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曼生十八式是由身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br></h3> <h3>但是据杨彭年后人,当代紫砂著名艺人杨勤芳介绍说,所谓“曼生十八式”其实是一泛指!<br></h3> <h3>曼生壶简洁明快的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使紫砂壶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令后人叹为观止,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为珍品。<br></h3> <h3>曼生壶,每一把都有一个故事,这些唯美的故事,让这一把把壶充满了文化气息,充满了内涵。</h3> <h3>曼生十八式之一~飞鸿延年
历史上曼生款“飞鸿延年”,壶铭诙谐幽默地写道 “ 鸿渐于磐,饮食衍衍,是为桑选翁之器,垂名不利”。此款壶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创制的18种壶式之一,称作“飞鸿延年壶”。<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二~井栏, 清嘉庆年间的某一日,制壶知己杨彭年来访,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壶为题,相互交流心得。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道:“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
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有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
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井栏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三~汲直
汲直壶是曼生壶式之一,为道光时期典型造型。曼生读《汉书》,感叹汉武帝的大臣汲黯,常直言切谏,曾指责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张晏有“汲黯方直,故世谓之汲直”的评语,曼生遂萌生了“汲直”壶型。<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四~横云壶
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贵子,陈曼生前往贺喜,归途之中,暴雨突至,于一溪旁草屋避之。转瞬雨骤停,一道美丽彩虹横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渴饮清泉。曼生本文人,观如此美景,岂不痴迷,久久不愿离去,至飞虹消散,犹恋恋不舍。及归至家中,有感而发,绘稿数十种,成得意之壶式。因心恋彩虹汲水,乃起名“饮虹”,但觉不足以抒怀,苦思冥想,终有所获,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而终定名“横云壶”。<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五~合斗
紫砂合斗壶模仿粮斗的造型,并与传统壶型范式相结合,体现出“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理念。合斗壶是将粮斗上下对称、合二为一。<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六~镜瓦</h3><h3> 此壶型由清代杨彭年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所谓镜瓦是以汉瓦、铜镜取材造壶。壶身直似瓦筒,口大、盖平似铜镜,盖面刻放射状圆形图案。嘴曲上平下圆,把外平内润,钮似壶身缩小之微型,基于造型法则,在变化中求统一。镌书陈曼生做的壶身铭:“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乐未央。曼生。”这是文人雅士和紫砂艺人相结合而取得卓越成就的例证。💁<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七~石铫提梁<br></h3><h3>曼生某日劳累不适,修养于家中,好友江听香闻之,登门探访。曼生设茶待客,二人以茶为题,相谈甚欢。谈及古人所用茶具,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煎茶煮水皆宜。古人以石、铜、瓷为铫,读铫以薄为贵,故因石铫太厚而不宜,铜铫则腥涩异味,瓷铫又不耐火,谈及此,听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为铫“。曼生早有此意,乃欣然提笔,画铫以为壶型,为适手而设置提梁。壶成,初命其名曰铫梁,又思不妥,因铫之初乃石器,故命名之曰石铫提梁,取清新、原始之意,终成一经典曼生壶式。<br></h3> <h3>
壶身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室铭提梁壶”<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八~合欢
陈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 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闻讯 赶紧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为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
必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于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
曼生设宴以贺。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候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 应该做个壶来记录这个事情啊 ,陈曼声一听大喜:说的对啊。于是兴致勃发,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可以说合欢壶的原型是个大鑔,陈曼生是在一个非常欢乐的氛围中创作出了此壶,这个欢乐源于他把 茶叶如期送至京城,并且龙颜大悦。<br></h3> <h3>
曼生十八式之九~合盘
“合盘壶”的壶身由上面的圆盖、下面的圆盘两部分合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圆合”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讲“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讲天地之大道。地在天内,方在圆中,天地之道就是二方在圆内的圆道、圆化之道。造型为扁圆形,折腹,腰线鼓出向上下收敛,流短微曲,把作圆形,矮颈,平盖,弧钮,整器形制简朴。壶腹上部刻铭:“竹里半炉火活。曼生。”<br></h3> <h3>
曼生十八式之十~葫芦
据记载,曼生小时候家境贫寒,读书十分用功,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取功名。为官之后,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自家的亲戚大多都是贫苦人家。一天,他一远房外甥来看望曼生,竟然拿一担青葫芦作为礼物。曼生不觉得礼物单薄,对外甥热情款待。那外甥虽然家境清贫,但是喜爱读书,临走之际,说道:“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恭贺亲舅福、禄双全。”<br></h3> <h3>曼生很是喜欢,接连感谢。在外甥走后,曼生拿着葫芦一个个的看,觉得很可爱,就随便拿了一个,放在桌子上参照画画,画完之后,越看越有趣,又将紫砂壶形,按照葫芦样式,重新描绘出来。
本来就是随手描绘,那想到一画成真,尤其是壶钮上的小环,更是点睛之笔,曼生大喜,就将此壶名为葫芦壶,有“福禄”双全的美意。此壶在壶钮置一小环,最为特别,尤其是轻轻把玩,叮当之音不绝,有如曼生细语送福,可谓情通古今,情趣盎然,壶似葫芦,情寄相思。<br></h3> <h3>
曼生十八式之十一~笠荫壶典故:
曼生笃信佛教,故喜作佛壶,日常行事,观察入微。某仲夏之晌午,曼生微服出巡,体恤民情,行色匆匆,饥渴难耐,偶遇一山间小店,信步入坐,清茶入口,酷热顿失。邻桌端坐一僧,观其举止,不禁颔首,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缘,阿弥陀佛。”曼生还之以礼,僧人以斗笠赠之,乃飘然而去。曼生愕然,执笠于手,若有所思,乃呼小二,笔墨伺候。 山间小店哪来四宝,小二情急撕账本空页以就之。曼生执笔,依笠而绘,壶随心生,跃然纸上,曼生慨叹佛之无量,惆然无语,感恩所获清凉馈赠,谢佛之赠斗笠,遂名笠荫壶。
此壶铭文耐人寻味,意为笠能遮阴去暑,茶能涤渴去烦,静抚心灵,孰轻孰重,连佛也说不清,道不明,还是由把壶之人细细品味其中之奥妙,安享人生之福吧!告诫世人珍惜眼前之人之物,失之不再,重在惜福。笠荫壶壶身铭文:
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十二~石瓢
“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生石瓢的铭文。曼公当年何以把这八个字批给石瓢这个壶型?第一,曼公得前朝石铫,仿其型,易数百稿,而得紫砂石瓢。此石铫历数百年,辗转于乞儿市井,传至有清一代,不仅因为它石质坚硬,还因为它器型收敛,口沿、肚腹不易磕破,所以铭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第二,其实人也一样。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肥胖恐只有唐时为时尚。瘦而矍铄是健康的标志,瘦不是羸弱,瘦得要有骨力,有精神,才能长寿永年。<br></h3> <h3>
曼生十八式之十三~棋奁lian
壶上铭文:“帘深月回,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译文:夜深了,我和朋友在下棋品茶,棋艺的高低,和盛棋子的器物没有关系。如果泡茶的壶仅仅当作器来看,那么器与器之间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那么差在何处?
传统文人坚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审美原则,差等自然在“道”上。只有在壶上赋予了自己的思想,才能入“道”的层面,才能真正使品茶者进入茶文化的绝妙境界,才是一把有价值的紫砂壶。<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十四~周盘
陈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因其三足形似乳钉状故又称乳鼎壶。<br></h3> <h3>壶身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饮曼生作乳鼎铭<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十五~匏瓜
陈曼生为官时,因为当时清朝相关制度,官员是不可以携带家眷在身边的,所以他只能与妻子分隔两地。
曼生爱壶成痴,便寄情于壶,想把自己的思念融入紫砂壶中,但不管怎么设计,始终没有一把能让自己中意。
直到一次无意中读到曹植《洛阳赋》中的一句话: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陈曼生被其中的匏瓜所吸引,仔细研究得之匏瓜是葫芦的变种,又叫瓢葫芦,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匏瓜是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这正与此时自己的处境极为相符。<br></h3> <h3>曼生十八式之十六~石瓢提梁</h3><h3>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生爱壶,自然好茶。一日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诗人好友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古瓢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石瓢乃曼生壶中经典,曼生一生最爱之。</h3> <h3>曼生十八式之十七~半瓦</h3><h3>壶身铭文,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夕阳西下,曼生闲庭信步,漫步于溧阳乡间小径,一间间昔日秦汉民居,在金色夕阳照射下,泛出古典而沧桑的气息,而一排排屋檐上的瓦当,更是透射出一息古色古香的韵味。落日的余晖洒于其上,曼生为之神往,为之倾倒。曼生若有所思,至晚间,一轮新月当空,不禁浮想联翩:新月,瓦当,不都是很好的壶型吗!入得书房,融合新月、瓦当之型,细细描绘,一个完美无瑕的瓦当壶跃然纸上,一款经典的曼生紫砂壶诞生了。</h3> <h3>曼生十八式之十八~乳瓯</h3><h3>壶铭,乳泉霏雪 沁我吟颊 。曼生赴潥阳上任,转瞬不觉几载。某日因公务途经潥阳街头,偶然举目而望,竟见一少妇依门喂婴。曼公亦性情中人,不禁心摇神移,心有所动,然曼公毕竟高人雅士,且爱壶成痴,仅仅有此一想而已,遂想乳汁甘露,滋养生灵万物,何不成一茗壶,寓情寓意,饮之如甘乳琼浆,岂不美哉。 “瓯”是什么?</h3><h3>瓯,一种凹状陶器,古温州盛产瓯,瓯是温州的代称。温州、方言中,凡与凹形有关都称瓯:山坳叫“山瓯”,弯曲叫“瓯拢”。 古人对于人体美的向往,在紫砂壶作品上偶有为之。《阳羡砂壶图考》载:明末女紫砂艺人梁小玉,“七岁依韵赋落花诗,八岁摹大令帖。长而涉猎群书......制壶别具遐想”。梁小玉首创以人体为形制壶,壶身做乳形,壶盖上用红泥捏钮,若乳头微凸,无人以为低俗。</h3> <h3>曼生壶是文人与紫砂艺术珠联璧合成功创作的一代典范,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h3> <h3>综上所述,曼生壶主要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借鉴古代铜器,汉砖汉瓦的造型,比如“镜瓦壶”就借鉴了铜镜的器行,“石铫壶”借鉴了铜水吊的器行,还有“飞鸿延年壶”,“半瓦壶”“砖方壶”等,分别借鉴了汉砖,汉瓦的造型。第二类是借鉴生活用器的造型,比如“合斗壶”“柱础壶”“井栏壶”“台笠壶”“钿合壶”“合欢壶”等等。第三类是仿动植物形态的壶式,比如“天鸡壶”“葫芦壶”“圆珠壶”等。第四类是按照器用功能设计壶的外形,比如“古春壶”“汲直壶”“春胜壶”等。还有一类壶铭,或写景,或抒情,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读起来回味无穷。每每看到这样的紫砂作品,都是一番特别的感受。</h3> <h3>曼生十八式其他器型欣赏</h3> <h3>春胜壶</h3> <h3>天鸡壶</h3> <h3>却月壶</h3> <h3>南瓜提梁壶</h3> <h3>石扁壶</h3> <h3>半瓜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