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艺原创作品(浅谈书画同源)

<h3>中国画与书法原本是一致的,字就是画,画就是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书者,如也¨,¨绢如其事物之状¨,早期,绘画与写字没有多大的区别,书与画二字形义皆相属,只有当书法与绘画成为了各自独立的艺术之后,书、画才一分为二。</h3><h3>人类还不曾有书与画时,首先创造了象形的符号,这符号不是书不是画,又是书又是画,它们是书与画共同的祖先。</h3><h3>文字产生本身的性质就是记事,因而是慨念的、理性的、抽象的,远古人类的结绳文字,仰韶文字与二里头夏代文化一系列的刻划符号。</h3><h3>1、原始社会绘画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而是作为先民帮助记忆,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辅助手段而已。</h3><h3>2、原始文字本来多为象形字,日、山、目、羊、水、火等,《周易:系辞》中有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但是在古人的观念里,书契代表文字,是文字的同义语。</h3><h3>我们看见最早的文字是殷墟甲骨文,约公元前3000年,约6000年前,河南舞阳出土的龟甲和骨器上刻有类似甲骨文的符号,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只是神话传说。</h3><h3>书法与绘画有许多共同之处,从工具看,笔、墨、纸、砚,不仅是书法的工具,也是绘画的工具,尤其是毛笔与墨的互为参用。</h3><h3>毛笔的特点是柔软有弹性,因而能变化出粗细、刚柔、顿挫、干湿、浓淡等不同形态和意趣的书画,运笔上灵活自如,章法、线条、构思相通,书法注重于情感,感情的抒发,着意于线条与笔墨的趣味。</h3><h3>元赵孟頫有诗曰:石如飞白木如榴,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解此,方知书画 本来同。</h3><h3>线条是最简便的造型手段,积点成线,西方绘画艺术主要研究面与面的关系,中国画和我国的象形文字、笔墨工具、篆刻、美学等发展有关系。</h3><h3>一笔着纸,行笔力度的强弱虚实,徐疾因势转换,线条波折顿挫因此而生,屋漏痕即由此而来。线条在聚散中互相穿插,互相冲突,又互相呼应,互相辅衬。协调连贯成为统一的线条节奏,线与线之间,即要变化又要统一 。</h3><h3>如粗与细,长与短,曲与直,光与涩,快与慢,提与按,方与圆,浓与淡,干与湿,线粗与线细,疏与密等。</h3><h3>秃笔中锋,时而长笔直下,时而如锥划沙,力透纸背。颤笔顿挫,如车行泥中,时断时续,欲止又行,行笔以慢见长,曲尽其妙,挥扫,行笔旋疾,如奔雷掣电,笔力遒劲,气势如虹,似书法之狂草。</h3><h3>中锋转侧锋,侧锋转中锋,虚实相生,行笔时快时慢,快慢结合。中锋用笔浑厚,雄壮。</h3><h3>线条如同管弦乐,点子似打击乐,巧妙的搭配才能成为交响乐,点不管它代表苔点或者是草丛、土地、空间等,有了点子就会感觉到画面完美,一颗松树或者几块石块上点几个苔点,艺术效果和趣味增强,这时的点,已经不是生态的需要,而是艺术形式的需要。作画起笔要肯定、有力。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收笔要含蓄沉着,笔势运转须有提按,轻重快慢,疏密、虚实等变化。运笔需要横直挺劲,顿挫自然,曲折有致,避免¨刻、板、结¨。</h3><h3>作画行笔之前,必须胸有成竹,运笔要眼手相应,灵活自如。行笔既不能如脱缰野马,又不能缩手缩脚,摸清笔、墨、纸、色四者特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h3><h3>笔行纸上,须以腕送之,意在笔先,趣以笔传,笔行纸上,轻、重、疾、偏、曲、直等皆出于自然,而无浮、滑、滞等不佳线条。</h3><h3>用墨变化,浓、淡、干、湿,水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怎样用水?水多少,多多练习,笔墨的浓、淡、干、湿,运笔的提按,轻重、粗细、转折、顿挫等,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心手相应,用笔自然流利,笔落纸上,气韵生动,似生实熟,圆转流畅,用笔不要为笔使,要有变化,有力量,疏则疏之,密则密之。</h3><h3>清代龚贤说:¨一树一色,叶子不可雷同¨。水第一,墨第二,杜甫有诗:¨元气淋漓幛犹湿¨。画幅早干了,可是泼墨以后,许多年后,看上去好像还是水淋淋的,泼墨效果。清代石涛也有¨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h3><h3><font color="#167efb">善画者必善书,书画艺术密不可分,唯有不断努力,方能更上一层楼。</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