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风光

浩耘

<h3>新藏公路穿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岗底斯山、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线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915公里,海拔5000米以上的路段有130公里。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艰险的公路。全线几乎所有路段均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沿途横卧着逾千公里的荒漠戈壁、永冻土层和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从大红柳滩到松西乡路段244公里是彻底的无人区几乎见不到人烟。冬季气温达零下40℃,氧气含量只有内陆地区的44%。<br></h3> <h3>纳木措</h3> <h3>班戈</h3> <h3>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 羌塘草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西藏面积最大的纯天然草原!这里有多样的地貌戈壁、草原、湖泊、山川和美丽迷人的景色。<br></h3> <h3>文布村</h3> <h3>文布南村</h3> <h3>文布南村塔林</h3> <h3>刚做完的佛塔</h3> <h3>塔林晚霞</h3> <h3>达果神山</h3> <h3>当惹雍错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徒崇拜的最大的圣湖,也是西藏第四大湖。当惹雍错为南北走向,形如鞋底的大湖泊,三面环山。唯南岸达尔果山东侧有一缺口。达尔果山一列七峰,山体黝黑,顶覆白雪,形状酷似7座整齐排列的金字塔。它和当惹雍错一起被雍仲本教徒奉为神的圣地。湖边的玉本寺是一座建于悬崖山洞的寺庙,据说为象雄雍仲本教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达尔果”和“当惹”都是古象雄语,意为“雪山”和“湖”,它们一个是神山,一个是圣湖, 公元五世纪以前,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曾经存在一个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文明高度发达的古象雄王国。最辉煌的时候,象雄王国的疆域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上象雄),横贯藏北的尼玛、申扎一带(中象雄),东至今昌都丁青一带(下象雄),疆域极其辽阔,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而这其中,中象雄的中心就位于达果雪山和当惹雍措的附近。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可以在这里看到古象雄国王宫的遗址(见穹窿遗址篇)。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古老的传统宗教"雍仲本教"的发源地。作为本教的神山圣湖,达果雪山和当惹雍措养育了湖畔的人们,是古象雄文明的摇篮。 </h3> <h3>达果神山</h3> <h3>当若雍错</h3> <h3>扎日南木错:西藏自治区第3大湖。亦称塔热错。位于藏北高原南部,阿里地区措勤县境内。属东西向构造断陷湖。东西长53.5公里,南北宽26公里,平均宽18公里,面积1023平方公里。海拔4613米,属咸水湖。湖区地处藏北高寒草原地带,气候寒冷、干旱,为纯牧区。扎日南木错流域面积1.643万平方公里,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入湖河流主要有措勤藏布、达龙藏布。措勤藏布发源于冈底斯山。<br></h3><h3><br></h3> <h3>措勤</h3> <h3>下山往吉隆沟</h3> <h3>宗嘎夏村:海拔不足三千米,背面是雪山,村后说尼珀尔边境,正在修建边贸市场。</h3> <h3>吉隆镇</h3> <h3>吉隆镇郎九村</h3> <h3>仲巴</h3> <h3>仲巴</h3> <h3>仲巴—霍尔:挤羊奶,当地牧民用特殊方法把羊角堆叠,形成羊排队的壮观场景,而且所有羊都相当听话,实为一大奇观。</h3> <h3>剪羊毛</h3> <h3>圣湖玛旁雍措位于冈仁波齐峰东南20公里处,纳木那尼雪峰北侧,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 详见页尾注解1。</h3> <h3>牛羊角玛尼堆</h3> <h3>经文石</h3> <h3>普兰—特殊转经筒</h3> <h3>新潮的环保转经筒,在这里只要是圆的物件都可以用来做转经筒,包括汽车方向盘,脸盆,油漆桶等。</h3> <h3>古老的羊皮转经筒</h3> <h3>普兰</h3> <h3>普兰—红色玛尼堆</h3> <h3>这个独立的转经筒有些年代了。</h3> <h3>鬼湖拉昂错是西藏地区一个非常神秘的湖泊,相传拉昂错的俯瞰图是一张人皮模样,拉昂错在藏语的意思是有毒的黑湖,湖中之水人畜皆不可饮用,鬼湖拉昂错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就是其深度,曾有科学家前去测量却无果而终知道现在都是一个谜,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鬼湖拉昂错。 详见页尾注解2。</h3> <h3>古格王朝晚霞</h3> <h3>扎达土林全貌</h3> <h3>岗底斯神山的意思是雪山之宝。这个岗底斯圣山是八千万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极乐世界之地曾诞生八千万贤能并传播佛法的圣地,是赡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佛教之源,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的故乡。 雍仲本波佛教是藏族的原始佛教,它是为了一切众生,离苦遇乐、和平世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如意宝。 是八千万世界西方的圣山之中最伟大、最高的岗底斯圣山。 象雄与吐蕃之岗底斯山,萨迦班智达曾云;圣猴哈尼玛达将大食冈底斯之一部分,用手捧来扔置于吐蕃而形成。俄摩隆仁有居净天之俄摩隆仁,物质世界的俄摩隆仁,精神世界的俄摩隆仁。 冈底斯山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神山。有无数史记证明,该山是象雄雍仲本教的大神山。<br></h3> <h3>班公湖</h3> <h3>班公湖日落</h3> <h3>新藏界</h3> <h3>昆仑山脉(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是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br></h3> <h3>三十里营房</h3> <h3>昆仑山雪景</h3> <h3>注1:</h3><h3>玛旁雍错 得名于11世纪在此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它在藏语中意为“不可战胜的湖泊”。沿湖而建的佛寺甚多,现存8座。 《象雄大藏经》记载的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圣湖之母玛旁雍错。东为马泉河,南为孔雀河,西为象泉河 ,北为狮泉河。“玛旁雍错”--“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藏语里“玛旁”就是不败,无不胜的意思。 岗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被誉为神山、圣湖的教派有: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教。 有的藏文史料认为此湖即汉族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瑶池,湖水是圣水,佛经谓破坏与再生神湿婆与其妻雪山神女常于此湖浴水嬉戏。梵语称此湖为玛那萨罗沃。阿里地区旅游部门在神山圣湖周围接待朝圣者和游客分别设有三个营地。 早期的本教教徒称它为“玛垂错”,传说湖的四边有四个洗浴门,东为莲花门。西为去污门,北为信仰门,南为香甜门,朝圣者绕湖一周到每个门洗浴,便能消除各种罪过。又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如能捕得一条鱼、拣到一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鸥鸟的一根羽毛,将一生生活美满。另外时常有人取下身上的金银首饰,念念有词地抛入湖中,以示虔诚。公元11世纪,便把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错”佛教化为“玛旁雍错”,即“永恒不败之碧玉湖”。湖水源于冈底斯山的冰雪。相传“圣湖”的水能 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在湖口沐浴净身,灵魂得以洗礼,肌肤得以洁净。 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观认为,四条流过印度大陆的河流发源于玛旁雍错,分别是Indus,Ganges,Sutlej和Brahmaputra,实际上只有Sutlej的源头是玛旁雍错,不过其它河的源头也在附近。 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象雄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她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众神的香格里拉。万物之极乐世界。 在印度的神话中,玛旁雍错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为他的儿子在神山苦行后需要一个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会在转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长头转,并不下水。至于旅行者,虽然在最温暖的时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边的风很大,但还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风霜和内心的不安。 很多书籍和经典描写玛旁雍错的水“像珍珠一样”,喝了以后能洗脱“百世罪孽”,几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会称赞玛旁雍错的水“很甜”。 从古至今,当人们提到岗底斯山时,自然不会忘记位于其脚下的玛旁湖那诱人的传说,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为,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岗底斯山,实际上不能排除包括玛旁湖在内的周围其它的景观,它们应该成为岗底斯这座“文化山”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与岗底斯山息息相关的历史背后,它还有它自己独立而神秘的文化现象。 无独有偶,在岗底斯山除了玛旁湖外,还有一面小湖,那就是楞伽湖。与玛旁湖相比,在历史上位于玛旁湖西面的楞伽湖则一直较受冷落,也不为一般人所知。这可能有诸多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人认为它是罗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罗摩衍那的故事》中诱拐美女斯达的九头罗刹王就住在这里。尽管看上去它与玛旁湖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一些旅游者声称他们在此湖边遇到一引起不吉利的征兆。湖边除了有座叫蔡切的寺庙常有旅游者前去观光、朝拜外,没有转经的道路。另外一个原因是,此湖周围没有温泉可以沐浴。在冬季湖周围气候寒冷,景色荒凉,仅就面积而言,楞伽湖也比玛旁湖小,只有70平方公里。同时楞伽湖形状不美。它唯一的一个优势是湖中有两个岛屿。这两个岛屿中,一个叫拉觉托,是野鸟的栖息地。另一个叫托布色玛。据说本世纪初曾有一位来自康区的佛僧在此独身一人隐闭修持达七年之久。 佛教徒还认为,玛旁湖和楞伽湖分别代表光明(或阳性)和黑暗(或阴性)。但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 一条湖底的河道相互沟通的。相传,曾经在玛旁湖中有两条金鱼,有一次它们之间发生了冲突,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其中的一条金鱼招架不住便凿开了一条河道流到楞伽湖中。人们认为两湖之间的相互流通是件吉祥之事,如果河道干涸,两湖之间中断来往会引起人间的灾祸。</h3><h3> 注2:</h3><h3>鬼湖拉昂错: 拉昂错湖,人称鬼湖,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4574米,与淡水的圣湖一路相隔,为微咸水湖,因此其湖水人畜皆不能饮用,这大概便是“鬼湖”之名的由来。鬼湖拉昂措是圣湖的近邻,风光同样美丽,湖水同样是蓝得心醉,可却被扣上“鬼湖”的恶名,被打入另册。其实圣湖鬼湖原本为一湖,由于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融化后堆积在原大湖的中部,使湖床抬升,之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冰川萎缩,补给水量减少,大湖面积萎缩,造成湖泊水位下降。 鬼湖拉昂错的传说: 鬼湖拉昂错与圣湖玛旁雍错相邻,相传,两湖水底之间有宇宙之门,将两湖之水暗中相连。圣湖和鬼湖的水质完全不同:圣湖的水清爽甘甜,鬼湖的水却苦涩难咽。这两极的对立让人不禁会想到本尊与佛母相拥的大象征:宇宙乃至一个虫子的精神是和谐统一。正邪本是两个对立面,而在这里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鬼湖和圣湖在同一座雪山下生存,没有仇恨没有战争,只有相互厮守着亿万年的苍凉岁月。鬼湖经常是无风三尺浪,湖边是暗红色的小山,色彩古怪迷离。 鬼湖拉昂错的成因: 鬼湖拉昂错,紧邻玛旁雍错,属微咸水湖。由于湖水不能饮用,且湖岸周围植物绝少,故被称为“鬼湖”。拉昂错与玛旁雍错曾经相连,后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两个湖。至今两湖间还有一河相通,圣湖的水可以流到鬼湖中。玛旁雍错与拉昂错原本就是一个湖,只是后来因为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分成了现在的两个湖泊而已。曾有专家考证过,吉乌村所在的河谷地带就是连接玛旁雍错与拉昂错的河道,在雨水充足的年份里,这条河道会将两湖连为一体。故此鬼湖之称纯属人们杜撰而来,也许将拉昂错比作鬼湖,正好应验了人们有神必有鬼的理念。 鬼湖拉昂错之谜: 拉昂措与玛旁雍措东西并列,但它的名气却不能与玛旁雍措相提并论。拉昂错的面积小,仅为26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573米,略低于玛旁雍措。1906年瑞典地理学家在测量完玛旁雍措的水深后,曾试图测量拉昂措的深度,但仅测量了湖体北端便无果而终,它的深度至今仍是一个谜。<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