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顶着骄阳,冒着酷暑,我们一行58人在王春红主任的带领下,于7月30日来到古朴厚重、文化底蕴浓郁的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寻师问道之旅。<br></h3><h3></h3> <h3>北师大,寄托着我们梦想的神圣殿堂</h3> <h3>古朴厚重的北师大校训</h3> <h3>高大上的图书馆</h3> <h3>宁静优美的校园风光</h3> <h3>文化底蕴浓厚的百年木铎</h3> <h3>我们也来合张影吧</h3> <h3>仰望大师风范,聆听智者教诲<br></h3><h3>专家教授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给我们的心灵一次次的洗礼。</h3> <h3>求真理,讲真话,风趣幽默的王渝生教授</h3> <h3>快乐智慧的张渝鸿教授</h3> <h3>知性优雅的张红教授</h3> <h3>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方尔加教授</h3> <h3>博学睿智接地气的赵希斌老师</h3> <h3>汪志广教授:与时俱进有新意,扬长避短有个性,表达精彩有味道。</h3> <h3>成刚教授的课改六字法</h3> <h3>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有专攻。——王建宗教授</h3> <h3>仰望智者之高,合影留念</h3> <h3>采他山之石,纳百家之长。</h3> <h3>认真听课</h3> <h3>共同研讨</h3> <h3>交流展示</h3> <h3>我们的笔记</h3> <h3>交流分享</h3> <h3>(一)学习孔孟之道,作“仁”“义”“信”的楷模。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尔加教授用他渊博的知识、充满智慧的语言,从国内到国外,从历史到现实,对儒家文化作了辩证地、理性地解读。儒家文化即孔孟之道,律己——修身之道,立身——中庸之道。时至今日,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首先我们要懂得“仁”,即学会爱人。这种爱应是无私的,没有理由的;这种爱应超越亲情,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爱应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绝不能为了财富而伤害人。其次要讲“义”,制度之内的事儿要做,制度之外的事儿,也要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做。不仅做,还要选用恰当合适的方式、方法去做,是授之“鱼”还是授之“渔”。第三,要做到“诚”。“诚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为人要实在,要表里如一,“君子必慎其独也”。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正心”“修身”之目的。
(二)用“心”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北京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主任张红老师说“沟通从心开始”,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用欣赏肯定的语言,要不断地向学生表达你看到的他的好, 而不要一味去指责他的缺点、错误;“打是亲,骂是爱”是大人在没有良好的有效的沟通时的一句自我辩解,对学生要“严”,更要“慈”。当学生感受到了你的爱,那么你的“严”才能被理解,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当然,对学生的欣赏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恰切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爱;任何盲目的、不合实际的欣赏和肯定只能适得其反。“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关键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也是一种激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学生心锁,从有效沟通开始 。
(三)学会反思,在不断地反思中创新。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反思是我们成长的阶梯。因此,我们要把镜子转向自己,我们要常问自己:我曾做过些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别人曾给过我什么建议,我将会怎么做。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创新。
(四)放飞思维,打造高效有趣的课堂。北京师范大学赵希斌老师,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敏捷的思维,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是我们在课堂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上课就像炒菜,要手里有货,心里有数。课堂上,方法比结论重要;思维比知识重要;“百家争鸣”比“一家之言”重要。我们要把学科中最美好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说出见解。讲课要有策略。用“引”“问”“比”“动”“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次潜下心的学习,都是为了一跃而起,最后胜者永远只属潜心学习,心无杂念的人。仰望大师风采,聆听智者教诲。北京之行,我们学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感受到了专家的风采,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这是一场文化盛宴,一次心灵之旅,既然开启了心灵之旅,便只有风雨兼程。
北师大之行,行的,不仅仅是脚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