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琥珀金丝蜜枣,多好听的名字呀!色如琥珀,甜如蜂蜜,形如骨牌,咬一口,松脆甜糯,满口清香,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的。有民谣为证:蜜枣甜,要讨添。还有“料缸头蜜枣,食食腻心,丟丢可惜”的俗语,足见蜜枣的珍果地位。</p> <p>说起蜜枣,就不得不从青枣讲起,这是即将成熟的青枣——白露枣。</p><p>青枣的种类很多,有大木枣,牛奶枣,秤筒枣,白蒲枣等。大木枣果大,核也大,果肉厚实;牛奶枣形似牛奶,果实较长;秤筒枣,又是圆滚滚,像个秤锤。它们都不适合制蜜枣。只有白露枣(我们叫白蒲枣),皮薄,果肉松脆,核小,形状又好,是煮蜜枣的理想原材。</p> <p>处暑过后,青枣逐渐成熟,可以开始采摘,雕煮蜜枣。到了白露,完全成熟,枣子白里透红,是吃鲜果的最佳时候。</p> <p>雅沈村地域虽处剡溪两岸,且也易涝易旱,而枣树却耐涝耐旱,雅沈村的先民就在旱地上种植枣树,作为家庭的一项主要收入。</p> <p>雅沈村种植青枣历史悠久,据巜剡西沈氏宗谱》中的《允皓叔祖大人行述》有这样的句子:栽桑柘而丝绵已足,採柴薪而炊火何忧。耕于绿畦,满仓箱也;渔于深溪,盈筐筥也。而且扑赤心之枣,理青掌之麻。查沈允皓生于清乾隆丁巳(1737年),卒于嘉庆戊寅(1818年),从“扑赤心之枣”句推测,栽枣至少有25O年历史。而查看先祖的卒葬地,有多次提到“葬枣树地”,“葬上溪滩枣树地”。而提及最早的是先祖沈则诗,他“葬沙塍里枣树地”的记载。沈则诗,生于清顺治癸巳(1653年),卒于康熙辛丑(1721年),根据这推算,则雅沈栽枣历史至少已有300年了。</p> <p>《嵊县志》也有“枣,历来种植,以甘霖镇雅沈村产枣最多,产量占全县大半,百年枣园犹存”的记载。</p> <p>青枣的主要用途就两个:一是卖鲜果,增添家庭收入;二是做蜜枣,作馈赠和招待亲友用。刚采摘下来的青枣,没有分级,叫统枣。</p> <p>解放后,枣树也归集体所有,产量也大增,最高年产量是1958年,达到30多万斤。这一年开始,集体制作蜜枣。到上世纪80年代,由甘霖供销社开始收购销售,最有名的是“月印牌琥珀金丝蜜枣”,除在浙丶沪销售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深受客户的欢迎。</p> <p>蜜枣的制作,过去一家一户,多的煮五百、一千(个),小户人家也要煮一、二百个,主要用来过年待客用。</p> <p>过去单家独户,煮的蜜枣也少,都是用剃刀,甚而用缝衣针,把青枣枣身雕刻成一条条,便于在烧煮时吸收糖份。而今用机器雕制,就要把青枣按大小分级。</p> <p>这是雕枣机中的主要部件一一雕枣筒。筒内部密排刀片,青枣通过筒身就雕刻成功了。</p> <h3>为了雕制方便,要进行分拣,使大小差不多。这是分拣后的青枣。</h3> <p>用雕枣机雕枣比人工快多了。以前用剃刀雕,每个枣至少要雕上二三十刀,现在只要手脚快,一下一个,比手工快了好几十倍。</p> <p>看,她多利索。一会儿工夫,筐里就有好多雕刻过的青枣了。</p> <h3>雕后的枣子要进行清洗,洗去沾在枣身上的泥沙。</h3> <h3>倒入烧煮的锅里,放上适度的清水。</h3> <h3>按一斤青枣六两白糖的比例加入白糖。</h3> <h3>要站在锅边仔细地观看烧煮的程度。</h3> <h3>烧开后泛起满锅的白沫,要时刻留意不能让它溢出锅外。</h3> <h3>后来转成淡黄色,泛起大泡。</h3> <h3>渐渐转成黄色,气泡也变小了。</h3> <h3>经过近两小时的烧煮,气泡变得非常细小,糖汁粘稠,枣子的颜色也由青白转成黄褐色,就变成了一锅蜜枣。</h3> <h3>转入一个大面盆里。</h3> <h3>让它自然冷却后,就成了水蜜枣。</h3> <p>水蜜枣只能短时间保存,要想保存到春节期间,就得把它弄干。天气好,就用日晒。碰到阴雨天,就要烘干。</p> <p>稍干的蜜枣还要把它捏得扁平方正,就像一只只麻将牌的样子,形状又好,再经过烘晒,包装。这就是琥珀金丝蜜枣的来由。是春节待客,馈赠亲友的好果品。</p> <p>十多年前的大地坂丶小地坂,还是满片的枣树林。这是大地坂菜花已黄,枣树正抽芽的时光。</p> <p>这是小地坂雪后的枣树林,仍然能看到密集的一片。</p> <p>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一种叫枣疯病(我们叫米掉枣树)的侵袭,人们又疏于管理,终于枯萎而死,剩下孤零零的一根主杆。</p> <p>这是已患上了枣疯病的枣树。</p> <p>患了枣疯病的枣树,叶子又密又细小,不到二三年就会枯萎而亡。</p> <p>昔日夏天,华盖似的枣树,树上金蝉长鸣,树间鸟儿跳跃。如今,只剩几根枯枝伸向蓝天。</p> <p>原来的枣树地都变成了竹园,枯萎的枣树在竹林中哀叹!</p> <p>它在哀叹,何时还我家园!</p> <p>这是走遍大、小地坂所能找到的新栽的枣树,要把百年枣树林恢复起来,希望在它们的身上!</p> <p>努力吧,莫让这份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消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