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黄强生</b></h1> <h3><b> 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出来后下一个景区是鲁朗林海。</b></h3> <h3><b> 鲁朗林海,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位于被誉为“雪域瑞士” 的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鲁朗镇境内,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公路(318国道)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处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涌入的印度洋水气带,海拔2700-4200米属高原温暖半湿润气候,素有“西藏江南”美称。
鲁朗林海是一处云山雾海里的森林,有“叫人不想家的”的美誉,整个景点如诗如画,周边雪山林立,沟内森林葱笼,林间还有整齐如人工修剪般的草甸,许多民居修建在这山环水复的天上森林,周边溪流蜿蜒,有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简直就是人间天堂。</b></h3> <h3> 观景台上拍摄的鲁朗林海</h3> <h3><b> 鲁朗林海碧绿苍翠、林木葱茏、风光优美、大气磅礴,远处的雪山、冰川,与近处的原始森林、村落、河流交相辉映。鲁朗林海的树木以青冈、云杉、松树为主,林中有大量鸟类栖息。色季拉山的杜鹊花海也为林芝著名景观,每年4月中旬到6月初,这里是杜鹃花的季节,各色杜鹃尽情绽放,是一片鸟语花香、神仙居住的地方。由于我们到时已是6月底了,只能看到尚开着残花的零零星星的几株杜鹃,没能看到成片开花的杜鹃挺遗憾的。</b></h3> <h3> 鲁朗林海</h3> <h3><b> 流放地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为荒凉、自然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边远地方。而林芝地区有着在西藏较低的海拔,有着丰富的森林植被,就这样一个在西藏属于自然条件较好的″西藏江南”,据介绍在旧西藏林芝却是一个流放地。不知当时的统治者是怎么考虑的?</b></h3><h3><b> 林芝地区有着占全西藏约80%的森林、植被。象鲁朗林海景区这样丰富森林、植被,在西藏的其他地区是没有的,可以说在青海、甘肃等藏区也是少见的。但作为对我一个南方人来说并不具备特别的吸引力,可以说我们绍兴南部山区的山林、植被完全可以与其媲美,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是缺少没有远处的雪山陪衬。</b></h3><h3><b> 晚上仍宿八一镇。因第二天行程安排较紧,导游关照次日早上七点就开车。</b></h3> <h3> 鲁朗林海景观台上拍摄的</h3> <h3><b> 27日上午是藏民家访,据导游介绍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每个团都得安排"藏民家访",目的是为了推介西藏,增进藏汉民族之间的了解。</b></h3><h3><b> 在九点半左右到达一个藏民居住点,早就有接待的藏族宣解员等候着,在车门处依次给下车人献上了哈达。接着由她带领大家去了她家。这是一个二层小楼,墙体全部釆用石材,屋顶是钢板材质的坡屋顶。据我观察这个小楼与原来的旧藏式楼房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楼层高度较旧藏式房高不少,其次屋顶原来旧藏式房是平顶的,现在都是坡屋顶。据介绍这钢板材质的坡屋顶是内地对口支援省、市免费安装的。</b></h3> <h3> 藏民家的二层小楼</h3> <h3> 家访藏民的入屋门</h3> <h3><b> 藏族宣解员先讲了注意事项,是进门后一楼可拍照,但上了二楼后不得拍照,而且最好关掉手机,因为二楼有供奉着佛的经堂。但实际上她进门后就直接带我们上了二楼客厅。</b></h3><h3><b> 客厅大约有40一50平方米,门开在在南面正中,南、西二面墙都是柜子,其他东、北二面是靠墙的藏式沙发,沙发前面是藏式茶几,南墙靠东边的位置放着一只电视机,中间靠近西北角的位置有一炉子。我们一行近二十人全部坐在沙发上也不感觉挤,她说最多时同时接待过五、六十人。落坐后先给每个人斟上酥油茶,大概以前接待的游客中有喝不惯酥油茶的情况,所以她说能喝就喝,不能喝就放着,当然希望你们多喝点。我先尝试着喝了一小口,感觉味道不错还可以接受的就先后喝了二碗。</b></h3><h3><b> 接着开始介绍说她们属于工布藏族,是藏族中的一个分支。最明显的从服装中就能分别出来,工布藏族的藏袍是没有袖子,这</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和工布王的故事有关系。传说700多年前,当时的工布王叫吉布,他集英武和智慧于一身,而且非常关心体贴百姓,百姓也十分尊敬爱戴吉布王。在工布地区一次遭到外敌入侵时,吉布王挂帅出征,最后将士们得胜归来,但</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吉布王却壮烈牺牲为国捐躯了,而且他的遗体被敌人砍去了头颅和四肢。为了纪念吉布王,百姓们都穿上无袖的“果秀”服,去为吉布王送葬。从此,这种工布服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b></h3><h3><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 她介绍说藏民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是居无定所过着游牧生活,现在家家盖起了楼房,同时藏民受教育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她本人就是大学生,她说象她祖母及父母老一辈的藏民由于吃过旧西藏社会的苦,所以是衷心感谢共产党,故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挂着五星红旗,客厅里都有领袖象。</b></h3> <h3> 藏民家中不许拍照(此为网络配图)</h3> <h3><b> 过了一会主人家端上了糌粑,说让我们品尝一下藏民的主食</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糌粑。糌粑,名字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接着她告诉我们如何吃糌粑,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茶,然后</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和酥油茶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最好是干、稀拌匀合适碗内无残留即做到碗光。</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藏族群众吃糌粑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的,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我觉得糌粑的口味就是象炒米粉的味道,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接受,至少不难吃。</b></h3><h3><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b></h3> <h3> 藏民宣解员与旅行团的小朋友</h3> <h3><b> 每个藏民家中的都有一个佛堂,藏民家中佛堂一般都是供奉唐卡。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据介绍藏民供奉唐卡的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因为游牧生活使得他们经常迁居,如果供奉其他形式的佛像,如木质、金属等立体式样的佛像,搬迁时就不方便,而唐卡只要裹成一卷就可以随身携带,非常便利。虽然现在已停止了游牧生活都定居下来了但供奉唐卡的习俗还是传承下来了。</b><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3> 每户藏民家院子里都有的小白塔</h3> <h3><b> 藏民对佛之虔诚程度真的让人吃惊,可以说他们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佛。小孩出生,是由当地寺院的高僧帮忙取名,他们相信这个名字像佛一样会保佑孩子一生。生病了会去求菩萨找医僧。她介绍说每个藏民一年得叩十万个头,有条件的话还会叩着等身长头去大昭寺朝拜,除了日常开支外到年底会把节余的钱物都送到寺庙里去(我在想如果这样的话还有动力吗),所以才有象布达拉宫用数吨黄金及大量绿松、珊瑚、琥珀、天珠等镶嵌的</b><b style="line-height: 1.8;">佛像及灵塔。这些</b><b style="line-height: 1.8;">说得大家都瞠目结舌,既令人费解又肃然起敬。</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同时她还介绍了藏民族的葬礼风俗(在青海的藏民家访中也同样提到)。此处我的原稿有一段关于藏族的丧葬风俗,最后审核时显示:含有敏感内容已隐藏。并自动删除了这一段。</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3><b style="line-height: 1.8;"> 接下来的一套程式完全是商业化了,主要介绍了原来的藏区在缺医少药的时期,藏民如何用银器来保健及保养,然后就推介藏民纯手工打制的银器,这里不赘述了。</b><br></h3> <h3><b> </b></h3> <h3><b> 从藏民家访出来后又从新上了拉林高等级公路(实际上就是拉萨至林芝的高速公路,只不过还有部分遂道及设施尚在建设中没有全线通车),西藏的公路不收费。但西藏的公路检查极其严格,既要检查乘车人员的身份证,又要检查车辆的限速、限时(大概出于安全考虑,当地规定某一路段必须得行驶相当时间,如果未达到规定时间就须等待,否则就得处罚),所以经常有在临近检查站附近的一个区域停靠着大量的旅游大巴等侍着限定时间的到来。大约在下午两点左右到了拉林高等级公路尚在建设中米拉遂道口,从新转入318国道上了"米拉山口”。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是拉萨到林芝的必经之路。但待米拉遂道打通建成后拉林高速就不必翻越米拉山口了。</b></h3><h3><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 米拉山口,地处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分界上。</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边的拉萨河水系与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野,具有显著的地理分界意义。米拉山以西的拉萨地区,气候干燥寒冷,而东部的林芝地区则是温暖潮湿,植被茂盛。</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站在山口,山风劲吹,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地接天,将藏民们虔诚的愿望传达上苍神灵。</b></h3> <h3> 米拉山口的经幡</h3> <h3> 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h3> <h3><b> 在山口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标有“雪域之舟”的西藏牦牛石雕像。在藏民家访时那个宣解员说哈达不得随便抛弃,你们可以在过米拉山口时系在高处。于是我就将哈达系在了石雕的牦牛角上,望佛祖能保佑我。</b></h3> <h3><b> 在米拉山口遇到了一个红色旅游团,由一位武警大校带队,这批大叔大妈全然不顾5013米的海拔高度,在山口上载歌载舞地唱着红歌。</b></h3> <h3> 米拉山口偶遇的红色旅游团</h3> <h3> 红色旅游团唱红歌</h3> <h3><b> 过了米拉山口这次的旅游的景点也就全部游毕了,从而也就结束了西藏江南林芝的全部行程。</b></h3><h3><b> 原来还打算上珠峰大本营,但由于去时没有列入行程中,所以没有准备较厚及保暖性较好的御寒衣服,因为上珠峰还得在5200多米大本营住一宿,而大本营无固定建筑物只有帐篷,所以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是抵御不了珠峰的严寒的。只能等有机会再说了。</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b><b style="line-height: 1.8;">进藏以后怕"高反”一直不敢喝酒,由于次日要离开拉萨,因为自我感觉这次西藏行还是较为成功的,晚餐时决定小酌一下,但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不敢喝白酒,虽然只是一罐啤酒但喝着感觉真好。晚上仍回第二次入住的那个青旅。</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b style="line-height: 1.8;"> 我喜欢西藏的天地,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有着高高耸立的雪山,在雪山上有雄鹰在天空翱翔,在雪山下的草原与沙砾间有着无数的牦牛,这里的大地宽广而苍凉,却又在特有的蓝天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张扬着一种别的地方罕见的气魄,这里有着淳朴而虔诚信佛的藏民,这里还有着神圣而神秘的藏传佛教,是神明居住的地方。在西藏</b><b style="line-height: 1.8;">你会觉得那种远离尘嚣的恬静,抛开事物的轻松,摒弃烦恼的舒畅,这一切一切,都让你仿佛脱离了凡尘,心灵升腾于云霄……。</b><b style="line-height: 1.8;">可惜进藏时间太短有许多地方没能到,有更多事物有待了解。</b><b>诚然正是由于这些不完美恰恰让我留下更多念想。西藏</b><b style="line-height: 1.8;">我希冀着下次有机会再来。</b></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b> 再见了西藏!</b></span> <h3> 青藏公路</h3> <h3> 列车外面刚下雪了</h3><h3> </h3> <h3><b> 原来行程安排是从拉萨直接返回了,但我考虑了一下,因青海湖海拔也有3000多米,在这个海拔高度也有不少人有高反,估计我妻亦然。所以如果以后我要来青海那还得独行,既然这样为何不顺路到西宁下车,了却去青海湖的心愿。</b><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3> 列车上拍摄</h3> <h3> 丰沛的草场与牛群</h3> <h3><b> 28日上午从拉萨上了去西宁的列车,开始向西宁进发。列车上还是照例填写了"旅客健康登记表”。</b></h3><h3><b> 邻座是三个河南人二个20多岁的小伙,还有一个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中年人是来那曲的同乡处打工的,因为西藏的工资较内地高不少,特意从河南赶来。但到了那曲却发生了高反,开始还以为坚持一下适应几天可挺过去的,不了后来几天越来越严重了,不但头疼而且还不能动,一动就气喘,所以只得放弃而回家。其中一个小伙子是骑自行车进藏的,回程将自行车托运回去,自己乘火车回家。据了解小伙子28岁,已是第二次骑行进藏了。第一次是二年前从川藏线进藏,这次是从新藏线进藏。以后还准备走滇藏线及青藏线,把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几条线都骑行一遍。真佩服小伙的毅力与决心,骑行进藏这是个费钱、费力、又费时的行动,</b><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无论对精神或身体都是很大的考验,除了体能上的折磨、心理上的煎熬、旅途上的孤独、气象条件的变幻莫测及在困难面前价值观的动摇等等,这一切都是时刻考验着骑行者的决心。</b><b style="line-height: 1.8;">所以进藏才是骑行爱好者挑战自己、证明自己的最佳线路。可惜我已年过花甲,如果再年轻二、三十年的话我真想也骑行进藏挑战一下自我。</b></h3> <h3> 外面刚下过雪</h3> <h3> 列车上拍摄的唐古拉山</h3> <h3><b> 感谢惠阅</b></h3><h3><b> </b></h3><h3><b> (待续)</b></h3><h3><b> 请您继续关注下篇</b></h3><h3><b><br></b></h3><h3><b> </b></h3><h3><b> 2018年7月17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