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杨柳岛 ––杨柳坑简史

应该和谐

<h1>  杨柳坑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北纬28°16'30",东经121°34′35",常住人口约3480人,现有2个行政村,隶属于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h1> <h1>  关于杨柳坑这个地名的来历,1988年版《温岭县地名志》记载:“杨柳坑:片村。地以坑名。清《光绪太平续志·叙山》载:‘松门之山,自东海积谷山,上耸霄汉,下通地脉,至捣米门。东起大檀山,绵亘数十里为石塘山,跌落平涂,杨柳坑水出焉。’据传,坑两岸盛栽杨柳,故名。原属岛屿。”当地老人传说:栈台出西风,拉舵娘娘宫(今位于温岭市素质教育基地),证实数百年前杨柳坑岛、石塘山以北与松门山之间原为航道,后来松门与石塘山之间逐步形成沙路,南北相连。《温岭县地名志》载:至1976年,杨柳坑岛东北部分与陆地连接,位于大黄泥西偏北约2.1公里,西濒东浦涂。上有杨柳、山头、后山、东滨4个行政村及水桶岙、长礁,泥湖潭、四股田4个自然村。关于几自然村地名的来历,也各有记载:水桶岙,状若水桶,故名,多阮姓。长礁,地以礁名,清《嘉庆太平县志.叙山》载:“苍山,距县四十五里海边。杨柳坑,在长礁……”系古海中一长形礁石,故名,多莫姓。泥湖潭,旧因其地低洼,呈凹状的海涂,故名,多吕姓。四股田,据传旧有三亩多田,为周、陈、吕、苏四姓共有故名。位于杨柳坑中部西北侧山麓,多周姓。据古人记载,杨柳坑有七十二岙小地名(方言):山头、度园头、狮子岗头、小坑里、七累头、浓坑、前山、前山岗头、仙人桥浜、拉屎浜、后山、呼鱼礁头、度爿园、度岩边、后山崎头、坑、度水库头、杨柳树下、团基岩、淡水坑、坟下、黄岩、五块头、黄坦奖、长礁嘴、门背山、后山头、半山、湾奖、石倒地面、高岩下、墙围里、岭头、度爿岭头、山头五、中央坑、半岭、半岭岗头、小园头、白岩头、白岩头浜、四古田、四古田沙头、山平头、四古田岙里、铁炉浜、麻联利、涨水潮头、锅里、水桶岙、粪桶浜、水桶岙岭头、坭湖潭、坭湖潭岭头、东嘴头、长嘴头、坭螺礁、度山、度坑、牛水库头、升邱岩、杨梅树下、虾基吉坤、崎岩、小山嘴头、水鸭礁浜、雷鼓岩、短岭头、先鳗皮岗、度臭头岩、上度坑、下度坑。1980年上箬围塘连通,杨柳坑岛正式由海岛变成半岛。</h1><h1> 解放初期1951年杨柳坑成立了杨柳乡人民政府,下设两个村,四股田为杨柳乡第一村,山头为杨柳乡第二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成立了杨柳旭日渔业社。1957年归属箬山乡。1961年体制下放后,改为四股田渔业大队和山头渔业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四股田渔业大队改为东滨大队,山头渔业大队改为东进大队。1982年改属苍岙公社(后为苍岙乡)。1983年东滨大队改为东滨村,东进大队分为杨柳、山头、后山3个村。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属箬山镇。2001年调整行政区域,箬山镇并入石塘镇,杨柳坑改属石塘镇。2011年杨柳、山头、后山三个村合并为杨柳新村。 现在杨柳坑就杨柳新村和东滨村二个行政村。</h1> <h1>  杨柳坑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她以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闻名在外。 杨柳坑有大小岛礁15个:深竹屿、大扁屿、小扁屿、稻草亭屿、小红屿、三礁、长背礁、横礁、南礁、分界礁、下分界礁、团箕礁、百亩扁礁、大礁、打碗礁,景观诱人。杨柳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湿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通常所说的是“冬暖夏凉”,气候十分宜人。</h1> <h1>  350多年前,杨柳坑岛开始有人居住。据周姓族谱载,清康熙四年(1665)有周姓人氏从箬横司根周迁入杨柳坑。林姓族谱载: 清乾隆二年(1737)有福建省莆田县林姓兄弟纠集叔侄数十人,移居温岭石塘、玉环等地,其中圣帮、圣连兄弟二人迁入杨柳岛。此后温岭各地陆续有毛、陈、张、江、李、应等姓氏迁入杨柳坑山头,有莫、泮、张、阮、吕、苏、洪、孔等姓氏先后迁入长礁、水桶岙、泥湖潭、四股田。</h1><h1> 杨柳坑有做十月半的风俗,山头陈家里总太公因为在十月半吃黄鱼时被刺卡住死了,所以陈家里后代这个节不过了。</h1> <h3>林子友炮台旧址</h3> <h1>  杨柳坑出过名人,据《温岭县志》记载:张继顺(1938–1984)笔名竹亦青,箬山杨柳坑人。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任职四川省歌無团,后调入曲艺团。前期创作多为清音、扬琴、荷叶、车灯等曲艺作品,其中清音弹唱《琵琶的传说》被收入《新文学大系.曲艺卷》续编,后期专攻戏剧评论和诗歌理论。1984年6月15日,病逝于成都。友人将其遗稿辑为《诗歌意境琐谈》。</h1><h3></h3><h1>  一友人回忆:</h1><h1>  张老师,高而略瘦,牙微突,抽烟,眼镜。说一口慢慢的下江普通话,清晰而好听。文质彬彬,自有一种儒雅之气。后来从交往中得知,竹亦青系笔名,先生本名张继顺,浙江人。北大中文系读书时,曾参与编写当年赫赫有名的师生合著的《中国文学史》。与当年才华横溢的很多热血青年一样,当上了右派。好像属情节较轻一类,勉强毕了业,被发落往四川,分配至省曲艺团写曲艺词谱。他的同窗,大多到了中央机关。一个下江人,弄去捣鼓四川方言,可悲乎?可笑乎?</h1><h1>  我找到了他給我留下的通讯地址。从此以后,我俩就书信往返。他的来信,字迹之工整,情意之真切,叙述之准确,语言之精美,令人过目难忘。在我作高三毕业班班主任那些年,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手段用尽而收益甚微之后,曾搬出这些书信让学生阅读,传授“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无声胜有声,教诲启后人,效果竟出奇的好。当年以本地极差的生源,能有人考上一般本科就不错了,而竟有一些学子被全国重点高校录取,而今都在很不错的地方和单位,还有在欧美发展的,他们应该不会忘记的。张先生在天之灵得知,当更加舒心吧。</h1><h1>  1982年暑假,我在川师院阅完试卷,去省曲艺团宿舍他家。记得当时先从狮子山坐公交经一部队服装厂到九眼桥,再转一路电车,到盐市口后走标志性建筑领袖像往前右拐,从东城根街一小巷进去,张先生搬入不久的新居在顶楼。记忆中好像卫生间管道是直直下去,大概当时设计水平如此。女主人刘时燕先生热情接待,与一家人吃完饭,就和张先生在客厅打地铺,展凉席,摇蒲扇。</h1><h1>  这个时候,张先生的“右派”早已改正,他被调往省文化厅剧目室,忙于审查,修改各地大旱逢甘霖后,创作的移植的众多各式题材,体裁的剧本。四川当时的魏明伦,还不大为人所知,竹亦青先生为他倾注了不少精力。</h1><h1>  谁知正当盛年,却突患癌症。忘我于事业之中,忽略了必要的体检,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1984年知道时,已到晚期,终于不治。</h1> <h1>  过去,杨柳坑人到上马、松门,非常不便,因为杨柳坑是海中之岛,中间隔了一片滩涂,涨潮时要过渡,退潮后,只能脚踩海涂行走。温岭文史资料《峥嵘岁月——温岭解放和剿匪斗争纪实》一书中,王安厚记述1949年、1950年杨柳坑剿匪往事时曾提到,1949年10月5日,松门区委“孙家树、金纪庭、王安厚带领机关干部若干人和区中队30余人,从松门出发,到达箬山后,吃过晚饭待机进剿。嗣后一八六团的步兵连按计划到达箬山。此时正碰上退潮,坐船上岛已不可能了。为了抢时间,大家脱下鞋,两脚踩着深陷的海涂,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h1> <h3></h3><h1>  原杨柳坑靠三条航线与外界联系:一条是长嘴头到木勺头,到松门集市再走八九公里路;另一条是水桶岙到箬山,乘小渡船买米买煤,购置生活用品;第三条是后山到木耳山,即苍山门航船,再到淋川2.5公里。航船除了古历每月十二、廿七日因潮水时间问题,或大风大浪天气外,每天都有一班次航船来往。</h1><h1> 1949年前后,岛上匪特活动猖獗,浙南游击队红十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应宝寿(安葬在坞根镇烈士陵园)、苍岙乡文书颜雪千(安葬在温岭烈士陵园)、部队转业的村长王二侬、民兵中队长林三会等,在与匪特的历次枪战中牺牲。</h1><h1> 1951年,解放军部队进驻杨柳岛,成立了杨柳乡人民政府,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从此匪特销声匿迹。在乡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民主改革,组织互助组、合作社。此后,成立杨柳乡旭日渔业社,由阮姐妹和江志香为负责。全岛以张网小捕为主,捕获鲜活鱼虾,加工成炊皮、薧头、鱼生、盐虾,销往海门、黄岩及温岭各地,成为杨柳坑特产,享有盛誉。后设立了水产收购站,鱼货运往松门水产公司,由政府统购统销。 </h1> <h3></h3><h1>  人民公社化期间,箬山公社注重钓业,政府拨款给杨柳坑建造了一对打洋船(可背四只舢舨)、一对木帆船,后木帆船转卖给舟山湖泥,所得款项在松门礁山造船厂造了四只双背小钓船,并从外地购得一只3号大钓船(背四只舢舨)。60年代后期,两个大队的渔业生产方式从近海张网向远海钓业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h1><h1> 1969年9月4日19时30分,东进大队3号大钓船在大陈洋面被英籍东狮号轮撞沉,渔民23人全部落水,18人救回,5人遇难。事故发生后,大队公社协同温岭县革委会,派人去广州黄浦交涉,7日,东狮轮号在广州港举行追悼仪式,回来后又为3号大钓负责人毛冬玉同志举行追悼大会。东狮号轮赔偿经济损失及抚恤金14万元,支付船上渔民经济捐助及抚恤金外,剩余资金造了2只大钓船,每只背6只舢舨。</h1><h1> 随后渔业生产不断发展,近海用机动船张网,远海用钓机生产,作业队伍常年生产,春季打墨鱼和洋山黄鱼,秋季冬讯去北洋钓带鱼,古历十一月冬至以后北洋回转,作业队有组织有纪律。长礁莫伯友成立了海上运输小组,就是现在的长安海运有限公司,不仅有几千吨级的小货轮,还有3-5万吨的国际、国内航线大货轮,成为温岭纳税大户。 </h1><h1> 1972年,箬山公社党委提出围垦上箬塘,杨柳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委号召,自发组织移山填海。公社党委专派罗永明为上箬塘围垦总负责,以全心投入上箬塘的围垦。东滨大队以阮姐妹为负责,东进大队以江志岳为负责,部队转业的江生明担任塘长,林奶妹负责开岩,从生产队抽调年轻力壮社员一道开岩运石。同时,发动妇女用手拉车推运,打好堤坝岩方基础。但筑泥方非常困难,筑筑塌塌,几经努力无功而返,箬山公社党委将负责远海捕捞的林大东调回来共同负责筑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花了八九年时间,终于筑成上箬塘,从此杨柳岛结束了出门坐渡船的历史,由此沧海变成盐田。盐民们在场长陈方波和书记周小友的带领下,认真刻苦地钻研晒盐技术,从原来的靠人工、靠自然的原始提炼法,转到机械助能,把晒盐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引海水入池、净化去污、蒸发结晶、细化……经过20多道工序,才把100斤的海水晒成1斤盐,晒起来的盐都是优质盐,盐场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先进集体,并定为浙江省标准盐场。2012年,石塘镇人民政府征用上马盐场建设工业园区、征用箬山盐场商业开发,形成石塘镇中心区域。昔日的盐场将成为历史。</h1> <h1>  90年代中期,根据上级政府“村村通公路”的要求,杨柳坑在箬山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造长嘴头至长礁嘴公路、盐场路,连通黄杨路,接通上箬路,并建造中央坑至山头的盘山公路。尤其是盐场路的建造,在干群的认真监管下,质量验收被温岭“村村通”验收组誉为“石塘第一路”,快捷的交通有力地推动了杨柳坑各项经济的发展。</h1> <h1>  90年代以来,杨柳坑两村发展钢质渔轮30多艘,马力320匹到500多匹,渔业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没有像样的码头,鱼货销售非常困难。杨柳村党支部书记林大东召集原山头、后山、杨柳三村18位船老大统一意见,每只渔轮集资7800元,温岭市海洋与渔业局补助6万元,在长礁嘴至黄岩一线建造渔用码头。在东滨村干部群众的帮助下,傍山筑路填土,完成沿海路建设,并把坟下与坑里道头沿线的道路接通起来,形成现在的沿海公路,为渔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改善了杨柳山头片的村容村貌。</h1> <h1>  为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从9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建设杨柳新区,先后建造一批小康型住宅和一间到顶通天房,还新建了村办公楼、活动健身广场,小区内道路全面硬化。现在还继续建造小区立改套住宅,原居住在山上的大部分村民已陆续搬迁新居。昔日滩涂洼地的杨柳坑,如今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配套设施齐全。</h1> <h1>  杨柳港湾有美丽的夕阳小岛、石塘中心渔港。山头还有待开发的仙人桥、狐狸洞等景点,杨柳坑现已名声在外,已逐步走向旅游岛。看日出要到石塘曙光园,但是,欣赏夕阳之美,就要数杨柳坑了。在杨柳坑看落日,别有一番壮观景象,唯美落日催生民宿发展。近几年,石塘镇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杨柳坑也不例外,涌现了好几家民宿。现在杨柳坑山头已有数家民宿对外出租,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h1> <h1>  除了落日美景之外,杨柳坑每一个家庭主妇,都是美食行家,都能做一手箬山特色菜:绿豆面、山粉圆、鳗鱼羹、鲳鱼羹、蛏羹、肉羹、肉丸等等。杨柳坑的海鲜更是原汁原味,令游客流连忘返。</h1> <h1> 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制订了乡村振兴战略,当地政府努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杨柳坑在两村支委及村委的带领下,启动了环境美化工程。可以预见,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杨柳坑将以更美丽的颜面展现在世人面前。</h1> <h1><font color="#167efb">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再加之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对之处,请多谅解!</font></h1><h3></h3> <h1><b>主编 :林大东</b></h1><h1><b>汇编 :应该和谐</b></h1><h1><b>协编:(排名不分先后)毛本地 林根友 洪向阳 林文华 王连明 洪贤东 王桂林 徐新才 周领生 陈军华 林玉富</b></h1><h1><b> 核对 :林根友 陈军华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