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黑牙记

数码叮叮

<h3>“你练习的是5.4的岩壁,你这段岩壁能上了,难道你会再担心3级岩攀的路线吗?” 在黑牙峰攀登最后所谓的烟囱缝道,两手扶着岩壁,脚尖寻找着岩壁上凸起的落脚点时,想起的是潘博士一次训练里说的话。 感谢潘博士的训练,今年夏天有了比以往更多的自由选择户外路线。网上寻找攀登资料,临时决定攀登Squamish标志山峰,海拔标高2200米的黑牙峰,江湖俗称“拔牙”的,只是半天的事情。除了有信心可以对付难度3级的岩攀之外,还有一个理由是8月初正是高山草甸盛开的时候。去过两次Panorama Raige都是在9月初秋色初染的时候,没有见过Taylor草甸的夏花绚烂,这次长周末的周六天气晴朗,正是最好的时候。</h3> <h3>本来以为会是一个人的独攀,因为马营一位新朋友余翔的热心加入变成了两个人的队伍。余翔没有练过攀岩,但体能强、身体灵活,完成这次徒步加最后略有点难度岩攀的可能性很大。他还临时去户外店买了登顶必须的头盔,同意了早起出发,也同意了最后根据情况决定是不是登顶,那么风险就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从早晨近7点出发经Taylor草甸,黑牙峰,Garibaldi湖到晚9点半回到山下停车场,总距离33公里左右,总爬升1740米。总用时14个半到15个小时,超出预期时间两个半小时。原因好几个。<br></h3> <h3>一是因为铺满草甸和山坡的乱花迷眼,一步十景,让人挪不开步。因为去的时间刚好,在海拔1500到1800米之间,漫山遍野开得最多的是紫色的羽扇豆,夹杂着鲜红的画笔花,紫色白色黄色的小菊花和其他叫不出名字的粉红色的野花在冰雪融水汇流的小溪边把整个山野变成了艺术画作,几乎让人忘记此行的目的。<br></h3> <h3>依依不舍离开草甸,爬过一步一滑的碎石坡,观摩各路神仙们滑土坡,滑雪坡,滑石子坡各种让人眼界大开的下坡技巧之后,终于在下午两点前到达黑牙峰底。就看见戴着头盔的岩攀者络绎不绝地来往于最左边的攀登路线。这是耗时的另一个原因:上下黑牙峰只有一条窄窄的岩攀线路,交通繁忙。<br></h3> <h3>耐心排了几十分钟队,观摩了几个倒攀的攀登者的路线之后,心中渐渐有数起来。遇到空档时间,领先余翔攀上了路线。开弓没有回头箭,除了第一步空空的后背因为没有保护心里有过一丝颤抖之外,后面就是用上练过的攀岩重心移动技巧,一个个着力点的落实,一段一段的上升,路线越来越容易起来。等到余翔跟上,再跟着余翔越过一个50公分宽的小缝隙,踩着拳头大小的火山岩石堆出的路线,就上了岩攀者能到达的主顶。<br></h3> <h3>海拔比主顶高三米的真顶在10米之外,隔着山谷以及合适的攀岩搭档、装备、攀登经验和勇气的距离,遥不可及。计划时就知道不可能到达真顶,所以,敬仰了一下真顶有人放在那里的登顶纪念物之外,也没有太多的遗憾。<br></h3> <h3>主顶的视野已经足够好。近处还有残雪的Panorama Raige和 Cinder Cone加上稍远处的Castle Towers,Mt Table,Mt Price环绕着Garibaldi湖。下午的阳光已经很明亮,湖面看不出周围山峰的倒影,但可清晰看见空中漂浮的云影,湖面蓝绿的颜色也因为云影的变幻而变化。再远Tantalus巍峨的天际线下辨识出Cheakamus Lake,Squamish River和Howe Sound。山水交融,如诗如画。</h3><h3><br></h3><h3>在可以看见一切来路归途的顶峰之上,突然心生感动,在山脚下的世界里被不同的项目和复杂的同事之间的关系割裂的意识被清空,天人合一。<br></h3> <h3>顶上盘旋好一阵,给余翔拍照,给别的两个几乎同时登顶的人互拍世界之巅的纪念照,<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周游完毕</span>顶上的方寸之地之后,才顺着原路回攀。回攀又是用手足在岩壁上解物理题的过程,顺利地下撤到牙底。再用上坡时刚学的滑石子坡下撤的技巧,只用了几十分钟就撤到草甸。</h3><h3><br></h3><h3>下午的草甸花香扑鼻,又是花丛里一阵流连之后,选择了Garibaldi湖一游。在Garibaldi湖边略事休整,用湖水泡脚缓解了脚底的疼痛疲劳再稍事补给,6点半离开湖边。一路小跑两公里半经过两个小湖,回到蜿蜒的森林路。最后的6.5公里因为脚底痛减慢了下山速度,预计两个小时的路程拖成了三个小时。</h3> <h3>不过,和攀登Baker一样,这次脚底痛得很值得。继Baker的顶峰之后登顶黑牙峰,再次理解了已故俄罗斯登山家Anatoli Boukreev说过的名言:</h3><h3><br></h3><h3>“大山是我的教堂,既庄严又纯净。在高耸的顶峰之上,我可以重新审视我的过去,可以梦想未来。以不同寻常的敏锐,我可以觉知当下。这使我的力量得到复苏,我的视野变得更清晰。在大山里,我总是会赞叹造物主的神奇。在每一段旅程中,我都得到了新生。”<br></h3><h3> 下一段旅程是什么?到时候会知道。<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