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风采话江西

功夫熊猫

<h3>江西,素以<font color="#39b54a">风景秀丽,环境良好——绿色</font>;<font color="#ed2308">革命摇篮,军队首站——红色</font>;<font color="#ff8a00">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色</font>这三色而闻名全国。下面,就请跟随着同学们的墨迹,<font color="#39b54a">共享美好生态</font><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ed2308">领略革命精神</font>,<font color="#ff8a00">追忆悠远历史</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讲述好故事,传播江西好声音</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袁海洋</h3><h3> 又一日,夕阳筛过斑驳树影,留下几许余辉的剪影。曾擎天的高楼却顿失了色彩,一身全然湮没在阴影中,颓然得沉默不语。着眼阴影之后,百尺高炎直舐云端,惊艳至极。</h3><h3> 父亲总喜欢来这儿——一处不大的烈士陵园,每年都是如约而至,从未间断。这里似乎成了他的老友。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种剪不断的情缘,像是融于血肉中一样不可割舍。后来才听闻道,也许是受了奋战沙场的爷爷的影响,父亲从小就有一个从军梦。他也曾参军,可最终都未能如愿以偿,实在遗憾。于是,父亲对浴血沙场的将士们始终持着一份亲切与敬重,即使面对的只是一尊尊石像。 </h3><h3> 我们从父亲的凝视中感受万千。石像前,父亲总会停下脚步驻足许久。天很蓝,风很轻,父亲稍皱着眉,望出极为深邃的眼神,刺穿了时间的坚壁,同他们交往。父亲脸上波澜不惊,却不难猜想,他内心的汹涌。良久,缓缓伸出手,老友般扶过石像肩头……一次,再一次。</h3><h3> 心中不免有些怅然,转头四望,这诺大的陵园少了几分人气,显得有些寂寥,甚至没落。</h3><h3> ……</h3><h3> 当我们隔年再去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陵园明显重新修葺了一番,石像也看得出被人认真打扫的痕迹。更令人欣喜的是来祭奠的人们,成群的携着白花走着。父亲颇有感慨地说:“人多起来了,我们的老将军总不会被遗忘了。”</h3><h3> 秋风吹过,父亲的头发微微颤动,深深地吐了一口气。远处,霞光万丈,父亲和每一位祭奠者都被渲染着,现着金光。</h3><h3> </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讲述好故事 传播江西好声音</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文/钟逸</div> 春光正好,我常带着弟弟下楼玩。楼下有一条长长的路,将半个小区,搂在怀里。路边是排水口,路伸到哪里,排水口就跟到哪里。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为了美观,排水口上被铺满了鹅卵石。鹅卵石们挤在一起,将排水口藏在了身下。就这样,在小路边,有了一条傍着它的石子路。</div> 小区里从不缺孩子,更不乏熊孩子。院内小小的滑梯满足不了孩子们,他们注意到了小路,对路旁挤得满满当当的石头产生了兴趣。 熊孩子们开始只是靠近石头玩耍,后来开始用石头砸围墙砸草地,再后来索性拿走、乱扔……没有多久,小路附近的草地上,井盖之下,管道之中,散布着石头;孩子们的童车的篮子里,有时也盛着石头。小路旁,有时是裸露的排水口,有时是满到溢出的石头…… 就在我为此糟心之时,情况有了改变。有几位孩子的母亲蹲在路边,走近一看,她们把草丛里的石头一块一块捡出来,用它们填补排水口裸露的部分。她们一边闲聊着,一边捡着石头。不一会儿,草地上星空般散布着的石头就归位了。 她们又走动起来,将石头过多的地方多出来的石头,运到缺石头的路段去。她们来回奔走着,各自的孩子不再打闹,也跟着母亲一起运石头。一行人走过来又走过去,石子路的身段渐渐变得匀称。 做完这些,母亲们开始教育孩子们。一番说教之后,孩子们忽然跑开了。回到母亲身边时,他们手里多了许多石头——那都是他们的“藏品”。他们把“藏品”都放回了原位。在那之后,有更多的孩子陆续来“放生”石头。在几位母亲的带领下,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开始搜集“失踪”的石头。卡在井盖上的,落入水沟中的,私藏在小朋友家里的……石头们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原位,裸露的排水口消失了。 从那之后,再没有糟践石头的熊孩子了。孩子们中不断地出现新面孔,但孩子们都互相约束着,石子路依然如旧。石子路与守护着自己的人们,构成最美的风景线。<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讲述好故事,传播江西好声音</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方译</h3><h3>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题记</h3><h3> 春,枝头上叶芽慢慢地舒展,花儿的蓓蕾初绽,昏睡陈旧草木,又茁壮地抽出了嫩芽。它们就在风的爱抚雨的滋润和阳光的抚照下,生长起来。贺兰山惭惭地被春风吹绿,被阳光唤醒,坡上点缀着多多野花。“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从江上吹来,混着春泥和野花的芬芳,似母亲的手抚摸你,令人心旷神怡。</h3><h3> 幽径之中有一位老人,身着黑色长袍,架着一副细框大眼镜。头发和胡子被风霜所染白,额头也被岁月刮上一道道皱纹。他的身边有序的陈列着,一个水桶和“拖把”。凭他的书生气,我实在不好将“拖地这个词说出。”只见老人有力地将拿起“拖把”,沾了沾水,之后老人面带微笑在石板上铿锵有力地写上大字。</h3><h3> 待他走后,我上前观看。姿态与字体浑然天成,仿佛被刻在了石板上。他以石板作纸,以水作墨,用自然谱写下了“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这或许是老一辈的赣州印记,如今已在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刻文。我想,这一定是老人日复一日书写,令石头留下痕迹。正所谓“水滴石穿”,老人用水的歌舞与自然相呼应,才留下了这样一幅人与自然的大作。</h3><h3> 次日,我依旧来到。果不其然,他还在书写着,他并不是只写一边,而是一遍一遍地用水在印记之中不断地歌舞。他那认真的模样,是我不忍心上前打扰。待其写完后,我悄悄地走了过去,我问他:“爷爷,你写多久了?”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他,老人皮肤干瘪而多皱,浑身深土黄色的皮肤,灰白色的胡须密密地分布在下巴上,暗红的嘴唇已经干裂了,鼻子上密密麻麻地点上了老人斑,尽管这样他的眼还是十分有力地看着我,十分精神。枯柴般的手上青筋清晰可见,但凭他的字可见力之大。他摸索了一下,手依靠在大毛笔上,拇指和食指不停地摩擦,双唇有些颤抖。他用十分沧桑的声音说:“好久了吧。”他这一句好久了吧,触动了我的心弦水要在一块石上流淌多久,才会让石记住呢?恐怕没个几十年是不行的。</h3><h3> 我想起了许多身边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却一直奉献。他们做事非常地低调,却又非常地踏实。可真的又有多少人记得呢?靓丽地花朵引人注目,芬芳地花朵令人流连,但却不如野花来的平实。风或许会记得每一朵花的香,而野花也并不会被忘记,即使是如此的淡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讲诉好故事,传播江西好声音</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沈子仪</h3><h3> 郁孤台,它坐落在赣州西北部贺兰山顶,是城区的制高点,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许多人说站在郁孤台上,就能望得秀丽的山水风景和赣州全景,如此说来过于夸张,但郁孤台的景色,确实足以与人心旷神怡之感。</h3><h3> 让它更具色彩魅力的,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登临题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让郁孤台闻名全国,它传诵千古,至今唱和不绝。“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人的思绪,正如这赣江一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当时辛弃疾提点刑狱,登上郁孤台远望,借山水之景,抒发满腔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对收复无忘的悲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洋洋洒洒写下这首词,蕴含着深沉的爱国之情,及艺术水平。至今,辛弃疾的铜塑还伫立在郁孤台之上,满满的正气,满满的英雄气概;令人感慨,令人赞叹!</h3><h3> 更有直接以郁孤台为名的诗,诗人正是与江西有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当时文天祥任赣州知府,他登上郁孤台,忧国忧民之情便涌上心头遂吟:“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写作《郁孤台》一诗。同样,北宋期间,东坡先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途径赣州,游览郁孤台,见到秀丽的江山景色,诗兴大发,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h3><h3> 郁孤,郁孤,的的确确留下了不少诗人的忧愁,又确确实实散发着“孤”的清冷,它是江西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是历史上一道幽韵的风景。</h3><h3> 郁孤台,坐落在江西,更坐落在我心。</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心中那片绿</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罗大山</h3><h3> 在我的记忆里,位于城西的那座“城市中央公园”附近的地方一直很糟糕。之前曾慕名前去游玩了一次,却使得一行人大失所望——一路上尘土飞扬,路况极差。向车窗外望去,除了这条公路之外,全是在建工地,早已把出游的兴致抖掉了一大半。到了那儿,情况更是糟糕:一眼望去,是一片枯黄的草地以及一个布满垃圾的大湖。看不到任何可以遮阳的东西。西北角还有一个工地,乒乓之声不绝于耳。自那以后,我再没来过。</h3><h3> 就在前几天,我坐公交车经过这里。透过车窗,我看到了一大片绿色。不经感到奇怪。连忙下车一探究竟。</h3><h3> 在路上,我就获得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公路两旁新建了两行人行道,道旁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行道树。一棵棵树的树冠伸展开来,正好给整条人行道撒下了一片阴凉。阳光打在叶片上,照的叶片绿绿的,仿佛绿玉一般,分外美丽。</h3><h3> 走进中央公园,眼前的一切更是让我吃惊——湖面上新修建了一座廊桥,许多人在上面乘凉。枯黄的草皮变得翠绿。而且即使在这样炎热的天气,草叶上也依然挂满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十分耀眼。湖面上的波光与翠绿闪亮的草坪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h3><h3> 我看呆了。难以相信这就是当年那个中央公园。这时,我看见一个小孩将手中的饮料瓶扔进了湖里。</h3><h3>本来我还以为没人会管它,就打算自己去捡起来。谁知,一个中年人走来,捡起了饮料瓶。那人应该是小孩的爸爸吧。我听见他对小孩说了一番话:</h3><h3> “儿子你看,这么美丽的湖,如果被你扔进一个瓶子就不漂亮了,对不对?既然你喜欢这里的风景,就应该好好保护好它,不去破坏它,对不对?”</h3><h3> 我看见那个小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接过饮料瓶,扔进了附近的垃圾箱里。</h3><h3> 从公园走出,再次登上公交车,眼前仿佛不断有绿影浮动。我知道,这次我所见到的绿意,已经浸润了我的心间,再也无法抹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讲述好故事,传播江西好声音——老奶奶的善意</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龙彦铭</h3><h3> 早上出门,空气清凉,时有微风拂过,拂走了倦意,带来了好心情。</h3><h3> 几步到了小区门口,见一位老奶奶在翻垃圾桶。她满头白发,只有几丝几缕的灰白夹杂在其中;身上的衣服也一样,显然上了很大“岁数”,颜色都褪了,一片灰,边角袖口处还有几处补丁。左手拎着蛇皮袋,而这蛇皮袋也是破旧的,她右手在垃圾桶里翻找,因为太矮,翻的时候还要顶起脚尖。看着她,我越想越同情:她很贫苦吧,又那么老那么瘦小,很吃力吧……一路上想着的都是这些。</h3><h3> 放学回家,又看见了她。不过换了一个蛇皮袋,却依旧破旧。身边还带着一个小女孩,应该是她孙女吧,带着天真的笑容。她奶奶正忙着收拾,把那些翻出来的垃圾丢回去,还时不时对她孙女对她孙女说上几句“哎,那不干净!”“别乱动,拿出来的东西都必须要放回去。你要知道,自己乱动的东西自己弄乱了要自己弄好,不可以就这样走了。懂了吗?”看她们这样,心里一片温暖。风,吹来,吹走了之前对她的一切偏见吹来的是对她的同情与好感。</h3><h3> 记得前几天也有人来收垃圾,弄得一片狼藉也不管不顾,自顾着自己直接走了。而她显然不一样。看着她孙女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想她应该也是很幸福的吧,边走边想着,回头一看,她们也走了。一老一小相伴着,渐渐走远。</h3><h3> 一天,我又见到了她。在小区外,和她孙女一起,想是要回去了吧。当走过一排共享单车时,她停住了。平时谁也不会去注意,几辆躺倒在一边,路上有好几个人都视而不见,匆匆走去;有低头看手机的,有显然看见了却把目光移开假装没看见。我平时看见了也不会有念头去扶起的。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老人,她却放下肩上的袋子,伸出瘦如枯柴的双手,吃力地把车子一一扶起摆正,车子不轻,犹豫着,我正想上去帮忙,车子已经摆好了。她笑了笑,牵起孙女的手,边走边教导孙女要多做好事。她是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她的声音,像美妙的歌声,不止是她孙女,也飘进了我的耳朵,飘进了我的心里。</h3><h3> 而她扶车的举动令我很吃惊,也很愧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她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像她一样,那世界一定是温暖美好的。我想,女孩听到的不只是歌声,还得到了可贵的品质,是真正属于她的。风把奶奶的声音传得更远,这歌声是这世间,最美好最动听的声音了。贫富,贵贱,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有真正善良的美好品质,才能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并用行动和善良的声音,让社会和谐美丽,让善良的声音越传越远,越传越广。</h3><h3> 微风拂过,空气清凉,带着美好的声音,带来美好与善良。</h3> <h3>江西,富有大江名川,却也不失童真的笑颜,富有先贤遗风,却也不失纯朴的民风。一声莺啼顿起,咏唱着……</h3><h3><br></h3><h3>我们的好声音,还将继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