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八·七”,那惊心动魄的一天

祥富

<h3><b>  又到一年的八月七日,又是一个加长的三伏季。 二十年前的那个酷暑难耐的夏日午后,九江城区的企业车间里,热浪滚滚,机声轰鸣,人们正在岗位上忙碌;烈日当头,知了欢叫,更多的市民正值午休。忽然,从城西方向,一股股人流向东涌来,原本较为平静的九江城顿时炸开了锅,街上人们奔走相告: 长江决堤了!决堤啦!!!</b><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决口后城西群众纷纷向城东撤退</h3></font></h3> <h3><b>  1998年8月7日中午时分,正沿着江堤巡查的护堤人员发现,长江九江段4号闸口到5号闸口之间的防洪墙发生严重泡泉和管涌,抢险队伍和有关领导随即赶赴现场,虽然釆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但无济于事。13时58分,江堤溃决。落差4米的洪水疯狂肆虐,很快撕开30余米的口子,并在不断扩大。一时间,浔阳江头浊浪滔天,洪水迅速向市区蔓延,局面一时难以控制! 九江告急!</b><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洪水凶猛地涌向市区</h3></font></h3> <h3><b style="line-height: 1.8;">  那是当代九江人最难忘记的一个夏天,一个心有余悸的夏天,一个绝处逢生的夏天!</b></h3><div><h3><b> 今天,翻开本人当年的笔记,回看那些日子匆匆写就的片断文字,那年那天,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坚强英勇的人们,如同一幅幅定格的胶片,展现在眼前。</b></h3></div>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耸立在九江抗洪广场的纪念碑</h3></font></h3> <h3><b>  那年的长江,洪水来得比往年都要早、都要大,而且持续的时间也都要长。6月30日,长江全线超警戒水位。位于中国第一大江和第一大淡水湖交汇处的九江,由于上游来水+鄱阳湖顶托,出现了远超历史的高水位。据水文记录,此前长江九江段历史上最高水位为22.20米,且维持不过数天。1998年,水位达23.03米,至8月上旬,超过警戒线已50多天,其中超历史最高水位已连续20多天。</b></h3><h3><b> 面对空前严峻的汛情,全市上下紧急行动,投入抗洪斗争。7月,浔阳区将驻区单位的基干民兵,编成一个团的应急抢险队伍。我所在的九江三棉印染公司成立了100余人的抢险突击连(编为二营五连),由我和公司人武部部长谢静虎负责,其中三分之一人员集中驻守在位于江边的国电二电厂,由城区防指直接指挥;其余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二十四小时待命出动。至7月底,已先后出动数百人次,分別到“214三角线”、八里湖、赛湖等地抢险。 &nbsp;</b></h3><h3><b> 九江三棉印染公司位于九江东门口,这里是城区的制高点,自身无受洪灾之虞。但公司的大量生产用水经本单位的污水处理车间处理后,需通过内湖老鹳塘再注入长江,每年汛期都要在湖边抽水外排,以防内涝;同时,公司九十年代初兼并的织布一厂(原九江市福利棉织厂)正处于城西低洼地带,该厂数百名职工和家属中,部分是残疾人。按照上级要求,我们要做到“抗洪生产两不误”,还要“农业损失工业补”,任务十分艰巨。</b></h3><h3><b> 为了加强抗洪力量,7月初,上级派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支援九江。7月4~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临九江,视察灾情,指导抗洪斗争。</b></h3> <h3>  1998年,长江九江段水位超警戒线3.53米,超历史记录0.83米。从江中的趸船上看去,九江港客运候船大厅一楼被淹,九江港一片汪洋。</h3> <h3><b>  进入8月,抗洪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危急。7月30日下午,长江水位22.95米,8月1日上午涨至23.03米。8月4日,水位22.95米;又遇当年的2号台风来临,长江第四次洪峰将至。长期高水位浸泡的江堤不堪重压,相继发生重大问题:</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8月3日4时30分,赛湖决堤;</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8月4日21时15分,四面环水的江洲决堤;</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上述两地决堤后,大量灾民涌入九江城。市紧急动员各中小学腾出教室安置灾民,并动员各单位捐献衣物,送水送饭。我们立即行动,8月6日,即组织捐献衣物1815件,矿泉水、方便面各数十箱。</b></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位于城西的九江开发区一片泽国</h3></font></h3> <h3><b style="line-height: 1.8;">  8月7日14时55分</b></h3><h3><b> 九江市防讯抗旱总指挥部</b></h3><h3><b> 从发生决口到14时半左右,抢险队伍釆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先后用卡车和小型船舶填堵决口,但都迅即被洪水冲走。决口在持续扩大中。</b></h3><h3><b> 在继续全力封堵决口的同时,14时55分,九江市防总决定发出公告:</b></h3><h3><b> “城区4~5号闸口间出现溃堤,凡24米(标高)以下的单位、人员组织撤离。”</b></h3><h3><b> 公告迅即通知到市内各单位;15时以后,通过电视、广播等滚动播放。</b></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城西一瞥</h3></font></h3> <h3><b> 8月7日15时左右:</b></h3><h3><b> 九江三棉印染公司</b></h3><h3><b> 下午,我正在公司党委会议室召开月度政工例会。接到决堤的紧急通知,立即中止会议,公司领导紧急碰头。此刻正是运转班早中班交接之时,接班的和不当班的工人都到厂里来了,该下班的却无人回家。除了留在车间里坚持生产的人员以外,全体职工按照公司党政班子的紧急决定,立即全力投入抗洪斗争:</b></h3><h3><b> 一、公司武装部部长、民兵团参谋长谢静虎,带领民兵应急分队,按城区抗洪指挥部部署参加应急抢险;</b></h3><h3><b> 二、公司党委副书记、武装部第一部长许祥富,按照上级指令,带领公司下属的汽车队,前往城西正遭水淹的九江市最早最大的现代工业企业——九江国棉一厂,抢运转移该厂的重要物资;</b></h3><h3><b> 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民兵团团长姜群,在部署完织布一厂数百名职工及家属的疏散安置、将重要物资向该厂办公楼楼上转移等工作后,又带领大部分民兵和职工,前往原龙开河河堤,抢筑城西防洪的第二道防线;</b></h3><h3><b> 四、年逾花甲、曾在1958年炮击金门的“8·23”战斗中荣立战功的党委老书记幸文豪,虽已办理退休手续,仍日夜操劳,带领人员负责抗洪队伍的后勤保障;</b></h3><h3><b> …………</b></h3><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九江三棉印染公司党委会成员(1998)</h3> <h3><b>  8月7日15时30分左右</b></h3><h3><b> 九江市防讯抗旱总指挥部</b></h3><h3><b> 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防指”常务副总指挥张华东,接到了朱镕基总理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听完张华东关于灾情的简要汇报后,朱镕基语气强硬,坚定地说:“一定要死守大堤,无论如何要把口子堵起来!如果人手不够,可直接打电话给国家防总,直接派解放军支援。” 紧接着,朱镕基问道:“抢救人员要不要直升飞机,空投救生衣、橡皮舟?” 张华东回答:“要和省、市领导商量一下……” 朱镕基说道:“马上研究,要什么调什么!一定要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淹没的损失将来可以补回来,人死了就不能复生,所以一定要保护人民生命的安全,特别是东边的堤一定要保住,不再决口!”</b><br></h3> <h3><b>  8月7日,从发现决口至18时左右</b></h3><h3><b> 决口现场</b></h3><h3><b> 时任九江市委书记刘上洋,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积福,九江军分区政委马永祥等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堵口。向决口推去一辆卡车,马上被冲走了;靠近几条小船,瞬间竟被冲出几十米远。此前,为防止过往船舶形成的波浪冲击堤岸,长江已封航。军人出身的刘积福下令征调大型船舶,沉船堵口。</b></h3><h3><b> 15时10分,奉港501号、鄂襄阳012号两艘拖轮奉命由九江姚港锚地将一艘载有1600吨煤炭长75米的铁驳船迅速拖至溃口附近。16时10分,九江港监局局长陈纪如等4人冒着生命危险,指挥起拖甲—21025号驳船靠近决口。16时45分,巨大的驳船终于在10米外搁住,橫堵在决口处。焊割突击队长、中铁七公司的鄢怀斌下到驳船,将船底切割出一个口子,驳船沉了下去。</b><b style="line-height: 1.8;">此后,又在驳船的船头船尾处分别沉下几艘小型船舶。釆取这些措施以后,流水得到了有效控制,水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为群众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以后全面封堵决口打下了基础。</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决口现场</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煤船周围沉下的数条小船</h3></font></h3> <h3><b>  8月7日下午</b></h3><h3><b>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中将,临危受命,飞赴九江,出任南京军区九江抗洪前线总指挥。奉中央军委命令,统一指挥协调九江抗洪前线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等抗洪工作。</b></h3><h3><b> 从南京军区、武警部队……,接到命令增援抗洪的部队,乘火车、汽车、飞机……迅即向九江等抗洪战场进发。形成了自1949年渡江战役以来人民解放军在长江沿线最大规模的集结。</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南京军区九江抗洪前线总指挥董万瑞中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九江抗洪前线将星闪耀</h3> <h3><b> 8月7日夜</b></h3><h3><b> 北京军区某部“大功团”两个连队,连夜加紧准备,第二天乘飞机赶到九江。</b></h3><h3><b> 这是一个特殊的部队。他们运用获得军内科技一等奖的“钢木框架土石组合坝”技术,在决口一边的堤坝上锲入钢管,扎成一组组方形的钢架,并以坝上的钢架为依托,一片片地向对岸全方位伸展……为彻底封堵决口起了关键性的作用。</b></h3> <h3><b>  8月7日至12日</b></h3><h3><b> 堵口现场</b></h3><h3><b> 南京军区、北京军区、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各路精兵强将,日夜轮班鏖战在堵口现场……</b></h3><h3><b> 决战时刻来到了!</b></h3><h3><b> 8月12日16时25分,堵口抢险总指挥下令: “堵口合龙现在开始!”数千官兵群情激昂,闻令而动,对最后5米宽的垅口进行了2小时轮番封堵。</b></h3><h3><b> 8月12日18时30分,九江长江大堤决口处钢木土石组合坝顺利合龙。这条长60米、高7米、顶宽4米、底宽18米的钢骨坝,屹立在决口,降伏了洪魔,创造了奇迹!</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董万瑞在制定堵口决战方案</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堵口大军就在工地上水中用餐</h3></font></h3> <h3>  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昼夜不停地鏖战在抢险最前线,夜间,他们就这样小睡在大堤上。</h3> <h3> 某英雄部队的官兵在召开保卫长江大堤的誓师大会</h3> <h3>  7000多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整装待发,参加封堵决口。他们立下共同誓言: 决战决胜,战胜洪魔,保卫九江人民的家园!</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抗洪官兵的决心书、请战书</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万瑞在指挥堵口决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勇士之躯,筑起我们新的长城!</h3> <h3>  英勇的官兵挥汗如雨,英雄的战旗迎风飘扬。</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胜利了!溃口完全堵住啦!</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江城内,抗洪部队营地之一</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笔者在封堵决口处留影(1998.9)</h3></font></h3> <h3>  抗洪部队凯旋前,笔者和同事与驻在三棉公司招待所、办公楼等处的第一集团军第一师后勤部部分官兵合影。该师的前身,是红军建军初期的贺龙所部。1927年7月27日,贺龙率部正是从九江城西的老火车站出发,乘车前往南昌参加八一起义。著名的“硬骨头六连”、“红军团”就在该师。“红军团”也正是这次堵口决战的主力部队之一。</h3> <h3>  南京军区九江抗洪前线总指挥部驻地前,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南京军区副政委雷鸣球将军为前来欢送的小学生签名。</h3> <h3>  临别时幼儿对雷鸣球将军说着悄悄话:“爷爷,您什么时候还来啊?”</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少先队员在火车站为抗洪英雄系红领巾</h3></font></h3> <h3> 3万多解放军、武警官兵在九江英勇奋战两个多月,立下了丰功伟绩。九月中旬,抗洪官兵陆续班师凯旋。九江万人空巷,新桥头那座饰满松柏和花环的凯旋门下,欢送的市民汇成了海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里长街人如海,万众送别子弟兵。</h3></font></h3> <h3>  1998年9月15日,在九江新桥头老火车站的站台上,董万瑞将军凝望车窗,深情地看着身上泥巴还没有洗净的士兵们。当军列徐徐驶离车站的时刻,面容晒得黝黑的老英雄情不自禁,泪光闪烁,挥手告別。<br></h3> <h3><b>  有文字资料记载以来,长江干堤曾发生决口50多次。1998年的九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长江干堤堵口成功。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大力支援下,军民联合堵住了决口,创造了人间奇迹!1998年在九江诞生的伟大的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b><br></h3> <h3><b>  为了铭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缅怀那场刻骨铭心的经历,2005年,在当年封堵决口的战场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抗洪广场。广场的中心,矗立着一座高19.98米的方形纪念碑,上面从上到下四面镂空雕刻着“1998”的字样;纪念碑的北面,当年那座钢骨坝原址边,是一座巨大的船形纪念馆,仿佛那艘舍身沉江的甲—21025号驳船,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水与火中的经历,那千古不朽的传奇……</b></h3> <h3><b>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b></h3><h3><b>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告诉人们: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新千年之交,庐山又见证了新时代的抗洪战场。那个“八·七”,浔阳江头那幅气吞山河的战洪图,必将名垂青史,永远留在人们心间。</b></h3><h3><b> 弹指20年,时光与我们渐行渐远。当年在九江抗洪战场立下奇功的董万瑞将军,已于去年2月9日驾鹤西去;终究有一天,经历见证了那场世纪大水的人们,也必将带着这个事件离开人间。但是,茫茫九派、滔滔长江、淼淼鄱湖、巍巍匡庐……天地日月都可作证: 我们不会遗忘,不会背叛!这场记忆,会在DNA里流淌,成为这座城市亘古的记忆!</b><br></h3> <h3>注: 部分图文素材源自九江抗洪广场展馆及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h3><h3>背景音乐 华语群星:《抗洪战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