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小故宫——嘉应观

月亮猫

公元1723年,大清雍正元年,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从国库里拿出288万两白银(史载,雍正元年,国库仅存白银800万两,288万两白银是大清国库一年的收入),仿造北京的故宫,在焦作武陟的黄河岸边建造了嘉应观。 是不是有点北京故宫的风采! 嘉应观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建筑风格形似故宫,规模宏大,有“黄河小故宫”之美誉。 嘉应观是中国惟一的集河神庙、道观、行宫、衙门为一体的建筑群,是黄河最高河伯庙、清朝皇帝行宫、河道总督行署所在地。 门外晒太阳的老者 山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丽堂皇。 嘉应观第一绝“御制铜碑” 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 然而御碑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铜碑,而是一个铁胎铜面碑。相传,雍正二年九月初二,当这通大铜碑完成铸造,正在进行立碑仪式时,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现电闪雷鸣,闪电直接劈中了碑身,于是在碑的一侧,裂开了宽约1厘米、长约10厘米的缝隙,从这条缝隙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铜碑的里面,竟然是厚厚的铁胎。大量的铜竟然被贪污了,皇帝震怒,工匠被斩。却留下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1991年国家冶金部四个研究所的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铁和铜的熔点、凝固点、膨胀系数大大不同,即使是现代技术都不易让铜面包裹铁胎。 钟楼 嘉应观第二绝:古榆树(“五体投地”树) 这颗硕大古榆树的枝干全都朝向御碑亭,树叶向下生长。传说是因为雍正皇帝治河安民,连榆树都五体投地了。 中大殿 有说嘉应观是全国江河的总龙王庙,镇守这座龙王庙的主神就是雍正本人,那神态,简直和《雍正王朝》里的唐国强一模一样! 禹王殿 道台御署,这是当时地方管理河务的机构。 建国后国家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水利部长傅作义将军长期驻节嘉应观,这是傅作义先生办公室。 嘉应观第三绝是“齐缝墙”,一般的砖瓦建筑,墙体都是砖与砖相互咬茬,而禹王阁的后檐墙和两山墙互不衔接,独自而上,故称“齐缝墙”。200多年过去了,嘉应观经历了三次大的地震和数次小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这引起当代建筑学家的关注和研讨。专家认为,这种“齐缝墙”实际上是现代建筑概念中的“沉降收缩缝”,的确具有防震作用 嘉应观自建成后,黄河再没有在武陟这个被称为“豆腐腰”的黄河险工地段决过口,保证了华北平原的安全,也使得我们至今仍能欣赏到这座宏大精美的宫庙,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而又充满沧桑的治黄史。