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 寻梦(四)-------- 一千年,不过一瞬间。

禅定

<h3>网上看到秋日的莫高窟,美得这么有层次。</h3> <h3>  2018年7月23日,我第一次来到了朝思暮想的莫高窟。</h3> <h3>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h3> <h3>以下内容摘自余秋雨先生写的散文《莫高窟》。</h3><h3>“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h3><h3>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h3><h3>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h3><h3>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h3><h3>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h3> <h3>  从此,叮叮当当,不断有新的石窟开凿,不断有壁画描绘,不断有佛像塑造。。。就这样,一千多年形成了文化艺术的瑰宝。</h3><h3><br></h3><h3> 与其它石窟不同的是,因这儿是砂砾岩,就不能与大同云岗石窟、乐山大佛,洛阳的龙门石窟一样,采用石胎,仅除了几个大塑像为石胎泥雕外,其余小塑像均为木骨泥塑,壁画也是在砂砾岩上敷泥层而作画的。如此制作虽已逾千年而至今仍得以保存,这得归功于敦煌地处西北,干旱少雨的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及戈壁滩的特殊地理位置,免除遭遇更多的人为之灾。</h3> <h3>  大约十点我们到达莫高窟游客中心。</h3><h3> 旺季,为了使莫高窟少受点伤害,莫高窟旺季限制参观,需要提前一个月在网上预约门票,否则只能买应急门票。我见过应急门票,票面上是96窟的弥勒菩萨,而普通门票就是莫高窟的远景。</h3><h3> 所幸,歪歪领队已经替我们安排妥当,顺利的拿到了普通票。</h3><h3> 首先,十点半需要在游客中心观看两部影片。</h3> <h3>  第一部是坐在影院似的剧场观看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第二部是在一个球型的剧场观看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h3> <h3>一共40分钟,看完再坐上景区游览车,大约20分钟,千年莫高就出现在眼前了。</h3> <h3>穿过一片茂密的白杨林,近了,近了,离这座千年艺术殿堂越来越近。</h3><h3><br></h3><h3><br></h3> <h3>  我们集合等待讲解员发给我们耳塞,30个人一组,全程带着耳塞。</h3><h3> 讲解员是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动画专业大三的学生,陕西人,暑期志愿者,曾经交流到台湾一所大学进修,一定是位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全程讲解我个人感觉挺好的。</h3><h3> 带着耳塞,只能听到这个讲解员的声音。如果想蹭别的队伍听的话,只能跟着看看洞窟的造像、壁画,讲解的内容是听不清楚的。</h3> <h3>为了保护这座宝库,每一个洞窟都被铁门锁着,参观前讲解员用钥匙打开,离开后再锁上。如果门外有别的小组再等待参观,那就是最后一个小组参观后再锁上大门。</h3><h3>而麦积山石窟的普通洞窟都被像窗纱似的铁砂网围住,游客需趴在上面瞪大眼睛观看。</h3> <h3>  古时候敦煌恰好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有三条,都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中亚、欧洲。</h3><h3> 从敦煌往西进入西域,则要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死叵测。于是人们再离开敦煌前就在莫高窟捐钱造一个窟,供养神灵佛祖,祈求得到保佑。而从西域荒漠里平安过来的人们为感谢佛祖的保佑和恩赐,也开窟造佛供养。平民百姓在丰年和平安盛世希望好景长久,遇荒年战乱又盼来日能摆脱苦难,为精神上的寄托,心灵上的满足,也开窟造像求得安慰。敦煌的各级官吏、世家大族、高僧大德,也会营建属于自己的功德窟,以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也有的是借开凿佛窟炫耀各自的政治、宗教或经济势力。</h3><h3> 就这样,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中出现了许多洞窟。日出日落,斧凿声声。敦煌佛窟的营建从未在入流的岁月中停止。</h3> <h3>  一个洞窟,就好像是寺庙的主殿内景。</h3><h3> 每一个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h3><h3> 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h3><h3> 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h3><h3>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h3><h3> 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h3> <h3>  石窟在不断增加,佛像在改变着容颜。从早期雄浑健壮变成秀骨清像,继而转向柔和丰腴,色彩逐渐细致艳丽,构图愈加大胆,佛国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宏大欢乐。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僧侣、供养人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刻绘在石壁之上。一走进石窟便能感受到浓浓的信仰之力透过历史长河氤氲在空气中。诸多石窟有诸多故事,佛教讲轮回讲善恶终有报,面对信仰,面对人类瑰宝,只能心存善念与敬意。</h3><h3><br></h3><h3>以下图片都是摘自网络,洞窟里面严禁拍照。</h3> <h3>前两个洞窟,彩塑佛像颜色比较鲜艳。讲解员介绍,清朝的时候也是出于保护的目的,重新用颜料给佛像敷彩。与塑于魏晋十六国、隋唐等时期的开窟造像的颜料已经不同,甚至改变了原色。而龛内四壁、洞窟四壁、窟顶的壁画则是原貌。</h3><h3> 有一个洞窟绘制千佛,讲解员用手中的手电筒从侧面一照,会看到沿着壁画中千佛的轮廓呈现金灿灿的光,他介绍这是在表面贴金的缘故。有的佛像双目会发光,是因为在眼球上镶嵌了琉璃。</h3> <h3>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h3> <h3>山体上也有壁画。</h3> <h3>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即经变,亦称变或变相,佛画种类之一,广言之,凡依据佛经绘制之画,皆可称为"变"。敦煌经变画则通常指将某一部甚至某几部有关佛经之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敦煌经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佛经内容外,大量的社会生活内容在经变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许多经变画技巧高超,堪称艺术珍品。</h3> <h3><font color="#ed2308">莫高窟唐代重要经变壁画及所在洞窟表</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时代 经变画名称 所在洞窟</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初唐 阿弥陀经变 205、220、321、329、334、335、341</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东方药师变 220、331</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弥勒经变 341、386</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思益梵天请问经变 386</font></h3><h3><font color="#ed2308">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 45、66、126、129、148、172、180、215、217、320</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东方药师变 148、180</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弥勒经变 215、445</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中唐 观无量寿经变 115、159、188、197、201、231、236、360</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东方药师变 112、154、236、360、361、369</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报恩经变 112、154</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弥勒经变 369</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金刚经变 112</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金光明经变 158</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晚唐 东方药师变 12、85、128、138、144、150、156、173、177、196、232、468</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观无量寿经变 12、177、232、468</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报恩经变 85、138、144、156</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金刚经变 85、138、144、156</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思益梵天请问经变 12、85、138、156</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金光明经变 138、156、196</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阿弥陀经变 173</font></h3> <h3>第148窟南壁上部的《弥勒下生经变》盛唐</h3> <h3>第217窟北壁的《观无量寿佛经变》部分初唐</h3> <h3>第45窟北壁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盛唐</h3> <h3>第148窟甬道顶南壁《报恩经变》中的《恶友品》盛唐</h3> <h3>第45窟北壁《观无量寿佛经变》中的“未生怨”</h3> <h3>莫高窟不得不说飞天。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h3> <h3>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乐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歌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h3><h3> 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唐代慧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间乐天,有微妙间响,能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h3> <h3>早期的飞天是以夫妻的形象出现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h3> <h3>  莫高窟西魏时已出现了持乐歌舞的飞天。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辩了。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乾闼婆定名为天宫乐伎,到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h3><h3></h3><h3>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h3> <h3>  敦煌飞天不仅数量多,沿续时间长,而且造型多样。有童子飞天、六臂飞天等。</h3><h3>不同的历史时期,飞天的形象都不一样。从飞天的造型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历史的变革。隋唐时期的壁画已经世俗化,融入了画师的感情。不再是威严狰狞的形象,佛像、壁画好像是身边的人,非常慈祥,有亲切感。</h3> <h3>西夏时期绘制的飞天</h3> <h3>盛唐时期绘制的飞天,身影蹁跹。</h3> <h3>宋代飞天</h3> <h3><font color="#167efb">摘自网络。来源:知乎</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常进开放洞窟及看点</font></h3><h3><font color="#167efb">328窟 初唐 唐代原作塑像(推荐!!)</font></h3><h3><font color="#167efb">329窟 初唐 佛龛顶部飞天 飞天莲花藻井 东壁有未变色菩萨像 华尔纳粘走壁画两方(推荐!)</font></h3><h3><font color="#167efb">331窟 初唐 佛龛顶部飞天所持乐器都不相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323窟 初唐 佛教史记画 有张骞出使西域图 晒衣石圣迹故事 佛图澄灵应故事等</font><font color="#ed2308"> 华尔纳粘走壁画一方 。有一身菩萨头上还有胶水的痕迹,</font><font color="#167efb">未被华尔纳粘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390窟 隋末唐初 隋代飞天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06铺说法图华盖无论颜色搭配还是外观设计都不相同 称作“华盖窟”</font></h3><h3><font color="#167efb">407窟 隋代 三兔莲花飞天藻井</font></h3><h3><font color="#167efb">419窟 隋代 隋代造像(尤其是迦叶像)四壁千佛面部贴金 顶部密体画</font></h3><h3><font color="#167efb">420窟 隋代 “永葆青春的菩萨” 顶部密体画绘制法华经</font></h3><h3><font color="#167efb">427窟 隋代 窟檐为宋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重修,横梁上有清楚的宋代墨书题记 主室有三组高大的隋代造像 隋代飞天绕窟一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428窟 北周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未氧化的凹凸晕染法 西域式飞天 人字坡上精美的莲花忍冬纹里面点缀着很多小动物</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59窟 北魏 “曹衣出水”式样的袈裟 禅定佛(坊间称作东方的蒙娜丽莎…)推荐</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57窟 北魏 鹿王本生(九色鹿)原作在洞窟最里面,中间有中心塔柱遮挡,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洞窟里悬挂有一副临摹品进行讲解。 顶部平棋有裸体飞天。</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49窟 西魏 窟顶绚丽鲜艳的青金石颜料和光怪陆离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形神兼备的牛和白描的猪(推荐!!)</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44窟 292窟 隋代 隋代造像菩萨装上来自波斯的纹样 隋代飞天</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37窟 231窟 中唐 反弹琵琶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37窟还有一对儿非常袖珍的飞天</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3窟 盛唐 称作法华窟 全窟大面积绘制法华经 药草喻品的雨中耕作图 现宝塔品中的唐代建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2窟 晚唐 弥勒经变中的婚嫁图</font></h3><h3><font color="#167efb">9窟 晚唐 全窟大量用石绿,颜色鲜艳,劳度叉斗圣变</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96窟 北周 微妙比丘尼的故事(一个苦命女子) 福田经变</font></h3><h3><font color="#167efb">55窟 五代宋 唯一的五代宋大型造像,有反弹琵琶但画的一般</font></h3><h3><font color="#167efb">61窟 五代宋 甬道里的元代(或西夏)壁画为高手所做,可欣赏线条和晕染,并且有十二星座。 曹氏女性供养人的服饰妆容。五台山地形图。 窟顶四角四大天王</font></h3><h3><font color="#167efb">71窟 盛唐 原作塑像 壁画中的思维菩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79窟 盛唐 藻井 四披的化生童子</font></h3><h3><font color="#167efb">96窟 初唐 莫高窟第一大佛 两只脚为唐代原作</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30窟 盛唐 莫高窟第二大佛 放在膝盖上那只手非常美 壁画为西夏重画 有最大的菩萨最长的飞天。供养人像的线条非常牛逼,但是残破的厉害一般不讲,如果感兴趣,自己看一看吧</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00窟 五代宋 甬道女供养人用了沥粉堆金的技法 四角四大天王 反弹琵琶</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03窟 盛唐 藻井 青绿山水 吴道子风格的维摩诘像(推荐 艺术价值很高)</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72窟 盛唐 气势宏伟的建筑 经典的飞天造型 山水小景(推荐!!)148窟 盛唐 涅槃像 以及佛像后的涅槃经变。</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6-17 藏经洞 主室藻井 壁画上的沥粉堆金</font></h3> <h3>洞窟的上方是非常漂亮的藻井,700多个洞窟没有一处藻井花纹重样。</h3> <h3>很幸运,在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带领下,我们看到了《鹿王本生图》、禅定佛、华盖窟(围绕洞窟四周的排排坐式的佛像头上的华盖非常精美,而且没有重复的)、反弹琵琶原画、藏经洞等大概10个窟。讲到反弹琵琶的时候,小伙子普及了乐器知识,介绍了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箜篌等乐器。</h3><h3><br></h3> <h3>《鹿王本生图》,后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动画片《九色鹿》</h3> <h3>含有反弹琵琶的舞乐壁画</h3> <h3>禅定佛像</h3> <h3>右下角就是禅定佛像</h3> <h3>藏经洞外观。</h3> <h3>藏经洞外观。</h3> <h3>藏经洞曾是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洪辩真身塑像,眼角的笑纹清晰可见。</h3> <h3>走过甬道,步入藏经洞内。</h3> <h3>然后排队参观了第96窟。<h3>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h3></h3> <h3>九层楼里面就是北大佛</h3> <h3>  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h3>这尊弥勒菩萨像是倚坐的姿势,两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视,给人以高大威严的感觉。大佛的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意思是拔除众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思是满足众生的愿望。<h3><br></h3></h3></h3> <h3>  北大佛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h3>讲解员介绍,如何区分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形象都是盘腿坐的,弥勒菩萨是双脚及地的。</h3><h3> 北大佛的建造正是武则天登基当皇帝那时,武则天说自己是弥勒菩萨转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建造了很多弥勒菩萨像。</h3><h3> “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菩萨。释尊曾预言授记,当释迦牟尼佛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龙华三会)。所以弥勒目前还被成为菩萨。</h3></h3> <h3>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现在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h3> <h3>在藏经洞的对面曾是道士王圆箓的住处,现在是藏经洞陈列馆。院内一块石头刻写着陈寅恪先生的“敦煌者吾国之伤心史也”。<h3><br></h3></h3> <h3>陈寅恪先生题字。</h3> <h3>好有内涵的图。</h3> <h3>站在三楼上看到的陈列馆。</h3> <h3>  陈列馆里面展示了藏经洞的发现、外国专家的掠夺,清政府,民国政府的漠视,地方官吏的私欲。。。。。部分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等其他国家的莫高窟经文、绢画、手稿等图片。这一段历史我真的不愿意提及写出来,好比在圆明园看到断壁残垣。。。。</h3> <h3>藏经洞的由来。</h3> <h3>这个可能是王道士塔,正在进行维修。之前我问讲解想去王道士塔看看,他说现在围起来了,正在维修,所以我猜这个可能是王道士塔。<h3>  远方也有很多佛塔、道士塔,静静的在戈壁中陪伴着这座宝库。</h3></h3> <h3>从外形和旧照片对比,90%是王道士塔。</h3> <h3>遗憾!莫高窟还有很多博物馆没有进去参观。。。。。。</h3><h3>和大部队汇合,从交流中才知道第148窟没有看~~~</h3><h3><br></h3><h3>148窟,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长15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 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 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h3><h3></h3><h3>南北壁佛龛内原塑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已毁。现存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h3><h3></h3><h3>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前室现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狮子。</h3> <h3>涅槃佛塑像</h3> <h3>  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是指佛教修行的最高成果。在词源中,“涅槃”(Nibbana)表示在心中熄灭了世间贪欲、嗔恨、愚痴的火焰。证悟涅槃意味着对无明和渴爱的舍离、解脱、无执着状态。对涅槃的体验需要通过正确、持久的禅修练习获得,在佛教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涅槃”逐渐被注入了更多复杂的哲学意涵。现实中,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已圆寂或进入涅槃。<br></h3> <h3>遗憾!61窟曹家的功德窟没有参观~~~<h3>第61窟,又名“文殊堂”。建于五代947~951年间,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顶下方四角龛内,画四大天王像,为五代洞窟的特征。东壁以及南北壁东侧下方分别绘回鹘公 主、于阗公主、曹氏女供养人像。主室中心佛坛为背屏式马蹄形佛坛,背屏上仅残存主尊文殊所骑狮子像尾。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画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这是敦 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此图长13米,高3.6米,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 及社会风情。图中所绘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一百七十多处,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料。</h3></h3> <h3>  为莫高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学者。中间站立者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h3><h3>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br></h3><h3>①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 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 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 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 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h3> <h3>倾其一生,守卫敦煌。</h3> <h3>在敦煌附近,有一处榆林窟。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h3><h3><br></h3><h3>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br></h3><h3><br></h3><h3>也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h3> <h3><font color="#ff8a00">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止对石窟的开凿,持续了一千多年~~~~~中间经历了朝代的更替,战争和自然灾害,如今我们看到的,鲜艳的颜色暗淡,完整的壁画剥落,菩萨、供养人的脸发黑。。。。。不知道这种破坏哪天就会毁灭一个个洞窟~~加上恶劣的气候~~终有一日,莫高窟会湮没在黄沙之下~~~这座艺术的殿堂也会有谢幕的那一天。</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当我们走出莫高窟的时候,思绪却似乎还还沉浸在那远古的隧道里,是对古代人的敬畏?还是对远古时期人们那种虔诚而迷惑或打动?或许最令人着迷的是,她更像一本厚重的史记,记录着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它像一卷长长的画卷,展示着每个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font><br></h3> <h3><font color="#ff8a00">  莫高窟的美,动人心魂,慑人心魄;这被岁月与历史打磨后的斑驳画像,每一幅都似乎自带着无声的旁白,他们无言的伫立,却具遍披华林的回响。 这是----敦煌莫高窟。 不是妖艳,不是凄凉, 莫高窟的颜色是浑厚。 因为,它积淀了, 一千多年的风沙, 它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 莫高精品,意味着永久的信仰。。。。</font>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