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佳县王寨村女客组团回娘家聚会……我帮母亲手机随拍制作一个相册留念

打火店-大胖徐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二年来,我们陕北老家突然流行起一种聚会……村里老小女客组团回娘家聚会。自从外公外婆去世以后,回娘家这事对于母亲来说已经淡化了,正所谓妈在家在。正当母亲对这次女客聚会表示忐忑时,我和老爸得观点竟然从未有过得出奇一致,大力支持母亲去参加。母亲这个年代的大都念书的少,所以没有什么初中同学或是其他什么同学,唯独就是几个同村的发小。加之她们这代人大都结婚早,如果没有现在的网络平台组织这次聚会,估计这辈子就没机会和她得这些发小姐妹团聚了。<br></h1> <h1><font color="#010101">迟来的桥!如果早有这座桥,当年和母亲来外婆家会省很多脚力。</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亲切而熟悉的佳芦河从这里有两条支流交汇于此,从毛谷川一路南下路过打火店直奔佳县城最后汇入母亲河,如同这道川的乡亲们之间亲连亲永远都有那份扯不断的亲情!</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聚会集结第一天,村里的老小媳妇们扭着秧歌迎接老小女客们回家!</font></h1> <h1>人群里看到母亲这笑容,心里无比的幸福!</h1> <h1>看看这小飞机,还动用了航拍,可见这次聚会组织者的良苦用心[抱拳]!</h1> <h1>我个人觉得陕北秧歌之精髓就是黄土地的老百姓为了表达喜悦之情而自由舞动得一种舞蹈表现形式。所以最主要的就是表情,特高兴愉快的那种,就如照片里我二姑这种!</h1> <h1><font color="#010101">几年未见,还有几十年未见的发小姐妹们,见面后的那种喜悦激动之情,让人看了都感动,初中文肓的我这时已经词穷。虽然只是围观者,但是那种氛围还是深深感染了我。</font></h1> <h1>瞧瞧!这场面。三五成群,同龄发小拉着手,说不完的话。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估算当时现场百戏连台!</h1> <h1>人群中发现这几位老婆婆年龄比较高些,寻问得知最长已经八十六岁高龄,难得!</h1> <h1>签完到的女客们,每人领一条代表喜庆的中国红。然后秧歌继续扭起来!</h1> <h1>这张是聚会主要负责人及出力帮忙人员合影!值得赞一个!</h1><h3></h3> <h1>从这次女客聚会才艺表演晚会中可以看出,将来的农村戏场庙会必须改革。要有群众的参与性,才能有活力。要不然就像现在好多戏场,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的尴尬场面。</h1> <h1>顺便去看了看小时侯经常去过的老地方。比如这个院子,现在还经常梦见!</h1> <h1>小时候经常爬在磨盘上,喝着二外婆家的黑豆糊糊,那种香胜过所有美味。</h1> <h1>这张照片是在朋友圈翻到的,几年前外婆家的老窑洞前拍的,窗台上这个旧磁带让我一下回忆了许多 ,当时一个人在外婆家旧院子里偷偷哭了许久。可惜外婆外爷已经走了!现在连这个院子和那三孔窑洞也被人埋在了地下。</h1> <h1>这个洞口给我印象很深,和外婆第一张合影就是这里,大约三十年前一次戏场里照的。</h1> <h1>这个院子以前有个代销店,记得卖货那老头名叫王进国,按辈份得称外爷!这就是一个吃货的记忆😄!</h1> <h1>这个小房房那天仔细看了一下,虽然外墙抹了一层水泥,但是那个木板好像还是以前的,小时候拿着外婆给的零钱,经常来这买糖吃!</h1> <h1>猛轱辘,小时候来这看山水,耍水水……满满的回忆!</h1> <h1>小时候看到这个坡,就知道后庄到了,往上走过了那个洞口,就看见了那个小房房,可以买糖吃了!</h1> <h1>妈妈与我和妹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