尔语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h3><h3><br></h3><h3></h3><h3>很多资料都说,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这座奇特的城堡,是地质变迁自然风雕沙割的结果。</h3> <h3>敦煌雅丹地貌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罗布泊是个悲壮的地方。</h3><h3><br></h3><h3></h3><h3>1980年6月17日,烈日当空,科学家彭加木带领科考队横穿罗布泊地区,在电报汇报严重缺水情况后,彭加木冒着50°以上高温出去找水,从此壮士一去不复返,化为“罗布泊之魂”。</h3><h3><br></h3><h3></h3><h3>16年后,1996年6月13日,骄阳似火,那是常人难以忍耐的高温。探险家余纯顺即将完成徒步穿越罗布泊全境壮举,却发生了一场沙尘暴,余纯顺迷路了,最终悲壮遇难。从此世间只留下他的传说。</h3> <h3>对于平凡的我来说,也就是在雅丹的边缘,粗粗感受了一番。来到这里,我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觉得震撼。但烈日暴晒,奇热无比,每座景观前都有绳索拦截,不让游客近前,也就在边缘几处热门景点匆匆拍照,再往返一段不算太短的砂石路回到车里。</h3><h3><br></h3><h3>没有感觉到什么鬼气森森,这雅丹群像伫立在烈日、狂风中,也许多年过后来,ta就又变了模样。</h3><h3><br></h3><h3></h3><h3>敦煌这里很少下雨,地势平坦的沙地,一旦遇到难得一遇的暴雨,立即变成一片泽国,大水褪去之后,就会生长出一片草滩。那雅丹也会在这样的暴雨中来一次彻底的整容。</h3><h3><br></h3><h3>所以,喜欢雅丹,就该挑一个不热不冷的春秋之际来,约几个志同道合者,深入“魔鬼城”内部,一探究竟。</h3> <h3>就该到雅丹的跟前,凝视那千万年风力雕刻的轮廓、刻痕。仔细琢磨ta到底是舰队?是孔雀?还是狮子?</h3><h3><br></h3><h3>感受一下ta千万年的孤寂中是否也有不安的灵魂?不然,为何人们进入雅丹内部就会失踪迷路?这到底有什么邪魅的力量?有什么不甘不屈的抱怨吗?</h3><h3><br></h3><h3>也许,看ta一眼,也就了却了彼此的夙愿,安放了彼此的灵魂,然后再次道别,各自安好。</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莫高窟</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h3><h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出其顶级情报人员张骞出使西域,他不断被人俘获、扣押、逃跑,也卧底了解到了很多前所未闻的谍报资料。</h3><h3><br></h3><h3></h3><h3>公元前121年春,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发动河西战争,彻底从匈奴手里抢来了河西走廊,从此,河西走廊像一把楔子把其西部的羌、藏等游牧民族与党项、匈奴等有效隔开,防止他们联合起来举兵南下,威胁大汉江山。也把中原大汉王朝与西域各国连接了起来。</h3><h3><br></h3><h3></h3><h3>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时已与19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一路畅通,处处受到优遇。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h3> <h3>丝绸之路商道自打通后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商道上布满了东来西往的驼队、商客,驼铃悠悠、胡乐袅袅、胡璇翩翩。</h3><h3><br></h3><h3></h3><h3>在西部浩瀚的沙漠里,绿洲敦煌就成了往来商客必经的一个重要驿站,那时的敦煌地位应高于现在开放的前沿上海、深圳吧?那可是国际化的大都市。</h3><h3><br></h3><h3></h3><h3>中亚、西亚、南亚,甚至欧洲的文化纷纷进入中原上国。中国的丝绸、茶叶借此道传入西方,才有了西方人口中的“China”(瓷器),把我泱泱大国叫成了“瓷器国”,这在当时应该是景仰吧?</h3> <h3>约在公元67年左右,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手持锡杖,在沙漠中跋涉,至三危山,困顿歇脚,忽然发现三危山上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照亮了对面一片悬崖峭壁。他突然得到佛祖的感悟,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此要在这里筑窟造像。</h3><h3><br></h3><h3></h3><h3>“莫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h3> <h3>整个十六国、隋唐时期,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h3><h3><br></h3><h3></h3><h3>人们礼佛、拜佛,把最好的东西,最有价值的文献敬献佛前。</h3><h3><br></h3><h3></h3><h3>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朝封闭嘉峪关,将嘉峪关以西的敦煌、阳关、玉门关都锁在了嘉峪关外,彻底割舍出去了。从此,文化圣地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朝,年羹尧、左宗棠等不断征西,这里重新回归中央政权。</h3><h3><br></h3><h3></h3><h3>一千多年来,莫高窟千佛洞内珍藏了大量极具价值的珍宝文献。</h3> <h3>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h3><h3><br></h3><h3></h3><h3>现今,如果要看敦煌详细的文献,我们需要到其他国家几十个博物馆去寻找。</h3> <h3>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h3><h3><br></h3><h3></h3><h3>敦煌之殇,成了中国人心头的隐痛。</h3><h3><br></h3><h3></h3><h3>一瞬间 一场梦 梦了一千年。</h3><h3>一转眼 一滴泪 痛了一千年。</h3> <h3>莫高窟成了国人心中的文化圣殿,每到暑假来莫高窟文化朝圣的人多到超出了其承受范围,除少数预约票外,大多数游客都只能买上应急票,就这样还需要在烈日下排队四五小时,到很少的几个洞窟匆匆浏览瞻仰一下。</h3><h3><br></h3><h3></h3><h3>我们因为有预约,比较受重视,金牌讲解员为我们一小队人打开了几个不对外开放的洞窟。</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藏经洞</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h3><h3>为保护壁画颜色,洞窟内严禁拍照。我向讲解员说明,只用手机备忘录速记他讲解的内容,这赢得了他的好感,为我们进行了非常生动、详尽的讲解,不愧是金牌讲解员。</h3><h3><br></h3><h3></h3><h3>讲解员一共带领我们参观了第16、17、296、259、257、231六个不对外开放的洞窟。</h3><h3><br></h3><h3></h3><h3>第16窟是个大洞窟,唐代开窟,清代塑像,四壁、穹顶都为西夏壁画。</h3> <h3>17号洞窟大名鼎鼎,这就是有名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偶然发现前已经在沙丘下沉寂了900年。这个地方,斯坦因、伯希和等考古、探险家光顾多次,运走了大量文物、经卷。</h3><h3><br></h3><h3></h3><h3>257号洞窟壁画画的是九色鹿的故事。各个洞窟表现的故事,呈现的艺术手段各有不同,在此不一一赘述。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到了真正的洞窟内部,虽不能很好消化吸收,灵魂却似受到了洗礼。</h3><h3><br></h3><h3></h3><h3>这些传说,这些文化,不亲身到近前感受,只凭书本或视频、影像,远远不能触及灵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