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不知从哪传来这首<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为了谁》,(遗憾的是编辑美篇时,在配乐库里却找不到《为了谁》)二</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十年过去了。这首歌依旧是那么深情,扣人心弦,</span>不禁勾起了我难忘的记忆。</h3><h3><br></h3><h3><br></h3> <h3>98抗洪时,我还是一个基层部队的摄影发烧友。当看到抗洪的电视新闻,便坐立不安,也不顾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业余身份,请假从广州赶到湖北荆江抗洪第一线。<br></h3> <h3>二十年,仿佛弹指一瞬间。翻开当年拍摄的老照片,往事历历在目。</h3> <h3>盛夏的湖北,骄阳似火,气温高达四十度。那时没有防晒霜,脸都晒爆了皮。战士们光着膀子仅套一件救生背心,我穿着迷彩服被汗浸湿,又被烈日晒干,留下圈圈汗斑。
</h3><h3><br></h3> <h3>“黄继光”在抗洪一线——这是黄继光生前所在空降兵某部。每接到一项艰险任务,总要进行一次集体点名,喊一声“黄继光”全连官兵异口同声答“到!”在长江大堤上,官兵们答“到!”声盖过了江涛拍岸声。</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水长一寸,堤加一层”——</span>8月20日,当江水位上涨时34.95米的危险线时,这群“黄继光”们做出了“水长一寸,堤加一层”的重要贡献。</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烂裆”坚持抢险不下堤——</span>我随医疗队巡诊时,发现在抗洪一线的官兵们中,“烂裆”病也很普遍。</h3> <h3>连续几十个小时泡在水中,加上汗水的浸渍、衣服的摩擦,疼痛是难以忍受的,有些战士“烂裆”已相当严重,但仍坚持不下堤。
</h3><h3><br></h3> <h3>喝水不误抢险——8月22日,洪湖干堤出现重大险情,,许多抢险官兵为了抢时间,都把水瓶挂在腰间上。</h3> <h3>光头突击队——他们是兵,也是孩子,因为他们只有十八九岁,和我的儿子差不多大。但他们更是突击队员,7月初,上甘岭特功八连刚上抗洪大堤,便剃发宣誓:人在大堤在!</h3> <h3>一线官兵的鞋子——在长江大堤上,只要留意一下那些不常被人注意的细节,你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泪水的。空降兵官兵从7月3日上抗洪一线到现在,已经磨损了两套迷彩服,穿破了两双军鞋。</h3> <h3>难忘的赈灾晚会直播——8月16日晚饭后,我和战士们刚刚坐下准备看央视直播全国赈灾义演晚会,突然,响起了紧急集合哨:迎战第六次洪峰!全体官兵上堤!我提起相机跟着战士狂奔而去。
</h3><h3><br></h3> <h3>“晚会互动请拨打热线电话010-68500900。” 远处的喇叭传来了赈灾晚会的直播声。
那个年代,手机还是稀罕物,我这爱立信的小手机可派上大用场啦!我开始不停地拨打热线电话,居然拨通了!
“您好,我和抗洪官兵在抗洪大堤上,准备迎战第六次洪峰。虽然我们不能观看赈灾晚会,但请全国人民放心,我们人在大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
突然,话筒里传来了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声音:“你们辛苦啦!我代表祖国人民感谢你们!”顷刻,战士们把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请祖国放心,人在大堤在!”口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那一刻,我和官兵们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我平生最有价值的一次电话,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一次通话。<br></h3> <h3>“违纪”的罗汉营长——
在大堤上,罗汉营长冉祥宝 (前排左二)总是爱光着膀子,为此常挨首长“批”。这个山东大汉有自己的苦衷上堤抢险他始终身先士卒……汗出得太多,衣服和皮肤粘在一起,干活实在不方便。其实,他的罗汉形象最得战士喜爱。</h3> <h3>那天,我看到罗汉营长——冉祥宝穿上了救生背心,我用镜头逮住了,他却憨憨的笑着说“这一身臭汗又是泥,不好看”,但在我眼里,可是帅呆了。</h3> <h3>抢救进行<br></h3> <h3>那些天,最难熬的是中午,烈日炎炎,大堤上连个树荫都难找,战士们往往是躲在车下或挤在一小块树荫下午休</h3> <h3>高温40度的烈日暴晒下吃饭也是难咽下去</h3> <h3>在此次长江抗洪抢险过程中,许多官兵的家也在灾区。那时基层官兵没有手机,无法与家人联系。他们心里也想家,但没有时间写信,也无法寄信。有一天,邮车开到大堤上,中午,他们才挤出时间在烈日下写信给父母报个平安。这时,他们真的很想家!<br></h3> <h3>万大爷的绿豆汤——“我的绿豆汤放的是白糖,不是糖精。”每当万大爷把他亲手熬的绿豆汤端给官兵面前时都要说这句话。灾民万大爷看到解放军没日没夜地干,疼在心里,每天都熬两锅绿豆汤,送到大堤上。</h3> <h3>457医院是我的老部队,也是我的“娘家”部队,从我的兵之初就在457医院工作了25年,这次他们医疗队在冷顺堂院长带领下,一直坚守在抗洪一线。</h3> <h3>“小蔡,快醒醒”——8月24日中午,又是高温40度。突然,空降兵特工八连 战士小蔡中暑昏迷不醒。团长牛七伟抱着小蔡哭喊着“小蔡,小蔡,快醒醒,我是牛团长”</h3> <h3>医疗队马上就地抢救,需要物理降温,老百姓快速买来冰镇啤酒冷饮,<br></h3> <h3>迅速送当地县医院抢救</h3> <h3>医疗队配合县医院继续救治</h3> <h3>战友和护士们一起给小蔡喂水<br></h3> <h3>457医院冷顺堂院长和牛七伟团长一直守护着小蔡,直至他苏醒过来。<br></h3> <h3>晚上和上百名男战士一起,睡在监利县棉花仓库地上的大通铺上,成群的蚊子挥之不去,伴着此起彼伏的鼾声、臭脚味难以入睡。
</h3><h3><br></h3> <h3>我们医疗队的女兵也是这样混睡在棉花仓库的地铺上</h3> <h3>那天中午,我们男女兵一起正在这间教室的课桌上午休,睡梦中突然觉得身边有人说话。
“沈玲,有人来看你了。”我披头散发、狼狈不堪。
“别动,躺着别动!我给你拍一张。”
来人是空军报社副社长陈志铭。他在抗洪一线采访,听说一名女业余作者,为了采访与抗洪官兵睡在一起,专程来看我,真让我感动。
</h3><h3><br></h3> <h3>别看洪水汹涌,洗澡却是个难事,常常是一身臭汗,找不到洗澡的地方。男战士躲在两台大卡车中间冲个澡好不痛快<br></h3> <h3>你可知道这交通车带给我的惊喜吗?那天我和两个女医疗队员发现这台报废的交通车,就提水蹲在这个连窗户都没有车里冲了个澡,并留影为证。</h3> <h3>短短的23天,我拍摄了600多幅抗洪一线的图片,带去的20个彩卷,直到“弹尽粮绝”。
大堤上买不到胶卷。就在我决定撤回时,大堤上来了一批中央媒体的记者,他们都是耳熟能详的“大腕”。我跟在后面,听着此起彼伏的快门声,瞅着他们不停地更换胶卷,心里就更痒痒了。
“我没胶卷了,能借一卷吗?”我厚着脸皮,凑到一个正在换胶卷的记者身边,低声问道。
“这,还能借胶卷?”她头都没抬,把我噎了回去。的确,我太傻!怎么能在战场上要别人手中的武器呢?只好打道回府。
那个年代,没有数码设备,无法电子传稿,只能洗好照片再投送。我不是新闻干事,更不是记者,我甚至不知道报社在哪里。
</h3><h3><br></h3> <h3>后来,没想到的是,我这个业余作者拍摄的抗洪图片分别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空军报刊发。
《人民日报》以《兵啊!兵》整版刊发,编者按中深情地写道:
我们含着泪编辑这组镜头,因为在这些镜头细节里,我们读到了军人对祖国的丰厚情怀,从中,我们也再次掂量到了,在我们共和国里,“军人”二字的份量。<br></h3> <h3>羊城晚报也以《我们的战士啊,我们的战士》整版刊发,</h3> <h3>98抗洪,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回首往事,那年盛夏,长江大堤上短短的23天,却像电影一样,一幕幕仍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深情的歌声又在耳畔响起:</h3><h3>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