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枫萧萧叙别情

上善若水

<h3>仲冬柳江,暖意融融,绿意依稀不忍归去,一派亚热带季风季候特有的繁荣景象,丝毫没有寒意。素有“柳江高原”之称的土博镇,枫叶透红,就像少女粉红的小脸,挂满枝头,点缀着连绵的山坡。微风过处,频频点头鞠躬,曼妙多姿,瑟瑟着响,仿佛在低声吟唱: 红妆佳丽一排排,欢迎朋友四方来; 今生目睹我风采,一世情缘不分开。 “唉,今天我们故地重游一趟,终于圆了多年来的心愿,回去将再次生动告诉我们的孩子和家人。”吴佩莲动情地对同来的昔日知青们说。 是的,别了近四十年的乡村,今日再次投入其怀抱,看到昔日村民的热情,残壁破窗的旧居,今日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这些,怎不让她热血涌动,不禁感概万千呢。 11月30日上午,当年曾在土博镇四案村北榄屯插队的柳州知青张强、李保权、叶超英、李土凤和吴佩莲5人及其陪同朋友6人再次回到北榄屯。 我被知青指定为北榄籍联络员,上午八时许,在县文化宫广场集合,共三部小车载人,结伴回“婆家”探亲。 知青吴佩莲说:“与我们当年一起插队的另5人当中,李小平、苏志华、覃顺梅因工作业务不能抽身,李秀英远嫁美国客观原因不能到场,李佩英不久前生病,坐在轮椅上的她都想来,但不方便也来不了。”当我握着叶超英的手时说:“你叫叶超英,当年生产队会场宣传栏里揭批‘四人帮’罪行稿件书法最好的一位知青。”超英惊讶回答:“是嘛?你还真的记得,很不错呀!”我接着说:“李秀英当年在戏剧《刘三姐》中扮演‘刘三姐’,曾代表土博公社来县里比赛,今天这‘歌仙’终于把山歌唱到了美国去了。”吴佩莲笑着说:“当老师的人就是很会讲话,不过,秀英的嫂子今天代她来了。” 随后,我交给她们《柳江人》第六期一本,说这是柳江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里面有我撰写的四千言拙作《感悟知青》一文,回忆当年与你们相处的日子。“哇!那太好了!”他们异口同声说,接着头往一处挤,翻看文章在哪一页。 知青结伴故地重游计划,一波三折,历时几年。 当年知青返城后,各奔东西,由于没有电话,更谈不上有手机,一度冲断了联系。一次,张强邂逅与吴佩莲相遇,两人决定以口口相传办法,不仅联系上在北榄屯插队的10名知青,而且把在四案大队插队的所有知青都联系上来。近年来,在四案大队插队所有知青每年都在柳州开展聚会活动,回忆知青岁月,畅谈未来生活,沟通彼此感情。 今年11月18日的晚上,在鹿寨县党校参加“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培训的我收到了陌生的电话:“喂!你是韦才金吗?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回问几次,他都是这样一句。我只好说:“我是才金的堂叔,他年龄比我大,但我班辈大。”他接着说:“我是知青张强,我们以前在北榄插队的几个知青准备回那里看看,以前的村(即现在的屯)委干部和我们同龄人有人在家吧?”我回答:“有部分在家,但你们的同龄人已经去世3人,当年的村干也去世了几人了。得知部分人员去世消息,张强表示要尽快回来看看,否则几年后回来,认识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从一次电话可知,他们寻找线索也很用心。当年知青在屯里插队时我只是个小学生,自然熟悉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生,约大我岁(那时高中和初中均2年制),也能称上“代沟”,他们已经记住我们“小字辈”了。 我只好做个自我介绍并表示乐意协助联络工作,再问:“你怎么懂得我的手机号哦?”张强回答:“叶超英从报纸抄下来给我的。”我一阵蹊跷后恍然大悟。猜想他们一定是从《南国今报》得到我的手机号码的,说明他们对第二故乡的北榄屯是有很深的感情。 前年,韦才金在云南读大学的女儿因暑假外出打工“失踪”近半年后,《南国今报》进行过报道。因韦才金的听力不佳,故联系电话改为我的手机号,这就是他们错认称我韦才金的原因。</h3><h3>之后,我在县城用手机与屯里近十人联系,屯里很多年轻人,都是在知青回城后才出世的“后生”仔。知青回城近乎两代人,对“接待”从不谋面、陌生的前辈,似乎天上来客,他们表示不理解。正当困惑之时,家里的哥哥来电说:“原村委(现在的自然屯)妇女主任,韦玉花恰逢回土博吃喜酒之时回老家,年愈古稀的她是‘德高望重’的知青时代的见证者和领导者,非常合适。” 我这就高兴了,韦玉花一定非常热心接待久别的知青。因为当年知青初来咋到,没有住房,6位女知青全部住在韦玉花家,玉花把她们看成自己的女儿一样,彼此感情深厚。 不久,韦玉花给我打来了电话,询问情况并问我要张强的手机号,亲自与他们联系。玉花想得很周到,嘱咐我不用买猪肉了,城里人要让他们吃点我们的土货(土鸡、土鸭)。 “板江坳路变宽了,路面改水泥路且有防护栏,路旁绿化真美呀!”知青们在小车上一路惊叹。知青年代此路为泥沙路,车子过后便是“沙尘暴”,路边草木遭来灭顶之灾,1999年4月19日,板江至土博公路才改造柏油路正式竣工后,沿路生态才得以保护,出现以上景观。 提及水源,佩莲说:“刚到北榄插队,没有粮食,生产队指导员交给我10 元钱和粮票,叫我自己到四、五公里外的水源粮所买米,在那里举目无亲,正好我哥哥给我做了饭吃。那时我才十七、八岁,也算有了胆子了。” 即将进屯时,张强问现在是否还有野猪,并回忆起他当年和屯里青年仔晚上打着电筒,带上狗和猎枪,外出打猎的故事。城里人在那年代参加了这些野外活动在现在看来仍很新鲜。当前,国家制定严格的《条款》,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加强对枪支弹药的管理,人们再想从事那种有趣的“捕野”活动已一去不复返了,那段历史已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历,因而显得弥足珍贵,成为饭后谈资中的“美丽传说”,作为本土人,我都羡慕不已。 那个年代,屯里房子都是泥墙,仍有一些茅草房,据老人们说,1966年9月,屯里发生了一次特大火灾,过火面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当时国家困难,灾民没有得过一分钱补助。此后,瓦房逐渐曾多。如今,国家实施农村旧房推倒重建补助政策后,百分之九十农户都住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平顶房,外观装修和城里房子没有两样。这样的风景让知青们为之眼前一亮,啧啧赞叹! 说话间,车子已经驶进屯里,韦玉花满面笑容,老早站在自家新房门前,以当年老领导身份“高规格”接待知青。岁月的轮回改变了村貌人容,却改变不了彼此间水乳交融的感情,当年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如今都已成为年近花甲的中老年人了,他们紧握着韦玉花的双手,仿佛回到妈妈的身边,感动之余,无不嘘唏不已。 韦玉花带领女知青们先到自己旧泥房参观,看看当年女知青睡过的床,煮过饭的泥灶。 吴佩莲回忆说,有一次,她们做工回来肚饿,曾“偷吃”了妇女主任的玉米粥,给在四案读书的小孩回来都不够吃,后来主任交代以后吃粥要记得留些给小孩,此后我们就不敢“偷吃”了。那时没有压力锅,用柴火煮玉米粥花很多时间,多半是在头天晚上煮,第二天天亮就出工。吃玉米粥经得饿,但要知青像当地老妈子一样,头天煮着准备,至少需要一段磨合期,毕竟她们是很年轻的城里人。韦玉花温和的一句话道出了“一碗水端平”的态度。她两个儿子早上七点一定要走路出发到四公里远的四案小学读书,中午没有吃东西,放学回来肯定要有足够的粥吃,因为放学后他们不是去砍柴,就是去捡猪菜或做家务。韦玉花的大儿子和知青年纪相差无几,也是小两岁左右。知青和玉花家住在一起,已成了一家人,即便是自己的小孩也得讲一声。谈到此事,彼此脸上都露出笑容,感叹昔日生活之艰辛。 中午就餐安排在韦荣伟家,一个两层楼房别墅式乡村院落,房前全精致瓷砖装修,一楼高4.2米,两层居住面积近300平方米。踏进房门,知青们称赞说,房子做得大气,柳州市区没有这样宽大的住房,商品房一般高不到3米。 李保权现在司法部门工作,张强自己创业,另3名知青已退休了。有所作为的他们在开支方面一点不想连累乡村的父老乡亲,他们买了菜、酒和饮料,就是配料生姜也买上了。妇女主任韦玉花反问:“我当年带你们种过生姜,你们不知道乡下生产这东西?” 知青们接着赶到吴永胜家。永胜新房建在旧房南边,堂前桌上备有自己种得的脐橙和蜜桔,李土凤、吴佩莲和吴永胜是同龄人,回忆青年时代一起劳动的岁月,那纯真的感情成为他们埋在心底中多年的记忆。 李土凤深情回忆说:“一次我骑自行车从四案回来半路车子爆胎,从车上跌倒下来,膝盖处裤子都划开了口,走起路来都很困难,永胜一路帮我推车回来,晚上还加班帮补轮胎,永胜人老实,很热心帮助别人。”从她的话语中可知,她也一直念念不忘那段经历。 我老家土房和永胜家仅一户之隔。吴佩莲在众人前也夸奖了我,对我说:“一次我挑水路过你家门口时,有条狗凶凶狂叫朝我跑过来,怕得要命,是你把它赶走。”一个小小举动,我早已没有记忆了,然而她却记忆犹新。或许那事使他惊慌过头,印象太深刻的缘故。 从中我也领悟到,要努力做一个完美的人,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少说牢骚话,多干实事,一句简单的话,一个小小动作,一个瞬间的表情都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为人的品格,或许我们已经完全忘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抹不掉别人心中的记忆。 得知永胜的媳妇小程是桂林市区人,已是两岁小孩的妈妈,工作能干,常亲自开车拉货去买,知青们盛赞永胜很有福气,老实巴交的满脸推笑:“那是华仔自己的事。”小程此前曾向我透露,她认识的男孩中大多都比金荣高大,也比金荣长得帅,家庭条件也好,但她就看到金荣具有他人不具备的优点:纯朴善良,没有私心。 知青返城时把一个大水缸送给永胜作为纪念,永胜家至今保留完好,而一直在使用。那水缸很大,现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发现那么大的水缸,知青们饶有兴趣走进厨房,看到缸中的水清明透亮,纷纷赞叹水质太好了,便问哪来的水?以前吃的是水池里的水,免不了有点淡黄,得知现在饮用是三公里外地下70米深处的地下河水时,知青们提议马上去看看水塔。 屯西北面,一新水塔和三个旧水池紧密连接,在柳江县可能少有或者没有。北榄人喝水困难经历也比较突出,从滴水贵于油的过去到今天能喝地下深度天然矿泉水,这巨变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关心。2011年,我以本屯饮水工程为题材撰写的《甘泉哗哗颂党恩》一文获得县“党庆9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并非说明我文章写得好,只是内容实例突出感人。文章是“形式”,“饮水困难的转变”是内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才是第一位。 看到水池中脏兮兮的黄水,张强对随行的朋友说:“当年我们就喝这种水,刚来不懂事,加上洗澡困难,我们四个男知青曾两次在晚上到里面洗澡,会上挨批评后就不敢再来了。”吴佩莲接着说,我当年和佩英她们也上过这座被指定为“封山育林”的山上来砍柴,生产队指导员在下面喊话:“你们几个妹仔山上又‘哒哒哒’起来了!”一句温婉的话让她们从此不再上这座山砍柴。知青们感概,三年插队生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到了在学校里没有学到的不少东西,自己也比以前更加成熟。 谈话间,吴永胜提议,要求知青们去参观他的果园,他们立刻答应前往。走完一圈后全部回到韦荣伟家进餐。 吃饱饭后,韦玉花的媳妇梁桂兰(三江县人)唱歌OK起来,伴着动听的旋律,知青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也翩翩起舞,村委会妇女主任梁凤娥(三江县人)也卷入舞场。梁桂兰和梁凤娥两人于1983年嫁到本屯,她们对在场的知青完全陌生,话无从说起,但是她们积极参与,以她们的舞姿表达出欢迎之情。 那美丽的舞姿早摄于我的手机里,我说,现在是高科技时代,我要把这视频放到百度云盘中,即放到电脑的“云端”上,以后知青或他们的后代在回到屯里仍可以找得到。众人表示,这个主意很好。 韦玉花、吴永胜、韦才金等人趁知青跳舞之机早偷偷策划,准备好土鸡、土鸭、南瓜、柑橘、脐橙等具有家乡特色的礼品送给他们,这些带着家乡泥土味的劳动成果将承载着乡亲们对知青的深厚感情,看到乡亲们热情不减,知青们只能半推半就领情了。 日落西山,暖和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射在每个人的身上,一股股暖流不断涌上心头。车子带着眷恋之情徐徐驶出,渐渐远离北榄屯,路边的红枫枝叶在习习微风中飘动,啪啪作响,仿佛少女的小手轻轻挥动,不断在说:“拜拜!拜拜!” 此文发表在《柳江人》第十期<br></h3><h3><br></h3> <h3>2014年10月,柳州知青回北榄看望乡亲。此为知青与北榄姐妹共舞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