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条件爱孩子”

仙女翡翠

<h5>  上次书友会分享交流环节中,宝妈宝爸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无条件爱孩子,事后也被各自的朋友圈广泛引用转发。“无条件爱孩子”看似一句简单、朴素的话,但背后却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不知道年轻的宝妈宝爸们对此是否有足够的了解,这实则是一个严肃而深邃的话题。作为一个过来人,为避免年轻一代的父母在教育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失误,为此,我进行了一番深入思考,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知与不成熟观点,供大家探讨与参考。</h5><h5> 毋庸置疑,今天新生代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加重视,从过去那种随意、顺其自然的放养式教育,已转换成“越来越刻意和武断”的功利式教育,父母倾向于把教育当作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但矫枉过正、目的异化,这种功利式教育和标准程序化已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本质和初衷,爱的动机越来越复杂,爱的附加条件越来越多。无条件爱孩子,不仅仅是给予孩子吃好、穿暖,提供昂贵的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如何给予正确的爱、理性的爱,智慧的爱,这需要父母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几点建议如下:</h5> <h5><font color="#ed2308"><b>  一、注重个体价值 </b> </font> </h5><h5> 在“《正面管教》感悟分享”中我提到一个观点“中国式父母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而不自知”,相信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要听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老师)的话”、“都是为你好”、“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等,这种“听话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上世纪被喻为“中国好儿童”、中国大学少年班“第一人”的神童宁铂,非常聪明伶俐,成绩好,又很听话,有着符合中国人心中一个完美儿童的种种特征,他一度成为全国儿童学习的榜样,也成为父母们教育子女的标准。但不幸的是,过多的荣耀与光环给宁铂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他担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最后让他完全丧失了自信,对自己渴望的东西都畏手畏脚,多年以后,曾经光彩夺目的神童反倒成了一个普通无奇而默默无闻的人。</h5><h5> “听话教育”固然是一种文化传统,尽管存在经验论的合理性,但随着价值的多元化,“世界是平的”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发展趋势,孩子未来面临的环境和竞争,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所以,父母要清醒地认识到“听话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和危害性,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去控制孩子,未来不再需要标准化的螺丝钉,而是有着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幸福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父母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和顺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反倒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重视自己的个体价值,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和自主决策的机会,以诚恳、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抗拒、叛逆和置疑,静下心来思考孩子究竟需要什么。</h5> <h5><font color="#ed2308"><b>  二、注重人格教育</b></font></h5><h5> 人的优秀,不在于外在的成功,而在于一个人的心灵、品格或整体的精神世界是否美好和高贵。所谓的人格、精神品质属于抽象、超越物质的形而上范畴,在这里坐而论道,难免有唱高调之嫌,因此,我想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谈谈父母的精神品质,对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性。<br> 众所周知,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作。开篇朴实的寥寥几句,勾勒出家庭遭受重大变故,遭遇“亲人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的悲痛及凄惨境况,世事的无常让我们有一种五味杂陈的复杂心情,但父亲面对潸然泪下的儿子,平静地说了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言语中表现出来不抱怨、不沮丧的乐观态度与心境,又让我们肃然起敬,字里行间饱含着一种别样的力量。文中笔者又用深情的笔触追忆了父亲在车站送别远行儿子的情景经过:父亲原本说好不送,托付一个茶房陪同儿子回北京,但踌躇后又不顾儿子劝阻而亲自送行;在车站趁儿子买票时,为儿子找脚夫,讲价钱搬运行李,被儿子嫌弃说话不利索;上车前反复叮嘱儿子路上安全,嘱托随行茶房一路好好照应儿子,儿子心里却暗暗笑父亲迂腐;后来临走前,蹒跚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由于身体肥胖、月台高筑,来回完成“跳下去又爬上去”的高难度动作,对父亲来说极为不易,父亲将买来的橘子舍不得吃,一股脑儿放在儿子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尘土,心里却很轻松,可见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也心甘情愿……这些场景的描写,作者没有什么修辞的笔墨,也没有去渲染它,只是一些极为朴实的文字,但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之心,父亲仁慈与刚毅的高大形象已跃然纸上。</h5><h5> 虽然作者有高超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写作手法和技巧,但文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父亲的人格精神品质对儿子的心灵造成了积极、重大而深远影响,看似平常的生活素材才由此生发出这样的优秀作品。仔细阅读本文以及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不难发现这样的逻辑,比如说因为他父亲是个读书人,希望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朱志清因此饱读古文、诗词,为他日后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哲学思想方面的造诣打下了坚实基础;父亲自小独立外出谋生,终日东奔西走,承担起家庭生活重担,以及那次家道中落的生活经历,父亲那些在人生风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坚韧、担当的生活画面,也无疑造就了朱志清高风亮节和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正直、诚实的高尚品格,我想这些与他父母及家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逻辑。</h5> <h5>  因此,试想一下,如果父母的生活中仅仅只有吃喝玩乐、买买买,不读书、不学习,精神世界贫乏、肤浅、卑俗,时常与外界有对抗,即使父母是亿万富豪,这样的孩子仍然是不幸的,孩子的心灵世界该是怎样的苍白、空无一物,作文里的爸爸妈妈该是何等情何以堪的形象?反倒是贫穷家庭父母勤劳、善良、坚韧、助人为乐的品格,会给孩子插上一双幸福的翅膀。几千年来,人类史上所有文学、影视剧及艺术类作品中,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美好从来都是永恒歌颂的主题之一。多年以后,即使你留给孩子金山银山,能让他引以为豪、终身难忘和永远铭记的,也只有父母的人格美好和精神优秀!因此,父母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内涵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最为宝贵的人生财富,更是未来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所在!</h5> <h5><b><font color="#ed2308">  三、注重生活简单</font></b><br> 对于新中国红旗下长大起来的几代人,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沉痛记忆还久久挥之不去,艰难跨过生存线不久的父母们,总是想尽办法给予孩子最好、最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前几年中国流传这样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今天的中国父母竭尽全力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至理名言”,也是中国式父母的爱子模式,但父母的一腔挚烈感情往往换来的是攀比、虚荣,不懂得感恩、不知足,不能吃苦的“负二代”。</h5><h5> 当然,我们既不主张以“富二代”心理来养育孩子,也不提倡父母以过分节俭和抠门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一个理性智慧的家长,通常知道生命本身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能够准确区分与判断孩子的合理需要和需求欲望(真正懂得需要和需求区别的家长不多)。个人而言,比较赞同让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保持相对简单(在班上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养成适用、俭用,不攀比、不嫉妒等好习惯,即使有条件有实力的,也不要去做“班上最强物质小孩”,你适度让他在最强和最弱的保持一定距离,换一种角度看富有和贫穷,看见好的,你告诉孩子“你要像他那样”,看见不好的,你要告诉他“千万别像他那样”。 </h5> <h5><b><font color="#ed2308">  四、注重因材施教 </font></b> </h5><h5> 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本体制,采用统一的学习目标、统一的学习内容、统一的学习方式、统一的评价标准等,这种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极其容易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极其容易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想象力、好奇心,是导致现代学生学业压力大、负担重,孩子学习困难,终身被动学习或不学习的最大元凶。虽近些年来饱受专家学者诟病和批判,但家长始终认识不到其所带来的危害性。总的来说,强调以育人为本,符合人性化,尊重差异化、个性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因材施教。 </h5><h5> 孔子固然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其实生活中“因材施教”的高人很多。有一次,我在路边遇到一个卖兰草的老农,他看出我很好奇,便过来热情地给我介绍养植兰花的经验,告诉了我四个决窍。第一,多得少不得,他解释说兰花的习性跟人差不多,喜欢热闹,适宜群株,所以兰草要多株种在一起,存活率高,生长旺盛;第二,干得湿不得,他说兰草喜干,不宜频繁浇水;第三、肥得瘦不得,兰草喜欢较肥沃的土壤;需要勤施肥、施浓肥;第四,酸得碱不得,兰草喜酸性,浇水时可滴一两滴醋。一套全面、清晰、完整的养花理论,让我大为惊叹,这简直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功底的花农!</h5><h5> 如果把兰草看作教育对象的话,花农何尝不是因材施教的高手,他们在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全方位了解兰草的习性和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宜的种植环境,并施以必要的条件、要素及方法步骤,所有的方法及措施都是以花草为中心,顺应、遵循花草本身自有规律、个性和天性,加以科学管理、细心照料,便可以让它开出最丰硕、艳丽的花朵,长出最美的生命姿态。教育孩子基本同理,因此,最成功的教育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当高官、做富人”,而是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特长和最大潜能,努力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成就他最优秀的自己,过他想要的快乐人生、意义人生、幸福人生。</h5> <h5><b><font color="#ed2308">  五、注重挫折教育</font></b><br> 任何时候讲幸福,都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就是现实的人生中必定会包含痛苦和挫折,无人能例外,区别只是比例的大小。如果我们把精神的丰富和优秀看作幸福的主要因素的话,痛苦和挫折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你对人生有更多的体验,有更高的觉悟。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不同的人,痛苦和不幸发生的作用并不相同,同样经历了痛苦和不幸,有的人就可能毫无长进,精神上始终贫瘠、肤浅,有的人则变得更加成熟、理性、深刻;还有一个不同,有的人可能会被一个小挫折所击倒,从此一蹶不振、就此颓唐,有的甚至走向极端,有的人却能够以尊严的态度承受巨大的不幸,你去看那些历史伟人传记,无一不是经历过超常人的苦难和磨砺。所以,一个人要想幸福,必须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个是把外部经历和挫折、不幸转变成内心的财富的能力,像李白遇到挫折时仍然可以潇洒地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纠结眼前的仕途不顺,而是着眼于未来。这种抗挫和以心转境的能力,可以在孩子日常生活、户外活动中去刻意训练,设计一些有难度,需要孩子做出一番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决心、信心及克服困难的能力。</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六、接纳不完美、不优秀,甚至是缺憾</b></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总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自己家的孩子却左右看不顺眼,这是因为中国父母大多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曾有权威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生活的首要动力。一方面说明中国父母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更愿意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花钱或投资;另一方面说明父母对孩子寄予过多的厚望。这样的思想,已让很多父母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比如让孩子参加学英语、背唐诗、学钢琴等各种培训班,巴不得孩子十八武艺样样精通。父母用这样“求全、求胜出”的功利之心,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让孩子过早进入强制性、机械性、无快乐的学习状态,一旦孩子脆弱的求知欲、想象力、好奇心由此被扼杀殆尽,孩子便会出现走向厌学、凡事消极被动、终身不成长等严重心理问题,非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还不能发挥出孩子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一生碌碌无为。</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父母把人生的希望和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本身是一种人格不独立、思想不成熟的表现,孩子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你完成心愿,他是有着自己的天命和梦想,一个优秀、智慧的父母应该是在早期去发现和点燃孩子的梦想,尽最大可能提供成就梦想的外部环境,成全孩子的梦想!</h5> <h5>  话又说回来,如果孩子真的不是优秀的料,他的愿望就是过普通、平凡的生活,这也不是什么触犯法津或大逆不道的罪行,你就是把人类史上所有的书籍文献看完,相信你也找不出一个“必须要优秀”的像样理由。再何况,一个优秀的人,他必须有远远高于常人的天赋、远远高于常人的勤奋、远远高于常人的毅力、远远高于常人的胆量、远远高于常人的运气,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具备以上五个要素,对照一下,孩子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和潜质。总的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平凡的命运人生,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所以,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优秀、不优秀的问题,可以鼓励孩子向着优秀不断进取和努力,但是不能苛求孩子优秀与完美,应该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普通、平庸,甚至是缺憾。<br></h5><h5>  无条件爱孩子,意味着父母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可以为爱无私付出与牺牲。如果孩子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可以树立起孩子充足的自信心,不需要迎合父母的需要,去委屈自己,可以自然而然的发展出忠于自已,自信勇敢的健全人格,大胆探索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要的人生。</h5> <h5>  如此这般,千言万语,无条件爱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而我爱你,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h5><h3><br></h3><h5> <font color="#ed2308">潘玲写于20180811</font></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特别申明:本文插画由图文作者</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张小萤授权使用)</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张莹,微博名:张小萤233</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最喜欢画画和随心所欲的创作状态</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17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毕业后从事过平面设计</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公仔设计以及插画师</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一年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18年中旬决定辞职成为</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一名自由插画师</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朝着梦想前进</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