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可以触摸的历史(意大利:罗马Ⅱ)

老羊

<h3> 当我们迎着罗马灿烂的阳光到达竞技场的时候,一只精灵般的鸟儿停留在看台上,毫不理会如织的人流从它身边走过。<br> 眼前的平和与明媚,能与历史重叠在一起吗?<br> 罗马竞技场(Colosseum)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意大利的标志性建筑。</h3> <h3> 罗马竞技场从公元72年开始建造。当时罗马帝国动用了约4万多奴隶、战俘,历时八年,建造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罗马人修建这座体育场是为了看生死搏斗,因此这里被称为科洛西姆斗兽场,也就是今天的罗马竞技场。<br> 跟着今天的导游、地陪斐小姐(也是我们此行最好的地陪导游),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罗马竞技场建筑。</h3> <h3> 斐导首先把我们带到二层平台上观看竞技场的全貌。眼前的竞技场呈椭圆形,层层升高的观众席将舞台围于中心,与现代体育馆颇为相似。她告诉我们,竞技场为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为155米。舞台的最大和最小直径分别达到85米和57米,原建筑高度为57米,经过近两千年的风吹雨打,目前仅剩下48.5米。</h3> <h3> 竞技场每层80个拱门,一个挨着一个,共三层。</h3> <h3> 试想一下,57米的建筑高度相当于当代19层楼的高度,竟然只花了八年就完成了(有些资料说十年,以斐导的说法为主吧)!要知道,这可是在近2000年前!那个时候没起重机,没有脚手架,没有一切现代社会所拥有的机械设备,甚至连数学、物理、工程知识都还在萌芽阶段,想起来简直不可思议!</h3> <h3> 罗马竞技场的建设,给当代体育场馆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竞技场鼎盛时的最大容纳人数为7.4万人,这么多人同时观看表演,罗马竞技场采用了几个关键的措施。首先是环绕分层式的观看表演方式,并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场地的合理利用,提高观众的观赏舒适度。<br> (笑言作品:一望千年)</h3> <h3><p> 其次是整个竞技场地面有三层,每层都设置了80个拱门。其中第二、三层的拱门作为窗口使用,第一层的拱门作为观众进出口。76个拱门按罗马数字编号(剩下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方向的拱门为皇帝、元老院和贵族使用)。 </p><p> 首层拱门作为观众的进出口。</p></h3> <h3> 观众们入场时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在一层80个拱门全部开放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全体观众在半个小时之内全部进、出完毕。</h3> <h3> 最后,由于竞技场建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夏日阳光猛烈,因此当年的竞技场建有顶棚,顶棚以悬索吊挂,中部留空,太阳光线可以进入,当作光源使用,颇有些现代舞台聚光灯的作用。</h3> <h3> 以上所说的三条,现代体育馆不都是这么设计的吗?近二千年前古代罗马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br>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当年竞技场落成时的状况,斐导提供了几张3D电脑复原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年竞技场的外形、顶盖、拱门内耸立的精美雕像和拱门的分布排列情况。<br> 竞技场3D电脑复原图</h3> <h3> 从外立面可以看出,竞技场以白色大理石作为饰面,外观典雅美丽。二百多间拱门中央耸立着比真人还高大的雕像,组成了斐导称之为“拱门交响乐”的华丽景观。复原图上有竞技场的前后对比图,可以一起来比较一下:<br> 现存竞技场空中鸟瞰图</h3> <h3> 新老竞技场外立面效果对比图</h3> <h3> 人与人之间、人与兽之间搏斗的表演在公元523年被教皇彻底禁止。竞技场从此逐渐成为废墟。十世纪时,这里是居民区(主要是移民);十四世纪时成为医院。1506年朱利奥二世教皇开始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这里成了“采石场”,外立面大量珍贵的白色大理石被拆除用于新教堂的建设。直到十八世纪才正式开始对罗马竞技场的全面保护。<br> (建筑材料采用了大量的砖,以用火山灰做的混凝土为粘合剂)</h3> <h3> 在离表演台最近的地方合影</h3> <h3> 当年的表演台地面铺上地板,采用沙质地面,为了防滑和……</h3><h3>(为便于理解,现场做了表演台局部复原)</h3> <h3> 暴露在阳光下的竞技场地下部分</h3> <h3> 可以看到表演区地下有很多房间、过道。这里是储存道具,以及牲畜和角斗士居住的地方。表演开始后用酷似现代电梯的齿轮装置升降机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h3> <h3> 最后,斐导引用了中世纪历史学家Venerable Bede的名言:“只要罗马竞技场还在,罗马就巍然不动。一旦竞技场倒下了,罗马也就倒下了;一旦罗马倒下,世界也就不在了。”作为结束语。因此,罗马竞技场就是“永恒之城”当之无愧的标志了。</h3> <h3> 从竞技场就能看到罗马广场上的君士坦丁凯旋门(Arco di Constantino)、罗马和维纳斯神庙。凯旋门为纪念公元312年君士坦丁皇帝击败马克奇奥皇帝(Massenzio),于公元315年建造的,比巴黎凯旋门早1500多年。这座凯旋门高21米、宽25米,有三个拱门,是少数保存较完整的古罗马伟大文物之一。<br> (在竞技场上看君士坦丁凯旋门)</h3> <h3> 凯旋门旁边是公元135年哈德良皇帝建造的“罗马与维纳斯”(Templum Veneris et Romae)神庙。为体现神庙高高在上的气势,下面专门堆砌了小土丘。</h3> <h3> 参观完竞技场,我们步入“古罗马废墟”。<br> 罗马又被称为“七丘之城”,是因为罗马最早建立在七座山丘,这七座山丘中央的山丘叫做帕拉蒂尼山(根据罗马神话,帕拉蒂尼山也是罗马建城者罗慕路斯与雷穆斯两兄弟被母狼发现并被其哺乳之地),走过君士坦丁凯旋门不远就可以看到。在帕拉蒂尼山和旁边号称罗马七丘最高的卡皮托里欧山之间的古迹就是古罗马废墟,也叫古罗马市集,是古罗马的中心和罗马的建城之地。<br> 提图斯凯旋门</h3> <h3> 到达废墟前也有一个单拱凯旋门,斐导告诉我们这是古罗马三座凯旋门中最古老的一座:提图斯凯旋门(据说古罗马原有21座凯旋门,目前仅剩下3座。君士坦丁、提图斯和后面会提到的塞维鲁凯旋门)。提图斯凯旋门是为了纪念提图斯皇帝打败了耶路撒冷而建造的。公元70年,提图斯一举摧毁了犹太人的圣殿。公元81年提图斯死后,弟弟图密善兴建了这座凯旋门以纪念哥哥的那场胜利。据说因为它是犹太人的耻辱柱,所以犹太人是绝不会从此门下穿过的。 </h3><h3> (拱门内壁上雕刻着现存唯一的对耶路撒冷圣殿器物的描绘:灯台和小号。其中的灯台图案被用作以色列现在的国徽)</h3> <h3> 这座奇特的建筑是安东尼∙庇奥皇帝为他死去的妻子福斯蒂娜修建的神庙。后来有人想拆除神庙建天主教堂时,发现神庙的石柱坚硬无比,无法拆除,因此变成了这种神庙套教堂的怪象。</h3> <h3> 笑言作品:辉映。可以看到神庙石柱上如剖开的洋葱头一般的纹路。</h3> <h3> 对面有几根残存的石柱和被石柱围合的墙体显现出它是又一座神庙,这就是维斯塔神庙。维斯塔是古罗马的灶神,因此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灶神庙。</h3> <h3> 罗马六月的阳光十分猛烈,因为几乎没有遮阳的地方,正午过来晒得够呛,好不容易找到一片树荫处,大家就不想动了。从树荫处往外看,又能看到一座凯旋门,那就是塞维鲁凯旋门。这座凯旋门建于公元203年,是为了庆祝塞维鲁和他的两个儿子卡拉卡拉和盖塔在194-195年和197-199年两次战胜波斯。</h3><h3> (塞维鲁凯旋门、市政厅及市政厅钟楼)</h3> <h3> 红砖铁窗的建筑是罗马元老院——市集里只有元老院是完整的,因为欧洲文化信奉上帝,不允许毁坏教堂。元老院又是圣母玛丽亚教堂,所以保存下来了。</h3> <h3> 左侧一组廊柱是萨图尔诺农神庙,供奉罗马农业之神萨图尔诺。它是公元前5世纪早期建造的。因为曾是国库所在地,所以正下方是金库。</h3> <h3> 贞女院。古罗马时期,会挑选6岁的贵族女孩进入贞女院,她们修身养性,成人后的职责是保护圣火。古罗马人相信,圣火不灭,国家就会强盛。</h3> <h3>罗慕路斯神庙。这个建筑的入口不在废墟内,而需要从皇家广场街进入。这是一座公元6世纪的教堂,以祭坛背后生动的马赛克图案而闻名。</h3> <h3> 这一堆黑乎乎的东西是啥(上面有一枝鲜花和很多硬币)?回来想了好久也想不起来。只记得很多团都进来了,大家转了一圈再出来,我们也是排着队进去的。而且既然象我这么不爱拍照的人都拍下来了,必定是个重要的景点。好一番努力,才查到这是凯撒神庙遗址。</h3> <h3><p> 凯撒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2年,在罗马元老院追封恺撒为神之后,屋大维为他的养父修建这座爱奥尼柱式的神庙,凯撒神庙同时也被称为彗星神庙(Temple of the Comet Star),原因是屋大维在凯撒被刺杀后四个月的公元前44年7月也是凯撒诞生月,在罗马举办了为纪念凯撒的竞技运动会。</p><p> 这座神庙比较低调,很容易被忽略,不过斐导专门为我们做过讲解的。</p><p> 门口的图片来自网络。</p></h3> <h3> 所有的古罗马遗址无法一一道来: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气派的马森其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恺撒神庙、和平神庙,也都化作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在这个乱石环绕,到处残垣断壁的废墟,我们凭吊历史,如拼图般地找寻过去的辉煌。可以说,有了废墟的残缺,罗马才完整。当残缺变成永恒时,更令人震撼,促人深思,于是,残缺也成为美,成为资源。</h3><h3> 我忍不住想,假如他们不保留废墟,罗马会是什么样子?假如这废墟属于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h3> <h3> 图密善竞技场。可能是竞步、田赛项目或骑马赛事的比赛地点。</h3> <h3> 下午,居然下了一场倾盆大雨。雨中的罗马变得湿漉漉的。</h3> <h3> 下大雨时,我们正在西班牙广场。广场位于罗马圣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因为电影《罗马假日》而出名。影片中奥黛丽赫本扮演的女主角就是沿着这些宽大的石阶而上,边走边吃雪糕,</h3> <h3> “西班牙广场”以其登上圣三一教堂的西班牙阶梯而闻名。这座教堂是1495年查理八世命法国人建造的,阶梯共有137阶,名称取自当时设在附近的西班牙(驻梵蒂冈)大使馆。到了十八世纪,这里已经是罗马最繁华的中心了。</h3><h3> (破船喷泉、西班牙台阶和圣三一教堂)</h3> <h3> 大雨来得猝不及防,躲雨给人很不愉快的感受。5欧买了把小伞,自娱自乐。</h3> <h3> 破船喷泉是罗马一处美丽的街景。据说1598年台伯河发大水,罗马全城被淹,大城如蛙,半浮水面,街道没入水下,罗马城此时就像是一条将要沉没的破船。大水过后,教皇要求修建一座喷泉以纪念那场洪水。这个任务是由杰出的艺术家贝尼尼和他的父亲共同完成的(至1627年竣工)。</h3> <h3> 罗马街头,偶遇一对打扮成罗马武士的双胞胎。</h3> <h3> 罗马中心区的主要景点相距都不远:西班牙广场、特拉维喷泉、万神殿,基本都在步行范围内。我对特拉维喷泉仰慕已久,有人称这里为“许愿池”:只要你背向特拉维喷泉,用右手向左肩后方投下一枚硬币,你就能再次来到罗马。</h3> <h3> “特拉维”是三岔路口的意思,因为喷泉前方有三条延伸的道路得名。这个喷泉是由尼科拉·萨尔维设计完成的,喷泉以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勒战胜归来为题材,外形奔放、刻画细致、极富动感。</h3><h3> 喷泉以波里公爵府的墙面为背景,喷泉的中心是站在海贝中的海神尼普勒, 一副桀骜不驯、藐视众生的神态;海神脚下有两匹骏马,被两个人身鱼尾的男人所牵引,分别象征着平静与汹涌的河流,左边的那个狂躁凶猛,右边的温顺平和。在背景墙的顶部,有四个女神各持不同的神器,象征着四季。</h3><h3> 设计师尼科拉·萨尔维对每个人物的刻画丝丝入扣,令人佩服,而整个画面恢宏震撼,绝对是顶级的世界名作。</h3> <h3> 喷泉周围人头攒动,几无插足之地。好不容易进去拍了两张打卡照,导游告诉我们说旁边有一家小店的冰淇淋味道很好,来这里的游人几乎都要去品尝,剩下的时间就都消磨在这家雪糕店里了。</h3> <h3> 好久没吃过雪糕了。2.5欧的意大利雪糕,有各种口味。卖雪糕的是一位操国语的华人小伙子</h3> <h3> 最后,我们来到了万神庙。</h3> <h3> 万神庙虽然只是一座单体神殿,但它的来头绝不可小觑:它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后,公元125年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h3><h3> 万神殿上方镌刻着一排拉丁文字,其含义为:“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h3> <h3> 从神庙内部看穹顶和天窗</h3> <h3><p> 如果从外部来看,万神庙就是一个圆形堡垒加上一个希腊风的柱廊组合,很难体会到它的神奇。事实上它的伟大之处在那高度和直径都是43.3米的巨大穹顶。那年代的工程人员在没有机器设备的协助下,可以建造如此巨大的无梁穹顶是要有超级大胆的设计和创新的。而采用的火山灰水泥类似于现代的混凝土,没有一根钢筋。想想国内那么多豆腐渣工程,来对比2000年来稳如泰山的万神殿,这是何等的了不起。</p><p> 跟着斐导的讲解,我们每个人都会对着穹顶拍照,因为大殿是没有窗户的,室内唯一的光线来源于顶部一个直径为8.92米的天窗,并跟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在室内移动,中午一时,阳光会象光柱一般垂直投下,连米开朗基罗都赞叹其为“天使的设计”。<br> 下雨怎么办? <br> 神庙中间与天窗对应的地砖上有小而密集的排水孔,下雨时雨水从孔中排往下水道——真是非常高明的设计!</p></h3> <h3><p> 万神庙最初设计建筑是为了供奉诸神,意大利统一后,万神庙被作为意大利王族的陵墓,其中埃玛努埃尔二世和翁贝托一世及他们的王后就埋在这里。</p><p> 埃玛努埃尔二世墓</p></h3> <h3> 翁贝托一世皇帝墓</h3> <h3> 由于斐导没有提到,所以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拉斐尔的墓地也在万神庙里,直到回国整理资料时才发现歪打正着,我拍到了拉斐尔陵墓的照片(所以以后出游要不停地拍拍拍)。<br> 拉斐尔是在37岁生日当天去世的,由于生前曾以极大的精力研究古代建筑遗迹,对万神庙非常着迷,临终之际表示希望死后能长眠于此。其好友洛伦泽托根据他的遗愿将他安葬于此。三年后,他的一个学生在他的墓上做了圣母的雕像。1833年,意大利著名雕塑家乔瑟佩·法布里斯为拉斐尔做了一尊半身雕像,放在圣母像的左边。在同一年,教皇格莱高里欧十四世下令开棺验证拉斐尔的遗体。当确定遗体依然存在后,教皇把一尊精美的石棺赠给了万神庙作为拉斐尔的棺墓。棺墓上刻着与拉斐尔同时代的红衣主教,作家和诗人彼得.班博为拉斐尔写的诗句:你活着,大自然黯然失色;你逝去,大自然悲恸欲绝。</h3> <h3> 万神庙广场的方尖碑</h3> <h3> 万神庙门口耸立着一座埃及方尖碑。据说全世界现有源自古埃及的方尖碑共29座,其中埃及本土保存9座,意大利则拥有11座,其数量竟然比存留在埃及的方尖碑还要多,是全球最多的。万神殿北面门口的方尖碑来自古埃及的太阳之城的太阳神——“拉”的神庙。1711年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命人将它移到万神殿前的一个喷泉上面,一直保留至今。</h3> <h3> 罗马中心区还有众多的景点。</h3> <h3> 古浴场。</h3> <h3> 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墙。</h3> <h3> “公主殿下,在这次欧洲之行中,哪个城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美好?”</h3><h3> “罗马,当然是罗马。”</h3><h3> 这是半个世纪前格利高里·派克与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中的最后的、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对白。 </h3><h3> 罗马还有什么?看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0年、1990年两次将罗马的历史城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语:“根据神话传说,罗马城由罗穆卢斯和瑞摩斯于公元前753年修建。罗马首先作为罗马共和国的首都,后来是罗马帝国的都城,再后来到了公元4世纪,这里则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中心。1990年,这个世界遗产地的范围扩大到了罗马八区的城墙。该文化遗址包括了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例如:古罗马广场、奥古斯都的陵墓、哈德良的陵墓、万神殿、图拉真柱、马可·奥里利乌斯柱,以及罗马教皇的许多宗教和公共建筑。”</h3><h3></h3><h3> 该看的还有很多,但愿再来罗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