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

百一夫

<h3>承德,民国和解放初期为原热河省省会,现为河北省辖市,处于我国东北地区,南望京津,背靠蒙辽,省内与秦皇岛、唐山以及张家口市相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h3> <h3>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英文名称: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Temples, Chengde),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11)。 </h3> <h3><b>上篇、避暑山庄</b></h3><h3>承德避暑山庄又叫"热河行宫"、"承德离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h3><h3>承德避暑山庄东南部地势较低,景色秀丽,如同江南;东北部地势平坦,芳草如茵,一派草原风光;西北部则地势高敞,沟壑纵横;整个山庄巧妙地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形相吻合,全国各地的许多胜景被神奇般地集中到了这里。</h3><h3>因此,一些园林专家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避暑山庄就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h3> <h3>避暑山庄是康乾盛世的产物、象征。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h3><h3>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选定在这里建行宫。</h3><h3>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建,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落成,历时89年。界墙内占地面积达564公顷,远远超过了故宫,大约是北京颐和园的两倍,北海的8倍。共有亭子90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假山叠石70余组,殿宇、楼堂、寺庙、亭台、塔阁等各种建筑120余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h3><h3>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康熙皇帝以4个字命名的36景和乾隆皇帝以3个字命名的36景最为著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康熙皇帝称赞这里是"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h3><h3>山庄的宫殿,虽然严格恪守"天子身居九重"之制,但却具有北方四合院朴素简洁的特色,不用黄琉璃瓦,代以灰瓦盖顶青砖砌墙,使宫殿的建筑与整个山庄的建筑风格相一致,显得既古朴,又淡雅。</h3><h3>避暑山庄是我国最富有艺术特色的皇家园林,它集中了历代造园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结与升华,不愧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颗灿烂明珠,也是世界园林实例中的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h3> <h3>避暑山庄总体布局是前宫后苑,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h3><h3><b>一、宫殿区</b></h3><h3>位于山庄南部,南邻市区,湖泊南岸,地形平坦,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h3><h3>正宫是避暑山庄内主要宫殿,是清帝居住山庄期间,日常居住、处理朝政、举行庆典、接见国内各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等重大活动的地方。</h3><h3>正官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包括九进院落: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h3><h3><br></h3> <h3>宫内的平面布局采取中轴线控制,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是典型的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br></h3><h3><br></h3> <h3><b>0、丽正门</b></h3><h3>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前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是清代皇帝进出的门。面宽三间,上下两层。下层辟有三个方形的门洞,上层有城台和阙楼。</h3><h3><br></h3> <h3>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块石匾,上面是乾隆皇帝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它象征着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h3><h3>五种文字,由左到右分别为:</h3><h3> 满文:光明的正门</h3><h3> 藏文;中间很亮的门</h3><h3> 汉文;丽正门 乾隆御笔</h3><h3> 维文:华丽光辉的大门</h3><h3> 蒙文:光明的正门</h3> <h3>门的左右两边有两尊高约3.5米的石狮,以显示皇帝的威严</h3> <h3>门前有御道广场,青石铺路,广场东西各立一块石碑,上面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所以又叫它下马碑。</h3> <h3>广场南边有一道红色照壁,将这座皇家园林与外界隔开。关于红照壁,传说里边藏有从鸡冠山飞来的金鸡,在夜深人静时,轻叩照壁,金鸡就会发出叽叽的叫声。 </h3> <h3>进丽正门内向右看,远处的山峦上,有一巨大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它上粗下细,很像洗衣用的棒槌,我们承德人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h3><h3>修建避暑山庄时,巧借此景,使山庄内外浑然一体,扩大了空间感,创造了新的意境美,这是山庄设计者运用“借景”这一造园艺术的成功典范。</h3><h3>一般来承德的人,都要到山上去摸一下棒槌山,因为承德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摸到棒槌山,能活一百三。”</h3><h3><br></h3> <h3><b>1、一进院•午门</b></h3> <h3>午门俗称大宫门,又称外午门。避暑山庄博物馆,启功题。</h3> <h3>御制避暑山庄记</h3><h3>金山发脉 暖溜分泉 云壑渟泓 石潭青霭 </h3><h3>境广草肥 无伤田庐之害 </h3><h3>风清夏爽 宜人调养之功 </h3><h3>自天地之生成 归造化之品汇 </h3><h3>朕数巡江干 深知南方之秀丽 </h3><h3>两幸秦陇 益明西土之殚陈 </h3><h3>北过龙沙 东游长白 山川之壮 人物之朴 </h3><h3>亦不能尽述 皆吾之所不取 </h3><h3>惟兹热河 道近神京 往还无过两日 </h3><h3>地辟荒野 存心岂误万几 </h3><h3>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 开自然峰岚之势 </h3><h3>依松为斋 则窍崖润色 </h3><h3>引水在亭 则榛烟出谷 </h3><h3>皆非人力之所能 借芳甸而为助 </h3><h3>无刻桷丹楹之费 喜泉林抱素之怀 </h3><h3>静观万物 俯察庶类 </h3><h3>文禽戏绿水而不避 麀鹿映夕阳而成群 </h3><h3>鸢飞鱼跃 从天性之高下 </h3><h3>远色紫氛 开韶景之低昂 </h3><h3>一游一豫 罔非稼穑之休戚 </h3><h3>或旰或宵 不忘经史之安危 </h3><h3>劝耕南亩 望丰稔筐筥之盈 </h3><h3>茂止西成 乐时若两旸之庆 </h3><h3>此居避暑山庄之概也 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 </h3><h3>睹松竹则思贞操 临清流则贵廉洁 </h3><h3>览蔓草则贱贪秽 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 </h3><h3>不可不知 人君之奉 </h3><h3>取之于民 不爱者即惑也 </h3><h3>故书之于记 朝夕不改</h3><h3><br></h3><h3>敬诚之在兹也 康熙五十年六月</h3><h3><br></h3> <h3><b>2、二进院•宫门</b></h3> <h3>正宫的第二道门称“阅射门”,俗称二宫门,又称内午门。是皇帝观看皇子皇孙射箭比赛的地方。</h3> <h3>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此匾精美绝伦,分外醒目。</h3><h3>其中避暑山庄的“避”字多写了一横,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用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异体字现象。在这里康熙皇帝是为了追求书法美才这样写的。</h3> <h3>  阅射门前却自思 髫龄曾此沐恩慈</h3><h3> 我朝家法惟弓矢 即位躬勤继创垂</h3><h3> 臂病因之疏步发 身闲原未废骢驰</h3><h3> 习劳每以寓观德 右屈还教挺左支</h3><h3> 凭览不能无技痒 欲为又觉有颜怩</h3><h3> 廿连十九当年事 回想犹疑众定疑</h3><h3> 阅射六韵 甲午季夏 御笔</h3> <h3>巡狩宁稽除授官 门前次第引来看</h3><h3>随材简职仍馀暇 以己先人与众观</h3><h3>弓燥手柔秋正好 侯空鹄揭月输团</h3><h3>髫龄回忆原兹地 屡中亲承仁祖欢</h3><h3> 射一首 己卯初秋 御笔</h3> <h3>策马出石城 阅堤兼阅稼 虽日勑几政 山庄究多暇</h3><h3>外庭弗相见 非美惭且怕 所以间数朝 沿揽必命驾</h3><h3>谁知三五宿 田功殊又乍 此地不种稻 黍高而荞下</h3><h3>一律芃绿云 极目鲜隙罅 浓露润苗穗 爽风翻□稏 (□字左"禾"右"罢")</h3><h3>迩来幸时若 晴昼雨或夜 亦无异涨落 诸事胥妥迓</h3><h3>祗渴望捷音 耆定武功罢</h3><h3> 策马一首 甲午季夏 御笔</h3> <h3>射是朝家夙所长 承平游豫那宜忘</h3><h3>携来新附控弦部 驻此当年避暑庄</h3><h3>亲御矢弧聊示度 数颁币帛用旌良</h3><h3>树侯叠中休称颂 敬仰前猷敢不蘉</h3><h3> 射一首 庚辰初冬 御笔</h3> <h3>门前两侧两个铜狮,威风凛凛。</h3><h3>有一段传说:抗日战争时期,一群日本兵发现这两个铜狮子很漂亮,就想抢走,可是铜狮子太重搬不动,分头去找工具。护院的老人灵机一动,立即从村里找来猪血,涂在狮子的眼睛上,等日本兵找到工具回来后发现狮子的眼睛红红的,都哭出了血,吓得目瞪口呆,慌张地逃走了,铜狮得以保留至今。</h3><h3>这对铜狮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h3> <h3>东厢为兴盛时期的的避暑山庄第一展室。有清代山庄兴盛时期的全貌图。</h3> <h3>西厢为兴盛时期的的避暑山庄第二展室。</h3> <h3><b>3、三进院•澹泊敬诚殿</b></h3> <h3>澹泊敬诚殿,是正宫的大殿即行宫的正殿,是清代皇帝在山庄居住时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乾隆皇帝还曾经在澹泊敬诚殿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用珍贵楠木建成,俗称楠木殿。</h3> <h3>澹泊敬诚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重周围廊,歇山卷棚顶,地面和台基用紫豆瓣、大理石铺砌,极为华贵。</h3><h3>殿内主景:</h3> <h3>御用宝座:宝座周围设有宝象、端、仙鹤、香亭、如意等,精雕细刻,造型十分优美。</h3> <h3>“澹泊”二字来自于《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诸葛亮在其《戒子书》中又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康熙皇帝题“澹泊敬诚”这四个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居安思危,崇尚节俭”的思想。</h3> <h3><b>4、四进院•四知书屋</b></h3> <h3>回廊:</h3> <h3>绕过回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面阔五楹的四知书屋。</h3><h3>什么是“四知”呢?乾隆皇帝所题的“四知”一语出于《易经》。因《易经》中说“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乾隆皇帝对此话十分赞赏,因为恰好表达了他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皇帝上朝前后,在这里更衣,有时也在此召见王公大臣和少数民族首领。</h3> <h3><b>5、五进院•十九间照房</b></h3> <h3>万岁照房俗称十九间照房,皇帝随侍人员备差之所,以此为界,南为前朝,北属后寝。中设佛堂三间,乾隆御题“宝筏喻”,取自李白诗句“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寓意佛法无边,犹如珍贵的航船载人渡过险滩。</h3> <h3>如今,十九间照房和配房已经辟为御用官窑瓷器、珐琅器、帝后车舆和石鼓专题展览。欣赏这些稀世珍品,大饱眼福。</h3> <h3><b>6、六进院•后寝</b></h3> <h3>通往后寝。</h3> <h3>宫殿区的后半部分,叫“后寝”,是帝后和嫔妃们居住的地方。</h3> <h3><b>7、七进院•烟波致爽殿</b></h3> <h3>烟波致爽殿,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等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康熙皇帝说这里“四围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所以题了这个殿名。</h3> <h3>室内靠北墙,紫檀落地罩内是皇帝的卧床,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就病殁在这张床上。</h3> <h3>烟波致爽殿两侧有两个跨院。东边的叫东所,咸丰在承德时是慈安皇后的住所,现在展出的是清代宫廷钟表。西边的叫西所,咸丰在承德时是慈禧的住所,现在展出的是慈禧当年的一些生活用品和照片。</h3><h3><br></h3> <h3><b>8、八进院•云山胜地楼</b></h3> <h3>云山胜地楼是一座玲珑别致的两层楼房,这个楼的特点内没有楼梯,而是沿楼前假山上的蹬道上楼。楼下戏台“文明福地”,供帝后听戏。二楼佛堂“莲花室”,为帝后祭月祈福之所。凭栏远眺,夕霭朝岚,尽收眼底,良宵夜话,妙境顿生。</h3> <h3>两侧朝房现在为咸丰帝慈禧太后在山庄展室。</h3> <h3><b>9、九进院•岫云门</b></h3><h3>云山胜地楼北为正宫之北门(后门),名为“岫云门”。“岫云”二字,意为山间浮云缭绕,与云山胜地的“云山”相呼应,此额借鉴了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境。</h3> <h3><b>二、苑景区</b></h3><h3>走出岫云门,就到了苑景区。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 70%多。</h3><h3><b>(一)湖区</b></h3><h3>湖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区面积为57公顷,山庄内大小湖泊共八处: 镜湖、银湖、澄湖、上湖、下湖、如意湖、半月湖、内湖。清代康、乾两皇帝对山庄景点取名共有七十二景(康熙36景,乾隆36景),其中一半景点在湖泊区,“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整个湖区一泓清水,洲岛错落,碧波荡漾,一派江南水乡秀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h3> <h3><b>1、万壑松风桥</b></h3> <h3><b>2、水心榭</b></h3><h3>右边湖上的三座亭子叫“水心榭”,屹立在石桥之上,结构匀称,明快轻盈。</h3> <h3><b>3、芝径云堤</b></h3> <h3>一条长堤将左边的环碧、中间的如意洲和右边的月色江声连接起来。从高处看,这一堤三岛形状如灵芝,所以康熙皇帝给它起的名字叫芝径云堤。</h3> <h3><b>4、月色江声</b></h3><h3>月色江声岛上有康熙题名的门殿“月色江声”。每当月上东山之时,远山如黛,近水鸣吟,诗请画意,真是美极了!</h3> <h3><b>5、金山岛</b></h3><h3>沿芝径云堤北行,右前方隔湖相望的是金山岛。石岛在湖水环抱之中,意境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很相似。</h3> <h3><b>6、如意洲</b></h3><h3>湖区最大的岛屿是如意洲岛。岛上建筑很多,康乾七十二景中有十景在这里。主体建筑是一座宫殿。正宫落成前,这里是康熙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现在这里展出的是清宫用品。</h3> <h3><b>7、沧浪屿</b></h3><h3>岛的西北处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沧浪屿,是仿苏州“沧浪亭”而建的。电影《知音》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h3> <h3><b>8、烟雨楼</b></h3><h3>跨过曲桥登上青莲岛,迎面是一座玲珑秀丽的建筑,叫烟雨楼。上下两层的小楼,楼的上下还有围廊。二楼上的云龙金匾是乾隆皇帝题写的。</h3> <h3><br></h3> <h3>烟雨楼与门殿之间是一个规整的方院,几棵古松苍劲挺拔。</h3> <h3>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的烟雨楼而建的。每当阴雨时节,细雨蒙蒙,登楼远眺,只见远山近水,尽在轻纱薄雾笼罩之中,如入仙境。 </h3> <h3><b>9、热河泉</b></h3><h3>沿澄湖北岸经“水流云在”、“莺啭乔木”诸亭东行,到达闻名遐尔的热河泉。泉边上石碑写着“热河”两个大字。因为泉水温热,又有上游的温泉水汇入,所以冬天也不结冰。当周围白雪皑皑时,这里的湖面却热气蒸腾,实为奇观。</h3> <h3><b>(三)平原区</b></h3><h3>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面积有千余亩,由“万树园”和“试马埭”两部分组成。</h3><h3>万树园地势平坦,林木苍郁,驯鹿野兔出没期间,是塞外难得的草原风光。</h3> <h3>试马埭位于万树园西侧,绿草如茵,驰道如弦,是清代皇帝赴木兰围场举行“秋季大典”之前,选拔骏马的地方。</h3> <h3><b>  1、文津阁</b></h3><h3>万树园以西有一座秀丽的古建筑,是清代著名的藏书楼──文津阁,这组建筑坐北朝南,门殿、假山、水池、楼阁相继排列。它和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津,是水的渡口。文津,是文化知识的渡口。如欲求得知识,便需自此问津的意思。</h3> <h3>主体建筑文津阁处于山环水抱之中,上下各六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从外观上看,它是两层,里边实际是三层,中间一层为暗层,阳光不能直接射入,以便更好地保护图书。阁内曾藏有巨著《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h3> <h3><b>2、日月同辉</b></h3><h3>文津阁前水池边池中一弯新月,在水中轻轻抖动,这就是堪称承德一绝的“日月同辉”奇观。原来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透过山洞南壁的月牙形缺口,在水中倒映出的影子。</h3> <h3><b>(三)山区</b></h3><h3>山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如果步行的话,大概一天也游不完的。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h3><h3><b>1、“乘车环山游”</b></h3><h3>从榛子峪口可以“乘车环山游”, 经“青枫绿屿”下山,既安全,又方便。</h3><h3>整个山区峰峦起伏,松涛阵阵,自南而北依次有榛子峪、西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5条沟峪,情趣各不相同。榛子峪、西峪和松林峪松林遍谷,间或有榛丛、栎树;梨树峪景色很美,春天梨花万树,芳香扑鼻,秋天果实满枝头;松云峡古松参天,莽莽苍苍。</h3> <h3><b>2、宗镜阁遗址</b></h3><h3>清代曾在这里依山就势构筑了40多组风格不同的园林、寺庙、碑碣建筑。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自然坍塌。位于西湖以西山坡上的珠源寺内建有两层高的佛阁,名叫“宗镜阁”,它内外均用铜铸,制作精良,雕刻巧妙,而且可以自由装卸,里边供奉的释迦牟尼等佛像也为铜铸,所以俗称“铜殿”(但现在仅存有基址)。</h3> <h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侵入承德,抢走好多珍宝文物,并拆毁了宗镜阁,除三块铜匾幸存下来以外,其余全被日本侵略军运往日本。今日的宗镜阁遗址,如同北京圆明园遗址一样,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h3> <h3><b>3、四面云山亭</b></h3><h3>四面云山亭是山区的最高点。亭中长风四达,虽是盛夏,也凉爽如秋。乾隆皇帝每来山庄,必到此一游,并触景生情,写诗多首。其中两句是“绝顶平临北斗齐,座中惟觉众山低。”</h3> <h3>当然,我们今天看到的比乾隆皇帝看得还要丰富,不仅可以欣赏到乾隆皇帝当年欣赏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可以远眺承德市区的新貌。</h3> <h3><b>4、舍利塔</b></h3><h3>穿过一片地势平坦的草原,前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叫舍利塔,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和南京的报恩寺塔而建的。承德人叫它“六和塔”。塔身为九层八面,高67米,一层南北两面各有券门,进门沿盘旋而上的台阶可登到塔顶。塔内供有佛教雕像。乾隆在山庄居住时,有时清晨登塔礼佛。巍巍宝塔配以绿色的原野,气势宏伟,格外引人注目。</h3> <h3><b>5、蒙古包度假村</b></h3><h3>远处看,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好像一群白天鹅降落在绿茸茸的草地上。</h3> <h3>清代这里也曾建有蒙古包,康熙、乾隆皇帝曾在这里的御幄蒙古包欢迎和宴请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h3><h3>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29日,英王乔治二世派出以马戈尔尼勋爵为特使、斯当东为副使,由100余人组成的外交使团,乘坐“狮子号”军舰,从朴次茅斯港出发,直航天津,这是“大英帝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正式访华使团。</h3><h3>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7月26日,使团船队抵达天津,经北京于9月8日到达热河。乾隆对英使来访很重视,决定在热河行宫进行接见。9月14日,就是在这里的御幄蒙古包,马戈尔尼特使在全权公使、中国翻译和见习童子的陪同下,由礼部尚书引领到乾隆皇帝御座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致词后,呈交了英王给乾隆皇帝的信件和礼品。英王在信中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等一系列要求。这个并不复杂的谒见礼仪,还是中英双方磋商了好几天才定下来的。乾隆向马戈尔尼特使回赠了玉如意等礼品,并让他们同扈从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台吉一同参加宴会,亲自给英使赐酒,赏观杂技、戏剧、拳术等文艺节目。9月17日(阴历八月十三),清廷在山庄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庆祝乾隆83岁寿辰,马戈尔尼又前来避暑山庄给乾隆皇帝祝寿,晚上在万树园观看了盛大的焰火晚会。</h3><h3>乾隆回到北京后,和坤将乾隆在避暑山庄写好的《赐英吉利国王敕书》交给了马戈尔尼。10月7日英使带着乾隆回赠英王的礼物回国。马戈尔尼希望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直接谈判,打开中国大门,开拓东方贸易市场的构想没有实现。清朝在办理交涉过程中维护了王朝国威和尊严。</h3><h3>但是,英国使团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搜集了大量军政资料。马戈尔尼的中国之行,为鸦片战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所以1840年英国人率先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开始了半封建、半殖地的社会。</h3><h3><b>6、宫墙</b></h3><h3>承德避暑山庄山的宫墙长约10公里,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因为它形似长城,承德人亲切地称它为“小长城”。</h3> <h3>在宫墙上漫步,南可望雄奇秀丽的山庄,北可望金碧辉煌的仿全国各族著名庙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这些寺庙呈半圆形环绕在山庄外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象征着当时全国各民族紧紧围绕在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周围。</h3> <h3><b>下篇、外八庙</b></h3><h3>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环列着十二座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大型藏传佛教寺庙。它们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风格各异,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它们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汉式和汉藏结合式三种,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在这里可以感受西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的气势,浏览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雄奇,领略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风采,欣睹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的身影,稍远一点的普宁寺,还可以看到世界最高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h3><h3>藏传佛教是清朝的国教,而蒙古及西北各民族又多信奉藏传佛教。这十二座寺庙是当时清政府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来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以供边疆少数民族的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其中只有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且在京师之外,故称外八庙。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这十二座寺庙的代称。</h3><h3>十二座寺庙位于避暑山庄以北山丘地带的有八座,自西而东依次是:罗汉堂(大部分已毁)、广安寺(大部分已毁)、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毁)、广缘寺。位于避暑山庄以东武烈河东岸的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毁)。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有: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和普乐寺。</h3> <h3><b>一、普陀宗乘之庙</b></h3><h3>普陀宗乘之庙又称小布达拉宫。它占地22万平方米,是整个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即吉祥的普陀山。西藏佛教徒把达赖喇嘛居住的宫殿称为“布拉达宫”。普陀宗乘之庙是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建造,所以俗称“小布达拉宫”。</h3><h3><b>1、建筑特色</b></h3><h3>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h3> <h3><b>2、建筑分布</b></h3> <h3><b>二、须弥福寿之庙</b></h3><h3>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北、普陀宗乘之庙东,座落在狮子沟北山阳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70寿辰。1779年西藏政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请求赴热河,参加皇帝70寿辰庆典,向乾隆祝寿。乾隆兴准,并决定仿六世班禅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规制为其建造行宫,故此庙亦称班禅行宫或扎什伦布。</h3><h3><b>1、建筑特色</b></h3><h3>从总体上看,是典型的藏族寺庙,但从某些建筑个体和细部装饰,又是汉族风格,形式独特。</h3> <h3><b>2、建筑分布</b></h3> <h3><b>三、普宁寺</b></h3><h3>普宁寺俗称大佛寺,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东北部武烈河畔,坐北朝南,占地8公顷(含普佑寺0.68公顷)。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即有金碧辉皇家寺庙的宏大规模,又是佛门圣地“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落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取得了平息准噶尔阿睦尔撒纳继达瓦齐之后的叛乱胜利,从而平息了准噶尔上层分子与中央政权的分裂活动,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国家统一,实现了“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的安定局面,故此庙名之普宁寺。</h3><h3><b>1、建筑特色</b></h3><h3>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整座寺庙平面布局严谨,以大雄宝殿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汉族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布局(伽蓝,即寺庙。七堂一般是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后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罗,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便供奉在主体建筑大乘之阁中。</h3> <h3><b>2、建筑分布</b></h3> <h3><b>四、普佑寺</b></h3><h3>普佑寺是一个不大的寺庙,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曾是外八庙喇嘛的"经学院",学习内容分为显宗、密宗、医学、历算四大部分。这里不但培养外八庙的喇嘛,蒙古各部的喇嘛也选送到这里学经。学经费用全部由清政府提供。当时,这里不仅是喇嘛云集研习佛教经典、理论的经学院,也是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h3><h3><b>1、建筑特色</b></h3><h3>寺庙的建筑式样以汉族为主 ,但布局独特。</h3> <h3><b>2、建筑分布</b></h3> <h3><b>五、安远庙</b></h3><h3>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形制上仿建于新疆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又称伊犁庙,也称“金顶寺”。固尔扎庙是厄鲁特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准噶尔部远近牧民每年夏季到此集会,顶礼膜拜。该庙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被民族分裂分子阿睦尔撒纳溃军烧毁。清军平叛後,有功的达什达瓦族全部迁住热河。乾隆考虑到给达什达瓦族提供佛事场所,遂命在武烈河东岸建造此庙。落成後厄鲁特蒙古各部首领每年夏季都到热河聚会。</h3><h3><b>1、建筑特色</b></h3><h3>在外八庙中,安远庙的建筑与规模,远比不上其它寺庙高大雄伟,但它完全打破了汉式寺庙坐北朝南的“伽蓝七堂”的传统建筑布局。在风格上明显保留原固尔扎庙的民族风格,其中巧妙地融进了汉、藏民族的建筑精华,从而使整个庙宇从布局、外观和建筑上,都别具一格,引人瞩目。</h3> <h3><b>2、建筑分布</b></h3> <h3><b>六、普乐寺</b></h3><h3>普乐寺的兴建,并不像普宁寺、安远庙那样,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是因为乾隆皇帝觉得从普宁寺、安远庙向磬锤峰一带望去,还有较大的空地可以利用,为使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整体合理布局,因而建了这座寺庙。“普乐”是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申而来。</h3><h3><b>1、建筑特色</b></h3><h3>普乐寺主体建筑旭光阁,重檐圆顶,类似北京天坛祈年殿,整个寺院平面成规则长方形,分为前後两个部分,前部由山门至宗印殿,为汉族寺庙的传统形式;后部为藏式阇城(坛场)。有前後两个山门,前山门向西,正对避暑山庄;後山门面东,正对磬锤峰。乾隆认为磬锤峰为神物,是上天的启示,故在寺的後部又辟一个山门,这是我国寺庙中少见的建筑布局。</h3> <h3><b>2、建筑分布</b></h3> 我这一生,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饮过很多酒,见过很多人___百一味<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bxb5kf5?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百一味美篇 · 总目录(链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