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是故乡__中国高村

孙百生

<p class="ql-block">  昨晚梦见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梦境里倘佯在童年时光的老街道。虽然它被岁月覆盖一切,但记忆深处,发生在北方这个穷乡僻壤,老街道的故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演绎在陕西,渭北高原的一个村镇--彬州市龙高镇高村。</p><p class="ql-block"> 曾经嫌弃过这个世代生息的小村落,因为它的贫穷落后面貌,让村人觉得想到逃离。父母辈也盼着孩子们跳出农门,走出大山深处的困境,是光门耀世的登场。但真的苦读十载,走出村口,生活在都市的喧嚣繁华的日子里。岁月的脚步,让走出高村许许多多的游子,没有了回家落脚的地方,乡愁就这样无奈的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龙高镇自于周代先祖,距今己有3600多年。公刘故里,兴王之地,农耕盛世!中国定居农耕第一城邑,中华定居农业发祥地。高村一直是龙高镇,十几个自然村的文化生活中心,七十年代初期是人民公社,所有行政机关所在地。 </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公社门前二丈高的黑色木头电杆(当时还没有出现水泥电杆),母亲抱着我赶集市,斜拉的拧紧一根铁丝拉线,突兀的锋利铁丝口,正巧挂破了我的小脸,我在哭声中血流不止。应该是三四岁年龄吧,也许是命运,与我交替有这劫难。母亲情急之下,当时捡起地上的一个软纸烟盒,捂住了我脸上伤口,自己也吓晕了。集市上的人只是投来关心的目光,但没有一个人,帮我母亲止我脸上的血。四十多年啦,每当我拿起镜子,在鬓角竖着一寸长的伤疤。都会勾忆起自己,当年哭喊的情景,伤在我脸上,痛在母亲心上。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去医院?我只能回答,那时我小都没见过医院。</p><p class="ql-block"> 龙高公社的旧址,初建高村的老街道中心位置,现在已经被私人购置了,由于拆除了四合院的土木构造,彻底找不回原来的式样。只记得公社院内有二颗梨树,春天里只见树上白色的繁花,蜜蜂绕枝嗡嗡的唱歌;到了夏季的时节, 硕果累累,青脆的梨子在树叶间隐藏着小脑袋,好像是有意还是无意中,挑逗着我们那群孩子贪婪的食欲。因为是神圣的政府住地,我们只能站在大门口,伸头探脑,没胆偷跑进去,更不敢爬树上去采摘。因为公社进大门,左边的厢房是派出所的办公驻地。</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不听话或者做错了事,大人总会吓唬我们,"不听话让派出所抓去",这些都是很管用的方法,因为真的小时侯看过派出所民警老马,用警绳绑人的情景,老马1.87 以上的个头,训练有素的利索动作,把嫌疑人勒得连父母生他的一天,都会情愿的口供出来。墩实的民警老韩一声吆斥,把集市上互相争斗的人群吼散,剑扬警威,保一方平安。那时从来没听说过,现在经常见诸报端"袭警"一词。平常大人小孩,见到穿着藏蓝色制服,大盖帽警察,都有敬畏之心。派出所门口,那天人山人海,有看热闹的场面,肯定是抓进去人了。那时候人都很实在,很少发生偷鸡摸狗,伤风败俗之类的事情。因为生产队天天出工,没机会发生歪门斜道。男女关系,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名声"容不得半点瑕疵。发生了,男难娶,女难嫁。东家有人坐牢,西家有人离婚,全家人都抬不起头,顺着墙角走的份。</p><p class="ql-block"> 高村老街道千年的老槐树,几个人伸出双臂拥抱,才能合围出它久远的历史年轮和伟岸身躯。这些年回去,再没有看到它高大挺拔的矫健英姿。在我们这代人的生活里,它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高村的老槐树,经历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洗礼;春夏秋冬的轮回中,站过烈日炎炎的盛夏,迎过刺骨凛冽的寒冬。阅尽了高村开天劈地起,祖祖辈辈人世沧桑的岁月。高村的老槐树,虽然今天永远地消失了;就像好多熟悉面孔的老人,不停地离去了好多。记忆里面还是闪现他们的影子,永驻每个村人的心间。高村的老槐树,用自己的硕大枝干,茂密的树叶遮挡的荫凉,是它母亲般最扑实的爱心奉献。树下乖凉的人们,叙说出许多不同寻常,精彩绝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高村街道老槐树下的集市,记忆里,十里八乡的乡亲去赶集,就在它撑起的荫凉下摆摊卖货,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与流通,老槐树是最佳的见证人。高村人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不用像其他自然村,爬坡翻沟赶集。乡里人挑着农作物,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但也不公平的得来"街遛子"的雅号。都是其他村的群众,给的诙谐幽默"待遇",意思就是说逢集的这天,能好多次从家里走出,到集市无事遛哒。因为摆摊卖货,本来堵在高村人自家的门口,能说不方便吗?当然,引起别的自然村群众的一点小嫉妒。</p><p class="ql-block"> 尤其,在夏季高温季节的时候,乡里人来高村老街道卖水果,西瓜的时候,那真的让人眼馋嘴馋。穿着破旧的孩子们站在瓜果摊前,可怜吧吧盯着别人吃的情景,永远不会忘记,那时普遍的现象,中国的农村就是缺钱。大人给不了,孩子们的幸福。家里劳力多的,在生产队时候能吃饱就是不错的家庭。记得我幼小的年龄,同邻居孩子,一起捡西瓜皮,拿回去喂猪吃的情景。我俩都眼巴巴盯着,一个像是工人身份的男子,父女俩在瓜摊前,津津有味吃着红瓤西瓜的自豪感。那小女孩几年后,成了我初中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但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情,使我今生难忘。邻居的小伙伴,实在控制不住香甜美味的诱惑,拿起地上,别人吃过的西瓜皮啃了起来,因为当时年龄都小,想不到别人嘲笑。后面,我还回家嘻笑着告诉家人,某某今天吃西瓜皮了,觉得自己很有自尊的样子。虽然这些事,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时间,当初贫穷落后的农村,给孩子们心灵带来多大的酸楚。我至今不敢想,小伙伴啃西瓜皮的那一幕。当时的窘态,时过境迁,但一直煎熬着我自己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春节期间,碰到我儿时的玩伴,笑着提到这件事。也许,当天在他家酒喝多了,他说当然记得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接下来大家一起,脸上都是哗哗的泪水。如今他在南方的国家事业单位工作,当然今非昔比,一切生活都变得那么美好开心⋯⋯</p><p class="ql-block"> 老槐树下面有丈把高大门的土门楼,套着没有油漆过的木质大门,这个单位就是龙高公社的收购站,我记得以前门楼里面有堆积如山的烂布鞋,工作人员怕淋雨,就放置此处。冬季来临的时候,贫困人家的母亲,怕上学冻伤孩子的脚,做一双保暖穿的绵布鞋,又无钱买布料、棉花,针线。怕见到熟人笑话,趁没有人的功夫,给孩子挑选配双的旧鞋子。实际穿在脚上,孩子的双脚冻得红肿,晚上睡在热炕上奇痒难耐。贫穷落后农村面貌,当时是吃大锅饭的一种,病态的社会环境,人人都受其影响,过着每天的清苦日子。</p><p class="ql-block"> 紧挨,收购站东边的一间柴门瓦房,是衔道对面国营中药店,收购贮藏药材的龙高药材公司。夏末秋初,正是放暑假的时节,山沟野凹,到处零星散落的人影,黄昏时分,结伴而回,大人小孩,腕挎一篓,幸福的收获。第二天,用小镢头挖出各种药材,晒满了各家院内的角角落落。在高村老街道逢集的时候,等待交售药材,换些日常生活零用钱的男女老幼,排成一条长龙,等待验收称秤。药材公司收购人员,抓一把一攥,晒干的吱吱作响,马上过秤称量,一旁的开票付钱。反之,抓一把一攥,手感柔软捏不出声。对不起,晒干了回头验收。好多乡里人,路远不方便。又借着高村的街面,倒出潮湿的的药材,拨散一大片,晒晒太阳。重新收拾,自觉排队,又交售给龙高公社药材公司。当时良好的社会环境里,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的和谐宽松。</p><p class="ql-block"> 老槐树往东方向步行不到百米,高村老街道两边,都是龙高公社国营供销社商店门市。二扇宽大的朱红色木门,套在土木结构砖门樓上。一扇门高二丈有余,宽约有七八尺。往上张望气魄的门楼,显得人格外低矮,就是供销合作社的结实大门。往里面走有开阔的四合院,周围是供办公区域同宿舍的很多房间。门楼,左手的一座大间,面向街道,钢筋玻璃门窗的瓦房,是日常生活用品,货物放在柜橱里面,琳琅满目。门楼,右手的一座大间,面向街道,一砖到顶的瓦房,是布匹门市,五颜六色的一卷卷,竖立在货架上。记得女售货员手中,有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根三尺长的布尺。把厚厚的十几层布,平铺在柜台。用尺子把布给社员量好,用剪刀迅速,"剪"一个缺鏠,"吱"的双手往外一扯,麻利的动作实在潇洒。不会少尺短寸,公平合理,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努力地工作着。当时国家是计划经济,实行布票供给制,人虽然日子过的清苦,人与人之间都有着亲情的可贵。</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年纪小,四五岁的年龄从家里跑出来。隔着商店玻璃柜台,瞅见一盒画画的水彩笔,幼小的心灵很想拥有它。跑回家,向土炕上做针线活的母亲,缠着要买。母亲不知从哪里摸出几分钱,我喜出望外跑向商店,一位漂亮的姐姐,和善的告诉我,说还不够钱,买不到。那个时候人心善良,买东西不会,欺小哄老。毛泽东的思想斗争路线,时刻提醒着每个人。</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过去了几十年,记忆深处永远不会忘记。现在的家庭温暖下的孩子,都是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因为国家富裕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感到一代人的幸运,珍惜美好的生活。虽然命运不眷顾,六七十年代人的童年生活,让在半饥饿,穷苦中度过。但童年的回忆,永远让我们幸福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高村老街道被社会淘汰出局,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事情。七十年代农村人民公社撤销的末期,高村街道本身就有它狭窄的局限性,地处低洼地带。前期就己经陆陆续续边建设,边搬走一部分机关单位,就是现在的龙高镇新街道。</p><p class="ql-block"> 只因七十年代中期的一次意外天灾降临,一场暴雨瞬间袭击了龙高公社方圆十几里,高村处于低凹地形。接临旬邑县的洪水也狂奔流进了高村,高村盛水的涝池实在容纳不了,超出预期大雨的水量,好多人家都倒灌水了,房间、窑洞浸泡水里。到处都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衣物,家具,粮食,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欲哭无泪。这场突降的暴雨破坏力,让人觉得在大自然面前生命很渺小。受水灾最严重的是高村涝池旁边的人家,当时记得龙高公社有一个为民干实事的崔书记,为群众生活困难,跑县委汇报灾情,急群众所急,发救灾物资。高村大队的领导班子,几个优秀的老党员,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在国家的照顾下,为失去家园的群众考虑,为受灾严重的群众建立了新农村,应该感谢当时的党恩,实在暖人心窝。</p><p class="ql-block"> 龙高公社所有国家行政单位,剩下的机关因这次水灾,都彻底搬迁到了,处于高出位置的新街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光照人心,广大群众,开始勤劳治富,热情高涨。经过几万龙高人民的辛勤努力,现在建设成为绿树成荫,街道宽阔;楼层栉次鳞比,文化娛乐翻天的新兴城镇。龙高镇,公刘故里,农耕后稷,远近闻名。龙高镇,还获得了全国一百强"星级城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2020年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高村老街道,失去了往日的集市上的拥挤繁华,一切都是在记忆里追寻往日的喧嚣。每当从外地回来,望一眼冷落清静的老街道,都被新盖的房子抹去了童年的一切。高大挺拨的古老槐树没了;父母辈的人也渐渐沒了;高村的往昔的老街道永远没了。岁月永远是一个无情的神偷,偷走了人们童年的快乐,青春的梦想,中年的活力,老年的开心。</p><p class="ql-block"> 中国高村--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因你当初的贫穷,多少后辈们都想远离你,多少游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生活在比高村,更繁华富裕的地方,但心里始终还是想念着高村的老街道,包括高村的一切,乡愁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诞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