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美好分享感受

小燕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夏末初秋,东行看看、听听、想想、尝尝……体验行走,要成长需读书、行路、感悟</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昆明旅行,偶遇师范同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涯海角,偶遇佛山同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花田,偶遇幼教伙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旅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是为了遇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遇见的人、遇见的事还有遇见的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使自己的今天更充实更有意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去哪里不重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谁同道、与谁共鸣、与谁同享更重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恩遇见了你</div></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ta在赏花,我除了赏花还赏ta……</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中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富田农场与美瑛(四季彩之丘与拼布之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这里听到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关于青年人的创业精神改变了全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也影响了世界的故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一个关于思路决定出路的励志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忍野八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水深8米清澈见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村三大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喜见无人售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红豆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还有显示居住者为人上人的建筑</h3> <h3>我们舌尖上的它们</h3> <h3>&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 从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以及美国鲁思.本尼迪特克的《菊与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副主任二十几年前发表的《中日夏令营的较量》,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甜度在24一26的木村的苹果(一般的苹果甜度是6一8)、聪明的一休哥等渠道,片面了解日本的一些人、一些事以及部分异域文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龄化的国家,几日行走所见多为长者,司机已超70、清洁工、售货员也大多白发苍苍,他们工作的投入、尽职令人感动。超市里遇见的购物者也少有年轻的面孔。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人均寿命84岁,这与其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相关度高。小豆豆的贵人一一小林校长所说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很耐人寻味,不是胡吃海喝不是一般意义的山珍海味,倡导的是均衡、健康、营养的餐饮搭配,就这一点,在家庭饮食与学校集体用膳方面我们可以有些借鉴和启发,做到:清淡、少油、多菜、七八分饱以及细嚼慢咽等对健康有好处。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左下小盒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装的是日本人喜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利于健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却难以下咽的纳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苦苦涩涩臭臭……</h3> <h3>壮观的自助餐厅,服务与指引很到位</h3> <h3>温泉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百看不厌,还想一赏再赏</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花会凋谢,爱永不凋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借用孩子两幅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同样的景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同的视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同的发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同的表达</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3>稻荷神社与鸟居</h3> <h3>大阪城公园天守阁</h3> <h3>浅草寺的约会与小美女的礼物</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每天换住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走马观花就是奔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路上都是风景</h3> <h3>八音盒博物馆</h3> <h3>银座繁华商业街</h3> <h3>富士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远离日常喧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参与另一种热闹</h3> <h3>小樽运河</h3> <h3>(以下4张借用网络图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科技与文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细节与人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规则意识的树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抓早抓细效果大不一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注意细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厕所设计体现人文关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值得学习</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应该学习</h3> <h3>宝宝对洗手间设的专座表示很满意</h3> <h3>二重桥</h3> <h3>东京塔</h3> <h3>爬上半山腰眺望太平洋</h3> <h3>行程满满</h3> <h3>四飞之旅,海陆空全享之行</h3> <h3>细心贴心的每日小纸条与小学生科技获奖作品介绍</h3> <h3> [导游·教师;教师.导游] 导游带团与教师带班还是有某些相似之处的: 一、工作对象都是人,因此要把工作做好。首先都应以人为本,不管是二十几人的旅游团还是50多人的教学班都要求身为组织者、管理者的导游,用心去了解每个人的所需。只有这样才可能及时地提供必要的帮助,起到“导”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导游与团友、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相互之间的尊重、信任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一方面差异体现在:旅游团这一临时组合的成员年龄差异较大,有可能包含了老、中、青、幼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而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基本上是某一个年龄段的人,并且组合相对固定,整体上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之旅游团团友之间的关系会更密切,相互之间也更了解。 二、开展的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旅游团出游的线路是既定的,景点也在出发前确定,不管是导游还是游客,都有了目标(目的地),这与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的确定一样重要,同时,两者都不容忽视其过程,游览过程中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常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体验。因此,在旅途中导游常常会对沿途的风光作介绍,甚至根据游客的喜好对相关安排作适当的调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尤其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要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对教学的评价不仅有总结性评价,还有过程性评价。当然,游览与课堂学习区别也是明显的。游览的目标可以量化为出游多少天,游览了几个景点,行了多少路,长了哪些见识;而学习的目标除了量化学了几个知识点,培养哪几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有质性的评价。因为前者是短期的阶段性的目标,而后者是一个更有前瞻性的长远的目标。教师是“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问题。因而教师相对于“导游”,其工作周期更长、要考虑更长远。导游与教师都有“解惑”的职责。导游领着一帮知识、阅历不尽相同的游客游览,有的游客是导游讲什么他听什么;而有的不满足于这一点,出于好奇,常常还会向导游提问,导游也尽可能地给予解答,哪怕是不甚了解也会有回应。曾几何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知识的化身。不是有人提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吗?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减弱。尽管如此,学生也常常会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教师依然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只不过“解惑”的再不是教师的“专利”,有生机的课堂强调的是互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有“惑”的不一定是学生,能“解惑”的不一定是教师。生不必不如师。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从教的经过这么一比还真的有那么一点当导游的感觉呢。这也使我更理解“学习就是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学习就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些比喻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原来我们正带着学生游“山”玩“水”呢!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截取自本人2005年的一篇感悟小文)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要向导游学习,优秀的导游一定是团友优秀的导师,我们这次遇见了,广之旅领队罗旭杰导游带团水平很高,出发前往虎门乘船的大巴上强调了纪律要求;几天的行程中对全体团友认真地答疑、细致地提醒、周到地照顾;回到广州解散前对旅游收获的总结与提醒体现了爱国情怀与人文关怀。我想,罗导应该是导游们的导师,一定会有不少徒弟也有许多“回头粉”。此次行程中,多人与罗导互动积极、开心,同行中“相长”,交往中“投机”的状态大概就是如此吧。导游,难得的是对导的度的拿捏,该讲则讲,该放则放,大家行走中的学习也需有自主空间、也应留白,还要有主题,就如授课,满堂灌全程讲,东拉西扯的话老师累学生厌,适得其反,低质量的付出只是表面看起来很努力,实际干的是一种欠缺内涵与质量的体力活,显然,导游与教师均应引以为戒,因为全程讲,句句重要但不入耳,要求,也就难以执行到位。有效沟通、良性互动建立在互相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之上,几天的相处便能获得大家认可,且纷纷表示将选择、推荐跟罗导带的团出行,这就是能力,这就是口碑,这就是品牌形象。</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