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油画《那年那月》赏析

薇然若冰

<h3> &nbsp;</h3><h3> 郭健老师的又一幅油画作品《那年那月》,深深地撞击了我的心灵,泪眼朦胧中细细地凝视着那简洁而震撼的画面,久久的难以释怀。 &nbsp;</h3><h3> 作品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面。作者却以饱满的创作激情,超写实的艺术手法,用浓厚的油彩、精湛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让心灵为之颤动的艺术形象。<br></h3> <h3>素洁的背景前,一位白发老妇的半身肖像,这分明就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母亲形象。一位含辛茹苦、饱经沧桑的母亲。多少个日出日落,多少个冬夏春秋,汗水与泪水将她曾经年轻美丽的脸庞冲刷出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常年的耕耘劳作将她少女时稚嫩的肌肤沉淀成深深的古铜色。还有那消瘦的脸颊,突起的颧骨,无不彰显着生活的坎坷与艰辛。岁月的风霜已将她的满头青丝霜染成苍白,双眼凹陷而浑浊,目光却刚毅而执着,那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还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紧抿着的双唇不知饱尝过多少人生的酸甜苦辣,吞咽下无数悲伤的叹息、委屈的泪水,隐忍着几多难以启齿的屈辱与无奈。一件蓝粗布棉袄,尽管已经苍白陈旧,但那工整的领口和盘扣,仍能体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br></h3> <h3>一只金灿灿的耳环,在深沉的基调上一只金灿灿的耳环,在深沉的基调上略显醒目,苍凉中透出了一丝奢华。那柔柔的光环又折射出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或许是在临上花轿之前,含泪的母亲将所有的叮咛、牵挂与不舍深情的传承,从此,在她的耳边,在亲人的心上多了几分相思与期盼;或许是在洞房花烛之夜她那从未谋面的丈夫,在朦胧的烛光中,轻轻掀起那大红的盖头,将甜蜜的爱恋戴上她羞怯的心头;亦或是在她年过半百的某个生日时,含辛茹苦养育的儿女报答她的一颗感恩的心;或许还有太多太多或酸楚或凄美的故事不得而知。<br></h3> <h3>八十年代初期,罗中立一幅油画《父亲》,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位质朴的劳动者形象。那极具震撼力的画面,激起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波澜,让多少中华儿女为之动容、思索和感恩。 《父亲》也以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撼人心魄的内涵,在中国的油画史上默默地筑起了一座里程碑。郭健老师的《那年那月》,与当年的《父亲》有着异曲同工的感人之处。欣赏着眼前的作品,像是品读着一篇沉重的散文,一首悲凉的诗篇。透过强烈的艺术语言, 感受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涌动,这是用心在描绘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罗丹说:“像在艺术领域的其他部门一样,诚挚是唯一的法则。”正是有着诚挚的情感才创作出这感人的作品,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