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早上9:25,继续向东,奔向这次旅程最重要的一处——阿克苏农一师建材化工厂(现新疆青松建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这次旅行的首要目的——寻根之旅。</h3> <h3>父1964年5月25日到达农一师一团一连,1965年9月调农一师建筑化工厂合成氨分厂筹建,同年9月底派出上海浦东化肥厂培训7个月后再返疆,合成氨厂正式上马建设,三年后产品上市。</h3><h3>母1965年8月3日进疆,分配到农一师建筑化工厂磷肥分厂。</h3><h3>1979年3月24日同时政策顶替回沪,39年未再回。</h3> <h3>快到了!快到了!</h3> <h3>故地重游,今天的故事都围绕这个神奇的地方</h3> <h3>样貌大变👍</h3> <h3>有些遗憾,合成氨厂已不复存在。</h3> <h3>父亲巡遍厂区的每个车间,叨叙回忆中的每个场景,甚至操近路翻墙回家的那堵围墙……,但封存的车间已无法返回。</h3> <h3>氨厂职工宿舍,漫漫回家路,待拆的砖房原是退伍军人和双职工家庭福利</h3> <h3>靠小渠定位,顶头一排土房,足足辨认了10多分钟——依稀的家门。</h3> <h3>噢买尬,里面( ̄(●●) ̄)圈 一样😡</h3> <h3>现在的四川房东,5年前花4千买下这间</h3> <h3>磷肥厂依然伫立,但已没有过往的辉煌。</h3> <h3>厂区全景,今天没开工,但空气中弥漫刺鼻的臭味,可想当年的工作环境如此恶劣,小舅和小姨都不由感叹这工作环境超乎想象的艰辛。</h3> <h3>老妈依然带我们游遍了厂里的每一栋厂房,讲述记忆中每个细节。<br></h3> <h3>硫酸塔</h3> <h3>制肥车间,沿着布满矿土的残破楼梯还能登顶,老妈今天也爬了上去。</h3> <h3>落后的设备居然还能运作,20来米矿粉传送带,经过高温发酵,化硫反应,最终成为磷肥从另一头落下。</h3> <h3>站在当时的工位,再铲一铲子矿土,回忆下当年的意气风发。</h3> <h3>落下的磷肥堆积在仓库,昔日生产队老乡们开车排队来买,一等两天,但如给厂里的工人捎上几袋瓜,插个队啥就快多了,知青们脑子好使😜</h3> <h3>水泥厂背面,此照献给吴赛琴阿姨😃</h3> <h3>“林带”是上海知青谈恋爱的圣路,穿过这条白杨林就是爱情结晶认领站——农一师园林医院</h3> <h3>碗口粗的小白杨如今两人已合抱不拢</h3> <h3>“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43年前的今天前一个月,我生在了这个地方,今天是第一次随同父母三人回到这里。右边的两间是原来的土房,左边的几间是后来修建的砖房。<br></h3> <h3>这张照片由第一天的老赵叔叔提供,出生3个多月父母就把我送回了上海,还是个“睁眼瞎”,所以前面说的他见过我,而我却未见过他。</h3><h3>父母返沪前一直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家人轮番照顾,这张照片摄于上海,那时上海的家人一定寄了好多相片给父母作为寄托。</h3> <h3>建化厂子弟学校,如今维族和汉族小朋友混班一起上学,真心感觉挺好的。</h3> <h3>磷肥厂职工宿舍后面的胜利渠,老妈姑娘时就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经常来这里打水生活用。</h3> <h3>每年夏季,远处的雪山融化,夹带着泥土川流而下,而春秋季渠水清洌可鉴,冬季又冰封三尺。但这些都过往矣,随着气候变暖,现在的阿克苏冬天都不用穿棉裤,渠水也结不成冰。</h3> <h3>上海知青的回忆录缩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