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弯弯千里长

青青子衿

<h3>  上次我们写美篇《星桥》时,特意走访了星桥旁的老居民,一位七十多岁的叔叔热情地告诉我们许多典故,并兴致勃勃地唱起了五十年代蓝田的流行歌曲《涟水弯弯千里长》,后来在涟源文化群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梁春生老师当即清唱了由他和杨卫星老师整理的此歌,并在第二天又发了个钢琴伴奏的录音给我们,非常感谢春生老师。 蓝田境内的涟水由一支从新邵观音岩过来的蓝田水和一支从冷水江过来的升平水(蓝田人称太平桥河)。两支在城东的双江口合流,一路纳温江,湄水,孙水经娄底,湘乡,湘潭入湘江,进洞庭,归大海。 蓝田解放前属安化县管辖,1951年行政划分时,从安化,湘乡,邵阳,新化各析出一部置蓝田县,因与陕西蓝田重名,52年改为涟源县,取涟水源头之意。而涟水又是蓝田的生命河,母亲河。小小涟水当年是湘中南部方园几百公里的物质聚散地。 史载蓝田之名源于宋,四周环水,不到近处不见城。因山林郁蔽,土壤深厚肥沃,宋代土壤学家张南轩考察至此,谓“地宜蓝”,故名蓝田。早在明代已形成商业小镇,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安化知县来这里,曾题有“采蓝欣得地,种玉在蓝田”的佳句。到清代中叶,随着山区经济开发,大量木材、楠竹、土纸、茶叶、松脂、棕片、毛皮等山货在这里集中采运,客商云集,每月有上千艘木帆船出进镇内。蓝田河、升平河两岸,楼阁拔地而起,两岸兴建码头十多个,河上修建了十数座桥梁,来往行人车水马龙,小桥流水,热闹非常。据清嘉庆《安化县志》记载:蓝田溪环绶带,岫列绵屏,两岸闾阁扑地,楼阁凌霄,客商骚人,往来云集,故有“小南京”之称。 到了光绪年间,新化锑矿山的锑矿大量开釆,产品大多都由蓝田水运运往外地,其间每天来往的脚夫和商贾都有上千人,矿山所需的材料物资也在这里中转。其他山区的物贸往来也都是经过脚夫过渡,蓝田有句老话叫:脚子赚钱落伙铺。无形中繁荣了当地的饮食服务行业。而蓝田最繁华的地方就是从墨溪囗到城隍殿这段区域,河南岸的光明街,民主街,河北岸的新建街,中山街,双江街,永兴街。每条街都有自己的特色,新建街主要经营生产雨具,民主街主要是打铁,永兴街经营红白喜事的物质,中山街是商业行政街,双江街则是一条工业街,当时生产的铁锅是名优产品,由涟水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沿河的各个码头由有一定势力的人掌控,蓝田人称之为“码头师傅”,到了这些地头的商贩都要去拜会的,俗称:拜码头。才能确保你的交易顺利。 <br></h3><h3> 码头,古井,青石板路,石桥是典型的蓝田文化特色,据统计蓝田一共有十八个大码头,也称之为“总”,例如我们称星桥这一段为“十二总”,不仅是做为商业用途,码头也过人们生活的便利之处,人们都在此洗衣汲水,夏日的黄昏更是热闹,光着屁股的孩子们就在码头下扑腾戏水。从墨溪口到屙屎桥(大桥)一共有五口青口古井,如神龙摆尾横卧在涟水河中,墨溪口的双井为龙眼,中间张家码头那口为龙身,星桥和大桥的为龙尾。井水清澈甘甜,当年光明山李园都在此挑水,时至今日家家都有自来水了,仍有居民在井里挑水饮用。可惜只余下了墨溪口的双眼龙井了。<br></h3><h3> 蓝田多桥,在不到十平方公里的城区,有人统计了就有36座桥,故蓝田也称“桥城”,最古老的当属城东石马山温江上的“新车桥”,是一座本质结构的风雨桥,重檐青瓦,显得古朴厚重,桥中神廊供奉着“盖天古佛、观音大士、药王圣帝”,龛前一个巨大的青石石槽香炉堆满了香灰,可见香火旺盛。不远处的乌龟坝廓桥是新建的,气势恢宏,当年那里是商船停泊的重要地方,连绵数里的商船和两岸商铺,甚是繁华,进入蓝田城区的船只经过乌鸡坝时要经过人工拉纤才可,现在在廊桥上还可看到北岸不远处的那个石柱堆,当时的纤绳就是在这里借力,再上一点可见河中兀立的一块奇石,如一只雄鸡振翅欲飞,而廊桥下方的那块形似乌龟的怪石,河水充沛时潜于水中,水位下降时就露出水面,这便是蓝田八景之:灵龟出水。双江口的水晶阁远远望去,如河中中流砥柱,人曰:水阁洄澜,蓝溪桥和星桥横卧水中,如两道彩虹一样美丽,人称八景之双桥焕彩。蓝田八景已占其三。<br></h3><h3> 蓝田最有名的桥当属“蓝溪桥”,蓝溪桥始建于宋,因宋代柳绍玺修建而得名"柳家桥"。附近那个叫"柳家湾"的地名就是那个时候传下来的,后因被洪水冲垮,于道光五年(1825年)由乡绅谭义光首倡募资重建,更名为"蓝溪桥"。桥上及两岸商贩云集,热闹非凡,时两江总督陶澍慕名而来,欣然撰写了《蓝溪桥记》立于桥北,碑云:蓝田市为大都市……。蓝南下了二十四级台阶更是蓝溪桥面馆,店里的那碗“斗”饱含多少蓝田人的记忆,门口那一串金黄的油炸粑,勾起多少游子的乡愁。 <br></h3><h3> 蓝田街上以前是划龙船的,端午时节涟水河会涨水,称之为涨端午水,由南岸打铁的和北岸的把式组织龙舟队,从墨溪口一路到双江口,五月初一到初五是涟水河最热闹的时候,两岸居民的呐喊声,鞭炮声,火铳声,龙舟上的号子声和鼓点声此起彼伏,甚是壮观。腰桥上的杉木桥面这吋候是取了下来的。而到了夏天的涟水河进入了沽水期又是一番景象,水浅的地方只有几寸深,有人就用石块砖头磊成一道小坝,中间扒开一两个口子,用篾筻按在口子上,筻口对着下游方向,因为活水处富含氧分和食物,鱼儿就喜欢沿着活水往上冲,我们称之为“吊水”,隔一段时间提起篾筻,总有一些收获,特别是晚上河风轻拂,蛙鸣虫唱,月光洒满河面,远处传来阵阵码头上洗衣物的人用木槌锤打的“咚咚”声,无由想起那句“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br></h3><h3> “山全水不全,五马奔蓝田。富贵无三代,恶人要除根。”这话相传是明朝刘伯温到蓝田时留下的,站在洪水岭之上,远眺五马山脉逶迤起伏,如五匹骏马奔向蓝田,这更是八景之“五马归槽,也寓意蓝田的交通四通八达。 明朝以来,蓝田这个地方物阜民康。据一些资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以来,这里已由农业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各式各样的前店后厂、作坊、牙行、当铺、商会、同乡会相继出现,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矿山转移,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在这里萌芽。<br></h3><h3> 煤炭,钢铁,纺织,食品在民国时期已经高度发达,据民国33年《湖南花纱布生产》第14期公布:仅蓝田一地有民营纺织印染厂 220 家,业者4000余人,有铁机45架、木机2300架,从滨湖运来的棉花每年达两万多担,年产平江布、青光布、格子花布34万匹(每匹5丈),远销黔、桂、滇数省,文人用“机杼之声不绝于耳,河水之清难于见目”来形容纺织业的发达。<br></h3><h3> 抗战时期正因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地处湘中腹地,做为战略后方,长沙许多学校迁入蓝田,并在此建立国立师范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涟源一中。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在这里讲课期间,就住一中旁边的谭家花屋,上月湖南师大代表特来此寻根访友,钟书先生后以此为原型,写就文学巨著巜围城》,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名扬四海。蓝田一时成为南方的文化中心。<br></h3><h3> 涟水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蓝田人,当年与孙中山先生齐名的辛亥元勋李燮和将军,中国首富梁稳根先生,首善彭立珊先生都是喝蓝田水长大的。</h3><h3>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涟水河的整治,沿河两岸都铺设了排污管道,城东的风光带修筑了防洪大堤,集防洪和休闲为一体,为涟水河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br></h3><h3> </h3><h3> 涟水弯弯千里长,涟水两岸好风光。风吹着少年歌声起,我爱涟源好地方。<br></h3><h3> 张怡文 严朝晖</h3><h3> 2018.08.07</h3> <h3>民国时期涟水河畔的筒车</h3> <p>民国时期的湘潭涟水码头</p> <p>民国时期的挑夫</p> <h3>涟水河边的石板路</h3> <h3>墨溪口</h3> <h3>蓝溪桥</h3> <h3>涨端午水了</h3> <h3>涟水河畔</h3> <h3>青石板路</h3> <h3>星桥</h3> <h3>暮色苍茫</h3> <h3>星桥</h3> <h3>夜幕下的蓝溪和腰桥</h3> <h3>雨中涟水</h3> <h3>老屋</h3> <h3>青石码头</h3> <h3>知道这是什么吗?</h3> <h3>大桥</h3> <h3>双江口合流处</h3> <h3>双江口大桥</h3> <h3>乌龟坝廊桥</h3> <h3>风光带晨曦</h3> <h3>乌鸡坝</h3> <h3>鸡石</h3> <h3>日出</h3> <h3>气势恢宏</h3> <h3>飞过钢丝桥</h3> <h3>新车桥</h3> 蓝田夕照<br><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 <br></h3><h3><br></h3><h3>晨风</h3> <h3>对着镜子般的井水打扮一下</h3> <h3>铁桥飞虹</h3> <h3>老铁厂</h3> 魅力涟源<br><h3><br></h3> <h3>老人老码头</h3> <h3>凌云塔</h3> <h3>俯瞰蓝田</h3> <h3>采蓝欣得地,古玉种蓝田</h3> <h3>涟源微马</h3> <h3>风光带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地方</h3> <h3>龙山晨曦</h3> <h3>星空</h3> <h3>晨钟惊飞鸟</h3> <h3>纪念碑</h3> <h3>老五马广场</h3> <h3>一中</h3> <h3>现代化道路</h3> <h3>市政府新大门</h3> <h3>市政府办公大楼</h3> <h3>辛亥元老</h3> <h3>文化昆仑</h3> <h3>国师钟楼</h3> <h3>光明山上好读书</h3> <h3>光明山大操坪</h3> <h3>下太平桥</h3> <h3>上太平桥</h3> <h3>城北古塔</h3> <h3>歌曲</h3> <h3>涟源乡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