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六十年代末期,国家为应对国际形势的复杂性提出抓紧三线建设,把很多的军工厂建在山区以作战备之用,一大批老、中、青军工工人奔赴三线山沟,为我国的国防军工事业贡献終生,我便是其中之一,山区的艰苦生活自不必说,但我们仍然积极努力工作,也不乏乐观地对待生活。</h3> <h3>初中同学。</h3> <h3> 1968年毕业于沈阳第一工业学校,四年的中专学习生活,虽然有两年“文革”的停课闹“革命”,但也使我们自己管理自已,纯真的同学情谊永远铭记。</h3> <h3> 1968年全班同学、老师和军代表一起的毕业照,时逢国家提出《三线建设》这一举措,我们被分配到各地的三线军工厂,我和武汉的同学分到鄂西的宜都山沟新建的军工光学仪器厂。</h3> <p>山沟工厂远眺。</p> <h3> 工厂家属区。当初可不是这样的楼房,而是干打壘土房。这是八十年代初拍的。</h3> <h3>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进厂后由木模工干起。这是1971年我被借到厂工会搞《批林批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漫画展,好友为我拍的,可惜我画的很多画沒保留下来。</span><br></h3> <h3>1974年外協出差湖南湘潭抽空去了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h3> <h3> 1975年结婚照。那个时代结婚沒有婚礼,领完结婚证后择个吉日,买点糖果,邀请同事同学好友热闹一下,大家各出五毛钱凑个分子,竟可买不少礼物祝贺呢。</h3> <h3> 1976年春节,婚假加探亲假回武汉。这是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端留影。长江第一桥是武汉的标誌,是武汉人的福音。毛主席的诗词中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h3> <h3> 古琴台,相传春秋时期琴师伯牙在此相遇知音钟子期,故有: 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凄美传说。</h3> <h3> 1976年。我的童年少年时期经常在古琴台玩耍,是我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所以只要回家乡必到古琴台。</h3> <p> 1976年。汉口中苏友好宫,此建筑是当时全国都少有的具有鮮明建筑艺朮特色气势恢宏的展览舘,於1956年3月竣工。初中时因为离学校很近,我常去展舘看画展,可惜在1995年被炸拆了,留下这张珍贵的老照片勾起多少少年的美好回忆。</p> <h3> 1980年(黑白片自上色)。借出差杭州帶兒子西湖留影。此年兒子四岁多,我总是有个不解的心结: 我们这辈子呆在这穷山沟里也罢了,难道我们的孩子也是这宿命吗?我是幸运的,当提为技术工作后经常有机会出差各地于是不辞辛苦把孩子带出来见世面。</h3> <h3> 1981年在北京开会期间去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长城的雄伟一直震憾着我的“中国心”</h3> <h3> 1982年,出差带兒子在长江大轮船上,孩童的好奇心正把玩照相机。同船一个摄影愛好者抓拍了这个镜头,並提名为《小小摄影家》。孩子手拿的是我厂军转民生产的120照相机,而我也是这相机的设计人之一。后面很多照片都是用我厂生产的《华中》牌120和135相机拍的。</h3> <p> 1983年。在山沟的平房。当时的住房是分配的,刚结婚时住一室的房,然后按工齡等事项打分排队等待分配两室的大房,其实这些房屋很多都是土块壘墻的房屋,后来逐步改建砖瓦楼房。可喜的是家里有了黑白电视机。</p> <h3> 1983年。借出差在武汉买了个晶体管电子琴教兒子玩点音乐,此琴当时价格30元,而我的工资每月不到50元。</h3> <p> “山里的孩子心愛山”---1984年拍摄于工厂附近的山村。</p> <h3> 工余画画。1984年。从小就喜愛画画,工作之余也常画一下。</h3> <h3>1985年。山沟自家。看到了吗?有了一台双卡录音机哦。</h3> <h3> 1985年。山沟工厂的花房前。这个花房也算是工厂的一个景点,凡是有外人来厂必在此拍照留影,后面很多照片都是在这个花房拍的。</h3> <h3> 1985年。从此年开始用上彩色胶卷拍照了。这是在工厂依山势而建的子弟学校前。</h3> <h3>1985年。厂内花房前。</h3> <p> 1985年夏天。上海城隍庙。出差上海,用本厂生产的135相机拍照。此年孩子九岁了。</p> <h3>1986年。出差北京。</h3> <h3> 1986年,北京北海公园。当我拍照时忽然在脑海响起“让我们蕩起双桨”这首我们童年唱的那首歌。</h3> <p>1986年。山沟家中。</p> <p class="ql-block">1986年武汉的三个姐姐来厂探望。</p> <p> 1987年春节,古琴台。探亲假回武汉,再游古琴台。</p> <h3>1987年。中山公园湖心亭。</h3><h3><br></h3> <h3>1987年五月,武汉的三姐一家来厂留影。</h3> <h3> 1988年的春節年三十夜。儿子与他的表弟妹们放花炮。</h3> <h3>1988年。工厂雪景。</h3> <p>1988年。深圳开会,经过广州。</p> <h3> 1988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也是全国的示范城市。</h3> <h3>1988年。沙头角中英街。</h3> <p> 1988年夏,武汉亲戚来厂,这是工厂附近的水库,也是我们的天然游泳场。</p> <h3>1988年。工厂花房。</h3> <p>1988年冬。工厂的自家。看,己有电冰箱了。</p> <h3>1989年的春節。工厂职工舞龙队表演。</h3> <p>1989年夏。武汉二姐家的孩子们来厂。</p> <h3>1989年。厂内花房。</h3> <p>1989年冬。岀差上海。</p> <p>1990年春节,职工舞龙队冒着雨雪表演。</p> <h3>1990年。那年的冬天雪不小。</h3> <h3> 1990年。厂内。戴墨眼镜的时髦也传到山沟了。</h3> <h3> 1990年。自家中,看到冰箱上的那个小马吗?那可是我业余时间鼓搗的木雕作品。</h3> <h3>1990年。</h3> <h3> 1991年。兒子生日。这年孩子中考获670的高分录取宜都第一高中。</h3> <h3>1991年。工厂花房内的景点。</h3> <h3>1992年。“听音乐,现在还用这个吗?”</h3> <p> 1992年。出差武汉。比结婚时拍的那幅有进步吧,都结上领带了。</p> <h3> 1992年。武汉东湖。行吟阁,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建。</h3> <h3> 1992年。东湖。武汉是个水资源极丰富的城市,其中东湖最大,所以开国元帅朱德有诗句: 《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强》</h3> <p>1993年春節夜。儿子在他外公外婆家。</p> <h3>1993年。闲时翻翻影集,回忆美好?</h3> <h3>1993年。</h3> <p> 1994年。春节在枝城岳母家。</p> <p> 1994年。花房的一角还颇有特点。此年儿子高中毕业。高考录取北京理工大学。</p> <h3>1995年春节。长江边。</h3> <h3>1995年。</h3> <h3>1995年。</h3> <h3> 1995年。宜昌葛州壩。宜昌离我厂不到100公里,这么宏伟的大壩值得一看。</h3> <h3> 1996年。我四十九岁,宜都亲友特来厂区为我祝贺五十寿辰。</h3> <h3> 19<span style="line-height: 1.8;">9</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6年。看家里的摆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虽在山沟,城里流行的杜比立体声音响我们也有了。</span></h3> <p>1997年。看家里牆上挂滿了我的画作。</p> <h3>1997年。厂里花房一角。</h3> <h3>1997年。</h3> <p>1998年。工厂家中。</p> <h3>1999年十、一假期旅游。</h3> <h3>1999年。無锡太湖。</h3> <h3>1999年。老伴退休在家。</h3> <h3>1999年。</h3> <h3>2000年退休女职工的腰鼓队。</h3> <h3>2000年。工厂家属区。</h3> <h3> 2001年。春节。把宜都的岳父岳母接来厂里。</h3> <h3>2002年武汉的老哥一家人来山沟工厂看望。</h3> <p>2003年底。此年工厂准备全面搬迁到孝感。</p> <p>2004年春节。搬迁前在山沟拍照纪念。春节后搬迁孝感了。</p> <p>2004年5月。孝感学院。</p> <p> 2005年元宵节孝感《兵工花园》退休职工腰鼓队表演留影。</p> <p>2006年春节。兵工花园草坪。</p> <h3>2007年,已退休。游锦州笔架山。</h3> <p> 2008年春节。北京。兒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p> <h3>2009年。春节在宜都城里。</h3> <h3>2009年。</h3> <h3>2009年春节。</h3> <p>2009年国庆节。武汉亲戚齐聚孝感庆贺兒子婚礼。</p> <h3>2009年10月2日孝感。</h3> <h3>2009年。兒子带我们游杭州。</h3> <h3>2010年春节,孝感兵工花园。</h3> <h3>2010年。关外兴城。</h3> <h3> 2010年。中国特色的旗袍。令人联想到网上描述的《中国大妈》,愛美无可厚非,培养文明优雅的气质却是极待国人努力的。</h3> <p>2011年春天游北京玉淵潭公园。</p> <h3>2017年北京全家,这已不是老照片啦。</h3> <p> 我家的老照片很多,仅选其中一部分。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时期的生活视角,从而也局部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缩影,历史总是在进步的,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真、善、美》則是永恒的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