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我的家乡在辽宁省的本溪市,平顶山巍然屹立多壮观,太子河源远流长永不息,算起来自己离别家乡已经四十四年了,但是对本溪故土的深情眷恋,却随着老之将至更加炙热。</h1> <h1>从1953年到2019年,六十有六,一个甲子轮回又余,在宇宙间犹如流星瞬间而过,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岁月蹉跎,沧桑巨变,芳华逝去,情怀犹存,同窗发小的童真,青春年少的轻狂,都成了耳顺之年最甜蜜的回想!</h1> <h1>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我们家居住在本溪市平山区新光街的160栋楼,它位于市区最南端的平顶山角下,因为与市区中心的站前广场有200多米的高差,素有"平山"之称。这里是本钢职工的家属住宅区,由十几栋楼围成了一个偌大的院子,被人称作【幸福大院】,大院里的孩子们都在本钢第二子弟小学上学,这里承载着许多我们童年的故事和快乐!</h1> <h1>我们的孩提时代是在【幸福大院】新光街道的幼儿园里度过的,到了上学的年纪又结伴在本钢二小读书,后来又集体升入本溪市第四中学,毕业后又一起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可以说,从开裆儿郎到同窗发小,再从同学少年到两鬓斑白,走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沧桑岁月,唯有同学情怀与我们永远相伴!</h1> <h1>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每个家庭都有一小帮孩子,适龄儿童入学的较多,【幸福大院】周边的孩子被安排到和本钢二小相邻的是前进小学读书,后来我们都成了四中的同学。</h1> <h1>我在本钢二小读书期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在年级的二班里,四年级时,虽然当上了少先队的小队长,却还是有点桀骜不驯的样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中,我是一个蔫吧淘的学生。</h1> <h1>这是我征集到的一幅老照片,女同学叫徐凤兰,是本钢二小六年一班的,她那稚嫩的模样和两只乌黑的辫子,仿佛引领我们追溯到童年时代朦胧的记忆。我觉得,一个人的记忆就好像是生命中的灵魂,人生中没有了记忆,生命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h1> <h1>花季少年,含苞欲放,童年时代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梦想,记得老师经常会用【我的理想】作为造句或作文的题目,让我们在课堂上展开遐想的翅膀,翱翔在美好理想的天空里!</h1> <h1>我们这一代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口出生高峰期"婴儿潮"的产物,每个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尽管我们没有充分享受到父母们的恩宠呵护,但是,同窗发小的纯真和友爱,给了我们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难忘的回忆。</h1> <h1>1966年7月,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社会动乱耽误了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使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和人生命运,并不像【我的理想】造句或作文那样阳光灿烂,甚至一辈子也没有抵达理想的彼岸。这幅本钢二小六年二班的毕业纪念照,从本溪到大连,从少小到老成,陪伴我走过了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它成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重温同窗发小那份温馨快乐的必由之路,时间越久越显珍贵。我时常在想,当你内心深处觉得没有什么值得珍重的东西时,你也就不会懂得应该如何珍惜自己了。</h1> <h1>这是小学毕业纪念照的局部,前排中间的是学校的张副校长,左边是体育组张老师,右边是刘继生同学;第二排有程树敏、王敏;第三排有刘义、曲正岩、康铁龙;最后一排有杨恩涛、赵伟、张佰顺和我(右二),我把这幅照片放在书房里最醒目的位置上,每每触目总会有一种感动油然而生。</h1> <h1>本钢二小的高校长(前排右)、赵老师(前排左)和六年二班的班主任黄艳雪老师(前排中);后排由左至右是王亚香、付萍同学,那时候的师生关系非常纯洁。</h1> <h1>本钢二小六年一班,1966年7月小学毕业纪念照。</h1> <h1>本钢二小六年二班,1966年7月小学毕业纪念照。</h1> <h1>本钢二小六年三班,1966年7月小学毕业纪念照。</h1> <h1>前进小学六年一班,1966年7月小学毕业纪念照。</h1> <h1>前进小学六年四班,1966年7月小学毕业纪念照。</h1> <h1>1966年初夏,文化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我们小学毕业以后,滞留在社会上近两年的时间,许多同学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红小兵、红卫兵组织,本钢二小的同学们成立了兴无灭资红卫兵,大家推选我当了头头,我召集十几名男同学曾经吃住在学校,一边造反一边护校,1968年响应毛主席“复课闹革命”的伟大号召,整个年组集体升入本溪市第四中学,我被编入九年级的六排。</h1> <h1>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佩戴毛主席像章、手捧毛主席语录本,成了国民们最标准的照相姿势,“三忠于”和“四无限”成为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这幅照片彰显着同学们在那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稚嫩和虔诚。</h1> <h1>从1966年8月18日开始,毛主席在首都北京先后八次接见全国红卫兵代表,从此,红袖标和红宝书成了我们最时尚的标配,1968年和我们一起进入四中的还有前进小学的同届毕业生,这组红卫兵的标准照真实生动的记录下当年中学生的模样。</h1> <h1>魏伊秋同学为纪念毛主席1966年"八一八"接见红卫兵,拍摄于1969年8月18日的纪念照。</h1> <h1>"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你唱"。红宝书和红袖标成了我们这些中学生的最爱,它们标志着我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忠诚和崇拜!</h1> <h1>湖南省的韶山冲是毛主席的故居,也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我们没有条件前去瞻仰革命圣地,在照相馆里能拍一张这样的照片,似乎能够满足了我们虔诚的心愿,栾兆云同学这张照片显得青涩英俊!</h1> <h1>“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黑夜里想你有方向,迷路时想你方向明”。鲁丽明同学手挥红宝书的动作优美娴熟,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成了红卫兵小将忠实坚定的信念和准则,临近中学毕业前,鲁丽明同学随父母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h1> <h1>我们进入四中的第二年,全国开始恢复共青团组织建设,1970年的五四青年节,黄玉珍同学立存此照,表明努力做一名优秀的革命接班人的远大志向。</h1> <h1>"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幅南京长江大桥的背景道具,是本溪市平山区前进照相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金字招牌,许多同学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光辉形象,王丽华同学的身材当年还是很苗条的呦!</h1> <h1>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年代,青少年心中充满浓厚的拥军情结,穿上一身草绿色的仿造军装,让人油然而生满满的自豪感,魏伊秋同学肩上这个绣着"为人民服务"的军用挎包,是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奢饰品,其价值绝对不亚于现今最时尚的LV名包!</h1> <h1>金晶同学的妈妈是平山前进【幸福大院】幼儿园的阿姨,金晶从小能歌善舞,这张照片蕴含着十足的文艺青年风范,她为我们九年六排编导了【红军不怕远征难】歌舞表演节目,在四中大操场的舞台上演出时受到好评。</h1> <h1>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解放军对学校实行军事管制,工人阶级进入上层建筑,本溪四中由军宣队和工宣队管理学校的教学,师道尊严和文化知识被肆意践踏到不堪的地步,“读书无用论”坑害了几代学生,尤其是我们七零届的中学毕业生,是读书最少的一茬学生,深受其害,受害匪浅!</h1> <h1>1969年四中九年级的同学们正处在十五、六岁的青葱岁月,女同学们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美丽大方,秀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h1> <h1>这幅照片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四中九年六排的女同学们,团结友爱,英姿飒爽,这种珍贵的情愫相伴一生,回首往事唯有倍加珍惜!</h1> <h1>1969年12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决定从应届中学毕业生中抽调25%提前毕业,充实到国有企业职工队伍中,这是四中九年六排排委会成员的最后一张合影照片,前排由左至右:孙连才、周相忱(班主任)、王师傅(工宣队)、吴佩华;二排由左至右:滕志荣、李娟、李曼、张莹、赵桂香;后排由左至右:张国杰、杨恩涛、王德奎、刘文武,我们部分同学成为文化大革命中首批从学校直接分配参加工作的幸运儿,九年六排因学校重新并班被撤消,但是那段历史却永远被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h1> <h1>本来是同一届的同班同学,有的提前毕业参加工作,有的留校继续学习,分别在即,同学们之间只有不舍的情怀在心里,没有丝毫的不平留在脸上,人生的勇敢和高尚在于,尽管已经看透生活的真相,内心却仍然充满着热爱,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操。</h1> <h1>我们应该是1970届中学毕业生,1969年底提前毕业分配到工厂一部分,其他同学们1970年7月毕业后,有的被分配到工矿企业,有的被安排上山下乡到农村当了知青,同样是一届同学却面临三种不同命运,现在想起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有些不公平,这张照片中的沈艳宁和苏艳等同学经历了四年多的知青生活,在人生中有了一种别样的经历。</h1> <h1>1970年7月中学毕业后,金晶、赵杰、苏艳、沈燕宁等部分同学,被安排到本溪县和桓仁县的偏僻农村下乡务农,经受了上山下乡艰苦生活的历练,对她们的人生经历也许是难得的收获,在知青生活中培养的真挚感情让她们成了一生一世的朋友。</h1> <h1>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惜别母校的学习生活,青春年少时开始走向社会尝尽人生百味,王桂英(右)和我既是同学又是邻居,身穿花棉袄的装束和阳光灿烂的微笑很有时代感,内心洋溢着暖暖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这一辈人的生命,因为劳苦而芬芳,因为奋斗而神采!</h1> <h1>1969年12月份,我和孙连才、赵伟、于华、李曼、张路平等同学,被分配到本钢机电厂第二机械加工车间,同学加工友让我们更加亲密友爱,我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革命理论,到车间参加义务劳动,1971年我担任了二加车间的专职团支部书记,许多同学成了工厂里一辈子的好工友。</h1> <h1>张路平同学和我都在本钢机电厂二加车间,后来她被选调到隶属本溪市军分区的防空指挥部,成为一名机要岗位上的话务员,她的话务值班电话是3828。</h1> <h1>1970年7月应届毕业的部分女同学,被分配到本溪市高频设备厂,图为魏伊秋和景桂芳等同学在车间里交流切磋车床加工技术的情景。</h1> <h1>十六七岁青春年少,稚嫩的肩膀担负起国家建设者的责任,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让理想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结出硕果,是我们那一代青年人特有的品质。</h1> <h1>虽然我们已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但是同学们还是彼此牵挂惦记,离多聚少让同学们更加懂得彼此珍重,1974年8月18日同学们相约拍照留念,内心深处流露出对当年参加红卫兵组织的几许留恋!</h1> <h1>张淑芬和崔俊芳同学亲如姐妹!</h1> <h1>景桂芳和魏伊秋同学志同道合!</h1> <h1>崔俊芳同学亭亭玉立的身材,是一个难得的名模坯子,遗憾的是她天生不爱走秀!</h1> <h1>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上山下乡患难见真情,艰难环境的生活历练,让同学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城安排就业参加工作以后,同学们拍照留念互相勉励,不要忘记那段蹉跎岁月,如今我们彼此分别,见与不见,心里永远都会永存那份思念和惦记!</h1> <h1>景桂芳、程秀敏、魏伊秋都是四中九年六排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本溪市高频设备厂在一个车间工作,从昔日同窗发小,到今朝工厂同仁,真挚的友情陪伴她们一生一世。</h1> <h1>王丽华同学,就像一个"假小子",为人爽快热情,从小学到中学我们都是一个班的同学,中学毕业后随父母到农村插队锻炼,4年后我们在本溪站前广场久别重逢时,彼此人生的第一次握手让我终身难忘!</h1> <h1>程树敏同学品学兼优,我们是本钢二小六年二班的同学,因为两家是邻居又编在一个学习小组,她聪明好学,在学习上给了我许多帮助,中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2018年夏天,我从同学群里看到她回本溪老家时与同学们相聚的情景,为她励志的故事深深感染。</h1><p><br></p> <h1>刘念新是我在四中九年六排的同班同学,我们两家是英勇街三栋楼447号楼上楼下的老邻居,她大哥刘吉涛和二哥刘吉澜都是我的好朋友,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大哥有一箱子非常珍贵的藏书,借给我阅读了许多世面见不到的书籍,其中《第三帝国的兴亡》在当时是禁书,她大哥要求我三天阅后归还。中学毕业前夕她家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后来我又参军久别家乡,半个世纪天各一方,彼此的印象已经在逐渐淡忘了。2017年8月九年六排同学聚会时没有联系到她,让我内心有些遗憾。同年12月底,我和家属在贵州千户苗寨的老街游览时,接通了一个从老家本溪市打来的电话,对方竟然是刘念新,她为错失参加同学聚会的机会痛心不已,又为时隔半个世纪能和我通话感到非常高兴,这种浓浓的同学情怀让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h1> <h1>景桂芳,四中九年六排同学,我们两家是平山区英勇街三栋楼447号的隔壁近邻,知道她家包饺子,我就回家剥蒜,因为第一锅饺子煮好后肯定会给我家送来一盘,可谓千金买屋万金买邻,我们和她的家人一样都叫她"小芳"!</h1> <h1>单陪英同学,和张路平同学一起从本钢机电厂被选调到本溪市防空指挥部,我参军后回本溪老家探亲休假时,曾先后三次在市区路遇单陪英同学,可见同学缘分不浅。</h1> <h1>赵杰同学与哥哥赵维都在四中九年六排,兄妹俩同班同学,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h1> <h1>何学民同学,回族,四中九年六排同学,1969年底,我们一起提前毕业分配到本钢机电厂工作,从1964年冬季开始,我们两家同住在平山区英勇街三栋楼的一个单元里,我家住在二层,他家住在三层,我叫他小民子,他叫我文武子,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寡言少语,是一个集邮爱好者,现在人老了,性格却变得开朗活泼了,成了【全民K歌】的活跃份子,几次同学聚会他都会一展歌喉,平常日三天两头就要在同学群里发布学唱的歌曲。</h1> <h1>杨恩涛同学,平山区前进新光街【幸福大院】的同窗发小,从进入小学到中学毕业都是同班同学,1969年底各自参加社会工作后联系渐少,1975年我参军到大连,有一年春节我回本溪探望父母时,在本溪站前的联营公司与杨恩涛不期而遇,激动之余屈指一算,彼此竟然是18年方得一见。杨恩涛说:"你这兵当的年头也太长了吧,同学们都在找你啊"!现在,杨恩涛是同学群的群主,为同学们热情服务做了许多好事。</h1> <h1>栾兆云同学,是从前进小学升入四中九年六排的,为人真诚忠厚,豪爽幽默,家住东明紫金沟的平房,他家里养了几条狼狗和一群鸽子,兆云与我相处甚好,曾送给我一对叫"点凤"的鸽子,我参军离家到部队后,兆云经常到我父母家嘘寒问暖、排忧解难,被我和家人视为挚友。1984年我休假回本溪过春节,携妻儿到兆云家串门,酒足饭饱后令他舞兴大发,执意带我们到站前联营公司楼上的白云舞厅跳舞,孩子尚小禁止入内,兆云硬是把我四岁的儿子寄存给保安,我和家属双兰都是第一次进舞厅,我误把舞池当成水池不敢下场,看到兆云潇洒优雅的舞姿,好让我们羡慕呦!</h1> <h1>李成昌同学,摩托车爱好者,1969年底,我们一起从四中分配到本钢机电厂工作,1973年他和厂子里的许振江、张强、康铁龙、徐春发等同学应征入伍到辽西的沈后四分部服役,1974年秋天,我到凌源市公出办事途径叶柏寿,顺便到部队看望这些同学工友,我看到,短短一年的部队生活让他们成熟了许多,让我顿生羡慕之心。</h1> <h1>张国杰同学,四中九年六排同班同学,我们两家是平山英勇街三栋楼的老邻居,张国杰长相英俊,处事稳当,后来当上了学校红卫兵团负责人,1969年底和我们一起分配到本钢机电厂工作,他被安排到铸钢车间当翻砂工,其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差,工人师傅中有“要翻砂,就回家”的说法,后来他患了肝癌,不到五十岁就离开了我们。</h1> <h1>朱继成同学,和我们排的刘书科、李印培同学三家都住在与英勇三栋楼一路之隔的平房住宅,他们三个人既是老邻居,又是好哥们,遗憾的是都因为身体有病,年纪不大就相继过世,想起来让人真的好心痛啊!</h1> <h1>周相忱老师,四中九年六排的班主任兼九年级数学老师,年长我们还不到10岁,1969年五四青年节,我和周老师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恢复共青团组织后的第一批团员。周老师家住新立屯平顶山后的第二生产队,他家的老人和妻子都是农村户口,家住的距离学校比较远,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常年骑一辆金鹿牌脚闸自行车,上山下坡很是辛苦,农忙季节或休息时间还要耕耘田地,真的非常不容易。在毕业分配安排问题上,有的同学可能对周老师有些意见,其实,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那个动乱的年代扭曲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周相忱老师47岁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和怀念!</h1> <h1>1970年,我们国家正处在一场空前浩劫和动乱的年代,我们没有上大学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虽然还没有插上知识的翅膀,但是我们还是被放飞到社会上的各个工作岗位,本溪四中成了我们学习生活的终点,又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起点,因为我们没有机会迈进大学的校门,四中九年六排或更多的同学,被定格为我们生命中最后或永远的同学。每次回本溪老家探亲时,我都要到母校四中的校园环顾一番,去年夏天,发现四中已经人去楼空不复存在,剩下的就是同学们在相聚时共同挽留那生命中的记忆啦!</h1> <h1>1972年底,杨恩涛、朱继成等同窗好友们,欢送李成昌同学光荣参军入伍,从此,彼此之间又多了一份思念和惦记,同学之间情至深处,就是如同藕断丝连的情缘。</h1> <h1>1974年春节期间,李成昌同学从部队回本溪探亲休假时,与同学们久别重逢幸福相聚!</h1> <h1>1974年底,我在征兵年龄上限21周岁的时候,毅然选择投笔从戎,为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英雄情结和从军梦想,舍弃了许多来之不易的优越生活和工作环境,怀揣着从军报国之志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h1> <h1>栾兆云同学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人民警察为人民,一身警服戎装彰显着热血男儿的本色。</h1> <h1>1979年春节期间,我从部队院校休假回本溪探亲时,和栾兆云同学故里重逢,亲切叙谈同窗发小的幸福往事。</h1> <h1>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参加工作后的王欣、刘英烈、张路平、李培君、沈艳宁等同学与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快乐相聚,常怀感恩之心,人会行走更远。</h1> <h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逐渐物化,人情如纸,世态炎凉,唯有老师恩情和同学友爱让我们倍加珍惜,永不忘怀!</h1> <h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半个世纪天各一方,有许多同学远离家乡,但是任凭漂泊天涯海角,乡音乡愁皆无改,发小情怀永不衰,从南国到西北,从中原到海滨,无论相隔多远,因为我们是同窗发小,心里总免不了几分怀念和挂记,这是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邓春同学!</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许多老同学随着留学或旅居国外的子女来到异国他乡,同学微信群成了同学跨洋沟通交流的平台,冯晓薇同学和老伴在加拿大与孙辈们快乐陪伴在一起。</span></p> <h1>2002年夏天,老同学许振江和于华夫妇从本溪到大连旅游观光,我们快乐相伴游览大连星海湾广场。</h1> <h1>2009年盛夏季节,本溪四中的老同学结伴同行到大连观光旅游,我和家属周双兰邀请同学们到金石滩国际旅游度假区游览,每当遇有同窗发小们来大连相聚,都会让我享受到他乡遇故知的快乐,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h1> <h1>陪伴四中九年六排同桌金晶同学及李培君等老同学,在大连付家庄海滨浴场游玩。</h1> <h1>月是故乡圆,人是发小亲,老一辈们浓浓的同学情谊深深的感染着晚辈,儿子儿媳向爸爸的老同学们表达诚挚的问候和敬意!</h1> <h1>有同学自家乡来,不亦乐乎,老同学们小酌怡情其乐融融,每一次相聚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惬意!</h1> <h1>时光可以让容颜老去,同学友谊却永远驻守在心里,杨辉丽和魏伊秋同学牵手踏青游园,她们的脸庞上洋溢着一种返老还童的美意!</h1> <h1>漫漫人生路,同学情常在,鲁丽明、魏伊秋和王亚香同学携手并肩,浓浓的友情,只有炙热没有薄凉!</h1> <h1>从少先队到夕阳红,悠扬的歌声陪伴我们成长老去,沈艳宁、赵伟同学在老年合唱团演绎着快乐的晚年生活,为同学情怀注入新的生机活力!</h1> <h1>无论是相约或者是偶遇,总有一种期待和守望珍藏在心里,当我们逐渐老了的时候,每一次相见都是上帝对我们的赏赐!</h1> <h1>山高人为峰,路远情相伴,王亚香、鲁丽明、王丽华、魏伊秋同学徒步登山,对人生充满豪情和自信,去寻找青春年少时的感觉!</h1> <h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赵伟同学热情讴歌追求梦想,让生命更加富有激情和活力!</h1> <h1>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因为有同学情怀幸福相伴,即使我们已经老了,但是还有一份快乐留在心中!</h1> <h1>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赵维同学是我们的大哥,快乐生活和健身运动让我们永葆青春本色!</h1> <h1>2012年春天,我从工作岗位上退居二线后,利用闲暇时间回本溪与家人团聚,老同学们故地重逢快乐相聚。</h1> <h1>张佩彦同学从山东威海回本溪,同学们在风景秀丽的平顶山下的新立屯相聚!</h1> <h1>被一帮美丽的女同学们热情的关注和相拥,让我内心深处充满暖暖的爱意!</h1> <h1>经过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星转斗移和人间沧桑,时间虽然氧化,却有岁月承托,青春的妩媚和光泽还在我们身上呈现出靓丽的色彩!</h1> <h1>故地同窗相聚,友谊地久天长,同窗发小的童真是珍藏在我们灵魂深处的瑰宝,同学少年的轻狂是彰显着我们人生魅力的亮点,愿这种同学情怀生生不息,陪伴终老!2019年5月4日青年节于大连</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